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评估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实施情况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本文设计了一些调查问卷,以西北大学为例,开展问卷调查与访谈,通过对调查结果分析,总结出了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开展的特点和实施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为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高效开展,充分发挥其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积极作用提供借鉴。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实施;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0-0266-03
一、引言
创新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长期以来,我国政府始终强调创新的功能和作用,突出创新水平的提升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从“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到“建设创新型国家,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再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已成为关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决定民族前途命运的重大战略问题。
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与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高等学校和高等教育肩负着重大历史使命[1]。如何深化高等学校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我国教育部门以及各高等学校必须面对的重要现实课题。2007年,教育部公布了“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总体安排及“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相关文件,提出实施“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并将该计划列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在于探索并建立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倡导以本科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性实验改革,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在校园内形成创新教育氛围,建设创新教育文化,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实验能力。目前,该计划已在全国120所高等学校实施,为我国高等学校教学改革、人才培养以及国家创新能力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成为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所提出的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内容、方法及教学手段的重要举措[2-4]。
与此同时,各省和许多高等学校也相继制定并出台了相关管理办法,并实施了省级和校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进一步扩大了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覆盖范围,对促进形成创新教育氛围,鼓励更多的大学生参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社会实践等创新活动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然而,在各等级、各类型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实施过程中,也存在若干问题。为评估项目实施情况,笔者设计了“关于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调查问卷,并以西北大学为例,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问卷调查与访谈,通过调查结果分析,总结了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实施特点和存在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为该类项目的顺利开展,以及更有效地发挥其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思路和借鉴。
二、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实施特点
通过前期的调查发现,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开展主要集中在大三和大四高年级学生中,因此,问卷的调查群体主要针对这两个年级的学生展开。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60份,收回160份,有效问卷数为100%。
发放的调查问卷,以大三学生为主,占调查总数的53%;大四学生由于面临就业、考研和毕业等事宜,项目开展相对较少(见图1)。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覆盖面非常广。在调查对象中,参与过创新项目的学生几乎达到一半(49%)(见图2),而项目主持人占调查总数的比重达1/3左右(33%)(见图3)。由此可以看出,大学生对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参与热情较高,以团队形式参与为主,在学校内基本形成了创新的教育氛围。
在调查对象所申请的项目中,研究内容与本专业相关的占总数的93%(见图4),表明专业问题导向是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研究内容和研究方向的焦点。从资助率来看,调查对象中有64%的项目获得各类型资助(见图5),其中国家级项目占17%,省级项目占19%,校级项目占63%,院级项目占2%(见图6)。项目的资助率较高,但国家级和省级项目的要求较高,申请难度相对也较大,而校级项目所占比重最大,突出反映了西北大学在大学生创新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中的投入力度,这也是西北大学本科生培养方案中创新实践培育的集中体现。
通过进一步对未申请项目和未获资助学生的深入调查,发现未申请的原因主要集中在没有兴趣和缺乏好的选题两个方面(见图7),这说明应进一步培养大学生开展自主研究的兴趣,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学生认为所申请项目未获资助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申请书不够成熟,二是选题的创新性不够(见图8),基本反映出了大多数学生对其未获资助的原因还是有较为客观的认识的。
三、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结题情况的调查发现,尚未结题的项目占调查总数的75%,而仅有1/4的项目已经结题(见图9),这对已经成为大三和大四的学生来说,结题的时间较为紧迫。在对结题成果形式的调查中发现,一半以上以论文为主要结题形式,占调查总数的58%,其他成果形式包括研究报告和设计方案(见图10)。
通过对指导教师指导情况来看,副教授是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指导教师的主导群体,约占总数的40%;讲师占29%;教授占25%(见图11)。指导教师以副教授和讲师等年轻教师为主。对指导教师指导次数的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指导教师较为认真负责,指导超过5次以上的占调查总数的48%,3~5次的占38%(见图12),体现出指导教师对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重视程度。然而,仍有14%的项目在开展的过程中,指导教师的指导次数仅为1~2次,这说明应继续强化部分指导教师对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重视程度。
