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温暖

来源 :大学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163mail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间:2月13日
  地点:牡丹江市穆棱镇
  摄影:黄月
  2月13日,我和我妈从一大堆旧物中翻出来这张字条。当时我9岁,爸妈在外创业,我长期住在奶奶家,爷爷有时候去探望,我便托他捎了这张字条给我妈,问要不要去补数学。我妈在背面回复我说我字条写得很好可是有一个错别字。现在看我和我妈要笑疯了,怪不得我那时候语文学得好。我妈妈舍不得丢掉我小时候的旧东西,搬家数次总是带着我的那一大堆破烂儿。感谢妈妈为我留存下来这些有趣的回忆。
  时间:2月19日
  地点:浙江嘉兴市
  摄影:边婧文
  记得高中在杭城脚下,每到周五放学,总是羡慕地看着杭州本地的同学骑着橘黄色的租赁自行车,潇洒地骑行回家。那时候,杭州的租赁自行车系统刚刚开放,而嘉兴市区却是闻风不动。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嘉兴市的自行车租赁点开始如雨后春笋般崛起,一个个停靠点的硬件设施也日益完善。听母亲说,只要本人凭身份证或市民卡去指定地点办理,租赁系统就能立即使用。看着每辆车上“低碳环保,绿色出行”的字样,想起北京的大雾霾天,我不禁感叹:市区的环境正是因为这些细节,在一点一滴地改进。
  时间:2月1日
  地点:本溪新火车站
  摄影:叶贵龙
  寒假一到家,新本溪站亮煞我眼,听说售票大厅还有自动取票机,我径直前去参观。新的火车站宽敞明亮,取票买票方便快捷,井然有序。人性化服务,专业的售票团队,更多安保人员,与老本溪站相比可以说完胜。在为这高端大气的火车站骄傲之余,关于老火车站的记忆碎片在我眼前浮现……
  那年我大一,为了抢到返校的票,我在窗口站了整整一夜,在一个只容得下一个人宽度的狭窄通道里满满地排着数十人,一共八九个售票窗口外浩浩荡荡集合了数百人。队伍排到门外,从里往外看满是排队等待的人呵出的“白气”。门口卖烤红薯的摊位早早就撤了,排队买票的人让安静的夜晚变得聒噪起来。那是一个时代的记忆。
  时间:2月17日
  地点:昆明市五华区五一路社区
  摄影:蒋孟洋
  昆明城中村的重建改造,让许多城中村拆迁户搬进环境优越、配套齐全的小区;城中村原先矮小密集的楼房、到处都是各式各样垃圾的街道不见了,变得焕然一新了,不仅街道很干净,就连路两旁原本是摇摇欲坠的电线杆,现在也变成了石座椅,座椅上还有很多老人在聊天、下棋、喝茶等,这里老人的生活有了新的乐趣。
  原本是废墟的地区现在变成了一个花的世界,变成了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春节期间走到小广场,总会遇到聚在一起跳舞的少数民族朋友,或是着民族服装载歌载舞的群众。
  时间:2月13日
  地点:江苏省邳州市人民公园
  摄影:王春元
  坐在横椅上的老人们正惬意地晒着太阳一起聊天。左边是人行街道,右边是人民公园。到了夏天,水杉树郁郁葱葱,是市民们乘凉的好去处。公园里不仅环境优美,还增加健身设施和闲坐的横椅。
  15年前,这里还是老市政府大院,周围全都是高高的围墙包着,从外边看像森严的城堡,顶端冒出一丛丛水杉树尖。当地的百姓,只有要办重要的事情才能进大门。后来,城墙拆了,政府把这片地方变成开放的公园。由于它靠近居民区,便取名“人民公园”。早上,来晨练的老人很多;晚上,随着音乐,大妈大婶开始了广场舞。过路人累了,可以坐下来歇歇脚。
  时间:1月20日
  地点:安徽省繁昌县外婆家
  摄影:张迎迎
  今天去外婆家,见外婆一直乐,晚饭时间外婆做了好大一桌子菜。我心里纳闷,家里又有什么好事?“外婆今年又涨工资咯!烧菜也更有干劲了!”哥哥一语道破天机。今年,已经是外婆连续涨工资的第十个年头了。
  我还记得小时候在外婆家,她只有300块的工资,却经常拿钱给我和妹妹买零食。“外婆你工资都1500了吧!”外婆咧着嘴笑:“是哦,还真谢谢国家,本来退休之前也没什么福利,现在老了,工资还能涨这么多,满意得很哦,慢慢给你哥哥攒钱养太孙子咯!”看在我们心里,却比自己涨工资还要高兴。毕竟,老人们在年轻的时候为国为家辛劳了大半生,年迈了,也该安享晚年了。
  时间:1月28日
  地点:安徽省繁昌县华侨大酒店
  摄影:张迎迎
  公款吃喝的风气在本地一直存在,连年攀升的饭店数量和菜价令饭店行业成为发家致富的途径之一。以往人大代表开会都是去好的馆子吃珍稀精致的菜肴,还会有一些别的福利,但从去年的两会开始统一只有盒饭形式的工作餐了。今年不少单位年终聚餐也取消了。以往我们这里最好的饭店从来没有出现空座的情形,每餐都爆满,甚至还要提前预定,现在则是门庭冷落,空荡荡的包厢越来越多,饭店的生意一下子冷清不少,甚至有的饭店还倒闭了。
  时间:2月5日
  地点:椒江码头海鲜排档一条街
  摄影:文子
  2月2日,在这个城市最具文艺气息的书画院旁边一个相当考究的茶餐厅参加同学聚会,又喝茶又吃饭的,人均不到80元,这让我大为感慨难得。同学笑说:“这地方以前是个高档会所,半年前黄了;现在大家都是自己掏钱请客,经济实惠是第一位的。改天带你去个性价比更高的地方。”于是就有了2月5日的码头海鲜排档一聚。
  只见码头左侧一溜的海鲜排档式饭店,清一色两层楼,每个饭店都可容纳好几百人就餐,到了夏天,再在二楼平台和一楼地台一字排开露天桌椅,据说场面相当壮观。至于菜品和价格,可以用“品质高端大气,价格低调内敛”来概括。同学透露,码头海鲜排档是当地政府主抓项目,要的就是一个价格亲民。“想想也是,咱们这么一个港口城市,排档才是真正特色嘛,动不动五星级大饭店燕窝鱼翅啥的实在又土又浪费!”
