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概 要】本文以《数学新课程标准》为指导,提出了“数学生活化教学”的探究途径:挖掘生活素材,在生活中“找”数学;注重生活经验,在生活中“思”数学;回归生活空间,在生活中“用”数学。从课堂教学这一层面阐述了如何使生活走进课堂,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和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发展。
【关键词】数学新课程标准;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
《数学新课程标准》十分重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近数学过程;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因此,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充分挖掘生活资源,把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探究数学,感受到数学的价值和力量。
一、挖掘生活素材,在生活中“找”数学
生活中存在大量的数学信息。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过: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原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所以,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采集生活教学实例,通过数学活动,促使他们自觉地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萌发应用意识。
如,在初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后,课前我布置了一项作业:搜集一些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物品,动手制作一个长方体和正方体。上课时,学生积极地汇报着制作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会,有的学生谈到了:制作长方体时要有6个面;长方体相对的两个面要同样大;正方体的6个面要一样等。在整个材料准备的过程中,学生已经直接感知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一些特征,教师只要稍微加以点拨,学生便可抽象出他们的本质特征了,同时,学生感受到了长方体和正方体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增强了学生的求知欲。
二、注重生活经验,在生活中“思”数学
1.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
学生生活在一个主体的空间里,每天面对的是多彩的世界,如果把枯燥的数学知识与多彩的生活事件结合起来,就能拉近学生与数学的距离,唤起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渗透在生活的每个角落。在教学中,我经常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从中感受和理解数学。
例如,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的教学一开始,我问:“在日常生活中,你们什么时候见过或用过人民币?”这个问题打开了学生记忆的闸门,他们生活中积累的与人民币相关的场景不断重现:自己买学习用品时,用过人民币;和妈妈上超市购物时,见过人民币;收压岁钱时,收到人民币。这样生活化的导入,置学生于生活情景中,沟通了人民币与生活中“钱”的联系,淡化了教育痕迹。
2.还原生活经历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生活背景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可能性就越高。教师要研究学生的生活背景,善于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主动寻找知识在生活中的原型,使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
如,有些学生对“155-99=155-100+1“中先减100再加1难以理解。我先让他们联系买东西找零钱的现象来解释:周日,妈妈带了155元到商场买了一双价格为99元的鞋子,她给阿姨100元,用155元减去100元,收银员找给妈妈1元,加上1元,找回的1元是多付的部分,类似的,把99看成100,多减了1,因此应该再加上1。这样,抽象的运算获得了具体经验的支持,学生轻松地理解和掌握了简便运算。
3.重现生活画面
小学数学教材的内容来源于生活实际,而这些生动活泼的内容一旦被编入教材,就成了抽象的概念,如果教师有意识地对教学内容进行再创造,恰当的应用生活现象,再现生活画面就可帮助学生更好的学好数学。
根据小学生注意特点,在教学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循环小数》时,为了课堂一开始使学生产生新奇感,启动思维,我用多媒体展示形象逼真、色彩清晰的红绿灯动画画面让学生观察,并说出了绿、黄、红灯总是依次地变化。这时,我告诉大家循环现象的含义。通过日常生活中红绿灯的变化规律,学生获得了对“循环”的初步理解,体验“循环”的规律性,为学生学习“循环小数”的定义打下了直观的基础。
三、回归生活空间,在生活中“用”数学
美国“木匠教学法”很成功,“木匠教学法”的核心就是注重知识来源于生活。弗赖登塔尔说过:数学源于现实,富于现实,用于现实。在教学中,教师应积极为学生创设应用数学知识的机会,引导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样既能开阔学生的数学视野,又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也能增强学生学习和应用数学知识的信心。
如,学习“长方形的面积”一课后,我布置学生回家测量家里客厅的长与宽,并求出面积,再到磁砖店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磁砖,测量一下它的长和宽,求出面积,最后算一算家里客厅铺这样的磁转需要多少块?如果一块12元,一共需要多少元?这样,让学生把课内外知识紧紧结合起来,把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中,从而认识到数学是解决生活问题的一种有利工具,进而提高用数学知识服务于生活的意识和能力。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上向前的需要而教育。面对21世纪的小学数学,我们的理念是“人人学有用的数学,有用的数学应为人人所学”。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教师应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方法观察现实,用数学的头脑思考生活中的问题,也使数学变得活力四射,真正使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
【参考文献】
[1]《福建教育》.福建教育杂志社.总第694期,2008.3
[2]黄浪沙.《名师特色课堂研习》.天津出版社,2007.7
[3]徐斌.《走进徐斌》.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5
