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知不觉,已有越来越多的95后踏入社会,他们的亮相在社交网络盛行的今天被一再放大。一篇《咪蒙助理月薪5万,95后小编年终奖百万……震惊业界自媒体人是如何炼成的》微信文章在网络上连续刷屏,引发热议。我知道,你们拿到杂志时,这篇文章的热度早已过去,在这个快捷又快销的时代,似乎没有什么事情可以长久。不过,我也只是借题发挥,之所以提起它,是因为文中的那个小编几乎集中了我喜欢的95后年轻人的所有典型特点。
我挺喜欢95后的,喜欢与他们聊天、共事,喜欢他们的无拘无束、无规无矩,喜欢与他们进行观念上的碰撞,不经意间就会在某个点上突破世俗的边框,让你惊诧一下立刻就因那份毫无顾忌的纯粹而喜悦。尤其是在自己偶尔感到某种倦意、欲望与好奇心在衰减,被一种灰溜溜的淡漠和厌烦的情绪左右时,更希望从他们那里感受依然纯真的激情以及强烈的叛逆。
《城市画报》与腾讯QQ联手做的一份调查报告《95后兴趣报告》中提到,62%的95后把“符合个人兴趣”列在第一位。我们在这一期专题中遇到采访的几位95后摄影师也充分展现了这一点。与60、70、80甚至90后不同,他们对自己更诚实,更清楚自己喜欢什么、要什么,可以明确地感知到自己的欲望所在,痴迷并愿意为这份欲望付出。
95后刚刚踏入社会,很多事物还是近在眼前的现实,周围的空气中四处都是可能性;他们的心绪状态良好,很多事物还处在和谐光明、无忧无虑的状态中,一点儿舌尖上的余味,一丝心灵中的悸动,一次生活给予的教训……都被他们纯净而敏感的神经捕捉并释放出来。
他们更接纳自己,接纳自己不符合社会标准的各种不正确,面对更多的禁锢与不自由时,能够坚持自己,且勇于表达并肯定自我。尽管打破这些禁锢是不安全的,也义无反顾,有种冲动的性感,充分释放着年轻生命的温度,努力使之成为有价值的存在。
摄影是他们感受生活、自我表达的一个透气孔。
他们的表达是直接的、美好的、顽强的,有种生的力量与韧劲。即便是忧虑与忧伤也是甜蜜与精神抖擞的,充满攻击性。他们的作品中飘逸出独有的灵气与烟火气,洋溢着青春的活力,富于韵致,令旁观者的心感动得几乎缩紧。
我联想到了最近反复翻看的一本书《Just Kids》。这是朋克教母帕蒂·史密斯的—本回忆性著作。最初发现这本书是因为国际著名的摄影大师罗伯特·梅普尔索普(参见杂志2016年5月号与@鱼眼視频),他是帕蒂的男朋友,她心中最完美的艺术家。帕蒂写得纯真质朴而不矫情,因为这本书,我对帕蒂的喜爱远超对梅普尔索普的。
帕蒂与罗伯特年轻时追逐梦想的经历只是这本书的主线,里面有大量如今听起来仍名字响当当,那时却依然在为实现各种欲望而奋力挣扎的年轻人。他们靠希望与梦想养活着自己,在物质生活极其匮乏的日子里,他们的脸上却都写满了肯定,仿佛随时都可以看到他们为之努力而达成的未来。在帕蒂坦诚的字里行间中,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孩子般纯粹的精神质感,尤其是在“切尔西”的那段日子,里面每个人的能量都让空气在振动。我深陷其中,被里面的各种欲望搅得眩晕。
与95后的年轻人聊天,你会发现他们中的优秀者有着我们无法望其项背的见识与视野,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前辈逐梦的那份炽热感染激励着他们,不少人反而生发出不逢时的孤寂,感叹这是一个丧失了纯真与梦想的时代。正如《午夜巴黎》中的吉尔,试图回到上世纪二十年代的巴黎,寻找可归属的精神家园。
当然,我们接触与采访的只是95后的一部分,不可能亦不想以偏概全。在这里,我们只是想致敬那些有梦想在实现的青春的气息。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突破,也必有其局限性,与所有外在的生存困扰柜抗争,坚持坚定地用自己的能量创造自己的韵律,找到自我表达生命欲望的方式,从来都是少数人的事情。