通过进一步的调查发现,在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开展过程中,缺乏数据资料和发表论文与结题成为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最大困难(见图13)。这主要反映出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学生对数据资料的获取程度较困难,从侧面反映出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仍有待提高。缺乏数据资料只是一个表面现象,其本质上是科研能力不足,学生还没有彻底掌握前期研究的资料和数据的收集方法以及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当然,也有可能是因为有些项目在前期论证过程中忽视数据采集的难度,对项目实施的可行性预判不足。二是发表论文与结题困难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科研能力不足的问题,在与部分学生的访谈和交流过程中,会深刻感受到发表论文是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实施过程中普遍面临的较为突出的压力。除此之外,团队合作能力差也是问题之一。部分项目在研究过程中,往往只是项目负责人在单独开展研究,其团队作用并未充分发挥,但指导教师的作用得到了学生的广泛认可,大多数学生认为指导教师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发挥了较大的作用,承担起了应有的责任。 四、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实施的优化对策
通过对项目实施情况及未来改进对策的调查与访谈,总结了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实施的优化对策。
首先,加强过程管理,定期督查项目进展工作。项目立项后,相关管理部门应该加强过程管理,通过中期检查和进展汇报及时跟进项目进展情况,保证学生按期完成项目,避免临近结题时为拼凑成果而大量抄袭的现象出现。另外,注重过程也是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突出强调的主要方面,制定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和项目结题成果要求,改变只将论文作为项目结题的唯一成果形式,重视项目实施过程中大学生在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方面的收获。
其次,提高责任意识,提升教师的指导力度。进一步提高指导教师的责任意识,将对学生的指导贯穿于选题论证、项目申请、调研方案设计、具体研究、项目结题等整个过程中,但同时也要注意其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部分学生的项目源于导师科研方向,这些学生往往能较好地完成项目,但自主创新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提高,因此,一定要避免学生成为导师项目的“工作者”,而要使其成为“思考者”和“创新实践者”。
再次,强化团队合作研究,提升项目实施质量。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已经形成国家级、省级、校级三级体系(甚至还有院系级),资助力度与覆盖面得到提升,但部分项目由于团队合作不够,导致实际参与项目研究的学生仍较少。因此,应进一步强化项目的团队合作研究,真正做到项目覆盖面的扩大和更多学生的参与。另外,对项目选题与申请严格把关,突出项目的创新性、探索性和可行性,既可提升项目质量,又可保障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得到良好的创新锻炼。
最后,深化基础培育,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在日常的教学和科研等多方面开展持续性工作,结合教学改革质量工程项目,针对不同的专业性质和特征,深入研究如何改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进而提高其对科学研究和发明创造的参与度。同时,学校要营造创新文化氛围,搭建项目学生交流平台,定期开展相关活动,以提高学生对科研的兴趣与关注度。
参考文献:
[1]岳晓东.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之我见[J].高等教育研究,2004,25(1).
[2]赵希文,李旦,朱宁.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与高校课程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08,(12).
[3]王祖源,毛骏健,吴淤人.实施“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体会[J].中国大学教学,2007,(9).
[4]曾兴闻,赵树凯,赵韩强.实施“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电子教育,2008,(3).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实施;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0-0266-03
一、引言
创新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长期以来,我国政府始终强调创新的功能和作用,突出创新水平的提升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从“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到“建设创新型国家,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再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已成为关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决定民族前途命运的重大战略问题。
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与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高等学校和高等教育肩负着重大历史使命[1]。如何深化高等学校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我国教育部门以及各高等学校必须面对的重要现实课题。2007年,教育部公布了“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总体安排及“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相关文件,提出实施“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并将该计划列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在于探索并建立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倡导以本科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性实验改革,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在校园内形成创新教育氛围,建设创新教育文化,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实验能力。目前,该计划已在全国120所高等学校实施,为我国高等学校教学改革、人才培养以及国家创新能力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成为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所提出的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内容、方法及教学手段的重要举措[2-4]。
与此同时,各省和许多高等学校也相继制定并出台了相关管理办法,并实施了省级和校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进一步扩大了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覆盖范围,对促进形成创新教育氛围,鼓励更多的大学生参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社会实践等创新活动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然而,在各等级、各类型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实施过程中,也存在若干问题。为评估项目实施情况,笔者设计了“关于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调查问卷,并以西北大学为例,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问卷调查与访谈,通过调查结果分析,总结了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实施特点和存在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为该类项目的顺利开展,以及更有效地发挥其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思路和借鉴。
