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农村新型社区规划研究

来源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B_1209WT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鄂州城乡一体化的战略目标,在编制城乡总体规划过程中,提出对市域范围内的城乡地区村庄进行统筹考虑,结合新农村建设的相关政策,进行市域全覆盖的村庄布点规划研究,提出农村新社区的概念,引导农村地区向集约、节约发展,探讨在城乡统筹背景下农村地区发展的新思路和有效实施途径。
  关健词:城乡一体化 农村中心社区 农村一般社区
  从2006年开始,鄂州提出“融入武汉城市圈”和“实现城乡一体化”战略构想,提出了鄂州市“一主三新十特”、其他乡镇村“四位一体”的城乡一体化组群式大城市空间格局。为了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提出以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为抓手,提升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档次,率先在全省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上取得实质性突破,明确提出在市域范围内构建100个左右农村中心社区的设想,希望借此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鄂州市农村建设目前存在以下主要问题:一是农村土地集约程度低,居民点用地粗放鄂州市2006年农村居民点的人均建设用地规模接近200平方米/人,且分布极为分散;二是建设布局凌乱,不同功能用地混杂,生产生活相互干扰;三是村庄建筑质量低,地域风貌和特色逐步丧失;此外,公共服务设施特别是公益性设施缺乏,服务水平低下。
  按照鄂州市城乡一体化规划建设的总要求,鄂州农村新社区规划的目标是:通过城乡总体规划对市域“一主三新十特百新村(社区)”的空间布局体系的架构研究,提出城镇发展与乡村发展范围,继而确定农村新社区的概念、策略、规模及布局形式。
  (一)农村新型社区的概念:
  现状农村村庄居民点通过城乡规划的指导,通过政策的控制、引导和激励,向地域位置较中心、基础条件较优越的地方集并,形成具有较大规模,基础设施、环境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齐全,建筑和景观风貌突出的新社区。新型社区分为两类:农村新社区和城镇新社区。
  
  根据鄂州城乡一体化规划的实际,参考国内外城乡建设的理论和实践,综合分析鄂州农村居民点的发展条件和潜力,把农村新社区分为三级:农村中心社区、农村一般社区、基层居民点。
  (二)新型农村社区选址
  (1)坚持经济主导、长远规划。近期推动同一行政村范围内的居民点迁并,逐步向新社区集聚;远期鼓励打破行政村界線进行迁并,合理集聚,繁荣村庄经济。(2)坚持科学分析、公众参与。对现状村庄按区位、交通、产业结构、生态资源、基础设施、乡村风貌进行科学分析,选取最适合的居民点,同时,农村中心社区的选点必须充分征求乡镇管理部门、基层群众的意见,二者结合,科学合理地确定农村中心社区选址。在农村中心社区建设和原有居民点撤并过程中,政府要在充分考虑广大村民的意愿的同时注重引导和指导。(4)坚持合理分类、弘扬特色。通过对农村中心社区风貌特色的分类,加强对乡村文化的保护和弘扬,保护传统文化,不能让乡村文化随着乡村的集聚而消失。尤其要十分重视保护古村落、古民居、具有地域文化特征的建筑。由于历史原因,某些名胜古迹所在处,即使所在村庄规模较小,但为保护这些文化景观,在规划时不仅需要保留,而且还应积极创造条件发展这些村庄。(5)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在农村中心社区选址过程中要因地制宜,根据实际情况循序渐进地进行,主要合并经济落后、交通不便、人口稀少或已经空心化了的农村居民点。规划居民点选址充分考虑地质、基础设施条件和防洪、历史文化和生态保护的要求,便于农业机械化作业,耕作半径合理。
  (三)农村新型社区发展策略
  农村中心社区:按照选址布局的优势和条件,综合分析各行政村、居民点的区位、交通、基础设施、资源、人口等因素,并考虑产业特征和风貌特色,在全市范围内建设100个左右的中心社区,在政策上对这类型社区进行引导,引导、激励农民向中心社区集聚,如政府在资金投入、土地政策、建房政策、设施政策、产业政策、户籍政策、就业政策等方面予以倾斜,整合各方面资源重点扶持,鼓励中心社区的发展,强化中心社区的作用。
  明确农村中心社区的具体选址,依托条件优越的旧村建设新社区,政府整合各方面的资金重点投入农村中心社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迁并周边零散农村居民点,合并自然村或行政村,集中建设大型农村居民点(鼓励统建),整理农业用地,建立农民经营共同体,推动农户的经营联合。
  农村一般社区:对于小村、弱村、偏远村和各项条件较差的村,可采取拆并的方式向一般社区集聚。原则上每个行政村保留一个中心居民点作为一般社区进行建设,政策上适当控制投入,严格限制其扩张,建设重点在改善村容村貌及环境卫生,完善基础设施和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此类村庄应妥善处理新旧村之间的关系,积极推进旧村整治,适当延续原有村庄的空间格局,有序建设新村。农村一般社区原则上在未设农村中心社区的行政村中选择1处设置。对偏远地区、人口低于500人、条件更差的小型行政村可考虑不设置,同时通过政府出台的鼓励政策和措施引导此类行政村向邻近的农村中心社区集并。
