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 诗歌教学又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更好地进行诗歌教学是语文教师面临与解决的重要问题。结合诗歌自身的特点和诗歌教学的现状,打破僵化的教学方法,继承传统,积极开拓,在诗歌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素质是语文诗歌教学的潜在目标。
[关键词]诗歌教学;素质教育;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09)24-0113-02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语文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语文素质是其他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它对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诗歌教学是语文教育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它将对素质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
诗歌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它在人文和科学两方面的教育功能。德国诗人雪莱说:“一首伟大的诗篇像一座喷泉一样,总是喷出智慧和欢愉的水花。”托尔斯泰也说,艺术的功用在于传染情感,而所传染的情感能和谐人与人的关系。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知和情,知是用理性的逻辑方式把握世界,情是用审美的艺术方式把握世界。如读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鲁迅先生的“我以我血荐轩辕”等等,必然会影响到高尚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形成。读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高低远近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陆游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必然会得到广泛而深刻的科学的启迪。“莫等闲,白了少年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等等,又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起到了潜移默化的警策作用。我国自古就很重视诗教传统,孔子说过:“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意思是说凡亲身到一个地方可以看出凡是老百姓温柔敦厚的,那便是诗教的结果,也就是说学诗的作用可以改变人的性情,使人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
诗歌教学本身就蕴涵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孔子认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正是诗歌的这种可感性特点,很容易激发学生的想象。通过诗歌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锻炼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如王安石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一个“绿”字,使人不禁对生机勃勃的春天产生无限想象和向往。同读李白的“天生我才必有用”,有人读到了洒脱豪放,有人读到了无奈愤懑,有人读到了信念希望。大家熟知的诗坛上“推敲”的佳话,美学家朱光潜就有着不同众人的独到见解,他说:“其实这不仅是文字上的分别,同时也是意境上的分别。‘推’固然显得鲁莽一点,但他表示孤僧步月归寺,门原是他自己掩的,于今他‘推’,他须自掩自推,足见寺里只有他孤零零的一个和尚……从上句‘鸟宿池边树’看来,‘推’可以无声,‘敲’就不免有剥啄之声,惊起了宿鸟,打破了宁静,也似乎平添了搅乱。”“作者未必然,读者未必不然。”诗歌的这种多解性特点,恰恰是激发学生思维,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探索、去发现、去获得、去创造,在诗歌阅读与感受中,迸射出智慧的火花,昂扬起创造的活力。
诗歌教学本身体现了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价值。长期以来,诗歌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始终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许多有识之士都在为此奔走呼告,呼唤诗教传统的回归。在这种情况下,国家教育部颁发试用的课程标准中,突出强调了诗歌教学。强调诗歌教学并不是要把学生都培养成诗人,而是把美的种子播撒到他们的心田,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也就是说,诗歌教学并不是要教学生会背几首名诗,背几段佳句,而在于培养学生的情感,坚定他们的理想,激发他们的创造力。教会学生在诗歌中求善、求真、求美,使学生在诗歌中有所感悟、有所收获。
那么怎样才能发挥诗歌教育的作用呢?后文将尝试论之。
一、打破僵化的诗歌教学模式
一直以来,许多语文教师忽略了诗歌自身的特点,将诗歌教学与说明文教学、议论文教学、记叙文教学等同起来,学生词、学结构、学表达方式、学主题思想,甚至学逻辑分析能力。过于冷静、过于理性的教学方法完全背离了诗歌的本体,失却了诗歌的意境。中国的诗歌特别重“意”尚“神”,如“念天地之悠悠,独枪然而涕下。”“同是天下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底见牛羊。”“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些意境深邃,令人回味无穷的诗句,如果拘泥在认字词、抓篇章、剖主题的僵化的教法中,学生又怎能洞察体味其中的精华呢?诗歌是人类宝贵情绪、情感的瞬间爆发,其本质是情。诗歌教学需要的是激情,是发现,是陶醉,需要教师启发学生读出自己的独特体会,读出自己的想象力和鲜明的个性,帮助他们与诗歌产生感情的强烈共鸣。决不能将诗歌“碎拆下来,不成片段。”过于强调“知识点”,就会背离诗歌教学强调感悟的原则。诗歌教学本身是一种人文素质教育,人文性素质的养成是一个内化的过程,是一个悟的过程。这与知识点的分解可能正好走的是相反的路。语文教育前辈徐中玉先生说:现在许多学校都在开展研究性学习,自主、探究、合作成为主流。许多教师也打破了僵化的诗歌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将单纯的阅读教学转化为创造性行为,更好地使别人的财富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财富。如有的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古诗词改写训练,有些条件好的学校的语文教师还指导学生制作教学课件,这种改写和制作的过程,其实就是阅读过程中意象的再创造,既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了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从传统教学中吸取宝贵经脸
