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问卷调查结果分析显示,在受访者中,24%的农民选择货币化补偿模式;户主的空间流动、年龄、学历是否为高中以上及、家庭人口数、子女中是否有男孩对货币化补偿模式选择意愿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而非农就业、家庭年收入、是否在城镇中拥有住房等变量,以及是否参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对货币化补偿模式选择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关键词】城镇化;宅基地退出;货币化补偿
一、绪论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乡二元土地制度一方面造成了农村土地资源价格低,低效率利用土地资源的情况普遍存在;另一方面城市的土地资源紧张且价格居高不下。我国正处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时期,通过实证分析影响农户宅基地退出补偿模式选择的因素,有助于深入了解农户的真实利益诉求,推进农村宅基地的合理退出与流转,改善农村宅基地制度,有效联通城市、金融与农民资产,推动城镇化的建设。
从整体来看,关于农村宅基地退出后受偿模式选择意愿的研究较少,特别是对宅基地退出补偿模式以及选择意愿的研究。鉴于此,本文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农户调查数据,重点分析农民不同特征对宅基地退出补偿模式选择意愿的影响,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相应参考。
二、概念基础
结合各位学者的研究以及我国《土地管理法》中关于宅基地的规定,本文对宅基地的界定:宅基地既是农村宅基地,首先农村宅基地是属于集体所有的农村土地的一部分;其次农村宅基地主要是农民用于房屋建设的农村土地,依附于房屋建设的一系列的设施占地也是属于宅基地的范围。最后农村宅基地是由公民基于法定程序取得的,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害农民宅基地使用权的土地。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农村地区空心村的现象越来越多,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国政府提出实施宅基地退出。通过对宅基地试点地区进行研究,本文认为,宅基地退出是指以政府为指导,对闲置的宅基地以及超标的宅基地进行自愿、有偿、合理的重新利用,促进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一项系统工程。
三、宅基地退出补偿模式选择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变量选取
基于现有研究成果和理论依据,本文将影响农民宅基地退出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分为人口特征、家庭特征、农民分化特征和制度特征等四种变量。
1、户主的人口特征变量
有研究显示,年龄、受教育程度等人口特征影响到农民的补偿意愿。农民的年龄越大,健康状况越差,选择住房安置等非货币性安置的概率就越大。
2、家庭特征变量
家庭特征变量包括家庭经济和家庭人口特征,两者都对宅基地退出补偿模式选择有一定的影响。理论上,承包的土地数量越多,农民就越容易通过耕种土地获得生存机会,同时放弃宅基地产生的机会成本就越高。家庭人口越多,特别是子女数量越多,需要利用宅基地获得安居的压力就越大,农民对宅基地的保障功能诉求就越强烈,因而选择非货币补偿模式的意愿就越强烈。
3、农民分化特征变量
本文从水平分化来划分。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的农民对宅基地的保障功能诉求更高,其选择住房安置的意愿更强。在城镇中就业并拥有住房的农户存在较为严重的宅基地及其房屋的閑置问题,更是面临若干年后宅基地被收回的“风险”和担忧,也就更加看重宅基地的资产功能。因此,这些农民对宅基地的社会保障功能的诉求较弱,其选择住房安置的意愿更弱,而货币化补偿的意愿相对更强。
4、制度特征因素
参加农村新型社会养老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显著增强了农民的社会保障能力,减弱了其对宅基地的保障功能诉求,增强了其对宅基地的资产功能,因此,相对于没有参加农村养老和医疗保险的农民,其选择货币化补偿模式的意愿会更强。
(二)计量模型及变量描述
1、计量模型
本文假定,将货币化补偿赋值为1,将非货币化补偿赋值为0。模型的函数形式为:
上式中,Pi表示农民i选择货币化补偿的概率,a为常数项,Xij表示影响农民选择货币化补偿意愿的第j个解释变量,m表示解释变量的个数,βj为解释变量的回归系数。对odd进行对数变换,可得到线性表达式。
2、变量描述性统计分析
本文研究所涉及变量的测量及描述性统计结果在问卷设计和模型构建中,将教育程度分为三个分类变量,选择反映是否为最低和最高层次学历的虚拟变量纳入模型。将收入设置成5个等级,供被调查对象自己选择。在所有样本户中,有24%的户主选择货币化补偿模式,平均家庭总收入在第二等级,户主的平均年龄在48岁,有33.1%的户主选择在省外工作,61%的户主以非农就业为主,19.2%的家庭在城镇拥有住房,55%的户主参加了农村养老保险,96.1%的户主参加了新型农村医疗保险。
(三)实证分析
1、户主人口、家庭和制度特征对货币化补偿模式选择意愿的影响分析
(1)户主年龄和是否为高中及以上学历对宅基地退出货币化补偿模式选择意愿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户主的年龄越大,选择货币化补偿模式的概率相对越小。年龄每增加一岁,户主选择货币化补偿模式的发生比会下降0.975倍。原因在于,随着年龄增大,其对宅基地的保障功能诉求增加。
