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教学魅力课堂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oiuytrewq4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卢梭说:“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这话道出了语文课堂艺术的真谛。让每一节语文课富有生气,充满魅力,让学生在课堂上如沐春风,在艺术享受中潜移默化地习得知识,提高能力,提升素养,是我们要重视和探讨的永恒课题。笔者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浅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课堂教学魅力,在于鲜活独到的教学风格
  教学风格因人而异,各不相同,但教师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是形成自己教学风格的源头活水。教师在自己所教的学科领域必须以专家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以学生的态度来完善自己,继而才能广采博取,让课堂深刻、博大。对教材深刻挖掘与多维度开发是形成自己教学风格的基础。常规教学中千人一面的无个性教学无法真正丰富课堂,因而很难开启学生的思想,充实学生的心灵。
  如教学鲁迅小说《祝福》,按常规设计程序,是从祝福景象的环境描写、肖像描写,叙述方法中的倒叙手法这几方面设计教学。但这种文体阅读法,不可避免地与以前所学的知识重复,很难引起学生兴趣。如果深挖教材,由屠格涅夫的一句话“世间有些微笑比眼泪更悲惨”引入,以祥林嫂的“笑”这个极易被人忽略而又十分重要的细节为突破口,进而比较有关“眼睛”的描写,最终认识到祥林嫂笑得如此唯一、如此短暂,笑得会心、笑得含泪,那么就能从山重水复的文体阅读法跳出来,显示出因文定法的教学魅力,学生也就从中获得柳暗花明的阅读快感,课堂教学的魅力也就得以展现。
  
  二、课堂教学魅力,在于挖掘文本魅力
  文章有它的主旨、材料、线索、表达方式、表现技法、语言等方面的特点,教师可以选择最突出的特点作为突破口。如《报任安书》节选的部分中司马迁无比愤激地陈述了自己蒙受的耻辱,诉说了内心的苦衷,吐露了“隐忍苟活”“就极刑而无愠色”的原因。司马迁用自己的生命抒写了千古称颂的绝唱,他的这种将个人价值置于历史长河中去衡量的眼光和身遇磨难仍旧发奋的精神,激励了无数的后来者,已经成为民族精神的宝贵财富。教学此文时,我从生死观切入。首先就人应如何对待生死这一问题交给学生讨论,顺势导出司马迁的观点:“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然后围绕司马迁的生死观引导学生进行课文分析,抓住这一点,自然事半功倍了。
  
  三、课堂教学魅力,在于精练的教学语言
  语言表达是教师的基本素养,良好的语言表达是形成课堂魅力的关键。教师的语言特点或干净利落、字正腔圆,或行云流水、语意绵长,或激情满怀、诗意碰撞等不一而足。一堂激情满怀、表达上佳的课必然给学生以诗意的享受,在点燃学生的情感的同时,教师的情感也同时得到升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会因一节课良好的表达而振奋,说出乎自己意料的佳句妙语。例如,我国“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后,上课时我以高涨的情绪对学生们说:“同学们,我国宇航员杨利伟遨游太空,为我们的国家和人民争了光。‘飞天梦圆向太空’,从此蓝天上有了中国星。”还没等我说完,学生们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和激动而欢呼起来。此时,我从学生们热烈的情绪中,由衷地感到一种鼓舞的力量,一种对国家、对民族热爱之心涌动迸发。由此说明,教师通过富于激情的语言可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营造情感氛围,体现课堂教学魅力。
  
  四、课堂教学魅力,在于美读背诵
  读,在语文教学中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叶圣陶老先生把朗读称之为“美读”——“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了作者说些什么,而且能与作者心灵相感通了。”真是“三分文章七分读”啊。
  如教杜甫的《登高》这首诗时,讲课以前,我先用深沉凝重的语调给学生背诵这首诗,当背到“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时,教室里非常安静,学生们眼前仿佛看到了这样一幅景象:叶落纷纷,萧萧有声的深秋原野,肃杀之气甚浓;源远流长、气势磅礴的长江汹涌而来,一股悲怆之情堵塞心头,无以名状。讲课时,我给学生们介绍了杜甫写作此诗的状况:肺病、疟疾、风痹、糖尿病不时发作,潦倒不堪,生活无着。贫病交加的杜甫,通过这两句诗传达了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悲怆之情。学生们感受很深,当我讲解完此诗时,一部分学生早已可以慷慨悲壮地背诵下来了。
  教师对经典名篇示范美读背诵,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听觉和想象力。在顿挫有致、声情并茂中,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
  
