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的核心是培养人的创新素质,创新精神也已成为一个现代人必须具备的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是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也要适应形势的发展,为学生创新素质的提高创造有利的条件。
一、在教学中给学生留有创新思考的时间
在平时的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我们经常听到“满堂灌”“一言堂”的说法,就是说一节课的时间,都是教师的自我表演,这样确实突出了教师的主导地位。但是,这样却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只会使学生感到厌烦,丧失对思想品德课学习的兴趣,学生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现在这种教学方法已经不再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它更是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提高,反而,对学生的创新精神是一种遏制。所以在教学中,必须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改变教学观念,教师课前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精心备课,在课堂上精讲教学内容,把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去思考、探索,也就是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创新思考的时间。风靡全国的杜郎口中学所提出的“三三六”和“10 35”的教学模式就是强调要注重留给学生独立思考和展示的时间,特别是“10 35”的教学模式就是根据课堂教师讲授时间和学生活动时间比例来确定的一种教学模式,它要求把课堂的绝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老师用极少的时间进行点拨。所以,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在组织学生活动或者向学生提问题时,要给学生留出时间去思考、探索,一般来讲,简单的问题,学生能看懂的问题基本不要去讲,思维量大的要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时间,高难度的问题要鼓励学生去探讨、合作交流,教师适度点拨,给学生的思维留有创造的余地。
二、给学生留有创新思考的空间
传统的教学过分强调预设和封闭,学生就像是一只容器,这样的课堂是机械、沉闷的,缺乏对智慧的挑战,窒息了学生的创新思维。现代化建设需要大量创新型人才,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为学生提供创新思维的“土壤”,把思维的空间留给学生。“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知识间的内在规律和联系。”要求思想品德课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探索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例如,在学习环境问题时,就可以直接放手给学生,设置问题情境:我们身边存在哪些环境问题?这些环境问题具有怎样的危害?应该如何解决?学生结合现实去思考解决。这种设疑引思,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很大的作用。所以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相信学生,相信学生的能力,给他们留有思考创新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去比较、分析、讨论、判断,得出结论。这有利于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三、善待学生的“错误”,培养创新精神
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不断“释疑”的过程,不断去修正“错误”的过程。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师,要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观点,允许学生犯错,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不能置之不理,更不能狠狠批评,这样会带来许多负面效应,甚至会扼杀学生的积极性,不利于创新思维的发展。对于学生的错误,最好的办法就是主动出击,甚至是把学生的错误作为一种契机,去发现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当然,对于学生的错误,教师也不要急于去纠正,而要借机引导学生去冷静思考、认真分析、有意识地推迟评价,让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去发现并纠正错误,找到改正错误的正确方法,这样通过争辩、质疑得来的知识,学生的印象是深刻的,这样解决错误、探索错误的过程往往也是思维创新的过程。
四、采取多种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他们的注意力是不能长久的,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要想保证45分钟课堂的高效,就要求教师要采取多种教学形式,不断地吸引学生,多种教学形式的结合,对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也具有重要意义。如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常用的就是设置问题情境,“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讨论、研究、质疑、解惑,“疑”是激发思维的起点,“疑”是激发思维的动力,这样学生有思考的空间,有质疑的兴趣,有解惑的乐趣,其创新思维就在讨论、研究中也得到了开发和提高。现在多媒体已经普遍运用到教学中,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师,更要充分使用这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创新精神。活动探究是思想品德课的重要形式,常用的有小品、相声、角色阅读、模拟、漫画、辩论等。例如,在初二的法律常识学习过程中,大多都会举办模拟法庭活动,从案件的选择,到了解诉讼程序,再到辩护词的撰写,最后的法庭审理全过程都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包括角色的选择也由学生来决定,这样的过程对于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创造的过程。
当前的国际竞争非常激烈,这种竞争归根到底是科技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也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师,应重视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素质,以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也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邳州市新河中心初级中学)
一、在教学中给学生留有创新思考的时间
在平时的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我们经常听到“满堂灌”“一言堂”的说法,就是说一节课的时间,都是教师的自我表演,这样确实突出了教师的主导地位。但是,这样却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只会使学生感到厌烦,丧失对思想品德课学习的兴趣,学生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现在这种教学方法已经不再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它更是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提高,反而,对学生的创新精神是一种遏制。所以在教学中,必须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改变教学观念,教师课前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精心备课,在课堂上精讲教学内容,把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去思考、探索,也就是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创新思考的时间。风靡全国的杜郎口中学所提出的“三三六”和“10 35”的教学模式就是强调要注重留给学生独立思考和展示的时间,特别是“10 35”的教学模式就是根据课堂教师讲授时间和学生活动时间比例来确定的一种教学模式,它要求把课堂的绝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老师用极少的时间进行点拨。所以,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在组织学生活动或者向学生提问题时,要给学生留出时间去思考、探索,一般来讲,简单的问题,学生能看懂的问题基本不要去讲,思维量大的要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时间,高难度的问题要鼓励学生去探讨、合作交流,教师适度点拨,给学生的思维留有创造的余地。
二、给学生留有创新思考的空间
传统的教学过分强调预设和封闭,学生就像是一只容器,这样的课堂是机械、沉闷的,缺乏对智慧的挑战,窒息了学生的创新思维。现代化建设需要大量创新型人才,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为学生提供创新思维的“土壤”,把思维的空间留给学生。“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知识间的内在规律和联系。”要求思想品德课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探索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例如,在学习环境问题时,就可以直接放手给学生,设置问题情境:我们身边存在哪些环境问题?这些环境问题具有怎样的危害?应该如何解决?学生结合现实去思考解决。这种设疑引思,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很大的作用。所以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相信学生,相信学生的能力,给他们留有思考创新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去比较、分析、讨论、判断,得出结论。这有利于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三、善待学生的“错误”,培养创新精神
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不断“释疑”的过程,不断去修正“错误”的过程。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师,要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观点,允许学生犯错,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不能置之不理,更不能狠狠批评,这样会带来许多负面效应,甚至会扼杀学生的积极性,不利于创新思维的发展。对于学生的错误,最好的办法就是主动出击,甚至是把学生的错误作为一种契机,去发现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当然,对于学生的错误,教师也不要急于去纠正,而要借机引导学生去冷静思考、认真分析、有意识地推迟评价,让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去发现并纠正错误,找到改正错误的正确方法,这样通过争辩、质疑得来的知识,学生的印象是深刻的,这样解决错误、探索错误的过程往往也是思维创新的过程。
四、采取多种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他们的注意力是不能长久的,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要想保证45分钟课堂的高效,就要求教师要采取多种教学形式,不断地吸引学生,多种教学形式的结合,对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也具有重要意义。如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常用的就是设置问题情境,“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讨论、研究、质疑、解惑,“疑”是激发思维的起点,“疑”是激发思维的动力,这样学生有思考的空间,有质疑的兴趣,有解惑的乐趣,其创新思维就在讨论、研究中也得到了开发和提高。现在多媒体已经普遍运用到教学中,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师,更要充分使用这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创新精神。活动探究是思想品德课的重要形式,常用的有小品、相声、角色阅读、模拟、漫画、辩论等。例如,在初二的法律常识学习过程中,大多都会举办模拟法庭活动,从案件的选择,到了解诉讼程序,再到辩护词的撰写,最后的法庭审理全过程都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包括角色的选择也由学生来决定,这样的过程对于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创造的过程。
当前的国际竞争非常激烈,这种竞争归根到底是科技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也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师,应重视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素质,以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也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邳州市新河中心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