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培养适应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需求的会计人才,高职院校应改变旧的会计人才培养观念和模式,构建高技能外向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即转变教育观念,创新办学思路;全面推行会计专业教学内容改革;设置与市场需求相结合的会计学课程。
【关键词】广西北部湾经济区 高技能 外向型 会计人才 培养模式
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高技能外向型会计人才需求现状
随着泛北部湾经济圈的形成和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建立,我国与东盟各国的合作范围越来越广,尤其是随着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成立,广西与东盟各国的交往更是日益增多。由此,泛北部湾区域各国经济互补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贸易投资往来日益频繁,国内企业在东盟各国投资、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更是迅猛发展,对各种人才特别是高技能外向型会计人才的需求将成倍增长。但目前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高技能外向型会计人才紧缺,人才总量少,整体素质不高,符合要求的人较少,出现了外向型会计人才资源结构性紧缺的问题。一方面,大量的会计毕业生找不到对口的工作;另一方面,企业找不到合适的、可用的高技能外向型会计人才。人才短缺的现状将制约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发展,而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观念和模式的陈旧也是造成人才短缺的重要原因之一。要解决高职教育如何更好地服务于广西北部湾经济发展的问题,必须改变旧的人才培养观念和模式,构建高技能外向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技能外向型会计人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迫切需要,更是高职教育适应科技进步的现实性选择。因此,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必须抓住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型、高技能、外向型”技术人才的本质属性,通过有效途径和方法构建起高职高技能外向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框架,开设具有地区特色和紧缺的专业,提高办学层次,推进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加速发展。
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高技能外向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定位
高技能外向型人才是指在生产、服务等领域岗位第一线,熟练掌握外语及专门知识和技术,具备精湛的专业技能,通晓国际经济事务运行的一般规则,熟知国际惯例,并能够在工作实践中解决生产、服务操作难题的人员,是能够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的专门人才。高职高技能外向型人才培养体系,就是以培养这样的人才为使命的教育体系。
高技能外向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为:一是在培养目标和人才定位上,主要培养具有国际意识、国际视野基本素养。熟知国际惯例,在生产第一线或工作现场从事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的工作,熟练掌握操作技能以及必要的专业知识的人才;二是在课程体系与课程设置上,着眼于外语沟通能力、国际惯例、专业知识及智能操作技术水平的提升;三是在教学模式上,注意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并重,以應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突出工作实践;四是在实践教学上,重点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动手能力和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课程设计为核心,加强综合性训练,以校内模拟实习为基础,以校外毕业实习为重点全面提高工作实践能力。
由于高技能外向型会计人才具有很强的技术性和实用性,因此,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高技能外向型会计人才的培养应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需求为导向,结合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需要来定位人才培养的层次,体现培养的差异性。根据广西北部湾经济发展的环境,市场对高技能外向型会计人才的需求相当旺盛,但这种会计人才的需求将大量定位在中等层次上。目前大量企业急需的是实务能力强,有一定理论基础,专业技能强,并且具有培养潜质的高技能外向型会计专业人才。因此,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高技能外向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定位应是培养具备复合能力的高技能外向型人才。
三、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高技能外向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会计人才的培养,应摒弃过时的、僵化的、保守的人才培养观念和模式,构建高技能外向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对此,应紧紧抓住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型、高技能、外向型”的特征,通过有效的途径和方法,着力构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高技能外向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框架。
