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构建注重研究的语文阅读课程,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自主选择增强语文阅读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是新时期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的重大举措之一。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教学方法余秋雨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只有书籍,能把辽阔的时间浇灌给你,能把一切高贵生命早已飘散的信号传递给你,能把无数的智慧和美好对比着愚昧和丑陋一起呈现给你。区区五尺之躯,短短几十年光阴,居然能驰骋古今,经天纬地,这种奇迹的产生,至少有一半要归功于阅读。”
对于此,作为一名中学语文老师的我是深有感触。阅读之于我们的生活实在是太重要了。阅读意味着你能够与遥隔千载的先人们进行超越时空的精神对话,意味着你的心灵之翼可以自由自在地在另一个想象的世界里翱翔,意味着你能够体验你今生无缘亲历的许许多多浪漫奇异、惊心动魄的生活……
一个人的精神的启蒙往往是由阅读开始的。这种启蒙犹如一束来自世界的光,照亮人的灵魂。而只有当他有了这种体验之后,他才会在自己的生活中去寻找和追求这些东西。这便是钱理群先生所说的“打下精神的底子”,亦是阅读之于人的最深层的意义所在。
作为一名学生,阅读的意义绝不仅限于此。学生通过阅读可以扩大知识面,在短文里,蕴涵着丰富的语法大师,长期的阅读可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进而提高学生的做题能力,最终“制胜高考”。
但在当前高中语文教学中,阅读却成了老师“包办”。老师们企图通过几篇课文的讲解来达到“包治百病”的目的,对课文的讲解是精了又精、细了又细,学生没有任何主动性可言。这种模式下,学生们俨然成了书呆子:知识面狭窄,思维不活跃,遇事无主见,学习无斗志,成绩不理想。
一、保证一定的阅读量
要保证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就要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不失时机地不断地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以增加他们阅读的信心,保持旺盛的阅读欲望,形成阅读的自觉性、主动性。
二、有选择地去读
众所周知,在信息大爆炸的今天,知识在不断的更新。要适应这种快节奏的变化,我们就得学会读书。教师是天生的阅读者,然而,有时我们面对茫茫书海,渺渺信息,我们又该怎样如何引导学生有选择的阅读呢?在选择阅读过程中,我遵循“粗淘细选”原则。所谓“粗淘”,是指我在确定自己的读物之前要做的一件事。最开始的读书是漫无目的和方向性的,很多时候是媒体、网络、学校讲座或办公室的同事的介绍与建议,我会考虑先将其纳入备选阅读之列。于是,四处淘宝式地将书或者电子书弄到面前。所谓“细选”就要认真对待了,我会先大致看看该书的导语或推介以及评论,再详读几章具体内容来观察它的语言风格,如果内容尚可但表述不佳我会将其略读一遍只了解其大概内容就作罢了,不会再耗费什么时间;但如果发现某本书文质兼美,又很符合自己的口味,那就意味着一段时期内它将成为我的主打对象,我就要准备花费大量的精气神去精心品读。
三、做到粗读和精读相结合
粗读还是精读,取决于阅读的目的。阅读的目的是获取信息,就需要粗读,快速浏览书目、标题,文章内容,获取尽量多的信息,必须教会学生选择性的快速阅读。若阅读的目的是要分析体会,是要探究问题,那么,就需要精读。只有从整体到局部的细细研读,才能明晓文章的主旨;只有字斟句酌的分析,才能理解文章蕴含的情感。另外,粗读还是精读,还要看是什么文章。有的文章,若是粗读一遍,感觉不仅包含大量信息,还有更为丰富的内涵或者一下就出动了你的心弦,那么,一定要再次精读,细细品味,甚至需要反复品读,反复鉴赏。只有这样粗读与精读结合起来才是真正的阅读。
四、多写读后感
写读后感就是让学生对所读课文的再一次消化和提升,高中阶段,通过多写读后感可以增强学生对文章精髓的把握,对学生自己也是再次的提高。
在高中语文的教学中主要是通过“磨文章”来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磨文章”即研读文章,就是对一篇文章进行精读。小到一个标点,大到文章的谋篇布局,我们都力求研细、磨透。这种方法操作性极强,具体分三步实施。
