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小组建设与创新品质培养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qin19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这个万众创新时代,互联网+教育开始云集,翻转课堂,微课堂,未来课堂等方兴未艾。“合作互助探究”将是未来主要学习模式,兴趣小组建设是其重要组成,对中学生创新品质培养尤为重要。
  【关键词】小组互助;创新品质;兴趣与勇气;情怀
  【基金项目】河南省基础教研室课题:高中语文选修课兴趣小组建设与学生创新品质培养,编号:1605009。
  【中图分类号】G712;TP368.1-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5-0280-01
  提及教育,我们耳熟能详叶圣陶先生那句名言:“‘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1]叶圣陶先生进一步解释说:“知识是教不尽的……为了学生的长远利益,似乎不应该怕难而走容易的途径。”[2]事实上,中国教育一直在走“容易的途径”:教师把知识传授学生,学生把知识“死记硬背”。如同那个比方,教师准备了一缸水,还让学生喝下去不少。“这种学习观忽视了人类学习的突出特征——能动性,它忘记了人类的学习方式根本不同于计算机。”[3]“学生在课堂里获得了大量的食而不化的知识,教学效率似乎提高了,但学习质量却严重地下降了。”[4]教育如果固守“藩篱”,必将让后代丧失竞争力。
  教育最“难走的路”應是探索之路,发现之路,合作之路。兴趣小组是“合作探究学习”主要模式,对中学生创新品质的培养意义重大。山东师大潘庆玉教授认为,知识的本质是故事,能力的本质是游戏,素养的本质是实践,教学的过程是渗透。我借用钱理群先生观点,认为语文教育培育的核心素养是:奔赴生活的热情,面对困难的勇气,解决问题的智慧,笑对得失的情怀。
  一、知识的本质是生活,生活的核心是热情
  基兰·伊根教授说:“一切知识都是人类的知识,知识是从人类的希望、惊惧和激情等情感中生长出来的,是赋予知识生动意义的力量。”潘庆玉教授认为:“知识的活力存在于知识的学习与探究之中。”[5]“从富有想象力教育的角度来看,知识世界不是封闭的符号世界,而是人类理智探索的传奇故事;学生不是谨小慎微地踟蹰在知识圣殿中的参观者,而是穿梭在知识丛林中的探险家;教师不是真理的发布者和传道者,而是带领学生步入神奇而美妙的精神世界的思想先驱和向导。”[6]知识的本源是生活。还原知识原生形态,发现知识流变,揭示知识生成规律。比如成语教学,与其让学生死记硬背成语的意义,花费较多的精力储备,不如让学生回归原点,了解背景以及演变过程,逐渐找到规律和方法。这样教学,如果单凭教师课堂教学,效率低下。而建立兴趣小组,团结互补促进,才能实现知识发现最大效能。
  生活即教育,教育激发热情。“学语文,就是感受生活,学语文,就在享受生活,学语文,就在装扮生活。”[7]单靠教师点燃,效能低下;结成小组,相互砥砺,则大有裨益!创新源于好奇心,好奇心源于想象力,想象力源于对生活。“道法自然”、“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皆文章。”是最好的注脚。
  二、能力的本质是游戏,游戏的核心是勇气
  刘国正先生重视语文教学与生活相联系,他说:“教室的四壁不应成为水泥的隔离层,应是多孔的海绵,透过各种孔道使教学和学生生活息息相通。”[8]借助各种活动提升能力,是语文教育重要的手段。在诸多能力中,勇气是关键,是诸多能力的前提,有了勇气,才敢于怀疑,才敢于批判,才敢于实践。
  古人云:“读书四个字最为要紧:阙疑好问;做人有四个字最为要紧:务实耐久。”敢于怀疑,质疑就是最大勇气。现在的学生,“听话一代”成为其标签。要改变现状,必须激发每个学生潜藏的“血性”。对于个体,可能是一只温顺的“绵羊”;把他投放群体当中,靠群体砥砺,才能够激发他们潜藏的“狼性”或“虎气”。有了质疑才具有批判精神,才不会迷信,才能实现陈寅恪所谓“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中国的未来才有创新的动力。
  三、素养的本质是实践,实践的核心是智慧
  “中国有几百万最好的头脑却被空洞花哨的玩意闹得毫无创意,所有的努力加起来都是一场空。因此,全世界都耻笑他们。”这是美国作家约翰·布坎1922年对中国读书人的印象。而今日中国教育,依旧没要抛却传统窠臼!新“八股”正在生成,学生作文,例子不再是爱迪生的“灯泡”,代替的依旧不过是李白杜甫苏轼陶渊明。语言华美了许多,但内容空空如也,连基本“分析问题”都含混不清,更遑论提出切实的“ 解决办法”。
  古人云:“大事难事看担当;顺境逆境看襟度;临喜临怒看涵养;群行群止看识见。”古人多在实践中识人。多提供舞台让学生展示,多创造机会让他们把握,多让他们应对问题,努力接受挑战困难,应是培养人才的最佳方式。《景德传灯录》言:“见不及师,减师半德;见过于师,方堪传授!”陶行知注重“行”与“知”的有效结合,强调动手又动脑,达成目标是:“健康的体魄,农人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味,改造社会的精神”。[9]
  这种教育思想应成为当今“万众创新”时代的灵魂。
  四、教学的本质渗透,渗透的核心是情怀
  潘庆玉教授认为:“教学要唤起学生的情感活动。”[10]“修身、齐家、平天下。”是中国古人最为倡导的就是培育情怀,正如《荀子·劝学》所言:“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一可以为法则。”通过学习,让学生“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虚其心,受天下之善;平其心,论天下之事;定其心,应天下之变。”从而达到张载那种“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境界。
  知识不是无情物,化作情怀更护花。“自处超然,处人蔼然;无事澄然,有事渐(斩)然;得意淡然,失意泰然。”乐观生活,直面困难,解决问题,笑对得失,让教育回归原点,尊重个性发展,满足兴趣需求,走合作互助探究之路,中国未来创新之路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2]叶圣陶.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语文教育论文选.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M.北京:开明出版社,1995:06.
