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这个万众创新时代,互联网+教育开始云集,翻转课堂,微课堂,未来课堂等方兴未艾。“合作互助探究”将是未来主要学习模式,兴趣小组建设是其重要组成,对中学生创新品质培养尤为重要。
【关键词】小组互助;创新品质;兴趣与勇气;情怀
【基金项目】河南省基础教研室课题:高中语文选修课兴趣小组建设与学生创新品质培养,编号:1605009。
【中图分类号】G712;TP368.1-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5-0280-01
提及教育,我们耳熟能详叶圣陶先生那句名言:“‘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1]叶圣陶先生进一步解释说:“知识是教不尽的……为了学生的长远利益,似乎不应该怕难而走容易的途径。”[2]事实上,中国教育一直在走“容易的途径”:教师把知识传授学生,学生把知识“死记硬背”。如同那个比方,教师准备了一缸水,还让学生喝下去不少。“这种学习观忽视了人类学习的突出特征——能动性,它忘记了人类的学习方式根本不同于计算机。”[3]“学生在课堂里获得了大量的食而不化的知识,教学效率似乎提高了,但学习质量却严重地下降了。”[4]教育如果固守“藩篱”,必将让后代丧失竞争力。
教育最“难走的路”應是探索之路,发现之路,合作之路。兴趣小组是“合作探究学习”主要模式,对中学生创新品质的培养意义重大。山东师大潘庆玉教授认为,知识的本质是故事,能力的本质是游戏,素养的本质是实践,教学的过程是渗透。我借用钱理群先生观点,认为语文教育培育的核心素养是:奔赴生活的热情,面对困难的勇气,解决问题的智慧,笑对得失的情怀。
一、知识的本质是生活,生活的核心是热情
基兰·伊根教授说:“一切知识都是人类的知识,知识是从人类的希望、惊惧和激情等情感中生长出来的,是赋予知识生动意义的力量。”潘庆玉教授认为:“知识的活力存在于知识的学习与探究之中。”[5]“从富有想象力教育的角度来看,知识世界不是封闭的符号世界,而是人类理智探索的传奇故事;学生不是谨小慎微地踟蹰在知识圣殿中的参观者,而是穿梭在知识丛林中的探险家;教师不是真理的发布者和传道者,而是带领学生步入神奇而美妙的精神世界的思想先驱和向导。”[6]知识的本源是生活。还原知识原生形态,发现知识流变,揭示知识生成规律。比如成语教学,与其让学生死记硬背成语的意义,花费较多的精力储备,不如让学生回归原点,了解背景以及演变过程,逐渐找到规律和方法。这样教学,如果单凭教师课堂教学,效率低下。而建立兴趣小组,团结互补促进,才能实现知识发现最大效能。
生活即教育,教育激发热情。“学语文,就是感受生活,学语文,就在享受生活,学语文,就在装扮生活。”[7]单靠教师点燃,效能低下;结成小组,相互砥砺,则大有裨益!创新源于好奇心,好奇心源于想象力,想象力源于对生活。“道法自然”、“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皆文章。”是最好的注脚。
二、能力的本质是游戏,游戏的核心是勇气
刘国正先生重视语文教学与生活相联系,他说:“教室的四壁不应成为水泥的隔离层,应是多孔的海绵,透过各种孔道使教学和学生生活息息相通。”[8]借助各种活动提升能力,是语文教育重要的手段。在诸多能力中,勇气是关键,是诸多能力的前提,有了勇气,才敢于怀疑,才敢于批判,才敢于实践。
古人云:“读书四个字最为要紧:阙疑好问;做人有四个字最为要紧:务实耐久。”敢于怀疑,质疑就是最大勇气。现在的学生,“听话一代”成为其标签。要改变现状,必须激发每个学生潜藏的“血性”。对于个体,可能是一只温顺的“绵羊”;把他投放群体当中,靠群体砥砺,才能够激发他们潜藏的“狼性”或“虎气”。有了质疑才具有批判精神,才不会迷信,才能实现陈寅恪所谓“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中国的未来才有创新的动力。
三、素养的本质是实践,实践的核心是智慧
“中国有几百万最好的头脑却被空洞花哨的玩意闹得毫无创意,所有的努力加起来都是一场空。因此,全世界都耻笑他们。”这是美国作家约翰·布坎1922年对中国读书人的印象。而今日中国教育,依旧没要抛却传统窠臼!新“八股”正在生成,学生作文,例子不再是爱迪生的“灯泡”,代替的依旧不过是李白杜甫苏轼陶渊明。语言华美了许多,但内容空空如也,连基本“分析问题”都含混不清,更遑论提出切实的“ 解决办法”。
