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项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尤其是经济方面。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只注重强调建设强劲的经济实力、强大的科技国防等,似乎对“文化强国”有所忽视了。许多时候,文化成为了经济的附庸,所以才会有所谓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之类的奇怪现象,文化已然成为为经济助兴的一种工具罢了。尤其是2006年的南京“彭宇案”和去年底发生在佛山的“小悦悦事件”,更加激起民众对一个国家文化建设的高度关注。
这是一种可怕的现象,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灵魂的失落。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精神(意识)不是万能的,但没有精神是万万不能的。不错,我们确应把国家建设成为政治、经济、科技、军事的强国,但是,我们更应注重建设强大的中华文化强国。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靠强大的中华文化。在中华历史上,以汉民族为核心和代表的中央政权,曾多次被当时中原以外的少数民族所推翻,但奇怪的是每一次中国都没有亡,中华民族依旧能繁衍生息,中华文化也获得了传承:这就是文化的强大作用力。
无独有偶,世界上另一个古老的文明即犹太文明,也是靠着守住自己的希伯来文化“火种”才保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地位的。公元73年,罗马人在攻陷了耶路撒冷后,犹太民族被迫迁移到世界各地,开始了长达1800多年的没有自己国家的大流散时期。即便如此,犹太民族依然能凭借其自我封闭的文化传统而保持了自己的信仰、哲学、道德、法律、民俗、历史等文化,又通过经学院等形式一代代地传承下来。即使在二战时期犹太民族在生存堪忧的艰难时期,仍不忘保护自己的文化火种。1941年,成建制的犹太文化“火种”密尔经学院从法西斯统治魔爪下的波兰辗转迁移逃难到上海,又开始了学习和研究活动。二战后,正是由于有不灭的犹太文化火种,才能在最短时间内把世界各地的犹太人聚集起来,重返两千多年前的立国地巴勒斯坦(即古迦南地)建立了现在的以色列国。纵观这个多灾多难的民族的历史,证明了一个真理:一个拥有强大文化的国家和民族,是永远不可被战胜的!
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意识,虽然不具有直接的物质力,但是,文化的无形力量是无比强大的。当今社会,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首先,对一个国家、民族而言,文化是一种无形但又无处不在的凝聚力。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钱学森、邓稼先等海外学子立即就赶回国来报效祖国,这种赤子之心的背后便是强大的中华文化凝聚力!
文化还能激发一个民族的社会创造力。当我们惊叹一个人口并不多、曾失去祖国长达1800多年的犹太民族,却能为全世界贡献了马克思、爱因斯坦、弗洛伊德、海涅、毕加索等一大批伟人时,我们对这个民族创造的奇迹只能由衷的赞叹:这一切都应归功于强大的犹太文化!
其次,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主次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经济建设是当前的主要矛盾、中心任务,但也不能忽视次要矛盾的作用,在一定条件下它也会影响甚至转化为主要矛盾。文化是立国的基础。中国几千年封建政治体制,都是以儒家文化为基础的。建国后,我们以马列主义理论构建全新的社会主义文化,这便是我们立国的保证,也是今天经济上实现改革开放的基础。但是,我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攻坚时期,却对文化建设有所放松。虽然党和国家反复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但现实却让人并不乐观。面对“彭宇案”的刺激,过去助人为乐、救死扶伤等中华传统文化思想,现在却得在助人时前思后想,以免惹火烧身,让许多倒地老人在众人的围观中死去……
当今世界格局正在发生变化,东西方文化相互交融,我们的主流文化还是好的。但面对西方文化对我们的传统文化尤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和平演变”问题,虽说是支流问题,但也得高度重视,否则,可能会让我们多年的改革成果功亏一篑。西方发达国家凭借自己的科技优势,不仅在经济上实现全球一体化,而且还将自己的意识形态文化包装起来,向其他发展中国家强行推销,在文化上臣服它们,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企图在政治体制、信仰、价值理念上控制发展中国家,实现所谓的“文化一体化”。事实上,西方国家在文化上的演变已经有“成功”的先例,他们在对付美洲的印第安人、澳大利亚的土著人就是这么做的。 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面对社会文化生活多样性的态势,如何进一步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个的沉重课题,让人忧心忡忡。可喜的是,2011年10月25日,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说明,我们的党和国家已经高度重视并着手解决“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协调发展”的问题了。