(一)转变教育观念,创新办学思路。熟悉国内环境、掌握国际惯例、熟练运用外语的高技能外向型会计人才的紧缺将成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突出的问题。为了进一步突出人才培养的适应性,教育工作者应在多方面作出努力,在办学理念上转变观念,牢固确立市场经济所要求的市场意识、主动服务意识和办学特色意识,创新办学思路。
一是努力探索多种路径和方式,切实加强学校与社会、企业之间的联系,开展开放式的师资队伍建设。各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可以借用学校已有的教育资源,采用学科交叉的手段实行校内开放教学;会计专业教师除了专职教师外,还可以是经常和定期来校开展讲座的客座教师,实现校外开放教学。
二是引入新式教学方法,改变固有的教学思路。采用启发式教学、体验式教学、互动式教学、开放式教学等新方法,并与现代多媒体和网络教学技术手段相结合,进行教学方法与手段的革新和改良。加大职业培养的力度,进行全职式的职业导航。在教学模式上,高技能外向型会计人才培养应注意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并重,以外向型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
三是加强与东盟国家的教育合作。高职院校应利用邻近东南亚的优势,加强与东盟各国职业技术教育部门的交流与合作,为东盟国家培养高技能外向型会计人才,并通过合作办学加快广西高职教育国际化进程。同时,借鉴东南亚国家职业教育的先进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调整专业设置,引进优秀人才,提高师资水平,增强参与国际教育竞争能力,打造一流的职业技术教育品牌。
(二)全面推行会计专业教学内容改革。会计专业教学内容的改革应以国家教育部确定的学习内容为参照,结合企业会计岗位第一线技能和能力的实际需要进行安排。一是在进行会计专业传统知识和学科教育的同时,注重基础理论的前瞻性、国际性以及会计专业的适用性,同时增加国内外新学科和前沿学科的内容、范围及高科技知识的含量,拓展学生的视野;注重会计专业的外语教学,实现好国内外教学、院校教学和企业实践的过渡。二是从学科的整体发展与综合化出发构建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整合和重组课程。此外,为使学生获得整体性的知识,必须注重其他学科知识在本学科领域中的应用,在交叉融合上下工夫,实现知识结构的整体优化。对此,高职院校可对会计专业学生设置跨学科专业选修课,扩大选修课范围,拓展学生知识面,真正把选修课落实在学生自愿选择上,造就高技能外向型会计人才。
(三)设置与市场需求相结合的会计学课程。应根据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产业发展和行业人才需求变化等市场需求来重新架构人才培养体系,结合高职院校自身的特色设计课程。一是调整原有专业课程体系。根据国际化会计人才培养的模式要求,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指导思想,对本专业传统的课程体系进行结构性调整;确定高技能外向型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引入国外会计教育课程,调整传统的会计学和审计学方向,提供更多的选修课程,以适应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和东盟各国经济合作发展的客观需要。二是引进国际先进的课程设置体系,科学设置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借鉴国际先进的课程设置做法,结合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和东盟各国经济合作发展的客观需要,设置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包括英语、数学、计算机、基础会计、经济法、财政与税收等,打牢学生的理论基础和专业基础;设置专业核心课,包括涉外会计、会计管理、财务分析、金融学、国际金融等,让学生了解到当前国内外企业的会计专业核心知识;设置专业选修课,包括会计公共关系、国际投资、国际贸易、市场营销等,便于学生拓宽知识面,发展第二专业;设置公共选修课,包括文化艺术类、社会交际类等,拓宽学生知识面,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这种课程模式不仅可使学生牢固掌握理论基础和专业基础,还可使学生根据自身发展选择学习,突破了单一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四)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注重专业技能训练。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环节,在高职教学计划中应加强实践教学的比重。对此,应探索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实验教学内容,减少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切实加强包括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技能在内的实践教学;按照劳动部门、人事部门有关职业技能考核要求,加强培训,使学生毕业时能同时获得相应的学业证书和职业证书;加强实验室、实习基地和实训基地等实践基地建设,为实践教学提供良好的条件。
首先,在革新实践教学内容上逐步实现实训模式。要培养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需要的会计人才,就要在安排专业实践教学内容时,把与会计学紧密关联的涉外会计、财务管理、审计、税务处理等内容纳入新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逐步实现—体化的专项和综合实训模式。另外,实践课程的学时应达到总教学总学时的一定比例,以使学生真正获得较为系统的基本技能训练和专业技术训练。
其次,加大投入建立校内会计模拟实验室。模拟实验室是模拟训练专业技能的场所,包括公共基础实验室和专业模拟实训室。以培养应用能力为主的实验实训设施的装备标准与课程设置一样,应能体现应用能力培养的需求,以职业分析乃至工作过程分析为依据投资建设实训设施,实施适应实际需要的专业能力训练,如单项专业能力训练、综合专业能力訓练、项目任务模拟训练等。会计专业在校内开展的实验内容应包括基础会计模拟实验、中级会计模拟实验、成本会计模拟实验、审计实务模拟实验和会计电算化操作实验等。
最后,积极建立校外实习基地,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和技术氛围下学习并掌握专业岗位实务。校内外实习的结合,可以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动手能力,熟悉涉外会计工作,为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迅速适应工作奠定能力基础。因此,应充分利用教育资源,使之与行业资源实现优势互补、互惠双赢,联系有外语环境的涉外企业作为校外实习基地;按照行业标准和企业要求培养人才,实行“校企联合”培养外向型会计人才,这样既可解决企业的用人问题,也可为学生就业创造有利条件。