是否为高中及以上学历在模型中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且系数为负,表明相对于高中以下学历户主,高中及以上学历户主选择住货币化补偿模式的概率更大。回归结果表明,高中及以上户主选择货币化补偿模式的发生比是其他学历户主的1.522倍。
(2)家庭人口数和子女中是否有男孩对宅基地退出货币化补偿模式选择意愿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家庭人口数越多,户主选择非货币化补偿模式的概率越大,发生比比原来降低0.224倍。农民家庭人口越多,对宅基地的住房保障功能的诉求越大,因而其选择货币化补偿模式的意愿越低。
家庭中是否有男孩变量在模型Ⅱ中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且系数为负。这表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家庭中有男孩的户主选择非货币化补偿模式的概率越大,发生比是没有男孩的户主的0.608倍。原因在于,在农村传统文化和婚姻习俗中,一般都由男方提供婚房,对宅基地的住房保障诉求更强,更加倾向于保留宅基地的保障功能。
(3)户主的社会保障程度对宅基地退出货币化补偿模式选择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回归结果表明,参加新农保的户主选择货币化补偿模式的发生比是没参加新农保的户主的3.678倍。原因在于,养老等社会保障程度的提高,增强了其对宅基地资产功能的诉求。
2、户主的分化特征对货币化补偿模式选择意愿的影响分析
非农就业、家庭年收入和是否在城镇拥有住房对宅基地退出货币化补偿模式选择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这表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从事非农产业的户主选择货币化补偿的概率更大,发生比是农业就业的户主的1.759倍。
表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家庭收入越高,选择货币化补偿模式的概率越大。回归结果显示,户主的收入每提高一个层次,其选择货币化补偿模式的发生比将提高0.353倍。
城镇是否拥有住房变量表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拥有城镇住房的户主选择货币化补偿模式的概率更大。回归结果显示,在城镇中拥有住房的户主选择货币化补偿模式的发生比是在城镇中没有住房的户主的2.9倍。原因在于,减弱了农民对农村宅基地保障功能的诉求,增强了其选择货币化补偿模式的意愿。
政策建议
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本文认为,政府在主导推进的农民市民化和农村土地整治进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依据农民分化的类型和程度,制定出合适的多元化宅基地退出补偿模式;第二,努力提高农民在医疗、养老等方面的社会保障程度,减弱农民对宅基地的保障功能的诉求;第三,尽快在法律上明确赋予农民宅基地的各项权能,强化农村宅基地的资产功能。
【关键词】城镇化;宅基地退出;货币化补偿
一、绪论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乡二元土地制度一方面造成了农村土地资源价格低,低效率利用土地资源的情况普遍存在;另一方面城市的土地资源紧张且价格居高不下。我国正处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时期,通过实证分析影响农户宅基地退出补偿模式选择的因素,有助于深入了解农户的真实利益诉求,推进农村宅基地的合理退出与流转,改善农村宅基地制度,有效联通城市、金融与农民资产,推动城镇化的建设。
从整体来看,关于农村宅基地退出后受偿模式选择意愿的研究较少,特别是对宅基地退出补偿模式以及选择意愿的研究。鉴于此,本文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农户调查数据,重点分析农民不同特征对宅基地退出补偿模式选择意愿的影响,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相应参考。
二、概念基础
结合各位学者的研究以及我国《土地管理法》中关于宅基地的规定,本文对宅基地的界定:宅基地既是农村宅基地,首先农村宅基地是属于集体所有的农村土地的一部分;其次农村宅基地主要是农民用于房屋建设的农村土地,依附于房屋建设的一系列的设施占地也是属于宅基地的范围。最后农村宅基地是由公民基于法定程序取得的,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害农民宅基地使用权的土地。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农村地区空心村的现象越来越多,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国政府提出实施宅基地退出。通过对宅基地试点地区进行研究,本文认为,宅基地退出是指以政府为指导,对闲置的宅基地以及超标的宅基地进行自愿、有偿、合理的重新利用,促进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一项系统工程。
三、宅基地退出补偿模式选择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变量选取
基于现有研究成果和理论依据,本文将影响农民宅基地退出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分为人口特征、家庭特征、农民分化特征和制度特征等四种变量。
1、户主的人口特征变量
有研究显示,年龄、受教育程度等人口特征影响到农民的补偿意愿。农民的年龄越大,健康状况越差,选择住房安置等非货币性安置的概率就越大。
