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生 百年清华的中国年轮

来源 :看历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lilong_lium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11年,清华学堂成立。
  对于自1901年以来就实行新政改革,兴办新学的晚清帝国来说,这实在算不上什么大事。十年改革期间,帝国各地政府兴办新学五万余所,招收新生逾一百六十多万人。清华学堂区区二三十名教师、三四百名学生,不过是其中的沧海一粟。
  但就是这么一所不起眼的新学堂,竟然和之后中国的命运紧紧勾连在一起,成为推动中国革新不可忽视的力量,不可不谓是一个传奇。
  清华学堂诞生之初,就显现出不同于普通新学的气象:她的教师延揽自欧美,她的经费由返还庚款保障,她的学制全部仿照美国,更为特殊的是,她的学生全部输送至美国大学留学……可以说,清华自诞生起,不惟与维新的大环境相连,更是与维新追寻的那个外部世界紧密相连。
  如果说,“求新”“向外”是清华显露于人的表象的话,那么清华真正的特殊内核则在于其与众不同的教育宗旨。早在1911年4月制定的《清华学堂章程》中就规定,清华学堂的教育宗旨为“培植全材,增进国力”,其教育方针为“进德修业,自强不息”,在整个帝国教育目的还停留在培养“尊崇孔教,爱戴大清国之人”时,清华一诞生就超越了其时代束缚,早早抵达了教育的真谛。
  正是在这样的宗旨引导之下,清华由学堂而成学校,由学校而成大学,短短二十年的时间,就成长为中国最重要的高等教育机构之一。也正是在这样的教育宗旨的指引之下,一批一批的毕业生自清华而出,担当起引领风潮,革新中国的重任。
  1931年,清华早期毕业生梅贻琦就任清华大学校长,他在就职演说中再次重申了清华的理念:“办学校,特别是办大学,应有两种目的:一是研究学术,二是造就人才。清华的经济和环境,很可以实现这两种目的。”
  而对于清华要造就怎样的人才,梅贻琦胸有成竹。那就是服务于中国社会发展的各类人才,而简单地说,就是可以学以致用的人才。达臻这一目标的路径也很明确,那就是通识教育。让学生们接触尽可能广阔的知识世界,然后选择自己真正有兴趣的专业。正如梅贻琦所说的,“通才为大,而专家次之”,这鼓励学生们保持一颗自由而不封闭的心灵,同时,严谨的学风又保证了学生不至于松懈散漫。
  接近世界水准,年轻的大学,造就了整整一代各个领域的大家。梅贻琦、赵元任、胡适、竺可桢、梁思成、闻一多、罗隆基……这样的毕业生阵容,可谓灿若星河,在中国的学校中几乎无出其右。在1949年之后,清华所培养的专业人才,仍是中国现代化最重要的动力集团之一。
  1931年梅贻琦曾说:“我希望清华今后仍然保持他的特殊地位,不使坠落。我所谓特殊地位,并不是说清华要享受什么特殊的权利,我的意思是要清华在学术的研究上,应该有特殊的成就,我希望清华在学术方面应向高深专精的方面去做。”
  如今,清华百岁华诞,我们当藉陈寅恪为王国维所撰写的纪念铭文,表达此种心声:“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其他文献
今年,有一群中学生开始回到家里,主动和家人对话,听父母、祖辈和亲人讲述“自己的历史”;开始走访自己生长、居住的街道,去了解这片熟悉的建筑经历了怎样的变迁……这是参加了由《看历史》《中学历史教学参考》、腾讯网联合举办的2011年“首届全国中学生历史写作大赛”的中学生们正在进行“发现身边的历史”的探究活动。  “首届全国中学生历史写作大赛”自今年1月启动以来,目前收到的稿件上万份。优秀稿件不断涌现,如
期刊
容闳曾立下志愿,“以西方之学术,灌输于中国,使中国趋于文明富强之境”,但从来没有施展的机会,这时他把希望投向了太平天国。    1860年12月23日,是容闳来到“天京”的第36天,他又一次走进位于城南金沙井街的干王府邸。不过这一次,他是去向那位早年的朋友——洪仁玕告别的。  见到洪仁玕后,容闳将此前他派人送来的,刻有自己名字的官印及天国“义”字四等爵的委任书退还给他,谢绝了朋友邀他在天国“共举大
