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剖析了残疾学生开展体育教育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旨在推动残疾人体育教育的发展、增进残疾学生的身心健康、唤起更多人对残疾人体育教育事业的关注。
[关键词]残疾学生 体育教育
[作者简介]赵志荣(1973- ),女,河南开封人,洛阳师范学院体育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学校体育和残疾人体育。(河南 洛阳 471022)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0)29-0120-02
残疾学生是指那些在生理或心理的发展上存在缺陷的儿童,包括智力、视觉、听觉、肢体、言语、情绪等方面的发展障碍,身体病弱,甚至罹患多种残疾的儿童。我们国家6~14岁学龄阶段的残疾儿童约有750万,约占学龄儿童总数的3%还要多。这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使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要远远多于正常孩子。体育是残疾学生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残疾学生教育中最难实施的一部分,在促进残疾学生的身心健康、提高残疾学生的生活适应能力、体现残疾学生的自身价值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目前,我国正处于创建和谐社会的新时期,残疾人发展状况的好坏也是衡量社会是否和谐的一个很重要的标志。体育作为残疾人所面临的一个最难解决的问题,如何提高残疾人的体育水平、如何树立正确体育教育理念并加以切实地落实,就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为此,文章试图从多个角度对残疾学生体育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进行剖析,使人们能更清晰地了解对残疾学生开展体育教育的意义,以期能够唤起更多的人去关注残疾人体育教育事业。
一、残疾学生享有良好的体育教育有助于教育公平的实现
教育公平是指国民在教育活动中所处的地位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平等和公平地占有教育资源。教育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基础工程,而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之本,它是社会公平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也是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评判标准。
任何人都会承认,某个个体尽管身有残疾但他仍是一个人,有生存和发展的权利,而能否平等地接受教育是他能否有质量地生存并得到发展的前提条件。体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教育公平的实现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在我国残疾儿童的教育主要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一种是在特殊教育学校接受专门教育。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残疾学生主要是一些肢体残疾或者有一些轻度生理或心理上疾病的儿童,虽然普通学校的残疾学生能和正常学生一样共享教育资源,但是由于在普通学校里残疾学生的人数很少,残疾情况又各不相同,再加上多数体育教师对残疾学生的体育教育问题缺乏研究,班级学生人数又多,在体育教学中对残疾学生难以照顾周全,因而往往出现忽略甚至放弃对残疾学生开展体育教育的情况。特殊教育学校又称残疾人学校,主要招收盲、聋哑和弱智三类有特殊障碍、无法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学生。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教育条件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残疾学生体育发展的需要。但是,由于我国在残疾人体育场地器材研究、制造方面的发展相对比较滞后,再加上体育师资的专业性不强,不能根据残疾学生的独特的身心特点实施体育教育,这些问题都构成了对残疾学生在教育活动中本应享有的地位平等、机会均等的制约因素。
二、残疾学生享有良好的体育教育是人权保证的重要内容
人权是指人依据其自身的本性和尊严所应当享有的权利,是人之生存所必需的、基本的并不可剥夺的权利。当今时代人人享有平等的教育权已被世界公认为是人权保证的重要内容,也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明程度、教育发展水平的最重要指标之一。残疾学生虽然是人类社会中的不幸者,但是他们也是人类大家庭中的一员,他们也有人的尊严和权利,所以他们应该和普通学生一样拥有接受适合其身心发展特点的体育教育、共同享受教育资源的权利。