  我吸一口极为新鲜的牡蛎,抹一抹嘴唇,望一眼窗外港口美景,有海鸥在空中飞翔,所谓的心满意足,不过如此吧。
其他文献
看完这部剧,镇定之余,我对人生看开了许多。在国内传统舆论中,女人30岁不嫁,仿佛这辈子就很难找到什么好男人了,而绫的故事告诉你,人生处处峰回路转。  无论是剧中的场景还是人物的精神风貌,《东京女子图鉴》都堪称一部拥有都市精神的现代电视剧。他告诉你:让“知足常乐”都见鬼去吧!其实,既然是知足常乐的人,待在老家就好,何必来东京闯荡呢?  绫的运气十分好。刚到东京,一迷路,就遇到一个暖男老乡。被同事叫去
小月是前不久来我这咨询的来访者,“我读了十几年书,一直是好学生,现在要毕业了,但我不知道自己的未来在哪里。”这是她的开场白。  其实我大概能猜到她要和我说什么,对于临毕业的大学生来说,未来焦虑是个老套的故事,一般来说在收到一份offer之后就会自动解除。当然这话我没直接告诉她,而是摆出个职业的微笑:“能不能仔细说说疑问在哪里?”  考试成绩第一却没获得保研资格  “我一直努力读书,成绩也好,但总觉
China Campus 馬桶。这款马桶与手机连接,按下手机键就能冲水。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想过,中国这个名字怎么来的?  不同国家的名字由来挺有意思的。比如朝鲜,这个国名是早有的。1392年,李成桂推翻高丽王朝自立为王,想了两个国号,一个就是高丽的古名“朝鲜”。他拿去请明太祖朱元璋裁定,朱元璋定了“朝鲜”。我看到还有学者研究发现很多外国国家用地名命名。那么中国呢?“中”不是地名,中是个位置。  中国人特别讲究位置“中间”。引申说来,是公正、公允、持中。  其实,最早的“
出生于越南河内的黄侠,注重文化的严谨,崇尚礼仪,在云南师范大学做越南语兼职教师时,讲课毫不放松,任何发音都要帮助学生做到字正腔圆,遇到学生发音错误的地方,他会在黑板上列出无数个相同音词便于区分,重复再重复的练习力求做到精准到位。课堂上,他还经常鼓励学生张口,只要学生们愿意发言,想到什么都可以说,只要用自己学到的越南语表达出来就行,不管造句是否准确,语法的使用是否得当。曾经有学生随意地对他说:老师,
她获得过校内几乎所有最高奖学金,是院学生会主席,学业成绩院第一,甚至还业余学习吐火罗语……  这只是姚思宇“学霸”的一面。  她还会在朋友圈分享自己和男朋友一起走过的六年,字里行间都是小甜蜜。  姚思宇的大学生活就像她给自己打的恋爱学分一样,全五分。  满分不是因为无可挑剔,而是因为她没有留下遗憾,在尝试中遇见更真的自己。  焦虑,这是大学必修课  姚思宇打小就喜欢文学,2009年,她如愿考进了中
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留学美国加州大学河边分校和橡树岭国家实验室,专长环境催化。兼任英国皇家化学会学术专著Heterogeneous Gold Catalysts and Catalysis编辑及中国科协《科技导报》编委、“科技职场”栏目主持人。  很多本科生对读研的期待是:导师能管得“松”一点,让学生自由安排时间,以便参加社团活动、实习和找工作。  可真正读了研究生,就发现
短期(一年以内)  自带设备 翻转课堂  走在高校,随便推开一间教室的门步入课堂,你会发现,肯定有学生正对着自己的电脑奋笔疾书——也许是在记录老师的讲课要点,当然,也有可能正在进行QQ聊天。如果你参与过时下流行的慕课,教学视频里,当镜头对准学生时,或许你也会注意到一台台笔记本电脑上发出微光的苹果标志。  自带设备学习(Bring your own device,简称BYOD),是高校中正在发生的现
你听过﹁学生街不灭定律﹂吗?  每个学校周边总会有一条学生街,这个名词永不过时,这种文化生生不息。  纵使时光如流水从一代代学子指缝中逃脱,但总有一些东西不曾被时光漏斗筛去,  永远印在一代代学子的心里,而学生街,就是这样一个存在。  记不清是哪节课了,老师提到了曾经颇有名的学生街——厦大一条街,可惜的是,这条街已经在2008年拆迁了,如今的厦大学子们只能通过学长学姐、老师们的回忆,以及网上的历史
数据:  2010年9月,教育部为推动来华留学事业的发展,出台了《留学中国计划》,目标是到2020年,全年在中国内地高校及中小学校就读的外国留学人员达到50万人次,使我国成为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地。正是这个计划促成了如今来华留学事业兴盛,截至2014年,中国大陆已超越法国,成为了继美国和英国之后全球第3大留学目的地国。  “十万强”留学中国计划(100,000 Strong Initia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