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人们对休闲游憩绿地的需求急剧增大。生态保护的理念也随之转变,开始注重挖掘生态资源的多元化功能,提升生态资源的内在价值。笔者在《曲阜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结合国外“绿道”规划建设案例的经验与启示,引入“绿道(Greenway)”的概念,将区域绿地通过绿道相串联,丰富了传统绿地系统的内涵,调整了绿地系统布局的思路,重点提出区域绿道建设行动。
关键词:绿道(Greenway) 绿地系统规划 曲阜市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引言
笔者结合正在开展的工作,通过对国外“绿道”理论的深入研究,加深了对《曲阜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规划目标的理解,丰富了对区域绿地系统内涵的认识,对曲阜市市域绿地系统布局的思路进行调整,通过建设联系南北区域绿地、寓于生活体验的生态保护的“绿道”,以此构建宜居城乡的市域绿地系统。
2.“绿道”理论浅析
2.1绿道的概念
綠道的概念起源于城市绿线、蓝线以及霍华德提出的绿带概念。绿道(Greenway)的本意是人们接近自然的通道,具有连接城市和乡村景观的功能。绿道具有双重功能,一方面为人类进入自然和游憩活动提供空间,另一方面对自然和文化遗产保护起到促进作用;绿道又具有多层级,有宏观层面、中观层面和微观层面等。
近20年来,绿道运动进一步蓬勃发展,绿道成为多目标的绿色通道。全球有数千个国际、国家、区域层次的绿道项目,有关绿道的研究专著、学术会议、互联网信息与日俱增。其中美国和欧洲的绿道建设走在最前列,特别是美国在19世纪城市公园运动和20世纪的开敞空间规划浪潮之后,又发展了绿道网规划,将相互独立、分散的绿色空间连接成网,形成综合性的绿色通道网络。
3.曲阜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曲阜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以创建“城绿交融、山水相依、历史文化特色突出的生态园林城市”为总体目标,构筑以良田为背景,以青山、碧水为骨架的绿色网络,体现历史文化名城绿地系统的生态性、使用性、景观性,以实现城市与环境相互融和的总体构想。规划结合曲阜历史文化特色,充分体现了其特有的“至圣、帝师”文化环境。
3.1规划原则
3.1.1立足市域、城乡一体的生态优先原则
依据市域范围内地形、河流、风向等自然条件,因地制宜,确定市域、城市两个层次的绿地系统规划,突出绿地的整体系统性,强调城乡一体统筹发展,并在市域范围内形成与城市布局密切结合的绿色网络体系。
3.1.2均衡分布、方便游憩的以人为本原则
依据人口密度、功能分区等进行绿地布局,形成布局均衡、层级丰富、形式多元的绿地系统
3.1.3延续文脉、突出特色的综合发展原则
立足曲阜市的历史、人文特色,充分体现其特有的文化园林环境,提升世界魅力城市形象。
3.1.4整体规划、分区实施的可操作性原则
规划是为城市建设服务的,是城市科学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加强规划实施管理的研究,整体考虑、统一规划,分期分区进行建设,增强规划的可操作性。
3.2布局结构
规划通过区域绿地、绿廊和绿网“3G”模式,对市域空间进行布局,形成“三纵、三横、四区”的市域绿地布局结构。
·三纵:曲西路防护绿廊、104国道防护绿廊和京沪高铁防护绿廊。
曲西路防护绿廊:曲西路两侧50米内建设防护绿带。
104国道防护绿廊:104国道两侧100米建设防护绿带,其中涉及到建成区的防护绿地宽度不小于20米。
京沪高铁防护绿廊:京沪高铁两侧300米建设防护绿带,其中涉及到建成区的防护绿地宽度不小于30米。
·三横:泗河景观绿廊、小沂河景观绿廊和日东高速防护绿廊。
