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要想摒弃那些形式化的、低效的教学行为,使教师和学生在低成本、低消耗的教学过程中获得教学效益最大化,教师就必须在合理的基础上进行可控制的创新,通过对教材的认真研讀,对素材的合理选择,对知识的梳理、提炼等诸多方式方法优化课堂教学,才能有效提升课堂效益。本文以《人工智能》一课为例,谈谈如何构建信息技术的有效教学。
一、深入研读教材,预设学习氛围
要提高信息技术的课堂效益,首要之事就是深入研读信息技术教材。学生书本、教师用书、教学建议等都属于教材范畴。通过深入研读教材,深刻理解编写意图,制定教学目标,把握重难点,为有效教学的实施创建前提条件。
1.读懂教材意图,整体把握体系。
教材在选材上都注重学生的兴趣,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认知规律,选题范围涉及信息技术专业知识与学生生活。教材都在为体现课改新理念,打破旧的、落后的模式而进行创新。所以,信息技术教师应在教学中广泛阅读众多版本的教材,给学生和自己更丰富的体验与探究空间,取长补短,做到善用教材、巧用教材,为学生创造更广阔的空间,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读懂学生需求,提炼知识本质。
关注学生学习时的心理需求是教师读懂学生学习需求的前提,关注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点和重难点,触及情绪和意志,从而激发他们潜在的学习兴趣。
例如,浙江大学附属中学高成英老师在执教《智能处理》一课时,通过让学生体验与“小i”机器人对话的方式来理解人工智能的概念。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环节的设计都要围绕学生这个学习者展开。教师通过让每个学生与“小i”机器人轻松愉快地交流,既能让课堂氛围达到高潮,又可以通过活动实现教学重难点的突破,解决本节课的核心目标。
正因为教师读懂了学生的心,读懂了他们内心的需求,心与心相近,我们的教学才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合理选取素材,提高学习效率
信息技术教材十分注重从实例出发引入问题,在实际教学中因为学生所处的环境不同,所以充分挖掘素材资源、合理选取教学素材,仅靠教材和教学用书是不能完全解决的。它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结合学生实际需求,不断地大胆创新。
1.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都有各自独立的生活和学习环境,选取学习素材应从他们所熟悉的环境入手,创建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情境,这些都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余杭区立颖老师在执教《智能处理》一课时就采用了“语音指挥计算器”的形式实施进制转换的教学。
学生在进入课堂学习之前都具有一定的生活阅历,在生活中积累了相当量的和信息技术相关的生活经验,但是他们极少会利用信息技术的经验和思想去解释、分析这些现象。教师收集这些信息,适时体现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紧扣教学目标,挖掘素材内涵。
一节课的价值取向来源于目标,目标的合理制定至关重要,目标是一节课的向导。教学素材和教学活动都是为达成这个教学目标服务的。从教学目标的把握来看,人工智能的教学应当通过体验、应用和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人工智能的一般方法,掌握人工智能的一般过程和原理。
例如,富阳区胡老师在执教《人工智能的“智慧”》一课时,就充分利用“机器翻译”这个学习素材,让学生梳理、分析、理解“智能处理”的一般模式。
【案例1】《人工智能的“智慧”》(节选)
环节三:机器翻译。
(1)创设情境:C先生需要一位翻译助手。
(2)活动:机器翻译。实践体验“在线翻译”。引导学生对比有道、百度翻译的结果,提出问题:为什么两个在线翻译的结果不同?“教会”MT系统翻译。
(3)教师巡视,及时进行操作指导。
(4)反馈、点评学生知识库的创建,可视情况演示个别学生的知识库及翻译结果。
(5)小结人工智能的知识累积及学习的过程,得出智能处理的一般模式。
环节四:分析提升。
回看“深蓝”:两次挑战国际象棋大师卡斯帕罗夫,第一次2比4负,第二次3.5比2.5胜。引导学生分析先输后赢的主要原因。
合理的学习素材,不仅能帮助学生学习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能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学会梳理、提炼知识的内涵,使知识内化。
教学素材的选择应多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需求,从内容和形式上下苦功,这样的学习素材才容易被学生接受、喜爱。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这样的课堂才有生命力。
三、注重提炼梳理,彰显学习内涵
成功的教学应该是教师根据学生出现的学习情况,提炼出学生终身发展需要的学习方法。为此,教师也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提炼、梳理出有价值、有个性的方法。
1.提炼知识精华,充实学习经验。
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要把内容落实之外,更要通过内容对知识进行深层次的提炼,达到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效果。