【关键词】广西北部湾经济区 高技能 外向型 会计人才 培养模式
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高技能外向型会计人才需求现状
随着泛北部湾经济圈的形成和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建立,我国与东盟各国的合作范围越来越广,尤其是随着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成立,广西与东盟各国的交往更是日益增多。由此,泛北部湾区域各国经济互补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贸易投资往来日益频繁,国内企业在东盟各国投资、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更是迅猛发展,对各种人才特别是高技能外向型会计人才的需求将成倍增长。但目前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高技能外向型会计人才紧缺,人才总量少,整体素质不高,符合要求的人较少,出现了外向型会计人才资源结构性紧缺的问题。一方面,大量的会计毕业生找不到对口的工作;另一方面,企业找不到合适的、可用的高技能外向型会计人才。人才短缺的现状将制约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发展,而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观念和模式的陈旧也是造成人才短缺的重要原因之一。要解决高职教育如何更好地服务于广西北部湾经济发展的问题,必须改变旧的人才培养观念和模式,构建高技能外向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技能外向型会计人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迫切需要,更是高职教育适应科技进步的现实性选择。因此,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必须抓住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型、高技能、外向型”技术人才的本质属性,通过有效途径和方法构建起高职高技能外向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框架,开设具有地区特色和紧缺的专业,提高办学层次,推进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加速发展。
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高技能外向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定位
高技能外向型人才是指在生产、服务等领域岗位第一线,熟练掌握外语及专门知识和技术,具备精湛的专业技能,通晓国际经济事务运行的一般规则,熟知国际惯例,并能够在工作实践中解决生产、服务操作难题的人员,是能够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的专门人才。高职高技能外向型人才培养体系,就是以培养这样的人才为使命的教育体系。
高技能外向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为:一是在培养目标和人才定位上,主要培养具有国际意识、国际视野基本素养。熟知国际惯例,在生产第一线或工作现场从事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的工作,熟练掌握操作技能以及必要的专业知识的人才;二是在课程体系与课程设置上,着眼于外语沟通能力、国际惯例、专业知识及智能操作技术水平的提升;三是在教学模式上,注意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并重,以應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突出工作实践;四是在实践教学上,重点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动手能力和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课程设计为核心,加强综合性训练,以校内模拟实习为基础,以校外毕业实习为重点全面提高工作实践能力。
由于高技能外向型会计人才具有很强的技术性和实用性,因此,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高技能外向型会计人才的培养应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需求为导向,结合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需要来定位人才培养的层次,体现培养的差异性。根据广西北部湾经济发展的环境,市场对高技能外向型会计人才的需求相当旺盛,但这种会计人才的需求将大量定位在中等层次上。目前大量企业急需的是实务能力强,有一定理论基础,专业技能强,并且具有培养潜质的高技能外向型会计专业人才。因此,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高技能外向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定位应是培养具备复合能力的高技能外向型人才。
三、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高技能外向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会计人才的培养,应摒弃过时的、僵化的、保守的人才培养观念和模式,构建高技能外向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对此,应紧紧抓住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型、高技能、外向型”的特征,通过有效的途径和方法,着力构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高技能外向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框架。
(一)转变教育观念,创新办学思路。熟悉国内环境、掌握国际惯例、熟练运用外语的高技能外向型会计人才的紧缺将成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突出的问题。为了进一步突出人才培养的适应性,教育工作者应在多方面作出努力,在办学理念上转变观念,牢固确立市场经济所要求的市场意识、主动服务意识和办学特色意识,创新办学思路。
