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上好体育课的同时应重视学生的德育教育。文章从体育教学中的游戏、比赛、事件、评价等多方面入手,有机地渗透规则意识、团结意识,从而端正学生的品行,在正面教育中前行,从而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让德育与体育“和谐共舞”。
关键词:德育;体育;教学渗透
德育是学生品德的养成性教育。它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按照品德形成的规律,通过教育者一系列的教育手段,从内到外对被教育者的道德观念、社会观念、政治观念等形成良好的引导过程。体育课程,是学生和教育、学生和学生在互相学习、指导、交往的过程中开展,它具有鲜明的开放性、即时性、互动性,不同于其他学科,能够为德育教学提供鲜活、生动的德育教学素材,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比拟的优势。因此,做好体育教学工作,处理好教学过程中生成的教学问题,也是践行德育教学重要的一个方面。
一、正面管教学生,避免消极的批评
爱听表扬是儿童心理特点之一,对低段学生来说更是如此,在得到表扬之后往往能够强化其好的思想或行为。若要采取批评方式也要灵活地进行,绝不能带有讽刺挖苦或是侮辱的话语,否则将给小学低段学生幼小纯真的心灵一剂毒药。
爱模仿是儿童的性格特点之一,低段学生最容易模仿老师的行为。因而,教师更应积极发挥榜样作用,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将良好的思想品德及行为展现在学生面前。
二、妙用“情境法”,促进情绪情感的孕育
游戏活动最能使人心情愉快,活泼开朗,精神振奋,产生良好的情绪体验。因为体育活动中有大量的基本动作要学习,要掌握这些动作,需要一个反复练习的过程,为了避免练习的枯操重复,教师应多选用游戏的方式进行,调动学生的情绪情感。如练习跳跃动作时可用游戏“青蛙过河”的形式进行教学,利用胶圈间的远度和障碍物的高度来达到教学目标。通过游戏,学生之间相互帮助、相互协作、共同参与,学生长期生活在这种体育关系中,就会加深了解,密切来往,使他们的心灵不断受到情感的熏陶,相互之间产生一种深厚而广泛的友情,心理上产生一种轻松愉快的感受。而通过自己的努力,学生不断体验着成功的感受。如果再适当地引入音乐则更是画龙点睛。另外教师的参与也可调动学生的情绪情感,只要以情换情,以情育情,形成良好的情感环境,就能使每节体育课都成为育体、育心、育人的过程。
三、针对学生个性特点,诱导其良好品性
教师要善于分析低段学生的个性及心理特点,在适当的时机加以诱导,转化不良心理。例如,有的学生平时看起来内向胆小,但在接力赛中,却能在摔倒在地后立即站起来,不顾疼痛,继续参加比赛,这是学生顽强拼搏、有集体荣誉感的表现,这时应给学生恰当的赞扬。有的学生拼搏与团队意识淡漠,但是爱展现自己,此时教师要利用其心理特点,诱导学生更新自己的观念。
四、适用“设难法”,完善意志品质的塑造
现代心理学研究认为,让儿童更多地在活动中尝试成功与失败,可使儿童的意志品质得以强化,会使他们更加努力,向更大的困难挑战。教师应充分运用游戏教材,进行必要的改编,通过身体锻炼来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如对“搬运接力”“、运水竞速”、“青蛙过河”等游戏进行改编,当学生完成规定的距离后,可适当地采用“设难法”,提出更高要求。要求教师要善于创设“客观困难情境”,对学生逐步提出更高的要求,提高难度,加大运动量,使学生在克服困难的意志努力中逐步适应。有时还可为他们创造一种能发挥才能的良好环境,让学生以自己的方式充分自由行动,反复去尝试成功或失败的滋味。当学生成功时,教师应给予鼓励的话语,投去赞赏的目光,并提出更高、更难的目标,让他们面对新的挑战。在克服困难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可以增强他们克服困难、胜困难的信心,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促进他们各方面的全面发展。
五、结束语
低段小学生的道德、思想尚未成熟,是进行德育的最好时期。体育教师要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德育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完善的人格,促进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既要做到规范语言、规范示范、规范仪表、规范行为、规范环境这五规范,还要遵循批评教育的三个原则:1.小伤害孩子的心理和身体;2.言行避免粗暴;3.就事论事,小以孩子为发泄对象,既往小咎。总之,针对小学生的不同心理特点,体育教师应注意说话的种种机智与技巧,使学生自觉接受批评教育,从而朝着正确健康的方向发展。因此,体育教师首先应是一个具有良好思想品德的人,必须严格要求自己,注重自己的仪表,以良好的教态、文雅的评论、强烈的事业心、认真的工作作风去影响、感染学生,使之成为一种感性的、潜移默化的巨大力量,从知、情、意几方面影响着孩子的成长,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黄湛明.试论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途径和方法[J].博览群书·教育,2013(6).
