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实际上就是指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为了达到与社会发展同步的需要而具备的数学方面的理念、数学方面的知识结构和关于数学的意识等,它是学生综合素养的表现。《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教学的总目标确定为:数学的技能、态度、方法和精神四个方面。由此出发,可以细分大的核心素养为二级核心素养:数学运算和直观想象的技能、抽象思维的技能、数学建模和逻辑推理的技能、数学工具使用和符号识别的技能、学习数学的兴趣、辩证意识和创新的技能等,这些和数学课程的目标相呼应。在小学阶段,数学学习属于小学生的起始教育,奠定着学生数学学习的综合素养的发展方向。因而,在现阶段,我们要使学生在数学核心素养方面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小学数学教师就要在核心素养培育的大环境中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的重构,推动学生数学发展能力的全面和可持续进行。
一、钻研教材,发现核心素养
教材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载体,是学生核心素养得到培育和发展的重要依托。一本新教材的问世,凝聚着众多专家学者的心血和辛勤劳动,彰显着科学性、权威性和实用性。这就给我们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提供了有力的依靠。我们数学教师应当刻苦钻研教材,对教材中蕴含的核心素养因素进行充分挖掘,使教材完全实现其载体功能。教师要研究和深入探索教材的内涵,反对脱离教材而求助于其他读物的做法,要对教材中每道题、每幅画、每一句话都要进行充分的挖掘,研究他们之间的联系,找出隐含在教材中的核心素养,依托教材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例如,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鸡兔同笼)》这部分的教学就很能说明问题。教材中收录的这一问题在我国民间广为流传,也有很多的解决办法。我带领学生解决了这个问题后,有学生就说:“古人如此聪明,这一问题他们也能想到啊。”我觉得这是依托教材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好时机。我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鸡兔同笼”这一问题的特征,发现它就是将不同事物的共同特征结合在一起编出的题目。有了这样的认识,学生和我在课堂就想到了许多同类的问题,简单的像“鸡羊同圈”,稍许复杂的如:“一个家庭有三腿凳、四腿桌和人字梯若干,共44条脚,这些东西共有多少?”将教材中的核心素养挖掘出来,学生通过思考变成了自己的核心素养。这样的学习方法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增,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符号能力和图形转换能力都有了长足的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得到了有效的发展。
二、设置情境,培育核心素养
数学的存在不是空中楼阁,是和情境联系在一起的。我们在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的数学设计方面要求对情境创设予以重视,对传统的教学模式予以摈弃,知识的输出不再是单一化而是将其放置在动人的情境中。如此,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就能得到很好的激发,也拓展了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路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而是按照情境进行知识的运用和数学思维能力的培育。创设情境要讲求艺术,情境的创设要和生活联系在一起,将数学知识巧妙地和生活紧密联系;要有问题意识,情景创设中,也要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在问题情境中让学生涌起好奇和问题意识。
例如,在苏教版二年级下册《长度单位换算》的教学中,我用学生熟悉的《西游记》中的人物形象孙悟空作引子来进行情境的创设:孙悟空有一件百战百胜的宝物,你们知道是哪一件吗?学生们不假思索地回答:“是金箍棒。”我接着追问:“这件宝物是神奇的,你们说说神奇在哪里?”学生回答:“可以长,可以短。”接下来,我讲道:“你们说得对。在一次孙悟空和二郎神战斗的过程中,孙悟空施展了金箍棒变化的本领,将金箍棒变成了10毫米、50分米和更长的长度,让二郎神告诉他,他的金箍棒这2个长度分别是多长?现在我们马上就要学习这一课了,你们能不能通过本课的学习帮助一下二郎神?”这样的情境创设学生兴趣很大,很想跃跃欲试,学生的好奇心和问题意识被充分调动起来了。到这里,教师就能水到渠成地引入10毫米、10分米等长度单位。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学生急于探究。教师在教学道具的导引下,进行直观的演示,学生会实现感性到理性的认识飞跃,这一过程就昭示了学生建模和工具使用技能等核心素养的发展。
三、建立表象,发展抽象思维