  五、课堂教学魅力,在于创设情景
  一篇文章要讲的东西太多了,而一节课的时间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我们每节课都有所取舍,抓住一些关键性的要素,运用各种条件和手段,创设情境,使每节课都有亮点,每节课都有高潮。
  如李煜的《虞美人》、李清照的《一剪梅》等古代诗词被编成了歌曲,可以把这些歌曲播放给学生听,并让他们跟着学唱,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使学生在学唱的同时背诵了课文,并体会了诗词的内涵,真是一举三得啊!另外,拍成电影的课文也可以应用播放电影片断的方法,增强课堂的吸引力。如播放电影《祝福》,就可以把祥林嫂这个人物和鲁镇这个环境形象地展现在学生眼前,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六、课堂教学魅力,在于把学生装进心里
  不少教师感叹:我们的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为什么那么让人失望?我们越来越不会上课了!我认为这是我们不少教师走入了教学的误区。想想我们的课,在课堂上我们的很大一部分精力都放在教案上、课件上,或者是环节处理上。特别是有听课的领导或老师在场时,我们在这方面考虑得会更多:怎样开头、怎样导入、过渡语怎么说,还要考虑什么时候用课件,学生能不能与自己的设计相融合等。这样上课,心中只有教师,只有教案,学生成了教师教学的道具。这样的课学生怎么能感兴趣?效果怎么能好呢?要走近学生,把孩子当成真正的人,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教师不可高高在上,要认真听取学生的发言,给予积极的肯定,鼓励学生发言。教学过程要善于引导,开启学生的思维之门,不可事事包办。有些课文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感受,身临其境去体验,这样方可收到良好的效果。“我的眼中只有你。”一句简单的话语道出了教师教学的真谛,只有始终把学生装在心中,才能使学生在课堂上充满活力。
  七、课堂教学魅力,在于言传身教
  课堂是传授知识、健全人格的主要阵地。古语云:“经师易得,人师难求。”正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教师人格的魅力对学生有着极大的感召力,教师本身必须具有高尚的道德修养,正直、善良的人格,具有一颗仁慈之心,才能启发感染学生的心灵与人格,让课堂变成学生增长知识、陶冶情操的精神家园,这样的课堂必然魅力无限!
  总之,语文世界是诗意的世界,“是炫目的先秦繁星,是皎洁的汉宫秋月;是珠落玉盘的琵琶,是高山流水的琴瑟;是李太白的杯中酒,是曹雪芹的梦中泪……”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让语文课堂散发出她的真正魅力,真正成为学生浪漫和诗意的栖居地吧!
  
  参考文献
  [1]吕叔湘.吕叔湘论语文教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7.
  [2]宁鸿彬.面对未来改革语文教学[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
  [3]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责任编辑 韦 雄)
  
  
其他文献
经过几年的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以“自学质疑、交流展示、互动探究”为核心的学习模式已在广大学生中推行,新课程理念强调突出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发展,让“自主、合作、探究”成为学生的常态学习方式,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机结合起来,也彻底转变了教师原有的教学方式。因此作为思品教师必须继续转变思维,反思教学,思考教学中产生的问题,以指导教学。  思考一:把课堂还给学生了吗?   传统的教学模
新课堂模式总体来说,以学生展示为主,教师精讲点拨为辅。学习内容以学案的形式提前下发,学案内容由浅入深,由基础过关到整体感知再到局部探究,每个环节都有学法指导,有利于学生自学。课堂学习以小组为单位,在组长的主持下先讨论学案中的题目,小组形成一致意见后,将结果展示在黑板上,然后其他小组补充或修订,师生对小组活动进行评价。对重要的问题或学生理解不透彻的问题,教师精讲点拨,课堂呈现出开放、自主、合作的特点
县级图书馆在县城公共图书馆网点建设向农村延伸发展中如何强化自身建设,勇于肩负起中心馆的职能,为加速实现图书信息服务覆盖整个城乡,保障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发挥龙头作用
一、发展学校体育社团的理论意义    1.体育社团也就是体育俱乐部,产生于17—18世纪。早在1608年英国就出现了高尔夫俱乐部。它是机关、团体、学校中文化娱乐场所总称,英文CLUB意即“总会”,新中国50年代有些城市建立国防俱乐部。当前,在全面推进素质改革中,建立学校体育社团是开拓青少年身体素质潜能一个重大举措。学校体育社团是在学校领导组织下,具有自觉性、自主性、多样性、持久性的业余体育运动的团
从教十多年来,有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那就是什么样的高中政治教师才是充满人格魅力的教师?在我看来,充满人格魅力的高中政治教师要具备以下三种素质。    一、要正直    高中政治教师与其他科目的教师有很大的不同,那就是政治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的德育功能异常突出。政治教师无论愿意与否,在课堂中都会涉及思想政治教育问题,都会涉及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问题,都会涉及现实中这样或那样的不尽如人意的问题,甚至是社会中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发展和地理科学素质的提高,是新课程背景下地理教师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观念上要破旧立新    传统的教师角色是“传道授业解惑”,而教材只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工具和评价学习结果的内容依据,甚至更狭隘的观念是将教材等同于教科书或教学媒体。这样,教科书就成了唯一重要的教材,成了至高无上的权威而被僵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