2、家庭特征变量
家庭特征变量包括家庭经济和家庭人口特征,两者都对宅基地退出补偿模式选择有一定的影响。理论上,承包的土地数量越多,农民就越容易通过耕种土地获得生存机会,同时放弃宅基地产生的机会成本就越高。家庭人口越多,特别是子女数量越多,需要利用宅基地获得安居的压力就越大,农民对宅基地的保障功能诉求就越强烈,因而选择非货币补偿模式的意愿就越强烈。
3、农民分化特征变量
本文从水平分化来划分。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的农民对宅基地的保障功能诉求更高,其选择住房安置的意愿更强。在城镇中就业并拥有住房的农户存在较为严重的宅基地及其房屋的閑置问题,更是面临若干年后宅基地被收回的“风险”和担忧,也就更加看重宅基地的资产功能。因此,这些农民对宅基地的社会保障功能的诉求较弱,其选择住房安置的意愿更弱,而货币化补偿的意愿相对更强。
4、制度特征因素
参加农村新型社会养老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显著增强了农民的社会保障能力,减弱了其对宅基地的保障功能诉求,增强了其对宅基地的资产功能,因此,相对于没有参加农村养老和医疗保险的农民,其选择货币化补偿模式的意愿会更强。
(二)计量模型及变量描述
1、计量模型
本文假定,将货币化补偿赋值为1,将非货币化补偿赋值为0。模型的函数形式为:
上式中,Pi表示农民i选择货币化补偿的概率,a为常数项,Xij表示影响农民选择货币化补偿意愿的第j个解释变量,m表示解释变量的个数,βj为解释变量的回归系数。对odd进行对数变换,可得到线性表达式。
2、变量描述性统计分析
本文研究所涉及变量的测量及描述性统计结果在问卷设计和模型构建中,将教育程度分为三个分类变量,选择反映是否为最低和最高层次学历的虚拟变量纳入模型。将收入设置成5个等级,供被调查对象自己选择。在所有样本户中,有24%的户主选择货币化补偿模式,平均家庭总收入在第二等级,户主的平均年龄在48岁,有33.1%的户主选择在省外工作,61%的户主以非农就业为主,19.2%的家庭在城镇拥有住房,55%的户主参加了农村养老保险,96.1%的户主参加了新型农村医疗保险。
(三)实证分析
1、户主人口、家庭和制度特征对货币化补偿模式选择意愿的影响分析
(1)户主年龄和是否为高中及以上学历对宅基地退出货币化补偿模式选择意愿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户主的年龄越大,选择货币化补偿模式的概率相对越小。年龄每增加一岁,户主选择货币化补偿模式的发生比会下降0.975倍。原因在于,随着年龄增大,其对宅基地的保障功能诉求增加。
是否为高中及以上学历在模型中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且系数为负,表明相对于高中以下学历户主,高中及以上学历户主选择住货币化补偿模式的概率更大。回归结果表明,高中及以上户主选择货币化补偿模式的发生比是其他学历户主的1.522倍。
(2)家庭人口数和子女中是否有男孩对宅基地退出货币化补偿模式选择意愿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家庭人口数越多,户主选择非货币化补偿模式的概率越大,发生比比原来降低0.224倍。农民家庭人口越多,对宅基地的住房保障功能的诉求越大,因而其选择货币化补偿模式的意愿越低。
家庭中是否有男孩变量在模型Ⅱ中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且系数为负。这表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家庭中有男孩的户主选择非货币化补偿模式的概率越大,发生比是没有男孩的户主的0.608倍。原因在于,在农村传统文化和婚姻习俗中,一般都由男方提供婚房,对宅基地的住房保障诉求更强,更加倾向于保留宅基地的保障功能。
(3)户主的社会保障程度对宅基地退出货币化补偿模式选择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回归结果表明,参加新农保的户主选择货币化补偿模式的发生比是没参加新农保的户主的3.678倍。原因在于,养老等社会保障程度的提高,增强了其对宅基地资产功能的诉求。
2、户主的分化特征对货币化补偿模式选择意愿的影响分析
非农就业、家庭年收入和是否在城镇拥有住房对宅基地退出货币化补偿模式选择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这表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从事非农产业的户主选择货币化补偿的概率更大,发生比是农业就业的户主的1.759倍。
表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家庭收入越高,选择货币化补偿模式的概率越大。回归结果显示,户主的收入每提高一个层次,其选择货币化补偿模式的发生比将提高0.353倍。
城镇是否拥有住房变量表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拥有城镇住房的户主选择货币化补偿模式的概率更大。回归结果显示,在城镇中拥有住房的户主选择货币化补偿模式的发生比是在城镇中没有住房的户主的2.9倍。原因在于,减弱了农民对农村宅基地保障功能的诉求,增强了其选择货币化补偿模式的意愿。
政策建议
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本文认为,政府在主导推进的农民市民化和农村土地整治进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依据农民分化的类型和程度,制定出合适的多元化宅基地退出补偿模式;第二,努力提高农民在医疗、养老等方面的社会保障程度,减弱农民对宅基地的保障功能的诉求;第三,尽快在法律上明确赋予农民宅基地的各项权能,强化农村宅基地的资产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