  农村一般社区是农村零散居民点向农村中心社区过渡的农村聚集点,划定村庄控制线,允许村民控制线界线范围内进行改建、扩建和新建;盘活旧村内部的闲置土地,作为宅基地或配套设施用地。
  (四)农村中心社区规模确定
  基于“耕作半径”确定农村中心社区平均规模:按照1.5公里的耕作半径计算可得到每个居民点的耕地面积为706.5公顷,按2020年耕地保有量53100公顷(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指标)计算得只需76个居民点就可以满足要求,按照24万人的人口规模则平均每个居民点人口规模达到3000人以上。
  基于“设施规模效益”确定农村中心社区平均规模:
  设施的规模效益也是影响农村中心社区人口规模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居民点人口较少并且分布分散则会使得设施的辐射半径内对设施的有效需求不足,有效需求的不足又会造成设施服务质量下降(如小学随着学生数的减少造成老师流失,教育质量下降)、资源浪费(如尽管村中人数稀少电力、电信道路等基础设施还要通达和运营)或者村民使用不便(如学校撤并小孩需要远距离到镇区上学等)。因此村庄人口规模的下限往往与设施的规模效益紧密相关。国外的经验认为,2000人规模的居民点是发展的趋势,能比较完整的配置各项生活服务设施,而投资又较少。在国内据一些省市调查测算,未来中心村平均规模为1000人左右,特大村庄约3000人,考虑到农村的人口密度远低于市区水平,可将居民点的最小规模定为1000-1500人。
  规模确定结论:鄂州现状行政村的平均人数为2747人,自然湾的平均人数仅为256人,考虑到现状自然湾人数较少和未来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农村居民点的人口规模难以在规划期内达到上述要求。依据前面所述,规划考虑设置人口较多永久性的农村中心社区、人口较少过渡性的农村一般社区以及基层居民点三种类型农村居民点,农村中心社区由于具有辐射周边的设施配置,对于设施的规模效益要求较高,要求平均人口规模达到2000~4000人(500—1000户),用地规模按50平方米/人计,约为15—20公顷(200—300亩)。农村一般社区考虑到迁并行政村的难度(管理、历史习惯等),原则上只对行政村内部村民小组或自然湾进行迁并,平均人口规模达到1000~2000人(300—500户),用地规模按70—80平方米/人计,约为10—15公顷(130—230亩)。
  (五)农村中心社区规划布点
  规划基于“层次分析法”评价现状行政村发展潜力,对现状村庄发展潜力的通过建立二级指标体系进行综合判断。一级指标(B 层)表达判定发展潜力的基本途径和内容,概括为地理环境、村镇规模、经济发展、公共设施、集中程度5 项指标;二级指标(C 层)是一级指标的具体化,具有数量的可测度性,由13 项指标来进行判定。综合上述评价体系及评价因子,抽样对主城以外的293个行政村发展潜力进行评价。根据评价表对各个行政村的综合评分,对各行政村的发展潜力进行等级划分。根据以上评分结果,结合各行政村区位、交通及服务半径等因素,明确农村中心社区的数量和位置,规划期末鄂州市域共形成农村中心社区106个,农村一般社区78个,若干少量基层居民点。
  农村中心社区按照风貌特色划分,可分为田园型、生态型、文化型三类;按照产业发展定位划分,可分为种植型、养殖型、林业型、商贸型、工业型及旅游型六大类;按照集并方式划分,可分为依托现状型、异地新建型两大类;按照地理条件划分,可分为平原型、水网型、山丘型三大类。针对上述各种分类方法,对各类型农村新型社区进行分类控制,并确定不同类型社区的规模和实施建议。
  (六)实施措施建议
  按照“政府主导、规划引导、设施诱导、管理疏导”的工作方针:
  一是建立政府指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提高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业土地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市政设施建设的比重,以吸纳农民自愿集聚进新社区。
  二是制定配套的建设用地管理和新建房屋等规范性文件,提高城镇管理水平,出台鼓励农村新社区特别是农村中心社区建设的优惠政策。
  三是加紧选址建设农村中心社区示范,迅速展开农村新社区建设详细规划,以指导社区具体建设。
  四是建议建立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规划管理机构,加强对新社区建设的规划审批和实施监督管理。
  五是建立舆论宣传的长效机制,转变农民旧有观念,引导农民树立新观念、新意识,按规划集聚建房。
  作者简介:
  莫宁波(1980--),男,2003年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主要从事工作领域:城市规划设计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用PDF形式查看。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重点分析了测绘与城镇规划的重要性。以及对城市规划与城市测绘的关系、测绘管理、规划管理等方面进行了讨论。  关键:测绘城市规划城市测绘建筑工程     1. 城市规划与城市测绘的关系  城市管理的许多方面都需要测绘部门提供超前的测绘保障。城市地下管网测绘、大型工程变形监测,各类矿区的沉降测量等。都是城市规划管理不可缺少的。测绘是城市科学化管理的基础。城市规划和城市测绘都是城市建设的基础工作