期刊
战乱所及,庐舍为墟,遍地瓦砾。江南地处风暴中心,“被难情形较他省尤甚,凡不忍见不忍闻之事,怵心刿目,罄笔难书,所谓铁人见之,亦当堕泪也!”天国将士们并没有建立起真正的“人间天堂”,但他们掀动的滔天巨浪退去后,留下的却是一种难以复原的历史变动。    1862年农历七月十二日夜,江苏吴江大地主柳兆薰“夜半下行李毕,宿在舟中”,次日清晨,举家乘船前往上海。  柳家有田2740亩,世居吴江汾湖镇大胜港村
期刊
繁华喧闹的南京中山北路上,云集了国民政府几乎所有重要部门。而不远处的萨家湾,闹中取静。不少高官把寓所安在这里,既方便上班,又坐享愉悦。外交部长王正廷也不例外。  1928年12月13日,这里的宁静被一阵喧闹撕碎了。  数以千计的民众高举反日标语,高呼反日口号,浩浩荡荡开进萨家湾,群情汹汹,矛头直指外交部及其掌门人王正廷。这是首都反日会组织的反日市民大会。本来是请愿的,但人数太多,情绪失控。一些人冲
期刊
文革是个多事之秋,许多摄影师为求自保都不愿意冒险拍摄红卫兵组织的造反集会和游行活动。中央文革小组、省革委会宣传组曾多次下令摄影师上交“给文化大革命抹黑”的底片,不少摄影师听从命令,致使大量文革底片难逃毁灭的命运。当时是何种信念驱使你拍摄并保存了这么丰富的文革照片呢?    当年,我冥冥之中意识到应当将自己亲历的时代记录下来,但并不清楚我这样做是为了革命,还是为了自己,或是为了将来。我拍欢呼的、歌颂
期刊
陈独秀,被人称为“终身的反对派”:反清、反袁、反军阀;批孔、批党、批“国际”。反对“威权”的后果很严重,环顾他的一生,他创建“中国共产党”却被开除党籍,创刊《新青年》却被诬为“汉奸”,发起新文化却不得最终之“觉悟”,提倡新道德却因私生活被诟病,担当五四“总司令”却在凄苦中客死异乡。    2010年10月18日,安庆,陈独秀出生之地。  秋日里的安庆,已显示出萧瑟之气,与安徽南部其他城市不同的是,
期刊
1890年的整个冬天,波士顿律师萨缪尔·沃伦都感到很苦恼,他的妻子——德拉瓦州参议员的女儿在家中举办了几场私人舞会,却招来了当地报纸绘声绘色的八卦。    萨缪尔·沃伦并不是唯一为此感到困扰的人。当时,几乎所有的名流与明星都被报纸不厌其烦地报道过隐私。    19世纪后期,正是美国的“镀金时代”,所有人都在为制造经济膨胀而疲于奔命,在工作之余人们想要获得一些轻松有趣的消遣。报纸作为当时最主要的讯息
期刊
1948年,费正清在他的《中国与美国》一书中问道:“美国人迫切想要得出答案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中国的商人阶级,不能冲破对官场的依赖,以产生一种独立的创业力量呢?”中国近代商业史,就是带着这个问题开始的。    1895年,《马关条约》允许日本人在通商口岸任意设厂,从那时开始,清政府也允许民间办厂。这是19世纪洋务运动以来经济与社会互动的结果。事实上,在中法战争后,张謇就认为“中国须兴实业,其责任须
期刊
大清三百年,位于东四十字路口西南角的弓箭大院,曾是皇家特设的兵工场。清代以武功定天下,把骑射作为八旗之本,历朝帝王都强调“国语骑射”。因此清代弓箭生产极受重视。    鼎盛时期的弓箭大院有四十多家作坊,三百多名工匠从事弓箭制作,每月产量达五百张以上。除补充八旗兵丁的武器装备外,主要供应皇朝贵族的狩猎玩乐之用。大院的从业者以满族为主,制作的产品均上交兵部、礼部、户部等,不得外卖,定期由宫中按人数发放
期刊
不同阵营的马英九、蔡英文,都是台湾大学法律系出身;都留学美国;都受“总统”提拔;都在台湾的“大陆委员会”(台对陆事务最高权力机构)任过职,却对大陆有着截然不同的态度。    中日邦交正常化的1972年,也是热血保钓运动分子的马英九,甫自台大法律系毕业。1970年代,时任台湾“行政院长”的蒋经国,正推行“十大建设”及“十二大建设”,带领台湾经济起飞。这时的台湾高校掀起一股留美风潮,  “来来来,来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