子日:“不学诗,无以言。”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教的历史源远流长,自然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诗教经验,向传统学习,不失为现代诗歌教学的一个好途径。比如传统的吟诵法有两个内容,吟指吟咏诗歌。诵指诵读文章。古人在长期的语文实践中形成了吟诵传统,便于酝酿“书声琅琅”的学习气氛,调动学生兴趣。海外学者刘铭绍先生就认为,读诗“除了复古,别无他法”,“复古之意,乃背诵也”。大多数诗歌是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像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用大白话分析就是一会抬头看看月亮,一会低头思念故乡,意思未变,意境全无。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如果裁碎分析,其中苍凉孤独的意境和感悟就全破坏了。当然我们现在所说的诵读法,不同于旧社会私塾中放任自流式的诵读,而是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去读出诗的节奏,诗的韵味,诗的意境。因而,我们提倡诗歌教学应对传统语文教学实行“拿来主义”的政策。
三、拓展诗歌学习的外延
经过改革的语文课本,诗歌篇目虽然增加了不少,视野也突破了“老名家”的范畴,但是要依此去建立学生的阅读量,积累学生对诗歌的感性认识,达到“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境界,还远远不够。因此,教师还要努力拓展诗歌教学的外延,开阔诗歌教学的空间。很多语文教师不仅和学生们一起读诗、背诗,营造氛围,还开展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培养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寓教于乐,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如举行诗歌朗诵比赛,创办诗歌园地,让学生读诗、背诗、写诗、评诗,等等。
著名的语文教育家于漪有一段有关诗歌教学的实录文字:“也是在初中读书时,来了一位代课的国文老师,是年轻的新派人,他喜欢教白话文。有一次,教到田汉《南归》中的诗:‘模糊的村庄已在面前/礼拜堂的塔尖高耸昂然/依然是十年前的园柳、屋顶上寂寞地飘着炊烟’。老师朗诵着,进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这种感情传染了整修教室,一堂鸦雀无声,大家都被深深感动了。……如今只要稍一回忆,就仿佛看到国文老师那左右摇晃的身子和那注满情思的眼睛。”青年学生正处在“诗的年龄”,需要诗的滋养。朱光潜说得好:“诗是培养趣味的最好媒介,能够欣赏诗的人们不但对于其他种类文学可有真确的了解,而且也决不会觉到人生是干枯的。”诗歌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教者入诗、入境,使它“随风潜入夜”,从而“润物细无声”。
[参考文献]
[1]于漪.我和语文教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朱光潜.谈文学[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吕志刚.略谈新课程理念下的诗歌教学[J].学语文,2006,(6).
[关键词]诗歌教学;素质教育;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09)24-0113-02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语文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语文素质是其他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它对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诗歌教学是语文教育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它将对素质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
诗歌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它在人文和科学两方面的教育功能。德国诗人雪莱说:“一首伟大的诗篇像一座喷泉一样,总是喷出智慧和欢愉的水花。”托尔斯泰也说,艺术的功用在于传染情感,而所传染的情感能和谐人与人的关系。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知和情,知是用理性的逻辑方式把握世界,情是用审美的艺术方式把握世界。如读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鲁迅先生的“我以我血荐轩辕”等等,必然会影响到高尚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形成。读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高低远近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陆游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必然会得到广泛而深刻的科学的启迪。“莫等闲,白了少年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等等,又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起到了潜移默化的警策作用。我国自古就很重视诗教传统,孔子说过:“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意思是说凡亲身到一个地方可以看出凡是老百姓温柔敦厚的,那便是诗教的结果,也就是说学诗的作用可以改变人的性情,使人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
