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不要让“我”代替 “我们”;教育,也不要让“我们”吞噬了“我”。
一学期一次的学校运动会又要到来了,但老师和孩子们早就知道这次运动会将和以往不同——早在一个月前,学校就说要搞趣味运动会,并且要让每个学生都参加,还让孩子们自己选择、申报参赛项目。自然,学生参与的热度很高,获奖的学生数也成倍增加了。与大规模学校的运动会相比,我们小学校的运动会根本算不上“高大上”,但是,我们的优势在于能全员参与。学生既是运动员,又是观众,或许这就是公平教育的本质:面向全体、关注个性。
如何利用小学校的特殊性成就全员教育,促进个性发展,尽可能地实现教育公平呢?这是我们所思考的。直至有一天,市电台和电视台的记者来我们这所偏僻的小学校采访时,孩子们显得异常兴奋。记者和主持人问孩子们喜欢学校吗?孩子们都说喜欢,因为“我们”的学校很美丽,“我们”在学校里很开心。是的,学校是“我们”的学校,教育也应该是“我们”的教育。
“我们”,是全体老师
以教师培训为例,我们总是期待“全员培训”,但全员培训往往难以照顾个性,也难以激发教师参训的积极性,为此,我们进行了思考与实践:
一是从形式上变革:如上学期,我校举行了“先学后教”“双讲式”培训,在分管领导对“双讲式”培训形式进行指导后,普通教师走上前台,当上了三个研究小组的组长,指挥着包括大大小小领导在内的组员展开研讨,在组长的带领下,每个组前前后后至少自主集中了三次——确定主题、讨论分工、材料汇总、实战演练……等到最终进行成果汇报的时候,我们的培训其实已经成功了。
二是在内容上整合:在“基于微课的先学后教专题研讨”校本团队教研中,全体教师按学、年段或兴趣自由组合成两到三人小。其中,一人负责教学设计,一人负责微课制作,一人负责说课评课,领导与普通教师同等参与分工、参加研究,服从组长安排,主动提出建议并向组长汇报阶段研究成果。教师各施才华、各展其能,既有分工,又有合作,研训卓有成效。
一系列培训活动在发挥全体教师主观能动性的同时也让我们想到,除培训以外的其他工作又如何发挥全体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呢?当学校领导层习惯于坐在办公室发号施令,却总感觉教师们的执行力不够或执行不到位时应该反思一下:我们说话的内容与方式有没有听众意识,我们开展的活动有没有对象观,我们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有没有换位思考。经常这样想,这样做,我们逐渐会成为一个会思考、有思想的人,逐渐从繁杂的事务中解放出来。或许前期的思考会占用我们大量时间,但在如此换位思考下开展的一些活动组织起来必将非常顺利,更将能得到教师们的理解与支持。
在“教师全员主体”思想的鼓励下:美术课彭老师精心布置绘画自选课程全体学生的作品,英语课刘老师、数学课潘老师在自信讲坛上向全体教师介绍了乐学币、优加星对所有孩子的激励,班主任孟老师讲述了对一对双胞胎孩子的关爱和“班级信箱”对每个孩子的心理呵护。老教师龚老师每天放学后总要呵护着最后一名学生离校后才下班……每个人的一点一滴都在诠释着“我们”的含义,践行着“我们”的责任。
“我们”,是每一个孩子
正如本文开头所提及的运动会一样,在学生教育活动中,我们同样坚持“全体学生”的公平教育原则。
学校橱窗由于关乎学校形象,以前每学期,我校辅导员总是精心组织学生创作作品,经过多轮的筛选和再创作,才将少数学生的精品呈现出来。但往往苦于精品少、耗时长,于是,常是临到验收或检查时突击布置一下。事实上我们知道,这样的橱窗展览对学生的教育效果微乎其微,因为作品总是那么几个少数学生的,除了刚刚展出的两天吸引学生驻足之外,其余时间学生都视而不见。现在,学校的自信展台(橱窗),从六年级到一年级,都是在班主任组织下由各班学生自主轮流展示,特别是确保每个学生都有作品展示,确保本班每个孩子的名字都能在这次展出中出现。在学生的积极推动与反作用下,教师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被调动了起来。有些学生确实无法独立完成一件作品,如手抄报、绘画等,班主任就指导学生采取合作的方式,保证每个孩子都能“榜上有名”,特别是降低了对作品质量和形式的要求,让原来绝大多数望尘莫及的孩子现在都争着抢着要展示自己的成果。