  [3][4][5][6]潘庆玉.想象力的教育危机与哲学思考(下).J.当代教育科学,2010 年第 17 期:05-07.
  [7]芦娟.让生活唤起语文学习的热情.J.现代语文,2014.08:73.
  [8]刘国正.语文教学与生活——读宜昌语文教改实验报告手记.J.语文学习.1998年第2期,第8页.
  [9]陶行知.陶行知文集[C].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216.
  [10]潘庆玉想象力的教育危机与哲学思考(下).J.当代教育科学,2010 年第 17 期:06.
其他文献
舞蹈被称为“艺术之母”,被视为人类表达思想感情的最后手段与最高手段.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咏)歌之,永(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
【摘要】新时期,我国鼓励创新创业,并颁布一系列政策鼓励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高校共青团作为我国高等学校的重要组织,在这一时代背景下,除了要发挥传统的工作职能外,还需要不断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内涵化建设。以下本文将围绕高校共青团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内涵化建设进行阐述。  【关键词】高校共青团;大学生创新创业;内涵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D29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
目的对比Acrysof与Natural这两种不同人工晶状体植入后的效果.方法随机各挑选35例老年性白内障行Phaco+Acrysof人工晶状体和Phaco+Natural的患者,用调查表的方式,记录术前,术
【摘要】本文以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最常见的“2+1”双专科联合培养模式为例,分析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生学籍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就解决问题提出建议。作者认为学籍管理是贯穿于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的一项重要工作,是中外合作项目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对提高高职院校国际化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学籍管理;构建管理体制机制  【中图分类号】G71
【摘要】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智能手机的迅速普及,新闻客户端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新方式,手机新闻客户端以其流畅的阅读体验、实时的新闻推送以及方便的新闻互动成为大众的新闻媒体。2013-2015年,国内移动新闻客户端呈爆发式增长态势,像电视、报纸、广播等等传统媒体纷纷试水发展移动新闻客户端,试图抢占移动互联网市场,志在走媒体融合之道。本文从相关研究者对传统媒体推出的新闻客户端的背景、移动化转
【摘要】面对新时期的机遇和挑战以及“新工科”建设中的新要求,工科院校必须不断加强学风建设这种基础性工作的完善和改革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本文分析了新时期工科学生在学习习惯及态度方面的一些突出问题,并相应提出了工科院校基层学风建设的一些对策。  【关键词】学风建设;工科院校;新时期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5-0282-01  《教育部
近些年来,文艺晚会盛行.中央搞,各省、市乃至地、县也搞;节庆日搞,平时也搞;有电视晚会,也有舞台晚会(包括剧场演出、露天演出等等),可谓异彩纷呈,光亮夺目.从总体上看,无论
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充满了污浊与罪恶,最高统治者--皇帝,或笑里藏刀,或原形毕露,而残酷无情则是其共有的本性.因此有人说:“明朝不明,清朝不清”,这可看作是对整个中国封建
戏曲的虚拟特征主要体现于戏曲表演.它是由虚拟动作、虚拟的舞台调度、整个舞台的虚拟三者有机结合而构成的.舞台的虚拟为表演的虚拟提供了广阔自由的空间,而虚拟的舞台调度
1 清热泻火法rn本法适用于胃火上攻的胃脘痛.胃热之形成,可因风暑温燥等邪气侵入胃腑而化热;或因劳倦内伤,七情过激而化热,即所谓“阳气者,烦劳则张”,“五志化火”.不仅脾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