在信息技术的学习过程中,知识的梳理、提炼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学习内容,信息技术又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不能将提炼停留在口头、书面,而是要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落实、深化。例如,邓彰超老师在执教《智能处理》一课时,就利用反馈任务单让学生梳理四种“输入法”的优缺点,提炼输入法的原理关键。
学生知识的获取不但需要大量积累,更需要对知识的拓展、提炼和迁移。教师通过任务单反馈讲评,表中四种输入法的优缺点一目了然。这还仅仅是知识的表象,教师通过分析、梳理优缺点背后的原理,顺利提炼了知识的核心——特征库。学生只有掌握“特征库”这个核心概念,才可以对生活中众多的人工智能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让知识为生活所用。
2.教会学生学习,构建知识模型。
知识建模指抽取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关键点,以特定的条件进行连接,形成知识网络,与对应的知识逻辑互相印证,对知识实现全面分析。为了使得教师能够对教学任务进行更为完善的设计,可将教学中常见且相似的知识组块进行分类,各自归为一个单独的知识组块模型,进而设计出相应的教学活动任务。
例如,富阳区胡老师在执教《人工智能的“智慧”》一课时,就采用梳理、提炼“模式识别的一般过程”帮助学生构建“模式识别”的知识模型。
【案例2】《人工智能的“智慧”》(节选)
环节二:语音识别。
(1)创设情境:C先生需要一位助手,一路帮他打点事务。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寻求解决方法。
(2)活动:语音智能助手Siri。教师与Siri的对话展示在大屏幕上,让学生直观看到语音识别的结果及Siri所表现出的智能。请个别学生与Siri对话,亲身体验其中乐趣,如语音拨号等。
(3)分析Siri工作过程,首次提出“知识库”。
(4)分析语音识别的过程,小结模式识别一般过程。
请学生尝试用“模式识别的一般过程”去解释生活中的人脸识别和指纹识别的原理。
整个语音识别的环节,教师紧紧围绕“模式识别的一般过程”这个教学核心展开,通过提出问题、体验感受、分析梳理、构建模型这一系列教学行为具体展开实施。
这样清晰的知识结构不仅有助于教师为学生呈现完整的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技能的提高,而且还有助于教师指导学生选择合理有效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学会学习。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东洲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冉 然)
一、深入研读教材,预设学习氛围
要提高信息技术的课堂效益,首要之事就是深入研读信息技术教材。学生书本、教师用书、教学建议等都属于教材范畴。通过深入研读教材,深刻理解编写意图,制定教学目标,把握重难点,为有效教学的实施创建前提条件。
1.读懂教材意图,整体把握体系。
教材在选材上都注重学生的兴趣,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认知规律,选题范围涉及信息技术专业知识与学生生活。教材都在为体现课改新理念,打破旧的、落后的模式而进行创新。所以,信息技术教师应在教学中广泛阅读众多版本的教材,给学生和自己更丰富的体验与探究空间,取长补短,做到善用教材、巧用教材,为学生创造更广阔的空间,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读懂学生需求,提炼知识本质。
关注学生学习时的心理需求是教师读懂学生学习需求的前提,关注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点和重难点,触及情绪和意志,从而激发他们潜在的学习兴趣。
例如,浙江大学附属中学高成英老师在执教《智能处理》一课时,通过让学生体验与“小i”机器人对话的方式来理解人工智能的概念。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环节的设计都要围绕学生这个学习者展开。教师通过让每个学生与“小i”机器人轻松愉快地交流,既能让课堂氛围达到高潮,又可以通过活动实现教学重难点的突破,解决本节课的核心目标。
正因为教师读懂了学生的心,读懂了他们内心的需求,心与心相近,我们的教学才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合理选取素材,提高学习效率
信息技术教材十分注重从实例出发引入问题,在实际教学中因为学生所处的环境不同,所以充分挖掘素材资源、合理选取教学素材,仅靠教材和教学用书是不能完全解决的。它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结合学生实际需求,不断地大胆创新。
1.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都有各自独立的生活和学习环境,选取学习素材应从他们所熟悉的环境入手,创建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情境,这些都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余杭区立颖老师在执教《智能处理》一课时就采用了“语音指挥计算器”的形式实施进制转换的教学。