这样的活动看似标准低了,却有效激发了更多学生的积极性,让全员主动参与成为可能:五年级的郭文慧、周明静等四位女同学花了一个多月时间排练了一个花样跳绳节目,报名参加每周一“自信舞台”的表演。表演最初阶段还非常顺利,但随着难度的不断提升,再加上体力消耗,接连出现了几次失误。可是,我们没有从四个女孩脸上读到任何的紧张情绪,更没有相互的埋怨,而是对视一下,淡然一笑,继续从容进行他们的表演,又一次失误,再笑一下,依然从容继续……
与此同时,台下同学们的掌声也更加热烈了,这掌声、欢呼声、赞叹声,是包容,是鼓励,更是成长的声音。在他们的带动下,其他学生看到了原来在舞台上失败也不要紧,于是,一时间主动报名要表演各种花样跳绳的学生络绎不绝,他们通过不断地努力创造出新“花样”,争相报名上台展示——有个体展示、有集体展示、还有配着音乐有队列变化的跳绳展示。在花样跳绳的带动下,舞蹈、唱歌、小品也不甘落后,不会怎么办?主动请老师指导呀!
“我们”,是所有的家长
学校虽然地处较为偏远的农村,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家长在外打工,但农村学生的家长对孩子的期望也许比城区家庭更殷切,他们把自己所有的希望、未完成的心愿和成功的念想都寄托在下一代身上。
对于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的家庭而言,隔代教育首先是个问题,针对这个问题,我们专门邀请专家在家长学校活动中进行隔代教育的家庭指导,让祖辈也能掌握一些教育方法。如开展“我是自理小能手”的家务活动竞赛,让孩子们为爷爷、奶奶担负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此外,学校通过开设微信公众号,发布学生作品、学校活动及学生活动照片,请班主任向家长宣传,让远在他乡的家长也能及时了解学校教育教学活动情况;老师们利用微信、QQ及时与家长联系,晒孩子们的作品,分享孩子们成长的快乐;开辟菜地,让学生走进去开展适量的劳动实践,体验劳动的苦与乐;班主任张老师利用论坛开展微公益的善举,让许多孩子得到不知名好心人的悄悄捐助,令家长深深感动;城区学校下乡交流的沈老师用收集来的小毛巾,培养了农村孩子讲卫生、懂礼仪的好习惯,孩子们把这些好习惯又带回了家……
为把政府的扶贫政策宣传到家,为真切了解贫困家庭的不易,为实际了解孩子成长的需求,我们所有的老师分成七个小组,深入到14户贫困学生家庭走访慰问,尽管微薄的学习用品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什么,但社会、学校、老师的关爱却深深感染了家长。与其说这是一次家访,不如说这是对老师的一次心灵洗礼——真实的学生家庭现状和家庭学习环境让老师们为之动容,感受到这些孩子学习的不易;与其说这是一次家访,不如说这是对全体家长的一次鼓励,家长在与老师手手相握之间内心产生了变化,涌起的激动与鼓舞从其眉宇间清晰可见。
在2016年元旦庆祝活动中,学校全体教师按年段或学科分成五组,利用课余时间排练,在学校的“自信舞台”上为全体学生奉献了一场健身操表演,教师无论男女老少齐上阵,有的组还邀请学生一起表演,尽管我们的表演算不上精彩,更莫提专业,但孩子们却兴奋异常,也引得部分家长前来观看,台上台下互动的场面异常热烈。我们深知,农村的孩子参与或欣赏文艺节目的机会并不多,所以,我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我们的孩子增添一点一滴的快乐。
孩子们说:今天,我们真开心。
家长们说:这样的活动,我们觉得你们很用心。
老师们说:这次活动,我们感觉既有意义,又有意思。
是的,在这里,我们践行着“我们”教育,这里有我们的思想,我们的行动,我们的收获……
在追求全员化、个性化、公平化教育之路的过程中,我们深刻感受到:教育,不要让“我”代替 “我们”;教育,也不要让“我们”吞噬了“我”。
【作者单位:江苏省溧阳市殷桥小学】