第一步,讲透高考知识点。在新生入学之初,就让学生了解高考的模式,并适当地给学生讲解一些高考知识点,比如标点知识、病句知识、写作知识、阅读技巧等。学生只有掌握了这些,自主阅读的开展才有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步,做好“磨”文章的示范。老师的示范在几个环节中显得尤为重要,这就好比教孩子走路,你走得好、走得正,孩子才有可能不走弯路、不走错路。这个示范老师不但要在量上下功夫,更要在质上下苦功。首先老师精选几篇不同类型的文章,然后重点指导学生怎么联系高考考点。老师可以磨字音,磨字形,磨用词,磨标点,磨语言,磨选材,磨谋篇布局。“磨”的面越广,“磨”得越精细,给学生的触动就会越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就会越高。
第三步,学生自主“磨”文章。在学生掌握了方法之后,老师就退到幕后,放手让学生自主“磨”文章。首先给学生选好文章,这些文章主要是来自语文读本;要求学生每周“磨”一篇文章,并写好读书笔记,并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每周安排一节课展示“磨”的成果,老师在课堂上给予中肯的评价,给予适时的指导,给予适度的补充;每个学期写一篇研究性的小论文,老师把它整理成册,定为班级刊物。
高中三年下来,每位学生磨文章的数量达到了120篇,读书笔记达3万字,研究性的小论文达到了6篇。这样的训练使学生的主动性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语文课成了最受学生欢迎的课,他们思维活跃,发言踊跃,积极思考;这样的做法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语文课成了学生大显身手的舞台,他们畅所欲言,见解独到,表达流畅;这样的模式令学生的语文成绩有了质的飞跃,语文成绩成了学生的骄傲,他们盼望考试,乐于考试,善于考试。我因我是一名语文老师而倍感幸福,学生以有我这样的老师而倍感骄傲。
阅读的作用是如此奇妙,它可以使文字具有永恒的价值,它比图像更空灵,比记忆更清晰,比冥想更深邃。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无力改变学生人生的起点,但却可以通过阅读改变他们人生的终点。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教学方法余秋雨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只有书籍,能把辽阔的时间浇灌给你,能把一切高贵生命早已飘散的信号传递给你,能把无数的智慧和美好对比着愚昧和丑陋一起呈现给你。区区五尺之躯,短短几十年光阴,居然能驰骋古今,经天纬地,这种奇迹的产生,至少有一半要归功于阅读。”
对于此,作为一名中学语文老师的我是深有感触。阅读之于我们的生活实在是太重要了。阅读意味着你能够与遥隔千载的先人们进行超越时空的精神对话,意味着你的心灵之翼可以自由自在地在另一个想象的世界里翱翔,意味着你能够体验你今生无缘亲历的许许多多浪漫奇异、惊心动魄的生活……
一个人的精神的启蒙往往是由阅读开始的。这种启蒙犹如一束来自世界的光,照亮人的灵魂。而只有当他有了这种体验之后,他才会在自己的生活中去寻找和追求这些东西。这便是钱理群先生所说的“打下精神的底子”,亦是阅读之于人的最深层的意义所在。
作为一名学生,阅读的意义绝不仅限于此。学生通过阅读可以扩大知识面,在短文里,蕴涵着丰富的语法大师,长期的阅读可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进而提高学生的做题能力,最终“制胜高考”。
但在当前高中语文教学中,阅读却成了老师“包办”。老师们企图通过几篇课文的讲解来达到“包治百病”的目的,对课文的讲解是精了又精、细了又细,学生没有任何主动性可言。这种模式下,学生们俨然成了书呆子:知识面狭窄,思维不活跃,遇事无主见,学习无斗志,成绩不理想。
一、保证一定的阅读量
要保证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就要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不失时机地不断地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以增加他们阅读的信心,保持旺盛的阅读欲望,形成阅读的自觉性、主动性。