和谐社会是以人为本的社会,是建立在尊重与保障人权的基础之上,人的基本权利和需要能够得到充分保障和满足的社会。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再加上党和政府比较关心残疾人这一弱势群体,残疾人的温饱问题已经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解决,生存问题已经不再是残疾人要面对的主要问题。当前,如何满足残疾人对教育的需求已成为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关键。中国特殊教育起步较晚,再加上中国经济比较落后,虽然党和政府非常重视特殊教育,特殊教育的质量和数量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但是与普通学校相比还有比较大的差距,使得体育这一受物质条件限制比较大的课程不能得到很好地开展。这种状况是和我们国家当前的基本国情相适应的,却是与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不相协调的,它直接影响着残疾学生平等权利的行使,影响着他们健康体质的塑造,对残疾学生毕业后是否能继续坚持体育锻炼也影响比较大。如果这种状况不能得到改善,残疾教育事业不能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相协调,残疾学生不能和普通学生一样平等地接受教育、共同分享丰富的教育资源,那么,我国的和谐社会建设就会失去了其真正内涵和意义。
三、良好的体育教育有助于残疾学生身心健康的正常发展
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使残疾学生的活动范围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相对于正常人而言,社会的偏见、生活的窘迫以及肢体的伤残都给残疾人带来了常人无法想象的生理与心理压力,而这些压力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宣泄,这对于残疾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社会的稳定发展都是非常不利的。
体育教育是我国国民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残疾学生的身心健康的塑造起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接受合理的、有针对性的体育教育不仅可以增强残疾学生的体质,传授给他们科学锻炼身体的知识和方法,使他们养成经常锻炼身体的意识和习惯,通过体育锻炼能使其增进生理机能、促进身体康复、提高生活适应能力,还可以使他们真正享受到运动所带来的乐趣,克服自卑心理,培养自尊、自信、自强,敢于竞争、勇于拼搏、奋发向上、团结协作等优秀的心理品质,这对于改善残疾学生的人际关系,增强其广泛参与社会生活的信心和勇气都有很重要的影响作用。总之,体育可使残疾学生在融入社会的同时感受到做人的价值,享受到和健全学生同样的权利和乐趣,是残疾学生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桥梁。与此同时,它也是新时期推进社会文明进步、不断发展的动力之一,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和努力方向。
四、良好的体育教育有助于残疾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残疾人积极参与社会各项活动的愿望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满足。但是,不容忽视的是,大多数残疾人仍然生活在孤独、封闭的小圈子里,他们参与社会生活的状况与正常人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来自社会的,有来自残疾人自身的。要改善残疾人的生活状况,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和支持,而残疾人自身观念的改变、能力的提高也是至关重要的。
一名残疾人要想真正融入社会,必须拥有和正常人同样的参加各种活动的权利,而这种权利在很大程度上必须以接受教育提高能力作为前提。由于受到生理或心理上缺陷的影响,致使大多数残疾人在受教育方面处于劣势。虽然教育改革进行了多年,但应试教育的影响依然根深蒂固,以升学率来考核一个学校工作业绩成果的现象还非常普遍。残疾学生教育主要以补偿教育为主,以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适应能力为目的,投入大,见效慢,又无法用升学率等硬性尺度来加以衡量,这使有些教育管理部门对于特殊教育学校的工作支持力度、投入比重都受到很大影响,残疾学生的教育问题虽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是和普通人相比还是远远落后的,特别是像体育这些受场地设施影响较大、对师资专业水平要求较高的课程,这些课程如果不能很好地加以开展,将直接影响残疾学生及其成年后参与各项体育活动的可能,这其实也是社会中的一种潜在的不公平现象,对残疾人权利的行使、自身的发展都是十分不利的。体育是一种精神需求,更是一种重要的媒介,它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娱乐身心、展示自我、参与社会交往的广阔平台。但是,在我国群众体育事业迅猛发展的同时,残疾人体育锻炼场地的匮乏、体育教育质量不高却直接影响着残疾人体育活动的开展,致使残疾人企图通过体育这个渠道更好地融入社会的愿望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
五、良好的体育教育有助于人们端正对残疾人的态度
长期以来,在人们的观念中“残”总和“废”相联系,残疾人一直被看成是家庭和社会的包袱、累赘。随着现代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与文化、文明的进步,科学地认识残疾现象、正确地对待和帮助残疾人回归主流社会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但是,我们不能不承认在社会的范围内依然还存在着对于残疾群体的偏见、歧视,社会的偏见导致残疾人的健身权利还没有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导致残疾群体的健身状况十分的不乐观,尤其是对残疾群体充分参与体育活动更是抱以怀疑的态度,加之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体育在残疾人群体自身的头脑中也没有形成清晰的、明确的概念意识,认为体育是正常人的游戏这种错误的观念还很根深蒂固,对于自身本该享有的体育权利还没有很好地重视和争取。受这种思想的影响,许多人对于残疾人接受体育教育还持怀疑和观望的态度,认为残疾人身体有缺陷不适于参加体育活动,如果让他们参加体育学习和锻炼,又需要专人提供帮助,只会给别人增加负担和麻烦。他们却没有清醒地认识到:残疾人参加体育活动可以促进身体的康复,提高生活适应能力和自理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能减轻其家人和社会的负担等。