责任编辑/邱 璇
一学期一次的学校运动会又要到来了,但老师和孩子们早就知道这次运动会将和以往不同——早在一个月前,学校就说要搞趣味运动会,并且要让每个学生都参加,还让孩子们自己选择、申报参赛项目。自然,学生参与的热度很高,获奖的学生数也成倍增加了。与大规模学校的运动会相比,我们小学校的运动会根本算不上“高大上”,但是,我们的优势在于能全员参与。学生既是运动员,又是观众,或许这就是公平教育的本质:面向全体、关注个性。
如何利用小学校的特殊性成就全员教育,促进个性发展,尽可能地实现教育公平呢?这是我们所思考的。直至有一天,市电台和电视台的记者来我们这所偏僻的小学校采访时,孩子们显得异常兴奋。记者和主持人问孩子们喜欢学校吗?孩子们都说喜欢,因为“我们”的学校很美丽,“我们”在学校里很开心。是的,学校是“我们”的学校,教育也应该是“我们”的教育。
“我们”,是全体老师
以教师培训为例,我们总是期待“全员培训”,但全员培训往往难以照顾个性,也难以激发教师参训的积极性,为此,我们进行了思考与实践:
一是从形式上变革:如上学期,我校举行了“先学后教”“双讲式”培训,在分管领导对“双讲式”培训形式进行指导后,普通教师走上前台,当上了三个研究小组的组长,指挥着包括大大小小领导在内的组员展开研讨,在组长的带领下,每个组前前后后至少自主集中了三次——确定主题、讨论分工、材料汇总、实战演练……等到最终进行成果汇报的时候,我们的培训其实已经成功了。
二是在内容上整合:在“基于微课的先学后教专题研讨”校本团队教研中,全体教师按学、年段或兴趣自由组合成两到三人小。其中,一人负责教学设计,一人负责微课制作,一人负责说课评课,领导与普通教师同等参与分工、参加研究,服从组长安排,主动提出建议并向组长汇报阶段研究成果。教师各施才华、各展其能,既有分工,又有合作,研训卓有成效。
一系列培训活动在发挥全体教师主观能动性的同时也让我们想到,除培训以外的其他工作又如何发挥全体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呢?当学校领导层习惯于坐在办公室发号施令,却总感觉教师们的执行力不够或执行不到位时应该反思一下:我们说话的内容与方式有没有听众意识,我们开展的活动有没有对象观,我们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有没有换位思考。经常这样想,这样做,我们逐渐会成为一个会思考、有思想的人,逐渐从繁杂的事务中解放出来。或许前期的思考会占用我们大量时间,但在如此换位思考下开展的一些活动组织起来必将非常顺利,更将能得到教师们的理解与支持。
在“教师全员主体”思想的鼓励下:美术课彭老师精心布置绘画自选课程全体学生的作品,英语课刘老师、数学课潘老师在自信讲坛上向全体教师介绍了乐学币、优加星对所有孩子的激励,班主任孟老师讲述了对一对双胞胎孩子的关爱和“班级信箱”对每个孩子的心理呵护。老教师龚老师每天放学后总要呵护着最后一名学生离校后才下班……每个人的一点一滴都在诠释着“我们”的含义,践行着“我们”的责任。
“我们”,是每一个孩子
正如本文开头所提及的运动会一样,在学生教育活动中,我们同样坚持“全体学生”的公平教育原则。
学校橱窗由于关乎学校形象,以前每学期,我校辅导员总是精心组织学生创作作品,经过多轮的筛选和再创作,才将少数学生的精品呈现出来。但往往苦于精品少、耗时长,于是,常是临到验收或检查时突击布置一下。事实上我们知道,这样的橱窗展览对学生的教育效果微乎其微,因为作品总是那么几个少数学生的,除了刚刚展出的两天吸引学生驻足之外,其余时间学生都视而不见。现在,学校的自信展台(橱窗),从六年级到一年级,都是在班主任组织下由各班学生自主轮流展示,特别是确保每个学生都有作品展示,确保本班每个孩子的名字都能在这次展出中出现。在学生的积极推动与反作用下,教师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被调动了起来。有些学生确实无法独立完成一件作品,如手抄报、绘画等,班主任就指导学生采取合作的方式,保证每个孩子都能“榜上有名”,特别是降低了对作品质量和形式的要求,让原来绝大多数望尘莫及的孩子现在都争着抢着要展示自己的成果。