每个小学生对生活都有一定的经验积累,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也在逐渐深化。不过他们的思考还停留在生活的表象中,还不能用数學的方法和思维去思考。因而对于数学新的概念的引入,要按照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认识的起点,辅助学生确立起明晰的表象。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圆的认识》时,我首先让学生对生活中见过的圆的物品进行列举,越多越好。学生列举了诸如墙上的石英钟、手表、游戏飞盘、花盆等。接着我就提问:“这类物品的共同点是什么?”学生异口同声回答:“都是绕着一个中心点转动的。”到这里,“圆心”概念的表象就确立了。接下来,我追问学生:“自行车辐条的长度是一样的吗?”帮助学生确立半径这一概念表象。到这里,有关圆的清楚的表象在学生的头脑中就形成了,这将有助于下面的抽象思维进行。接下来就可以引导学生抓关键点:“脚尖”和“两脚间的距离”,研究它们间的特点,并对圆规的脚“一脚固定,一脚旋转运动,且两脚距离不变”这一定律深刻认识。有了这一基础,学生再进行圆心、半径和直径的概念学习就很容易了。以上的教学过程教师所担负的角色就是导引学生用数学的思想和方法探索事物,紧紧把握圆的数学要素,为学生在本质上掌握圆的特征提供帮助,这就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核心素养,促成和发展了抽象思维。
四、明确主体,提升核心素养
不断提出问题是深化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因素。因而,小学数学课堂应当成为问题意识的课堂,如此,学生对问题的解决能力才能得到提高。学生在数学课堂上要想获取更多的知识,一个最重要的法宝就是探究,探究也符合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的要求。从教学角度来说,发展的主体是学生,因而在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被淡化,需要教师放手让学生在课堂进行探究,对发现的问题进行独自思考。有了探究活动,知识的获取和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才能落到实处。
例如,在“乘法基本运算”的教学过程中,一位数和一位数相乘的结果基本是依靠乘法口诀来解决的,两位数和两位数相乘用笔算。在教学时,我们可以打破这样的传统教法,对两位数乘两位数用口算方法进行运算。如26×24这一两位数相乘的运算,不少学生觉得口算很难,找不到方法,教师可以进行提示引导,教给学生新的方法来打开思路。如26的首数为2,2+1=3(实为30),与24的首数2(实为20)相乘,实为600;26的尾数是6,24的尾数是 4,6×4=24,那么600+24=624。这样的教学,学生被激发的是创新意识,提高的是推理能力。学生的探究意识得到增强,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就能得到长足的发展。
总之,小学阶段数学核心素养的养成需要按部就班地进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需要和学生认识世界的特点联系起来进行。
(作者单位:江苏省启东市如意小学)
(责任编辑 冉 然)
一、钻研教材,发现核心素养
教材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载体,是学生核心素养得到培育和发展的重要依托。一本新教材的问世,凝聚着众多专家学者的心血和辛勤劳动,彰显着科学性、权威性和实用性。这就给我们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提供了有力的依靠。我们数学教师应当刻苦钻研教材,对教材中蕴含的核心素养因素进行充分挖掘,使教材完全实现其载体功能。教师要研究和深入探索教材的内涵,反对脱离教材而求助于其他读物的做法,要对教材中每道题、每幅画、每一句话都要进行充分的挖掘,研究他们之间的联系,找出隐含在教材中的核心素养,依托教材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例如,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鸡兔同笼)》这部分的教学就很能说明问题。教材中收录的这一问题在我国民间广为流传,也有很多的解决办法。我带领学生解决了这个问题后,有学生就说:“古人如此聪明,这一问题他们也能想到啊。”我觉得这是依托教材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好时机。我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鸡兔同笼”这一问题的特征,发现它就是将不同事物的共同特征结合在一起编出的题目。有了这样的认识,学生和我在课堂就想到了许多同类的问题,简单的像“鸡羊同圈”,稍许复杂的如:“一个家庭有三腿凳、四腿桌和人字梯若干,共44条脚,这些东西共有多少?”将教材中的核心素养挖掘出来,学生通过思考变成了自己的核心素养。这样的学习方法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增,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符号能力和图形转换能力都有了长足的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得到了有效的发展。
二、设置情境,培育核心素养