“平等、参与、共享”是新残疾人观的核心。新残疾人观的主旨就在于帮助残疾人平等地参与社会生活、回归社会主流。实现残疾人的全面发展既离不开社会观念的根本转变和社会障碍的全面消除,更离不开残疾人自身素质的逐渐提高和综合能力的不断增强,所以,不断提高全民对残疾人及残疾人体育教育的正确认知,不断修正残疾人的自我定位、树立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活动的思想认识、逐步地提高其应对挫折的心理素质,总之要通过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使残疾人能够在一个相对和谐的社会氛围中以比较积极的态度和较高的能力参与到包括体育在内的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中去。
六、结语
和谐社会呼唤和谐体育,和谐体育的真义在于使残疾人体育活动与健全人的体育活动同行,而使残疾学生接受良好的体育教育是残疾人体育事业获得快速发展的关键。目前残疾学生体育教育状况虽然有很大改善,但还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与普通学生的体育教育水平之间还存在着很大差距。笔者希望能够有越来越多的人去关注残疾人体育教育,有越来越多的从事残疾人体育教育工作的专业教师队伍出现,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使残疾人的体育事业能够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张繁.浅谈在体育教育专业中开设特殊体育课程的必然性和可行性[A].中国残疾人体育协会.首届全国残疾人体育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选编[C].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
[2]钱志亮.中国特殊儿童教育的现状报告[EB/OL].http://www.edu.cn/2001112/
3009417.shtml,2009-10-23.
[3]胡宪君.对和谐社会建构中义务教育公平的思考[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6(3).
[4]杨民.论特殊教育在创建和谐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J].教育科学,2005(6).
[5]黄军锋.保障人权法律制度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
[6]党建强.构建和谐社会呼唤树立新的残疾人观[J].中国特殊教育,2005(6).
[关键词]残疾学生 体育教育
[作者简介]赵志荣(1973- ),女,河南开封人,洛阳师范学院体育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学校体育和残疾人体育。(河南 洛阳 471022)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0)29-0120-02
残疾学生是指那些在生理或心理的发展上存在缺陷的儿童,包括智力、视觉、听觉、肢体、言语、情绪等方面的发展障碍,身体病弱,甚至罹患多种残疾的儿童。我们国家6~14岁学龄阶段的残疾儿童约有750万,约占学龄儿童总数的3%还要多。这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使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要远远多于正常孩子。体育是残疾学生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残疾学生教育中最难实施的一部分,在促进残疾学生的身心健康、提高残疾学生的生活适应能力、体现残疾学生的自身价值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目前,我国正处于创建和谐社会的新时期,残疾人发展状况的好坏也是衡量社会是否和谐的一个很重要的标志。体育作为残疾人所面临的一个最难解决的问题,如何提高残疾人的体育水平、如何树立正确体育教育理念并加以切实地落实,就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为此,文章试图从多个角度对残疾学生体育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进行剖析,使人们能更清晰地了解对残疾学生开展体育教育的意义,以期能够唤起更多的人去关注残疾人体育教育事业。
一、残疾学生享有良好的体育教育有助于教育公平的实现
教育公平是指国民在教育活动中所处的地位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平等和公平地占有教育资源。教育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基础工程,而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之本,它是社会公平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也是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评判标准。