“除了青春自己,谁又懂青春的心?”二零一七年三月二十日
我挺喜欢95后的,喜欢与他们聊天、共事,喜欢他们的无拘无束、无规无矩,喜欢与他们进行观念上的碰撞,不经意间就会在某个点上突破世俗的边框,让你惊诧一下立刻就因那份毫无顾忌的纯粹而喜悦。尤其是在自己偶尔感到某种倦意、欲望与好奇心在衰减,被一种灰溜溜的淡漠和厌烦的情绪左右时,更希望从他们那里感受依然纯真的激情以及强烈的叛逆。
《城市画报》与腾讯QQ联手做的一份调查报告《95后兴趣报告》中提到,62%的95后把“符合个人兴趣”列在第一位。我们在这一期专题中遇到采访的几位95后摄影师也充分展现了这一点。与60、70、80甚至90后不同,他们对自己更诚实,更清楚自己喜欢什么、要什么,可以明确地感知到自己的欲望所在,痴迷并愿意为这份欲望付出。
95后刚刚踏入社会,很多事物还是近在眼前的现实,周围的空气中四处都是可能性;他们的心绪状态良好,很多事物还处在和谐光明、无忧无虑的状态中,一点儿舌尖上的余味,一丝心灵中的悸动,一次生活给予的教训……都被他们纯净而敏感的神经捕捉并释放出来。
他们更接纳自己,接纳自己不符合社会标准的各种不正确,面对更多的禁锢与不自由时,能够坚持自己,且勇于表达并肯定自我。尽管打破这些禁锢是不安全的,也义无反顾,有种冲动的性感,充分释放着年轻生命的温度,努力使之成为有价值的存在。
摄影是他们感受生活、自我表达的一个透气孔。
他们的表达是直接的、美好的、顽强的,有种生的力量与韧劲。即便是忧虑与忧伤也是甜蜜与精神抖擞的,充满攻击性。他们的作品中飘逸出独有的灵气与烟火气,洋溢着青春的活力,富于韵致,令旁观者的心感动得几乎缩紧。
我联想到了最近反复翻看的一本书《Just Kids》。这是朋克教母帕蒂·史密斯的—本回忆性著作。最初发现这本书是因为国际著名的摄影大师罗伯特·梅普尔索普(参见杂志2016年5月号与@鱼眼視频),他是帕蒂的男朋友,她心中最完美的艺术家。帕蒂写得纯真质朴而不矫情,因为这本书,我对帕蒂的喜爱远超对梅普尔索普的。
帕蒂与罗伯特年轻时追逐梦想的经历只是这本书的主线,里面有大量如今听起来仍名字响当当,那时却依然在为实现各种欲望而奋力挣扎的年轻人。他们靠希望与梦想养活着自己,在物质生活极其匮乏的日子里,他们的脸上却都写满了肯定,仿佛随时都可以看到他们为之努力而达成的未来。在帕蒂坦诚的字里行间中,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孩子般纯粹的精神质感,尤其是在“切尔西”的那段日子,里面每个人的能量都让空气在振动。我深陷其中,被里面的各种欲望搅得眩晕。
与95后的年轻人聊天,你会发现他们中的优秀者有着我们无法望其项背的见识与视野,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前辈逐梦的那份炽热感染激励着他们,不少人反而生发出不逢时的孤寂,感叹这是一个丧失了纯真与梦想的时代。正如《午夜巴黎》中的吉尔,试图回到上世纪二十年代的巴黎,寻找可归属的精神家园。
当然,我们接触与采访的只是95后的一部分,不可能亦不想以偏概全。在这里,我们只是想致敬那些有梦想在实现的青春的气息。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突破,也必有其局限性,与所有外在的生存困扰柜抗争,坚持坚定地用自己的能量创造自己的韵律,找到自我表达生命欲望的方式,从来都是少数人的事情。
“除了青春自己,谁又懂青春的心?”二零一七年三月二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