二、有选择地去读
众所周知,在信息大爆炸的今天,知识在不断的更新。要适应这种快节奏的变化,我们就得学会读书。教师是天生的阅读者,然而,有时我们面对茫茫书海,渺渺信息,我们又该怎样如何引导学生有选择的阅读呢?在选择阅读过程中,我遵循“粗淘细选”原则。所谓“粗淘”,是指我在确定自己的读物之前要做的一件事。最开始的读书是漫无目的和方向性的,很多时候是媒体、网络、学校讲座或办公室的同事的介绍与建议,我会考虑先将其纳入备选阅读之列。于是,四处淘宝式地将书或者电子书弄到面前。所谓“细选”就要认真对待了,我会先大致看看该书的导语或推介以及评论,再详读几章具体内容来观察它的语言风格,如果内容尚可但表述不佳我会将其略读一遍只了解其大概内容就作罢了,不会再耗费什么时间;但如果发现某本书文质兼美,又很符合自己的口味,那就意味着一段时期内它将成为我的主打对象,我就要准备花费大量的精气神去精心品读。
三、做到粗读和精读相结合
粗读还是精读,取决于阅读的目的。阅读的目的是获取信息,就需要粗读,快速浏览书目、标题,文章内容,获取尽量多的信息,必须教会学生选择性的快速阅读。若阅读的目的是要分析体会,是要探究问题,那么,就需要精读。只有从整体到局部的细细研读,才能明晓文章的主旨;只有字斟句酌的分析,才能理解文章蕴含的情感。另外,粗读还是精读,还要看是什么文章。有的文章,若是粗读一遍,感觉不仅包含大量信息,还有更为丰富的内涵或者一下就出动了你的心弦,那么,一定要再次精读,细细品味,甚至需要反复品读,反复鉴赏。只有这样粗读与精读结合起来才是真正的阅读。
四、多写读后感
写读后感就是让学生对所读课文的再一次消化和提升,高中阶段,通过多写读后感可以增强学生对文章精髓的把握,对学生自己也是再次的提高。
在高中语文的教学中主要是通过“磨文章”来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磨文章”即研读文章,就是对一篇文章进行精读。小到一个标点,大到文章的谋篇布局,我们都力求研细、磨透。这种方法操作性极强,具体分三步实施。
第一步,讲透高考知识点。在新生入学之初,就让学生了解高考的模式,并适当地给学生讲解一些高考知识点,比如标点知识、病句知识、写作知识、阅读技巧等。学生只有掌握了这些,自主阅读的开展才有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步,做好“磨”文章的示范。老师的示范在几个环节中显得尤为重要,这就好比教孩子走路,你走得好、走得正,孩子才有可能不走弯路、不走错路。这个示范老师不但要在量上下功夫,更要在质上下苦功。首先老师精选几篇不同类型的文章,然后重点指导学生怎么联系高考考点。老师可以磨字音,磨字形,磨用词,磨标点,磨语言,磨选材,磨谋篇布局。“磨”的面越广,“磨”得越精细,给学生的触动就会越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就会越高。
第三步,学生自主“磨”文章。在学生掌握了方法之后,老师就退到幕后,放手让学生自主“磨”文章。首先给学生选好文章,这些文章主要是来自语文读本;要求学生每周“磨”一篇文章,并写好读书笔记,并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每周安排一节课展示“磨”的成果,老师在课堂上给予中肯的评价,给予适时的指导,给予适度的补充;每个学期写一篇研究性的小论文,老师把它整理成册,定为班级刊物。
高中三年下来,每位学生磨文章的数量达到了120篇,读书笔记达3万字,研究性的小论文达到了6篇。这样的训练使学生的主动性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语文课成了最受学生欢迎的课,他们思维活跃,发言踊跃,积极思考;这样的做法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语文课成了学生大显身手的舞台,他们畅所欲言,见解独到,表达流畅;这样的模式令学生的语文成绩有了质的飞跃,语文成绩成了学生的骄傲,他们盼望考试,乐于考试,善于考试。我因我是一名语文老师而倍感幸福,学生以有我这样的老师而倍感骄傲。
阅读的作用是如此奇妙,它可以使文字具有永恒的价值,它比图像更空灵,比记忆更清晰,比冥想更深邃。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无力改变学生人生的起点,但却可以通过阅读改变他们人生的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