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问”激起创新的浪花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592653589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人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学有所疑,才会学有所思,才会学有所得,才会产生兴趣,激起学习的动力,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为学生的终身发展、终身学习创造良好的开端。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肖川先生在《新课程与学习方式变革》一文中指出:“教育必须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开掘与提升,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成长,促进学生认识、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和谐发展。”教师如何利用课堂教学这块阵地,在学习语文的同时,有意识的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创新思维呢?
  培养创新思维能力,首先要让学生有“质疑” “释疑”的精神,在疑问中学习、探究。现在就我个人的经验发表几点看法。
  一、敢问——自主探究的起点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问题就是思维的向导。有疑问才会有解决问题的动机,才会在动脑动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创新,改变原来不合理或不正确的东西,即推陈出新。质疑问难是从已知伸向未知的心理触角,是创新意识的具体体现。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创造性。特别是语文成绩不是很好的同学,不仅让他们从质疑中找到问题的答案,还有利于培养他们学习语文的自信心,体会学习语文的乐趣,为下一步自主探究的学习语文创造一个好的起点。特别是对于语文基础比较弱的同学,培养他们学习语文的自信心,让他们体会到学习语文的乐趣,是提高他们语文学习能力的至关重要的一步。
  二、乐问——自主探究的关键
  学生从敢问,善问,到养成提问的习惯(乐问),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经历一个较长的过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对一个有思维价值的疑问给予奖励,对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学生封以美名,让学生以能问、善问为荣,从而乐之爱之。最终使学生“不从众,不唯书,不唯师”的心理逐渐形成,变“要我问”为“我要问”。如在讲到课文《守财奴》时我依据参考书对“基督教应该是守财奴的宗教”一句的理解告诉他们这是作者对基督教之虚伪的揭露讽刺,大部分同学都没有疑义。但有一位同学提出了反对意见,他看过巴尔扎克的传记,认为巴尔扎克也是笃信基督教的,所以不可能讽刺基督教。后来经过大家查阅大量资料和深入认真的分析、讨论,认为这句话的理解应为:作者旨在表明笃信宗教才不至于陷入金钱的泥沼。
  可见,学生养成了质疑问难的习惯后,自主探究学习成了学生的真正的心理需要,他会随时留心周围的一切,自觉去做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三、善问——自主探究的金钥匙
  1.对课题质疑
  有的文章课题本身就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他们带着对课题的疑问去钻研课本上的内容,还会把知识点由课堂迁移到课外,到课外资料中去寻找课本上没有的答案,了解并善于发现问题,并努力解决问题。如学习小说《祝福》时,有的学生认为《祝福》这个课题与整篇文章的感情基调不符。我告诉大家这正是鲁迅先生匠心独具之处,它也是理解此文所表达深刻思想关键所在。后来经过大家的热烈讨论认为以“祝福”为题表达了鲁迅先生的深刻思想,可大体分为三点:小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密切的联系;祥林嫂是在祝福中死去,题为“祝福”就用祝福的热闹繁忙来反衬祥林嫂的悲剧命运;祝福是一种封建习俗,在旧社会劳动人民无福可祝,无福可言,而祥林嫂正是因为祝福而被逼上绝境的,这更加深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此课让同学们收获颇丰。
  2.对不懂的词句的质疑
  引导学生对不懂的词句质疑,有利于进一步理解课文,调动学生的思维。教师可抓住这句话作为探究点,启发学生提问。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开篇便提到“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有学生提出不知如何理解这句话,因为全文大部分笔墨都在描写美丽的荷塘中的月色和皎洁月光写的月色。我抓住这个课堂教学中的契机,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工具书了解作者和相关的背景知识。后进行交流、讨论,学生很快就会明白朱自清是一个有正义感、追求进步的知识分子,面对国民党的暴行,面对全国一片血雨腥风,他内心异常愤懑。于是他把苦闷哀愁的情感,借笔下一幅荷塘月色图,曲折的表达出来。因此对于重点词句的理解往往对于整篇文章的理解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3.对标点符号质疑
  在课文中,作者为了更好的描述人们的心情或场景,常会用一些不符常规的标点,学生常会感到难以理解。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抓住这些与众不同之处来质疑,从而活跃学生的思维。教师可以把它作为一把钥匙启发学生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全文。
  总之,在教学中,如果学生敢提问,善提问,就能使思维始终处于兴奋、活跃的状态,从而形成创新的动力。
  四、勇思——自主探究的归宿
  学生在学习中提出了疑问,怎样去解决它呢?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普遍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对什么都感到好奇的青少年更为突出。因此,教师应把解决问题的机会让给学生,启发他们向问题挑战,达到以疑促思,以思促释的目的。
  课堂上引导学生释疑时,我们要注意学生的思维过程,而不要只看思维结果是否正确。我们要鼓励学生提出新观点,敢于标新立异。对问题的理解不能拘泥于教参上的标准答案,特别是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对于个性化的独特的理解教师应给予肯定,表示贊赏。学生有了方法也就更乐于去探究。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成为创造者。当学生通过努力,成功的解决了疑难问题,也就尝到了勇于释疑的乐趣,体验到了自主探究的乐趣。