泗河景观绿廊:泗河两岸各100米内建立生态防护绿带,其中涉及到建成区的防护绿地宽度不小于30米。
小沂河景观绿廊:沂河两岸各40米内建立生态防护绿带其中涉及到建成区的防护绿地宽度不小于30米。
日东高速防护绿廊:日东高速两侧100米建设防护绿带,其中涉及到建成区的防护绿地宽度不小于50米。
·四区:风景区、生态培育区、生态恢复区、中心城生态敏感区。
风景区指市域内四大区域绿地,包括九仙山风景名胜区、石门山国家森林公园、九龙山风景名胜区以及尼山国家森林公园。
生态培育区指以耕地良田为背景,作为生态绿化的重点培育地的区域。
生态恢复区指西部大片塌陷区,通过相应的规划措施对其进行生态恢复,建设湿地公园。
中心城生态敏感区,是城市建成区所在区域,在城市建设与生态绿化之间,通过规划找到和谐发展的制衡点。
4.绿道在绿地系统规划中的实践
绿道选线应合理利用现有道路资源条件,做到技术可行、经济合理,尽量不占或少占景观用地,又必须满足旅游、护林防火、环境保护及生产、管理等多方面的需要,遵循最小生态影响的原则,尽量不损害原有地表植被和自然景观避免因在生态敏感区开辟慢行道而干扰野生动植物的生境。绿道沿线应尽可能做到有景可观,步移景异,避免单调平淡,可采用多种形式组成绿道网络,并与外部道路合理衔接,确保与机动交通网络的联动。
4.1绿道的类型
根据形成条件与功能的不同,并且结合绿地系统的布局结构,在曲阜市域范围内划分以下四种类型的绿道:
·自然生态型
沿着泗河、沂河等主要河流以及自然山脊线建立的廊道。这类走廊为野生动物的迁移和物种的交流、自然科考及野外徒步旅行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游憩型
建立在各类有一定长度的特色游步道上,主要以包括京沪高铁沿线防护带、高速公路防护绿带及景观通道等人工走廊。
·风景名胜型
沿着九龙山、九仙山、石门山和尼山景区之间道路、水路等路径而建,对各大风景名胜区起着相互联系的纽带作用。其最重要的作用就是使步行者能沿着通道方便地进入风景名胜地,或是为车游者提供一个便于下车进入风景名胜区的场所。
·文化脉络型
结合曲阜市文物众多的特点,规划将绿道与文化遗产保护相结合,形成历史遗产绿道、文化脉络绿道等线性的概念,联系市域内各历史文化景区、历史文化名村。
4.2绿道断面设计
当前我国绿色慢行交通的突出问题就是步行、自行车出行所需要的道路空间被日益膨胀的机动车道所占用。因此,有必要对绿道道路断面进行引导。
参考国际经验,美国确定的慢行道包括慢跑道、轮椅道、自行车道宽度在1.2-3米,而欧洲慢行道宽度大多在2.5-3米之间。根据曲阜市的慢行交通服务水平与慢行交通需求,将曲阜市绿道分为步行道、自行车道、无障碍道和综合道四种,并相应对宽度和设计坡度进行了设定。
表1曲阜市各类绿道规划宽度
5.结语
绿道网建设在国内逐渐兴起,佛山和肇庆等地区也有了经验可遵循。但与美国相比,依然存在开发层次较低、维护管理亟待加强等问题。
因此,在借鉴诸多经验的基础上,《曲阜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将绿道建设融入到绿地系统规划中,在布局结构中充分考虑大型绿道成网成环;在设计与配置绿道绿化景观时,尽可能的采用乡土树种,维护区域生态系统的健康与稳定;并且完善了绿道与各类交通方式及城市慢行系统的衔接,提高绿道可达性和舒适度;最主要的是在绿地系统规划中加强了绿道建设的法规性、技术性、经济性措施,做到建管并重,对绿道的实施做出充分的政策保障。
参考文献:
[1]Stephen skinner.Kiss Guide to Fengshui[M].New York: Dk Publishing,2001.
[2]周年兴,俞孔坚,黄震方.绿道及其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06,26(9):3108-3116.
[3]谭少华,赵万民.绿道规划研究进展与展望[J].中国园林,2007,23(2):85-89.