数学的存在不是空中楼阁,是和情境联系在一起的。我们在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的数学设计方面要求对情境创设予以重视,对传统的教学模式予以摈弃,知识的输出不再是单一化而是将其放置在动人的情境中。如此,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就能得到很好的激发,也拓展了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路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而是按照情境进行知识的运用和数学思维能力的培育。创设情境要讲求艺术,情境的创设要和生活联系在一起,将数学知识巧妙地和生活紧密联系;要有问题意识,情景创设中,也要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在问题情境中让学生涌起好奇和问题意识。
例如,在苏教版二年级下册《长度单位换算》的教学中,我用学生熟悉的《西游记》中的人物形象孙悟空作引子来进行情境的创设:孙悟空有一件百战百胜的宝物,你们知道是哪一件吗?学生们不假思索地回答:“是金箍棒。”我接着追问:“这件宝物是神奇的,你们说说神奇在哪里?”学生回答:“可以长,可以短。”接下来,我讲道:“你们说得对。在一次孙悟空和二郎神战斗的过程中,孙悟空施展了金箍棒变化的本领,将金箍棒变成了10毫米、50分米和更长的长度,让二郎神告诉他,他的金箍棒这2个长度分别是多长?现在我们马上就要学习这一课了,你们能不能通过本课的学习帮助一下二郎神?”这样的情境创设学生兴趣很大,很想跃跃欲试,学生的好奇心和问题意识被充分调动起来了。到这里,教师就能水到渠成地引入10毫米、10分米等长度单位。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学生急于探究。教师在教学道具的导引下,进行直观的演示,学生会实现感性到理性的认识飞跃,这一过程就昭示了学生建模和工具使用技能等核心素养的发展。
三、建立表象,发展抽象思维
每个小学生对生活都有一定的经验积累,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也在逐渐深化。不过他们的思考还停留在生活的表象中,还不能用数學的方法和思维去思考。因而对于数学新的概念的引入,要按照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认识的起点,辅助学生确立起明晰的表象。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圆的认识》时,我首先让学生对生活中见过的圆的物品进行列举,越多越好。学生列举了诸如墙上的石英钟、手表、游戏飞盘、花盆等。接着我就提问:“这类物品的共同点是什么?”学生异口同声回答:“都是绕着一个中心点转动的。”到这里,“圆心”概念的表象就确立了。接下来,我追问学生:“自行车辐条的长度是一样的吗?”帮助学生确立半径这一概念表象。到这里,有关圆的清楚的表象在学生的头脑中就形成了,这将有助于下面的抽象思维进行。接下来就可以引导学生抓关键点:“脚尖”和“两脚间的距离”,研究它们间的特点,并对圆规的脚“一脚固定,一脚旋转运动,且两脚距离不变”这一定律深刻认识。有了这一基础,学生再进行圆心、半径和直径的概念学习就很容易了。以上的教学过程教师所担负的角色就是导引学生用数学的思想和方法探索事物,紧紧把握圆的数学要素,为学生在本质上掌握圆的特征提供帮助,这就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核心素养,促成和发展了抽象思维。
四、明确主体,提升核心素养
不断提出问题是深化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因素。因而,小学数学课堂应当成为问题意识的课堂,如此,学生对问题的解决能力才能得到提高。学生在数学课堂上要想获取更多的知识,一个最重要的法宝就是探究,探究也符合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的要求。从教学角度来说,发展的主体是学生,因而在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被淡化,需要教师放手让学生在课堂进行探究,对发现的问题进行独自思考。有了探究活动,知识的获取和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才能落到实处。
例如,在“乘法基本运算”的教学过程中,一位数和一位数相乘的结果基本是依靠乘法口诀来解决的,两位数和两位数相乘用笔算。在教学时,我们可以打破这样的传统教法,对两位数乘两位数用口算方法进行运算。如26×24这一两位数相乘的运算,不少学生觉得口算很难,找不到方法,教师可以进行提示引导,教给学生新的方法来打开思路。如26的首数为2,2+1=3(实为30),与24的首数2(实为20)相乘,实为600;26的尾数是6,24的尾数是 4,6×4=24,那么600+24=624。这样的教学,学生被激发的是创新意识,提高的是推理能力。学生的探究意识得到增强,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就能得到长足的发展。
总之,小学阶段数学核心素养的养成需要按部就班地进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需要和学生认识世界的特点联系起来进行。
(作者单位:江苏省启东市如意小学)
(责任编辑 冉 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