古人云:“大事难事看担当;顺境逆境看襟度;临喜临怒看涵养;群行群止看识见。”古人多在实践中识人。多提供舞台让学生展示,多创造机会让他们把握,多让他们应对问题,努力接受挑战困难,应是培养人才的最佳方式。《景德传灯录》言:“见不及师,减师半德;见过于师,方堪传授!”陶行知注重“行”与“知”的有效结合,强调动手又动脑,达成目标是:“健康的体魄,农人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味,改造社会的精神”。[9]
这种教育思想应成为当今“万众创新”时代的灵魂。
四、教学的本质渗透,渗透的核心是情怀
潘庆玉教授认为:“教学要唤起学生的情感活动。”[10]“修身、齐家、平天下。”是中国古人最为倡导的就是培育情怀,正如《荀子·劝学》所言:“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一可以为法则。”通过学习,让学生“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虚其心,受天下之善;平其心,论天下之事;定其心,应天下之变。”从而达到张载那种“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境界。
知识不是无情物,化作情怀更护花。“自处超然,处人蔼然;无事澄然,有事渐(斩)然;得意淡然,失意泰然。”乐观生活,直面困难,解决问题,笑对得失,让教育回归原点,尊重个性发展,满足兴趣需求,走合作互助探究之路,中国未来创新之路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2]叶圣陶.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语文教育论文选.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M.北京:开明出版社,1995:06.
[3][4][5][6]潘庆玉.想象力的教育危机与哲学思考(下).J.当代教育科学,2010 年第 17 期:05-07.
[7]芦娟.让生活唤起语文学习的热情.J.现代语文,2014.08:73.
[8]刘国正.语文教学与生活——读宜昌语文教改实验报告手记.J.语文学习.1998年第2期,第8页.
[9]陶行知.陶行知文集[C].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216.
[10]潘庆玉想象力的教育危机与哲学思考(下).J.当代教育科学,2010 年第 17 期:06.
【关键词】小组互助;创新品质;兴趣与勇气;情怀
【基金项目】河南省基础教研室课题:高中语文选修课兴趣小组建设与学生创新品质培养,编号:1605009。
【中图分类号】G712;TP368.1-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5-0280-01
提及教育,我们耳熟能详叶圣陶先生那句名言:“‘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1]叶圣陶先生进一步解释说:“知识是教不尽的……为了学生的长远利益,似乎不应该怕难而走容易的途径。”[2]事实上,中国教育一直在走“容易的途径”:教师把知识传授学生,学生把知识“死记硬背”。如同那个比方,教师准备了一缸水,还让学生喝下去不少。“这种学习观忽视了人类学习的突出特征——能动性,它忘记了人类的学习方式根本不同于计算机。”[3]“学生在课堂里获得了大量的食而不化的知识,教学效率似乎提高了,但学习质量却严重地下降了。”[4]教育如果固守“藩篱”,必将让后代丧失竞争力。
教育最“难走的路”應是探索之路,发现之路,合作之路。兴趣小组是“合作探究学习”主要模式,对中学生创新品质的培养意义重大。山东师大潘庆玉教授认为,知识的本质是故事,能力的本质是游戏,素养的本质是实践,教学的过程是渗透。我借用钱理群先生观点,认为语文教育培育的核心素养是:奔赴生活的热情,面对困难的勇气,解决问题的智慧,笑对得失的情怀。
一、知识的本质是生活,生活的核心是热情
基兰·伊根教授说:“一切知识都是人类的知识,知识是从人类的希望、惊惧和激情等情感中生长出来的,是赋予知识生动意义的力量。”潘庆玉教授认为:“知识的活力存在于知识的学习与探究之中。”[5]“从富有想象力教育的角度来看,知识世界不是封闭的符号世界,而是人类理智探索的传奇故事;学生不是谨小慎微地踟蹰在知识圣殿中的参观者,而是穿梭在知识丛林中的探险家;教师不是真理的发布者和传道者,而是带领学生步入神奇而美妙的精神世界的思想先驱和向导。”[6]知识的本源是生活。还原知识原生形态,发现知识流变,揭示知识生成规律。比如成语教学,与其让学生死记硬背成语的意义,花费较多的精力储备,不如让学生回归原点,了解背景以及演变过程,逐渐找到规律和方法。这样教学,如果单凭教师课堂教学,效率低下。而建立兴趣小组,团结互补促进,才能实现知识发现最大效能。