一是努力探索多种路径和方式,切实加强学校与社会、企业之间的联系,开展开放式的师资队伍建设。各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可以借用学校已有的教育资源,采用学科交叉的手段实行校内开放教学;会计专业教师除了专职教师外,还可以是经常和定期来校开展讲座的客座教师,实现校外开放教学。
二是引入新式教学方法,改变固有的教学思路。采用启发式教学、体验式教学、互动式教学、开放式教学等新方法,并与现代多媒体和网络教学技术手段相结合,进行教学方法与手段的革新和改良。加大职业培养的力度,进行全职式的职业导航。在教学模式上,高技能外向型会计人才培养应注意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并重,以外向型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
三是加强与东盟国家的教育合作。高职院校应利用邻近东南亚的优势,加强与东盟各国职业技术教育部门的交流与合作,为东盟国家培养高技能外向型会计人才,并通过合作办学加快广西高职教育国际化进程。同时,借鉴东南亚国家职业教育的先进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调整专业设置,引进优秀人才,提高师资水平,增强参与国际教育竞争能力,打造一流的职业技术教育品牌。
(二)全面推行会计专业教学内容改革。会计专业教学内容的改革应以国家教育部确定的学习内容为参照,结合企业会计岗位第一线技能和能力的实际需要进行安排。一是在进行会计专业传统知识和学科教育的同时,注重基础理论的前瞻性、国际性以及会计专业的适用性,同时增加国内外新学科和前沿学科的内容、范围及高科技知识的含量,拓展学生的视野;注重会计专业的外语教学,实现好国内外教学、院校教学和企业实践的过渡。二是从学科的整体发展与综合化出发构建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整合和重组课程。此外,为使学生获得整体性的知识,必须注重其他学科知识在本学科领域中的应用,在交叉融合上下工夫,实现知识结构的整体优化。对此,高职院校可对会计专业学生设置跨学科专业选修课,扩大选修课范围,拓展学生知识面,真正把选修课落实在学生自愿选择上,造就高技能外向型会计人才。
(三)设置与市场需求相结合的会计学课程。应根据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产业发展和行业人才需求变化等市场需求来重新架构人才培养体系,结合高职院校自身的特色设计课程。一是调整原有专业课程体系。根据国际化会计人才培养的模式要求,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指导思想,对本专业传统的课程体系进行结构性调整;确定高技能外向型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引入国外会计教育课程,调整传统的会计学和审计学方向,提供更多的选修课程,以适应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和东盟各国经济合作发展的客观需要。二是引进国际先进的课程设置体系,科学设置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借鉴国际先进的课程设置做法,结合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和东盟各国经济合作发展的客观需要,设置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包括英语、数学、计算机、基础会计、经济法、财政与税收等,打牢学生的理论基础和专业基础;设置专业核心课,包括涉外会计、会计管理、财务分析、金融学、国际金融等,让学生了解到当前国内外企业的会计专业核心知识;设置专业选修课,包括会计公共关系、国际投资、国际贸易、市场营销等,便于学生拓宽知识面,发展第二专业;设置公共选修课,包括文化艺术类、社会交际类等,拓宽学生知识面,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这种课程模式不仅可使学生牢固掌握理论基础和专业基础,还可使学生根据自身发展选择学习,突破了单一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四)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注重专业技能训练。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环节,在高职教学计划中应加强实践教学的比重。对此,应探索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实验教学内容,减少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切实加强包括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技能在内的实践教学;按照劳动部门、人事部门有关职业技能考核要求,加强培训,使学生毕业时能同时获得相应的学业证书和职业证书;加强实验室、实习基地和实训基地等实践基地建设,为实践教学提供良好的条件。
首先,在革新实践教学内容上逐步实现实训模式。要培养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需要的会计人才,就要在安排专业实践教学内容时,把与会计学紧密关联的涉外会计、财务管理、审计、税务处理等内容纳入新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逐步实现—体化的专项和综合实训模式。另外,实践课程的学时应达到总教学总学时的一定比例,以使学生真正获得较为系统的基本技能训练和专业技术训练。
其次,加大投入建立校内会计模拟实验室。模拟实验室是模拟训练专业技能的场所,包括公共基础实验室和专业模拟实训室。以培养应用能力为主的实验实训设施的装备标准与课程设置一样,应能体现应用能力培养的需求,以职业分析乃至工作过程分析为依据投资建设实训设施,实施适应实际需要的专业能力训练,如单项专业能力训练、综合专业能力訓练、项目任务模拟训练等。会计专业在校内开展的实验内容应包括基础会计模拟实验、中级会计模拟实验、成本会计模拟实验、审计实务模拟实验和会计电算化操作实验等。
最后,积极建立校外实习基地,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和技术氛围下学习并掌握专业岗位实务。校内外实习的结合,可以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动手能力,熟悉涉外会计工作,为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迅速适应工作奠定能力基础。因此,应充分利用教育资源,使之与行业资源实现优势互补、互惠双赢,联系有外语环境的涉外企业作为校外实习基地;按照行业标准和企业要求培养人才,实行“校企联合”培养外向型会计人才,这样既可解决企业的用人问题,也可为学生就业创造有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