学生在进入课堂学习之前都具有一定的生活阅历,在生活中积累了相当量的和信息技术相关的生活经验,但是他们极少会利用信息技术的经验和思想去解释、分析这些现象。教师收集这些信息,适时体现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紧扣教学目标,挖掘素材内涵。
一节课的价值取向来源于目标,目标的合理制定至关重要,目标是一节课的向导。教学素材和教学活动都是为达成这个教学目标服务的。从教学目标的把握来看,人工智能的教学应当通过体验、应用和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人工智能的一般方法,掌握人工智能的一般过程和原理。
例如,富阳区胡老师在执教《人工智能的“智慧”》一课时,就充分利用“机器翻译”这个学习素材,让学生梳理、分析、理解“智能处理”的一般模式。
【案例1】《人工智能的“智慧”》(节选)
环节三:机器翻译。
(1)创设情境:C先生需要一位翻译助手。
(2)活动:机器翻译。实践体验“在线翻译”。引导学生对比有道、百度翻译的结果,提出问题:为什么两个在线翻译的结果不同?“教会”MT系统翻译。
(3)教师巡视,及时进行操作指导。
(4)反馈、点评学生知识库的创建,可视情况演示个别学生的知识库及翻译结果。
(5)小结人工智能的知识累积及学习的过程,得出智能处理的一般模式。
环节四:分析提升。
回看“深蓝”:两次挑战国际象棋大师卡斯帕罗夫,第一次2比4负,第二次3.5比2.5胜。引导学生分析先输后赢的主要原因。
合理的学习素材,不仅能帮助学生学习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能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学会梳理、提炼知识的内涵,使知识内化。
教学素材的选择应多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需求,从内容和形式上下苦功,这样的学习素材才容易被学生接受、喜爱。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这样的课堂才有生命力。
三、注重提炼梳理,彰显学习内涵
成功的教学应该是教师根据学生出现的学习情况,提炼出学生终身发展需要的学习方法。为此,教师也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提炼、梳理出有价值、有个性的方法。
1.提炼知识精华,充实学习经验。
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要把内容落实之外,更要通过内容对知识进行深层次的提炼,达到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效果。
在信息技术的学习过程中,知识的梳理、提炼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学习内容,信息技术又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不能将提炼停留在口头、书面,而是要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落实、深化。例如,邓彰超老师在执教《智能处理》一课时,就利用反馈任务单让学生梳理四种“输入法”的优缺点,提炼输入法的原理关键。
学生知识的获取不但需要大量积累,更需要对知识的拓展、提炼和迁移。教师通过任务单反馈讲评,表中四种输入法的优缺点一目了然。这还仅仅是知识的表象,教师通过分析、梳理优缺点背后的原理,顺利提炼了知识的核心——特征库。学生只有掌握“特征库”这个核心概念,才可以对生活中众多的人工智能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让知识为生活所用。
2.教会学生学习,构建知识模型。
知识建模指抽取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关键点,以特定的条件进行连接,形成知识网络,与对应的知识逻辑互相印证,对知识实现全面分析。为了使得教师能够对教学任务进行更为完善的设计,可将教学中常见且相似的知识组块进行分类,各自归为一个单独的知识组块模型,进而设计出相应的教学活动任务。
例如,富阳区胡老师在执教《人工智能的“智慧”》一课时,就采用梳理、提炼“模式识别的一般过程”帮助学生构建“模式识别”的知识模型。
【案例2】《人工智能的“智慧”》(节选)
环节二:语音识别。
(1)创设情境:C先生需要一位助手,一路帮他打点事务。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寻求解决方法。
(2)活动:语音智能助手Siri。教师与Siri的对话展示在大屏幕上,让学生直观看到语音识别的结果及Siri所表现出的智能。请个别学生与Siri对话,亲身体验其中乐趣,如语音拨号等。
(3)分析Siri工作过程,首次提出“知识库”。
(4)分析语音识别的过程,小结模式识别一般过程。
请学生尝试用“模式识别的一般过程”去解释生活中的人脸识别和指纹识别的原理。
整个语音识别的环节,教师紧紧围绕“模式识别的一般过程”这个教学核心展开,通过提出问题、体验感受、分析梳理、构建模型这一系列教学行为具体展开实施。
这样清晰的知识结构不仅有助于教师为学生呈现完整的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技能的提高,而且还有助于教师指导学生选择合理有效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学会学习。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东洲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冉 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