生活即教育,教育激发热情。“学语文,就是感受生活,学语文,就在享受生活,学语文,就在装扮生活。”[7]单靠教师点燃,效能低下;结成小组,相互砥砺,则大有裨益!创新源于好奇心,好奇心源于想象力,想象力源于对生活。“道法自然”、“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皆文章。”是最好的注脚。
二、能力的本质是游戏,游戏的核心是勇气
刘国正先生重视语文教学与生活相联系,他说:“教室的四壁不应成为水泥的隔离层,应是多孔的海绵,透过各种孔道使教学和学生生活息息相通。”[8]借助各种活动提升能力,是语文教育重要的手段。在诸多能力中,勇气是关键,是诸多能力的前提,有了勇气,才敢于怀疑,才敢于批判,才敢于实践。
古人云:“读书四个字最为要紧:阙疑好问;做人有四个字最为要紧:务实耐久。”敢于怀疑,质疑就是最大勇气。现在的学生,“听话一代”成为其标签。要改变现状,必须激发每个学生潜藏的“血性”。对于个体,可能是一只温顺的“绵羊”;把他投放群体当中,靠群体砥砺,才能够激发他们潜藏的“狼性”或“虎气”。有了质疑才具有批判精神,才不会迷信,才能实现陈寅恪所谓“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中国的未来才有创新的动力。
三、素养的本质是实践,实践的核心是智慧
“中国有几百万最好的头脑却被空洞花哨的玩意闹得毫无创意,所有的努力加起来都是一场空。因此,全世界都耻笑他们。”这是美国作家约翰·布坎1922年对中国读书人的印象。而今日中国教育,依旧没要抛却传统窠臼!新“八股”正在生成,学生作文,例子不再是爱迪生的“灯泡”,代替的依旧不过是李白杜甫苏轼陶渊明。语言华美了许多,但内容空空如也,连基本“分析问题”都含混不清,更遑论提出切实的“ 解决办法”。
古人云:“大事难事看担当;顺境逆境看襟度;临喜临怒看涵养;群行群止看识见。”古人多在实践中识人。多提供舞台让学生展示,多创造机会让他们把握,多让他们应对问题,努力接受挑战困难,应是培养人才的最佳方式。《景德传灯录》言:“见不及师,减师半德;见过于师,方堪传授!”陶行知注重“行”与“知”的有效结合,强调动手又动脑,达成目标是:“健康的体魄,农人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味,改造社会的精神”。[9]
这种教育思想应成为当今“万众创新”时代的灵魂。
四、教学的本质渗透,渗透的核心是情怀
潘庆玉教授认为:“教学要唤起学生的情感活动。”[10]“修身、齐家、平天下。”是中国古人最为倡导的就是培育情怀,正如《荀子·劝学》所言:“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一可以为法则。”通过学习,让学生“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虚其心,受天下之善;平其心,论天下之事;定其心,应天下之变。”从而达到张载那种“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境界。
知识不是无情物,化作情怀更护花。“自处超然,处人蔼然;无事澄然,有事渐(斩)然;得意淡然,失意泰然。”乐观生活,直面困难,解决问题,笑对得失,让教育回归原点,尊重个性发展,满足兴趣需求,走合作互助探究之路,中国未来创新之路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2]叶圣陶.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语文教育论文选.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M.北京:开明出版社,1995:06.
[3][4][5][6]潘庆玉.想象力的教育危机与哲学思考(下).J.当代教育科学,2010 年第 17 期:05-07.
[7]芦娟.让生活唤起语文学习的热情.J.现代语文,2014.08:73.
[8]刘国正.语文教学与生活——读宜昌语文教改实验报告手记.J.语文学习.1998年第2期,第8页.
[9]陶行知.陶行知文集[C].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216.
[10]潘庆玉想象力的教育危机与哲学思考(下).J.当代教育科学,2010 年第 17 期: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