[2]盧长顺.浅议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3(10).
关键词:德育;体育;教学渗透
德育是学生品德的养成性教育。它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按照品德形成的规律,通过教育者一系列的教育手段,从内到外对被教育者的道德观念、社会观念、政治观念等形成良好的引导过程。体育课程,是学生和教育、学生和学生在互相学习、指导、交往的过程中开展,它具有鲜明的开放性、即时性、互动性,不同于其他学科,能够为德育教学提供鲜活、生动的德育教学素材,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比拟的优势。因此,做好体育教学工作,处理好教学过程中生成的教学问题,也是践行德育教学重要的一个方面。
一、正面管教学生,避免消极的批评
爱听表扬是儿童心理特点之一,对低段学生来说更是如此,在得到表扬之后往往能够强化其好的思想或行为。若要采取批评方式也要灵活地进行,绝不能带有讽刺挖苦或是侮辱的话语,否则将给小学低段学生幼小纯真的心灵一剂毒药。
爱模仿是儿童的性格特点之一,低段学生最容易模仿老师的行为。因而,教师更应积极发挥榜样作用,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将良好的思想品德及行为展现在学生面前。
二、妙用“情境法”,促进情绪情感的孕育
游戏活动最能使人心情愉快,活泼开朗,精神振奋,产生良好的情绪体验。因为体育活动中有大量的基本动作要学习,要掌握这些动作,需要一个反复练习的过程,为了避免练习的枯操重复,教师应多选用游戏的方式进行,调动学生的情绪情感。如练习跳跃动作时可用游戏“青蛙过河”的形式进行教学,利用胶圈间的远度和障碍物的高度来达到教学目标。通过游戏,学生之间相互帮助、相互协作、共同参与,学生长期生活在这种体育关系中,就会加深了解,密切来往,使他们的心灵不断受到情感的熏陶,相互之间产生一种深厚而广泛的友情,心理上产生一种轻松愉快的感受。而通过自己的努力,学生不断体验着成功的感受。如果再适当地引入音乐则更是画龙点睛。另外教师的参与也可调动学生的情绪情感,只要以情换情,以情育情,形成良好的情感环境,就能使每节体育课都成为育体、育心、育人的过程。
三、针对学生个性特点,诱导其良好品性
教师要善于分析低段学生的个性及心理特点,在适当的时机加以诱导,转化不良心理。例如,有的学生平时看起来内向胆小,但在接力赛中,却能在摔倒在地后立即站起来,不顾疼痛,继续参加比赛,这是学生顽强拼搏、有集体荣誉感的表现,这时应给学生恰当的赞扬。有的学生拼搏与团队意识淡漠,但是爱展现自己,此时教师要利用其心理特点,诱导学生更新自己的观念。
四、适用“设难法”,完善意志品质的塑造
现代心理学研究认为,让儿童更多地在活动中尝试成功与失败,可使儿童的意志品质得以强化,会使他们更加努力,向更大的困难挑战。教师应充分运用游戏教材,进行必要的改编,通过身体锻炼来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如对“搬运接力”“、运水竞速”、“青蛙过河”等游戏进行改编,当学生完成规定的距离后,可适当地采用“设难法”,提出更高要求。要求教师要善于创设“客观困难情境”,对学生逐步提出更高的要求,提高难度,加大运动量,使学生在克服困难的意志努力中逐步适应。有时还可为他们创造一种能发挥才能的良好环境,让学生以自己的方式充分自由行动,反复去尝试成功或失败的滋味。当学生成功时,教师应给予鼓励的话语,投去赞赏的目光,并提出更高、更难的目标,让他们面对新的挑战。在克服困难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可以增强他们克服困难、胜困难的信心,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促进他们各方面的全面发展。
五、结束语
低段小学生的道德、思想尚未成熟,是进行德育的最好时期。体育教师要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德育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完善的人格,促进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既要做到规范语言、规范示范、规范仪表、规范行为、规范环境这五规范,还要遵循批评教育的三个原则:1.小伤害孩子的心理和身体;2.言行避免粗暴;3.就事论事,小以孩子为发泄对象,既往小咎。总之,针对小学生的不同心理特点,体育教师应注意说话的种种机智与技巧,使学生自觉接受批评教育,从而朝着正确健康的方向发展。因此,体育教师首先应是一个具有良好思想品德的人,必须严格要求自己,注重自己的仪表,以良好的教态、文雅的评论、强烈的事业心、认真的工作作风去影响、感染学生,使之成为一种感性的、潜移默化的巨大力量,从知、情、意几方面影响着孩子的成长,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黄湛明.试论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途径和方法[J].博览群书·教育,2013(6).
[2]盧长顺.浅议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