作者简介:袁珊珊,女,1981年06月出生,本科,毕业于山东建筑大学,现在山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任工程师。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独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绿道(Greenway)”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的实践探索,袁珊珊,女,1981年06月出生,本科,毕业于山东建筑大学,现在山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任工程师。
关键词:绿道(Greenway) 绿地系统规划 曲阜市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引言
笔者结合正在开展的工作,通过对国外“绿道”理论的深入研究,加深了对《曲阜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规划目标的理解,丰富了对区域绿地系统内涵的认识,对曲阜市市域绿地系统布局的思路进行调整,通过建设联系南北区域绿地、寓于生活体验的生态保护的“绿道”,以此构建宜居城乡的市域绿地系统。
2.“绿道”理论浅析
2.1绿道的概念
綠道的概念起源于城市绿线、蓝线以及霍华德提出的绿带概念。绿道(Greenway)的本意是人们接近自然的通道,具有连接城市和乡村景观的功能。绿道具有双重功能,一方面为人类进入自然和游憩活动提供空间,另一方面对自然和文化遗产保护起到促进作用;绿道又具有多层级,有宏观层面、中观层面和微观层面等。
近20年来,绿道运动进一步蓬勃发展,绿道成为多目标的绿色通道。全球有数千个国际、国家、区域层次的绿道项目,有关绿道的研究专著、学术会议、互联网信息与日俱增。其中美国和欧洲的绿道建设走在最前列,特别是美国在19世纪城市公园运动和20世纪的开敞空间规划浪潮之后,又发展了绿道网规划,将相互独立、分散的绿色空间连接成网,形成综合性的绿色通道网络。
3.曲阜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曲阜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以创建“城绿交融、山水相依、历史文化特色突出的生态园林城市”为总体目标,构筑以良田为背景,以青山、碧水为骨架的绿色网络,体现历史文化名城绿地系统的生态性、使用性、景观性,以实现城市与环境相互融和的总体构想。规划结合曲阜历史文化特色,充分体现了其特有的“至圣、帝师”文化环境。
3.1规划原则
3.1.1立足市域、城乡一体的生态优先原则
依据市域范围内地形、河流、风向等自然条件,因地制宜,确定市域、城市两个层次的绿地系统规划,突出绿地的整体系统性,强调城乡一体统筹发展,并在市域范围内形成与城市布局密切结合的绿色网络体系。
3.1.2均衡分布、方便游憩的以人为本原则
依据人口密度、功能分区等进行绿地布局,形成布局均衡、层级丰富、形式多元的绿地系统
3.1.3延续文脉、突出特色的综合发展原则
立足曲阜市的历史、人文特色,充分体现其特有的文化园林环境,提升世界魅力城市形象。
3.1.4整体规划、分区实施的可操作性原则
规划是为城市建设服务的,是城市科学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加强规划实施管理的研究,整体考虑、统一规划,分期分区进行建设,增强规划的可操作性。
3.2布局结构
规划通过区域绿地、绿廊和绿网“3G”模式,对市域空间进行布局,形成“三纵、三横、四区”的市域绿地布局结构。
·三纵:曲西路防护绿廊、104国道防护绿廊和京沪高铁防护绿廊。
曲西路防护绿廊:曲西路两侧50米内建设防护绿带。
104国道防护绿廊:104国道两侧100米建设防护绿带,其中涉及到建成区的防护绿地宽度不小于20米。
京沪高铁防护绿廊:京沪高铁两侧300米建设防护绿带,其中涉及到建成区的防护绿地宽度不小于30米。
·三横:泗河景观绿廊、小沂河景观绿廊和日东高速防护绿廊。
泗河景观绿廊:泗河两岸各100米内建立生态防护绿带,其中涉及到建成区的防护绿地宽度不小于30米。
小沂河景观绿廊:沂河两岸各40米内建立生态防护绿带其中涉及到建成区的防护绿地宽度不小于30米。
日东高速防护绿廊:日东高速两侧100米建设防护绿带,其中涉及到建成区的防护绿地宽度不小于50米。