任何人都会承认,某个个体尽管身有残疾但他仍是一个人,有生存和发展的权利,而能否平等地接受教育是他能否有质量地生存并得到发展的前提条件。体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教育公平的实现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在我国残疾儿童的教育主要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一种是在特殊教育学校接受专门教育。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残疾学生主要是一些肢体残疾或者有一些轻度生理或心理上疾病的儿童,虽然普通学校的残疾学生能和正常学生一样共享教育资源,但是由于在普通学校里残疾学生的人数很少,残疾情况又各不相同,再加上多数体育教师对残疾学生的体育教育问题缺乏研究,班级学生人数又多,在体育教学中对残疾学生难以照顾周全,因而往往出现忽略甚至放弃对残疾学生开展体育教育的情况。特殊教育学校又称残疾人学校,主要招收盲、聋哑和弱智三类有特殊障碍、无法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学生。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教育条件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残疾学生体育发展的需要。但是,由于我国在残疾人体育场地器材研究、制造方面的发展相对比较滞后,再加上体育师资的专业性不强,不能根据残疾学生的独特的身心特点实施体育教育,这些问题都构成了对残疾学生在教育活动中本应享有的地位平等、机会均等的制约因素。
二、残疾学生享有良好的体育教育是人权保证的重要内容
人权是指人依据其自身的本性和尊严所应当享有的权利,是人之生存所必需的、基本的并不可剥夺的权利。当今时代人人享有平等的教育权已被世界公认为是人权保证的重要内容,也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明程度、教育发展水平的最重要指标之一。残疾学生虽然是人类社会中的不幸者,但是他们也是人类大家庭中的一员,他们也有人的尊严和权利,所以他们应该和普通学生一样拥有接受适合其身心发展特点的体育教育、共同享受教育资源的权利。
和谐社会是以人为本的社会,是建立在尊重与保障人权的基础之上,人的基本权利和需要能够得到充分保障和满足的社会。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再加上党和政府比较关心残疾人这一弱势群体,残疾人的温饱问题已经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解决,生存问题已经不再是残疾人要面对的主要问题。当前,如何满足残疾人对教育的需求已成为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关键。中国特殊教育起步较晚,再加上中国经济比较落后,虽然党和政府非常重视特殊教育,特殊教育的质量和数量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但是与普通学校相比还有比较大的差距,使得体育这一受物质条件限制比较大的课程不能得到很好地开展。这种状况是和我们国家当前的基本国情相适应的,却是与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不相协调的,它直接影响着残疾学生平等权利的行使,影响着他们健康体质的塑造,对残疾学生毕业后是否能继续坚持体育锻炼也影响比较大。如果这种状况不能得到改善,残疾教育事业不能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相协调,残疾学生不能和普通学生一样平等地接受教育、共同分享丰富的教育资源,那么,我国的和谐社会建设就会失去了其真正内涵和意义。
三、良好的体育教育有助于残疾学生身心健康的正常发展
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使残疾学生的活动范围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相对于正常人而言,社会的偏见、生活的窘迫以及肢体的伤残都给残疾人带来了常人无法想象的生理与心理压力,而这些压力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宣泄,这对于残疾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社会的稳定发展都是非常不利的。
体育教育是我国国民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残疾学生的身心健康的塑造起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接受合理的、有针对性的体育教育不仅可以增强残疾学生的体质,传授给他们科学锻炼身体的知识和方法,使他们养成经常锻炼身体的意识和习惯,通过体育锻炼能使其增进生理机能、促进身体康复、提高生活适应能力,还可以使他们真正享受到运动所带来的乐趣,克服自卑心理,培养自尊、自信、自强,敢于竞争、勇于拼搏、奋发向上、团结协作等优秀的心理品质,这对于改善残疾学生的人际关系,增强其广泛参与社会生活的信心和勇气都有很重要的影响作用。总之,体育可使残疾学生在融入社会的同时感受到做人的价值,享受到和健全学生同样的权利和乐趣,是残疾学生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桥梁。与此同时,它也是新时期推进社会文明进步、不断发展的动力之一,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和努力方向。
四、良好的体育教育有助于残疾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残疾人积极参与社会各项活动的愿望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满足。但是,不容忽视的是,大多数残疾人仍然生活在孤独、封闭的小圈子里,他们参与社会生活的状况与正常人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来自社会的,有来自残疾人自身的。要改善残疾人的生活状况,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和支持,而残疾人自身观念的改变、能力的提高也是至关重要的。