这样的活动看似标准低了,却有效激发了更多学生的积极性,让全员主动参与成为可能:五年级的郭文慧、周明静等四位女同学花了一个多月时间排练了一个花样跳绳节目,报名参加每周一“自信舞台”的表演。表演最初阶段还非常顺利,但随着难度的不断提升,再加上体力消耗,接连出现了几次失误。可是,我们没有从四个女孩脸上读到任何的紧张情绪,更没有相互的埋怨,而是对视一下,淡然一笑,继续从容进行他们的表演,又一次失误,再笑一下,依然从容继续……
与此同时,台下同学们的掌声也更加热烈了,这掌声、欢呼声、赞叹声,是包容,是鼓励,更是成长的声音。在他们的带动下,其他学生看到了原来在舞台上失败也不要紧,于是,一时间主动报名要表演各种花样跳绳的学生络绎不绝,他们通过不断地努力创造出新“花样”,争相报名上台展示——有个体展示、有集体展示、还有配着音乐有队列变化的跳绳展示。在花样跳绳的带动下,舞蹈、唱歌、小品也不甘落后,不会怎么办?主动请老师指导呀!
“我们”,是所有的家长
学校虽然地处较为偏远的农村,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家长在外打工,但农村学生的家长对孩子的期望也许比城区家庭更殷切,他们把自己所有的希望、未完成的心愿和成功的念想都寄托在下一代身上。
对于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的家庭而言,隔代教育首先是个问题,针对这个问题,我们专门邀请专家在家长学校活动中进行隔代教育的家庭指导,让祖辈也能掌握一些教育方法。如开展“我是自理小能手”的家务活动竞赛,让孩子们为爷爷、奶奶担负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此外,学校通过开设微信公众号,发布学生作品、学校活动及学生活动照片,请班主任向家长宣传,让远在他乡的家长也能及时了解学校教育教学活动情况;老师们利用微信、QQ及时与家长联系,晒孩子们的作品,分享孩子们成长的快乐;开辟菜地,让学生走进去开展适量的劳动实践,体验劳动的苦与乐;班主任张老师利用论坛开展微公益的善举,让许多孩子得到不知名好心人的悄悄捐助,令家长深深感动;城区学校下乡交流的沈老师用收集来的小毛巾,培养了农村孩子讲卫生、懂礼仪的好习惯,孩子们把这些好习惯又带回了家……
为把政府的扶贫政策宣传到家,为真切了解贫困家庭的不易,为实际了解孩子成长的需求,我们所有的老师分成七个小组,深入到14户贫困学生家庭走访慰问,尽管微薄的学习用品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什么,但社会、学校、老师的关爱却深深感染了家长。与其说这是一次家访,不如说这是对老师的一次心灵洗礼——真实的学生家庭现状和家庭学习环境让老师们为之动容,感受到这些孩子学习的不易;与其说这是一次家访,不如说这是对全体家长的一次鼓励,家长在与老师手手相握之间内心产生了变化,涌起的激动与鼓舞从其眉宇间清晰可见。
在2016年元旦庆祝活动中,学校全体教师按年段或学科分成五组,利用课余时间排练,在学校的“自信舞台”上为全体学生奉献了一场健身操表演,教师无论男女老少齐上阵,有的组还邀请学生一起表演,尽管我们的表演算不上精彩,更莫提专业,但孩子们却兴奋异常,也引得部分家长前来观看,台上台下互动的场面异常热烈。我们深知,农村的孩子参与或欣赏文艺节目的机会并不多,所以,我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我们的孩子增添一点一滴的快乐。
孩子们说:今天,我们真开心。
家长们说:这样的活动,我们觉得你们很用心。
老师们说:这次活动,我们感觉既有意义,又有意思。
是的,在这里,我们践行着“我们”教育,这里有我们的思想,我们的行动,我们的收获……
在追求全员化、个性化、公平化教育之路的过程中,我们深刻感受到:教育,不要让“我”代替 “我们”;教育,也不要让“我们”吞噬了“我”。
【作者单位:江苏省溧阳市殷桥小学】
责任编辑/邱 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