·四区:风景区、生态培育区、生态恢复区、中心城生态敏感区。
风景区指市域内四大区域绿地,包括九仙山风景名胜区、石门山国家森林公园、九龙山风景名胜区以及尼山国家森林公园。
生态培育区指以耕地良田为背景,作为生态绿化的重点培育地的区域。
生态恢复区指西部大片塌陷区,通过相应的规划措施对其进行生态恢复,建设湿地公园。
中心城生态敏感区,是城市建成区所在区域,在城市建设与生态绿化之间,通过规划找到和谐发展的制衡点。
4.绿道在绿地系统规划中的实践
绿道选线应合理利用现有道路资源条件,做到技术可行、经济合理,尽量不占或少占景观用地,又必须满足旅游、护林防火、环境保护及生产、管理等多方面的需要,遵循最小生态影响的原则,尽量不损害原有地表植被和自然景观避免因在生态敏感区开辟慢行道而干扰野生动植物的生境。绿道沿线应尽可能做到有景可观,步移景异,避免单调平淡,可采用多种形式组成绿道网络,并与外部道路合理衔接,确保与机动交通网络的联动。
4.1绿道的类型
根据形成条件与功能的不同,并且结合绿地系统的布局结构,在曲阜市域范围内划分以下四种类型的绿道:
·自然生态型
沿着泗河、沂河等主要河流以及自然山脊线建立的廊道。这类走廊为野生动物的迁移和物种的交流、自然科考及野外徒步旅行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游憩型
建立在各类有一定长度的特色游步道上,主要以包括京沪高铁沿线防护带、高速公路防护绿带及景观通道等人工走廊。
·风景名胜型
沿着九龙山、九仙山、石门山和尼山景区之间道路、水路等路径而建,对各大风景名胜区起着相互联系的纽带作用。其最重要的作用就是使步行者能沿着通道方便地进入风景名胜地,或是为车游者提供一个便于下车进入风景名胜区的场所。
·文化脉络型
结合曲阜市文物众多的特点,规划将绿道与文化遗产保护相结合,形成历史遗产绿道、文化脉络绿道等线性的概念,联系市域内各历史文化景区、历史文化名村。
4.2绿道断面设计
当前我国绿色慢行交通的突出问题就是步行、自行车出行所需要的道路空间被日益膨胀的机动车道所占用。因此,有必要对绿道道路断面进行引导。
参考国际经验,美国确定的慢行道包括慢跑道、轮椅道、自行车道宽度在1.2-3米,而欧洲慢行道宽度大多在2.5-3米之间。根据曲阜市的慢行交通服务水平与慢行交通需求,将曲阜市绿道分为步行道、自行车道、无障碍道和综合道四种,并相应对宽度和设计坡度进行了设定。
表1曲阜市各类绿道规划宽度
5.结语
绿道网建设在国内逐渐兴起,佛山和肇庆等地区也有了经验可遵循。但与美国相比,依然存在开发层次较低、维护管理亟待加强等问题。
因此,在借鉴诸多经验的基础上,《曲阜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将绿道建设融入到绿地系统规划中,在布局结构中充分考虑大型绿道成网成环;在设计与配置绿道绿化景观时,尽可能的采用乡土树种,维护区域生态系统的健康与稳定;并且完善了绿道与各类交通方式及城市慢行系统的衔接,提高绿道可达性和舒适度;最主要的是在绿地系统规划中加强了绿道建设的法规性、技术性、经济性措施,做到建管并重,对绿道的实施做出充分的政策保障。
参考文献:
[1]Stephen skinner.Kiss Guide to Fengshui[M].New York: Dk Publishing,2001.
[2]周年兴,俞孔坚,黄震方.绿道及其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06,26(9):3108-3116.
[3]谭少华,赵万民.绿道规划研究进展与展望[J].中国园林,2007,23(2):85-89.
作者简介:袁珊珊,女,1981年06月出生,本科,毕业于山东建筑大学,现在山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任工程师。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独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绿道(Greenway)”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的实践探索,袁珊珊,女,1981年06月出生,本科,毕业于山东建筑大学,现在山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任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