  朱熹认为:“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故语文教师应该努力在语文教学中呼唤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引导学生换一种方式学语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意引起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注意形成和谐,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方式;注意倡导深入,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方式。坚持开放性原则,开阔探究视野;坚持客观性原则,规范探究过程;坚持系统性原则,优化探索方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创新思维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中。
其他文献
一、问题的提出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学习与探究创新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而在过去的数学教学中,人们更多关注学习的结果,往往忽视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策略,忽视了知识技能、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从现状出发,从改革课堂教学结构入手,以转变教学方式为手段,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全面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二、研究
期刊
《植树问题》的教学内容,思维方法灵活,如果教学处理不当,教材就不能发挥它的作用。这一问题可划分成两个类型:直线种植型和封闭种植型。具体细分为下列几种情况:两端种、两端都不种、一端种和另一端不种三种情况;封闭情况下的种等。  以前教学这一内容时,常会分为三课时,现在我把这三课时整合为一课时进行了新的教学构思,并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了教学实验。  一、整合思想的由来  “植树问题”这个教学内容我上过一次公
期刊
一、前言  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期。提高幼儿语言表达能力是我们重要的职责和任务。对此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我们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发现了幼儿教师教学语言存在问题,并影响着幼儿的语言发展。  (一)研究目的  语言是人类交流思想的工具,是一种社会现象。教学语言是师幼交流的基本工具,是教师必须有的基本功与素养,是幼儿教师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意在阐述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的最佳期和关键期。此时幼儿教师
期刊
当了多年的班主任,但其实也说不出一套好的工作经验与方法。因为班主任工作复杂且艰巨,学生思想千变万化,特别是现在的孩子,个性张扬,见多识广,思维活跃。如果一味的按照书上的方法也不一定行得通。要想切实做好班主任的工作,赢得学生的信任,那么在开展班主任工作中,一定要遵循“尊重、平等”的原则。所谓尊重,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老师对自己的尊重,二是对学生的尊重。所谓平等,也包含两层内容:一是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
期刊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伴随着语文课改的不断深入发展,语文的综合性、实践性尤为凸显。《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规定“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课标》也明确指出“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为此,《北京市中小学语文学科改进意见21条》中诠释“增加学生国学经典的阅读数量,扩大学生思维品质,提倡整体阅读、
期刊
随着课改的不断推进,小组合作学习已成为课堂教学组织的重要方式,小组合作学习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但我们常常能看到,好学生往往扮演着一种帮助的角色,困难学生成了听众,当我们老师巡视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时的场景,会发现在看似热闹的课堂背后却隐藏着一些不和谐的音符:一双双警惕躲闪的眼睛,或是一双迷离无助的眼睛,从眼神中可以看出他们亦或是急需帮助,亦或是漠不关心。他们是谁?——是特殊的“学困生”群体。我
期刊
高效课堂是教育界近几年提出的热点问题,也是每个教师追求的目标。如何才能在教学中达到最高效率呢?经过各方面知识的学习及自身经验的积累,我慢慢体会到只有尊重学生,给学生更多的自由发展空间,最大限度的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正确地引导学生,才会创设出高效课堂。  一、正确处理师生关系  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他们有思想,有感情,有个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尊重学生,与学生平等相处,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期刊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把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审美情趣作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之一。但艺术课程的开设最大的一个因素是学生对艺术感兴趣的程度如何,而学生的学习兴趣,关键在于我们教师如何开展好学生艺术学习的培养。“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学习的动力之一,人的情绪和兴趣,对人的认识活动有很大的影响,情绪高涨、精神愉快,认知效果就好,学习兴趣强烈就积极主动地学,喜欢学和坚持学;
期刊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常常有这样的困惑,明明我们非常认真地背课,又极其卖力地上课,还煞费心思的辅导,可是效果却往往不佳,同学们似乎并不为之所动,兴趣了了,成绩平平。  正当我们束手无措时,新课改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新课改处处体现着新思想、新观念、新创意,教学变成一种充满智慧的挑战。随着教学观念的变化,教育形式、方法、手段也相应改变。但我认为,语文新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还是在课堂教学改革上,还必须以教材为载
期刊
你是否观察到,现在的学生,有百分之七十左右的人不爱学习了。而这种现象,在农村学校尤为突出。面对这种现象,我们束手无策,多年来为之焦虑、为之困惑,甚至为之产生恐惧。  且不说这些孩子不爱学习的原因是什么,先说说我们应该怎么办吧!  多年来,苦苦思索,不断考察。今天,终于找到了途径,那就是要进行课改。  一、课改的必然性  当了几十年的老师,讲了几十年的课,突然发现,我们并不会上课。说这话你可能会掩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