期刊
关键词:项目、利率、变化、影响、投资决策  摘要:以黄麻主题酒店(五星级)为例,通过以基准利率、上浮利率和下浮利率三种情况分别计算项目的投资及收益水平,说明利率变化对项目投资收益的影响,由此而引发的利率变化对项目投资决策的影响。  Key Words: project、interest rate、change、affect、Investment decisions  Abstruct: For e
期刊
摘要:建筑工程中混凝土的裂缝问题是一个普遍存在而又难于解决的工程实际问题,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变形引起的:如收缩、膨胀、沉降等原因引起的裂缝;有外部荷载引起的:混凝土养护不当;外添加剂问题等引起的裂缝。因此对混凝土裂缝的事先预防,以及产生后的修补处理是建筑生产过程中较为普遍的现象,应有足够的重视。本文对混凝土工程中常见的一些裂缝问题进行了探讨分析,并针对具体情况提出了一些预防、处理措
期刊
【摘要】近几年来,公路交通运输业的蓬勃发展,机动车保有量迅猛增加,公路交通对环境的破坏作用也已经到了十分严重的地步,因此,加强公路建设的环境保护措施已迫在眉睫。本文简述公路工程绿化的内容及要求以及公路绿化的栽植与养护,论述了公路工程的绿化对环境保护的影响。   【关键词】公路绿化环境保护  公路是国家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基础设施,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审美观也越来越高,在道路的建设中除了
期刊
【摘要】:以遥感为主要技术手段,并辅以地理信息数据,对海淀区城乡绿地分布及演变规律进行分析研究。通过对遥感影像的处理及判读,将绿地系统的组成分为山林、农田、水体、城市绿地四大类型,从空间分布及结构等方面分析自1986年至2009年之间海淀区城乡绿地的演变特征,寻求其深层结构动因,进而总结出绿地演变的趋势,以期为海淀区绿地系统规划提供分析依据。    1、遥感影像预处理  1.1 技术路线  植被生
期刊
摘要:水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资源。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加快整治农村河道、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成为了各级政府的一项重要任务,摆上了议事日程。随着乡镇工业的发展和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水环境污染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文章针对农村各种污水的实际情况,介绍了农村污水处理的一些技术与措施,为农村污水治理的分析研究提供帮助。  关键词:农村;污染;污水治理; 生物处理  1、农村水
期刊
纺织行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之一。纺织行业的迅速发展,不仅解决了我国13亿人口的穿衣问题,而且其质优价廉的特点,备受外商的青睐,为我国增加了外汇收入。然而,纺织行业用工不足愈演愈烈,伴随着人工工资的大幅度上涨,同时到导致以劳动密集型、技术含量低而著称的纺织企业遭遇全行业“用工荒”,这个难题从珠三角蔓延到长三角,从京津唐蔓延到中西部地区。包括一部分已经西迁的纺织企业,在中西部传统意义上的劳动力输
期刊
摘要:文中針对新能源的推广, 重点介绍了太阳能,通过对太阳能产品的市场分析和介绍,阐述了绿色能源太阳能在城市建设中的应用。  关键词:新能源;太阳能;应用;城市利用;   人类对太阳能的利用有着悠久的历史。我国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就知道利用钢制四面镜聚焦太阳光来点火;利用太阳能来干燥农副产品。发展到现代,太阳能的利用已日益广泛,它包括太阳能的光热利用,太阳能的光电利用和太阳能的光化学利用等。
期刊
摘要:城市色彩是一个城市总体的建筑颜色,城市建筑色彩规划不仅是对一个城市确定一个城市色调,重要的是突出城市的自然美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命脉。并且通过色彩去识别一个城市和城市的区域功能。    关键词:城市色彩,规划,意义,原则    城市色彩规划设计是近年来国内许多城市,特别是历史文化名城所关注的问题。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城市在超高速发展及扩容过程中,由于规
期刊
摘要:  文章通过分析新经济时代企业经营理财环境的基本特点,提出新经济环境下企业各种理财理念、以期实现企业科学理财,推动企业的不断发展。  关键词:新经济、理财理念、人本、创新、法制、信息  人类社会经济已经进入了以“知识经济”、“网络经济”、“数字经济”为基础的新经济时代。新经济是以知识和思想为基础的经济。在这一经济中,创造就业和提高生活水平的关键是体现在服务和制造业产品中的创新思想和技术。在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