二、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实施特点
通过前期的调查发现,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开展主要集中在大三和大四高年级学生中,因此,问卷的调查群体主要针对这两个年级的学生展开。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60份,收回160份,有效问卷数为100%。
发放的调查问卷,以大三学生为主,占调查总数的53%;大四学生由于面临就业、考研和毕业等事宜,项目开展相对较少(见图1)。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覆盖面非常广。在调查对象中,参与过创新项目的学生几乎达到一半(49%)(见图2),而项目主持人占调查总数的比重达1/3左右(33%)(见图3)。由此可以看出,大学生对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参与热情较高,以团队形式参与为主,在学校内基本形成了创新的教育氛围。
在调查对象所申请的项目中,研究内容与本专业相关的占总数的93%(见图4),表明专业问题导向是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研究内容和研究方向的焦点。从资助率来看,调查对象中有64%的项目获得各类型资助(见图5),其中国家级项目占17%,省级项目占19%,校级项目占63%,院级项目占2%(见图6)。项目的资助率较高,但国家级和省级项目的要求较高,申请难度相对也较大,而校级项目所占比重最大,突出反映了西北大学在大学生创新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中的投入力度,这也是西北大学本科生培养方案中创新实践培育的集中体现。
通过进一步对未申请项目和未获资助学生的深入调查,发现未申请的原因主要集中在没有兴趣和缺乏好的选题两个方面(见图7),这说明应进一步培养大学生开展自主研究的兴趣,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学生认为所申请项目未获资助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申请书不够成熟,二是选题的创新性不够(见图8),基本反映出了大多数学生对其未获资助的原因还是有较为客观的认识的。
三、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结题情况的调查发现,尚未结题的项目占调查总数的75%,而仅有1/4的项目已经结题(见图9),这对已经成为大三和大四的学生来说,结题的时间较为紧迫。在对结题成果形式的调查中发现,一半以上以论文为主要结题形式,占调查总数的58%,其他成果形式包括研究报告和设计方案(见图10)。
通过对指导教师指导情况来看,副教授是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指导教师的主导群体,约占总数的40%;讲师占29%;教授占25%(见图11)。指导教师以副教授和讲师等年轻教师为主。对指导教师指导次数的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指导教师较为认真负责,指导超过5次以上的占调查总数的48%,3~5次的占38%(见图12),体现出指导教师对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重视程度。然而,仍有14%的项目在开展的过程中,指导教师的指导次数仅为1~2次,这说明应继续强化部分指导教师对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重视程度。
通过进一步的调查发现,在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开展过程中,缺乏数据资料和发表论文与结题成为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最大困难(见图13)。这主要反映出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学生对数据资料的获取程度较困难,从侧面反映出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仍有待提高。缺乏数据资料只是一个表面现象,其本质上是科研能力不足,学生还没有彻底掌握前期研究的资料和数据的收集方法以及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当然,也有可能是因为有些项目在前期论证过程中忽视数据采集的难度,对项目实施的可行性预判不足。二是发表论文与结题困难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科研能力不足的问题,在与部分学生的访谈和交流过程中,会深刻感受到发表论文是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实施过程中普遍面临的较为突出的压力。除此之外,团队合作能力差也是问题之一。部分项目在研究过程中,往往只是项目负责人在单独开展研究,其团队作用并未充分发挥,但指导教师的作用得到了学生的广泛认可,大多数学生认为指导教师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发挥了较大的作用,承担起了应有的责任。 四、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实施的优化对策
通过对项目实施情况及未来改进对策的调查与访谈,总结了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实施的优化对策。
首先,加强过程管理,定期督查项目进展工作。项目立项后,相关管理部门应该加强过程管理,通过中期检查和进展汇报及时跟进项目进展情况,保证学生按期完成项目,避免临近结题时为拼凑成果而大量抄袭的现象出现。另外,注重过程也是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突出强调的主要方面,制定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和项目结题成果要求,改变只将论文作为项目结题的唯一成果形式,重视项目实施过程中大学生在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方面的收获。
其次,提高责任意识,提升教师的指导力度。进一步提高指导教师的责任意识,将对学生的指导贯穿于选题论证、项目申请、调研方案设计、具体研究、项目结题等整个过程中,但同时也要注意其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部分学生的项目源于导师科研方向,这些学生往往能较好地完成项目,但自主创新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提高,因此,一定要避免学生成为导师项目的“工作者”,而要使其成为“思考者”和“创新实践者”。
再次,强化团队合作研究,提升项目实施质量。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已经形成国家级、省级、校级三级体系(甚至还有院系级),资助力度与覆盖面得到提升,但部分项目由于团队合作不够,导致实际参与项目研究的学生仍较少。因此,应进一步强化项目的团队合作研究,真正做到项目覆盖面的扩大和更多学生的参与。另外,对项目选题与申请严格把关,突出项目的创新性、探索性和可行性,既可提升项目质量,又可保障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得到良好的创新锻炼。
最后,深化基础培育,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在日常的教学和科研等多方面开展持续性工作,结合教学改革质量工程项目,针对不同的专业性质和特征,深入研究如何改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进而提高其对科学研究和发明创造的参与度。同时,学校要营造创新文化氛围,搭建项目学生交流平台,定期开展相关活动,以提高学生对科研的兴趣与关注度。
参考文献:
[1]岳晓东.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之我见[J].高等教育研究,2004,25(1).
[2]赵希文,李旦,朱宁.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与高校课程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08,(12).
[3]王祖源,毛骏健,吴淤人.实施“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体会[J].中国大学教学,2007,(9).
[4]曾兴闻,赵树凯,赵韩强.实施“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电子教育,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