对此,我想起了古印第安人的一句谚语:别走得太快,等一等灵魂……
这是一种可怕的现象,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灵魂的失落。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精神(意识)不是万能的,但没有精神是万万不能的。不错,我们确应把国家建设成为政治、经济、科技、军事的强国,但是,我们更应注重建设强大的中华文化强国。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靠强大的中华文化。在中华历史上,以汉民族为核心和代表的中央政权,曾多次被当时中原以外的少数民族所推翻,但奇怪的是每一次中国都没有亡,中华民族依旧能繁衍生息,中华文化也获得了传承:这就是文化的强大作用力。
无独有偶,世界上另一个古老的文明即犹太文明,也是靠着守住自己的希伯来文化“火种”才保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地位的。公元73年,罗马人在攻陷了耶路撒冷后,犹太民族被迫迁移到世界各地,开始了长达1800多年的没有自己国家的大流散时期。即便如此,犹太民族依然能凭借其自我封闭的文化传统而保持了自己的信仰、哲学、道德、法律、民俗、历史等文化,又通过经学院等形式一代代地传承下来。即使在二战时期犹太民族在生存堪忧的艰难时期,仍不忘保护自己的文化火种。1941年,成建制的犹太文化“火种”密尔经学院从法西斯统治魔爪下的波兰辗转迁移逃难到上海,又开始了学习和研究活动。二战后,正是由于有不灭的犹太文化火种,才能在最短时间内把世界各地的犹太人聚集起来,重返两千多年前的立国地巴勒斯坦(即古迦南地)建立了现在的以色列国。纵观这个多灾多难的民族的历史,证明了一个真理:一个拥有强大文化的国家和民族,是永远不可被战胜的!
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意识,虽然不具有直接的物质力,但是,文化的无形力量是无比强大的。当今社会,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首先,对一个国家、民族而言,文化是一种无形但又无处不在的凝聚力。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钱学森、邓稼先等海外学子立即就赶回国来报效祖国,这种赤子之心的背后便是强大的中华文化凝聚力!
文化还能激发一个民族的社会创造力。当我们惊叹一个人口并不多、曾失去祖国长达1800多年的犹太民族,却能为全世界贡献了马克思、爱因斯坦、弗洛伊德、海涅、毕加索等一大批伟人时,我们对这个民族创造的奇迹只能由衷的赞叹:这一切都应归功于强大的犹太文化!
其次,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主次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经济建设是当前的主要矛盾、中心任务,但也不能忽视次要矛盾的作用,在一定条件下它也会影响甚至转化为主要矛盾。文化是立国的基础。中国几千年封建政治体制,都是以儒家文化为基础的。建国后,我们以马列主义理论构建全新的社会主义文化,这便是我们立国的保证,也是今天经济上实现改革开放的基础。但是,我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攻坚时期,却对文化建设有所放松。虽然党和国家反复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但现实却让人并不乐观。面对“彭宇案”的刺激,过去助人为乐、救死扶伤等中华传统文化思想,现在却得在助人时前思后想,以免惹火烧身,让许多倒地老人在众人的围观中死去……
当今世界格局正在发生变化,东西方文化相互交融,我们的主流文化还是好的。但面对西方文化对我们的传统文化尤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和平演变”问题,虽说是支流问题,但也得高度重视,否则,可能会让我们多年的改革成果功亏一篑。西方发达国家凭借自己的科技优势,不仅在经济上实现全球一体化,而且还将自己的意识形态文化包装起来,向其他发展中国家强行推销,在文化上臣服它们,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企图在政治体制、信仰、价值理念上控制发展中国家,实现所谓的“文化一体化”。事实上,西方国家在文化上的演变已经有“成功”的先例,他们在对付美洲的印第安人、澳大利亚的土著人就是这么做的。 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面对社会文化生活多样性的态势,如何进一步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个的沉重课题,让人忧心忡忡。可喜的是,2011年10月25日,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说明,我们的党和国家已经高度重视并着手解决“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协调发展”的问题了。
对此,我想起了古印第安人的一句谚语:别走得太快,等一等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