[4]孔企平.《小学数学教学的理论和方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
(作者单位:福建省泉州市新步中心小学)
【关键词】数学新课程标准;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
《数学新课程标准》十分重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近数学过程;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因此,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充分挖掘生活资源,把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探究数学,感受到数学的价值和力量。
一、挖掘生活素材,在生活中“找”数学
生活中存在大量的数学信息。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过: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原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所以,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采集生活教学实例,通过数学活动,促使他们自觉地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萌发应用意识。
如,在初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后,课前我布置了一项作业:搜集一些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物品,动手制作一个长方体和正方体。上课时,学生积极地汇报着制作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会,有的学生谈到了:制作长方体时要有6个面;长方体相对的两个面要同样大;正方体的6个面要一样等。在整个材料准备的过程中,学生已经直接感知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一些特征,教师只要稍微加以点拨,学生便可抽象出他们的本质特征了,同时,学生感受到了长方体和正方体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增强了学生的求知欲。
二、注重生活经验,在生活中“思”数学
1.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
学生生活在一个主体的空间里,每天面对的是多彩的世界,如果把枯燥的数学知识与多彩的生活事件结合起来,就能拉近学生与数学的距离,唤起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渗透在生活的每个角落。在教学中,我经常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从中感受和理解数学。
例如,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的教学一开始,我问:“在日常生活中,你们什么时候见过或用过人民币?”这个问题打开了学生记忆的闸门,他们生活中积累的与人民币相关的场景不断重现:自己买学习用品时,用过人民币;和妈妈上超市购物时,见过人民币;收压岁钱时,收到人民币。这样生活化的导入,置学生于生活情景中,沟通了人民币与生活中“钱”的联系,淡化了教育痕迹。
2.还原生活经历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生活背景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可能性就越高。教师要研究学生的生活背景,善于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主动寻找知识在生活中的原型,使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
如,有些学生对“155-99=155-100+1“中先减100再加1难以理解。我先让他们联系买东西找零钱的现象来解释:周日,妈妈带了155元到商场买了一双价格为99元的鞋子,她给阿姨100元,用155元减去100元,收银员找给妈妈1元,加上1元,找回的1元是多付的部分,类似的,把99看成100,多减了1,因此应该再加上1。这样,抽象的运算获得了具体经验的支持,学生轻松地理解和掌握了简便运算。
3.重现生活画面
小学数学教材的内容来源于生活实际,而这些生动活泼的内容一旦被编入教材,就成了抽象的概念,如果教师有意识地对教学内容进行再创造,恰当的应用生活现象,再现生活画面就可帮助学生更好的学好数学。
根据小学生注意特点,在教学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循环小数》时,为了课堂一开始使学生产生新奇感,启动思维,我用多媒体展示形象逼真、色彩清晰的红绿灯动画画面让学生观察,并说出了绿、黄、红灯总是依次地变化。这时,我告诉大家循环现象的含义。通过日常生活中红绿灯的变化规律,学生获得了对“循环”的初步理解,体验“循环”的规律性,为学生学习“循环小数”的定义打下了直观的基础。
三、回归生活空间,在生活中“用”数学
美国“木匠教学法”很成功,“木匠教学法”的核心就是注重知识来源于生活。弗赖登塔尔说过:数学源于现实,富于现实,用于现实。在教学中,教师应积极为学生创设应用数学知识的机会,引导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样既能开阔学生的数学视野,又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也能增强学生学习和应用数学知识的信心。
如,学习“长方形的面积”一课后,我布置学生回家测量家里客厅的长与宽,并求出面积,再到磁砖店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磁砖,测量一下它的长和宽,求出面积,最后算一算家里客厅铺这样的磁转需要多少块?如果一块12元,一共需要多少元?这样,让学生把课内外知识紧紧结合起来,把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中,从而认识到数学是解决生活问题的一种有利工具,进而提高用数学知识服务于生活的意识和能力。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上向前的需要而教育。面对21世纪的小学数学,我们的理念是“人人学有用的数学,有用的数学应为人人所学”。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教师应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方法观察现实,用数学的头脑思考生活中的问题,也使数学变得活力四射,真正使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
【参考文献】
[1]《福建教育》.福建教育杂志社.总第694期,2008.3
[2]黄浪沙.《名师特色课堂研习》.天津出版社,2007.7
[3]徐斌.《走进徐斌》.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5
[4]孔企平.《小学数学教学的理论和方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
(作者单位:福建省泉州市新步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