诗歌教学本身就蕴涵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孔子认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正是诗歌的这种可感性特点,很容易激发学生的想象。通过诗歌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锻炼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如王安石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一个“绿”字,使人不禁对生机勃勃的春天产生无限想象和向往。同读李白的“天生我才必有用”,有人读到了洒脱豪放,有人读到了无奈愤懑,有人读到了信念希望。大家熟知的诗坛上“推敲”的佳话,美学家朱光潜就有着不同众人的独到见解,他说:“其实这不仅是文字上的分别,同时也是意境上的分别。‘推’固然显得鲁莽一点,但他表示孤僧步月归寺,门原是他自己掩的,于今他‘推’,他须自掩自推,足见寺里只有他孤零零的一个和尚……从上句‘鸟宿池边树’看来,‘推’可以无声,‘敲’就不免有剥啄之声,惊起了宿鸟,打破了宁静,也似乎平添了搅乱。”“作者未必然,读者未必不然。”诗歌的这种多解性特点,恰恰是激发学生思维,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探索、去发现、去获得、去创造,在诗歌阅读与感受中,迸射出智慧的火花,昂扬起创造的活力。
诗歌教学本身体现了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价值。长期以来,诗歌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始终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许多有识之士都在为此奔走呼告,呼唤诗教传统的回归。在这种情况下,国家教育部颁发试用的课程标准中,突出强调了诗歌教学。强调诗歌教学并不是要把学生都培养成诗人,而是把美的种子播撒到他们的心田,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也就是说,诗歌教学并不是要教学生会背几首名诗,背几段佳句,而在于培养学生的情感,坚定他们的理想,激发他们的创造力。教会学生在诗歌中求善、求真、求美,使学生在诗歌中有所感悟、有所收获。
那么怎样才能发挥诗歌教育的作用呢?后文将尝试论之。
一、打破僵化的诗歌教学模式
一直以来,许多语文教师忽略了诗歌自身的特点,将诗歌教学与说明文教学、议论文教学、记叙文教学等同起来,学生词、学结构、学表达方式、学主题思想,甚至学逻辑分析能力。过于冷静、过于理性的教学方法完全背离了诗歌的本体,失却了诗歌的意境。中国的诗歌特别重“意”尚“神”,如“念天地之悠悠,独枪然而涕下。”“同是天下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底见牛羊。”“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些意境深邃,令人回味无穷的诗句,如果拘泥在认字词、抓篇章、剖主题的僵化的教法中,学生又怎能洞察体味其中的精华呢?诗歌是人类宝贵情绪、情感的瞬间爆发,其本质是情。诗歌教学需要的是激情,是发现,是陶醉,需要教师启发学生读出自己的独特体会,读出自己的想象力和鲜明的个性,帮助他们与诗歌产生感情的强烈共鸣。决不能将诗歌“碎拆下来,不成片段。”过于强调“知识点”,就会背离诗歌教学强调感悟的原则。诗歌教学本身是一种人文素质教育,人文性素质的养成是一个内化的过程,是一个悟的过程。这与知识点的分解可能正好走的是相反的路。语文教育前辈徐中玉先生说:现在许多学校都在开展研究性学习,自主、探究、合作成为主流。许多教师也打破了僵化的诗歌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将单纯的阅读教学转化为创造性行为,更好地使别人的财富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财富。如有的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古诗词改写训练,有些条件好的学校的语文教师还指导学生制作教学课件,这种改写和制作的过程,其实就是阅读过程中意象的再创造,既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了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从传统教学中吸取宝贵经脸
子日:“不学诗,无以言。”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教的历史源远流长,自然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诗教经验,向传统学习,不失为现代诗歌教学的一个好途径。比如传统的吟诵法有两个内容,吟指吟咏诗歌。诵指诵读文章。古人在长期的语文实践中形成了吟诵传统,便于酝酿“书声琅琅”的学习气氛,调动学生兴趣。海外学者刘铭绍先生就认为,读诗“除了复古,别无他法”,“复古之意,乃背诵也”。大多数诗歌是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像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用大白话分析就是一会抬头看看月亮,一会低头思念故乡,意思未变,意境全无。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如果裁碎分析,其中苍凉孤独的意境和感悟就全破坏了。当然我们现在所说的诵读法,不同于旧社会私塾中放任自流式的诵读,而是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去读出诗的节奏,诗的韵味,诗的意境。因而,我们提倡诗歌教学应对传统语文教学实行“拿来主义”的政策。
三、拓展诗歌学习的外延
经过改革的语文课本,诗歌篇目虽然增加了不少,视野也突破了“老名家”的范畴,但是要依此去建立学生的阅读量,积累学生对诗歌的感性认识,达到“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境界,还远远不够。因此,教师还要努力拓展诗歌教学的外延,开阔诗歌教学的空间。很多语文教师不仅和学生们一起读诗、背诗,营造氛围,还开展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培养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寓教于乐,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如举行诗歌朗诵比赛,创办诗歌园地,让学生读诗、背诗、写诗、评诗,等等。
著名的语文教育家于漪有一段有关诗歌教学的实录文字:“也是在初中读书时,来了一位代课的国文老师,是年轻的新派人,他喜欢教白话文。有一次,教到田汉《南归》中的诗:‘模糊的村庄已在面前/礼拜堂的塔尖高耸昂然/依然是十年前的园柳、屋顶上寂寞地飘着炊烟’。老师朗诵着,进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这种感情传染了整修教室,一堂鸦雀无声,大家都被深深感动了。……如今只要稍一回忆,就仿佛看到国文老师那左右摇晃的身子和那注满情思的眼睛。”青年学生正处在“诗的年龄”,需要诗的滋养。朱光潜说得好:“诗是培养趣味的最好媒介,能够欣赏诗的人们不但对于其他种类文学可有真确的了解,而且也决不会觉到人生是干枯的。”诗歌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教者入诗、入境,使它“随风潜入夜”,从而“润物细无声”。
[参考文献]
[1]于漪.我和语文教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朱光潜.谈文学[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吕志刚.略谈新课程理念下的诗歌教学[J].学语文,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