一名残疾人要想真正融入社会,必须拥有和正常人同样的参加各种活动的权利,而这种权利在很大程度上必须以接受教育提高能力作为前提。由于受到生理或心理上缺陷的影响,致使大多数残疾人在受教育方面处于劣势。虽然教育改革进行了多年,但应试教育的影响依然根深蒂固,以升学率来考核一个学校工作业绩成果的现象还非常普遍。残疾学生教育主要以补偿教育为主,以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适应能力为目的,投入大,见效慢,又无法用升学率等硬性尺度来加以衡量,这使有些教育管理部门对于特殊教育学校的工作支持力度、投入比重都受到很大影响,残疾学生的教育问题虽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是和普通人相比还是远远落后的,特别是像体育这些受场地设施影响较大、对师资专业水平要求较高的课程,这些课程如果不能很好地加以开展,将直接影响残疾学生及其成年后参与各项体育活动的可能,这其实也是社会中的一种潜在的不公平现象,对残疾人权利的行使、自身的发展都是十分不利的。体育是一种精神需求,更是一种重要的媒介,它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娱乐身心、展示自我、参与社会交往的广阔平台。但是,在我国群众体育事业迅猛发展的同时,残疾人体育锻炼场地的匮乏、体育教育质量不高却直接影响着残疾人体育活动的开展,致使残疾人企图通过体育这个渠道更好地融入社会的愿望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
五、良好的体育教育有助于人们端正对残疾人的态度
长期以来,在人们的观念中“残”总和“废”相联系,残疾人一直被看成是家庭和社会的包袱、累赘。随着现代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与文化、文明的进步,科学地认识残疾现象、正确地对待和帮助残疾人回归主流社会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但是,我们不能不承认在社会的范围内依然还存在着对于残疾群体的偏见、歧视,社会的偏见导致残疾人的健身权利还没有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导致残疾群体的健身状况十分的不乐观,尤其是对残疾群体充分参与体育活动更是抱以怀疑的态度,加之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体育在残疾人群体自身的头脑中也没有形成清晰的、明确的概念意识,认为体育是正常人的游戏这种错误的观念还很根深蒂固,对于自身本该享有的体育权利还没有很好地重视和争取。受这种思想的影响,许多人对于残疾人接受体育教育还持怀疑和观望的态度,认为残疾人身体有缺陷不适于参加体育活动,如果让他们参加体育学习和锻炼,又需要专人提供帮助,只会给别人增加负担和麻烦。他们却没有清醒地认识到:残疾人参加体育活动可以促进身体的康复,提高生活适应能力和自理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能减轻其家人和社会的负担等。
“平等、参与、共享”是新残疾人观的核心。新残疾人观的主旨就在于帮助残疾人平等地参与社会生活、回归社会主流。实现残疾人的全面发展既离不开社会观念的根本转变和社会障碍的全面消除,更离不开残疾人自身素质的逐渐提高和综合能力的不断增强,所以,不断提高全民对残疾人及残疾人体育教育的正确认知,不断修正残疾人的自我定位、树立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活动的思想认识、逐步地提高其应对挫折的心理素质,总之要通过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使残疾人能够在一个相对和谐的社会氛围中以比较积极的态度和较高的能力参与到包括体育在内的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中去。
六、结语
和谐社会呼唤和谐体育,和谐体育的真义在于使残疾人体育活动与健全人的体育活动同行,而使残疾学生接受良好的体育教育是残疾人体育事业获得快速发展的关键。目前残疾学生体育教育状况虽然有很大改善,但还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与普通学生的体育教育水平之间还存在着很大差距。笔者希望能够有越来越多的人去关注残疾人体育教育,有越来越多的从事残疾人体育教育工作的专业教师队伍出现,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使残疾人的体育事业能够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张繁.浅谈在体育教育专业中开设特殊体育课程的必然性和可行性[A].中国残疾人体育协会.首届全国残疾人体育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选编[C].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
[2]钱志亮.中国特殊儿童教育的现状报告[EB/OL].http://www.edu.cn/2001112/
3009417.shtml,2009-10-23.
[3]胡宪君.对和谐社会建构中义务教育公平的思考[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6(3).
[4]杨民.论特殊教育在创建和谐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J].教育科学,2005(6).
[5]黄军锋.保障人权法律制度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
[6]党建强.构建和谐社会呼唤树立新的残疾人观[J].中国特殊教育,2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