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理解是掌握一切知识的前提,也是和他人交际的基本能力。如何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无非需要多阅读,阅读理解能力是学生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也是提高中学生语文素养的核心要素。因为阅读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对这些知识的内化,从而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陶冶了高尚的情操。初中阶段是阅读能力提升的黄金阶段,此时的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度的阶段,我们教师要充分把握住这个关键期,让学生实现理解的飞跃。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阅读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初中生处于半成熟、半幼稚的心理期,此时的他们内心状态极不平稳,学生成绩也出现较大的波动,人格相对浮躁。其实这都是由于缺乏丰富的知识作为基础才会导致青春期的躁动不安,我们可以充分利用阅读这个教学过程,让学生的内心变化趋于平稳,在文学作品中找到一个相对平和的世界,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完好地度过躁动的青春期,也可以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们的文学素养。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呢,笔者就自身的教学经验来做个总结。
一、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
新课标倡导要实现探究、民主、合作的教学模式。一个相对民主的教学氛围更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在课堂上,教师的情绪充分地影响了学生的课堂发挥。因而,无论教师的情绪开心与否,我们都需要保持常态,努力营造阅读课堂教学的和谐氛围。学生从心理上放松,才更利于思维的开拓。语文阅读教学就是基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双边交往活动,在课堂上我们要充分营造和谐的氛围,让学生完全融入阅读教学的课堂情境,把课堂当作师生共同学习和探讨的场所,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对于初中文本的解读,对学生理解能力要求更高,大多会出现理解不全和理解偏差的情况,即使这样,我们也不能过于焦急的告知答案,而是耐心的引导,对于深层含义,学生无法理解,也要做到耐心讲解,尽量从文本中提取信息,帮助学生更好的构建知识网络。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浓厚的教学氛围,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启发学生进行多方位的思考,肯定学生有价值的回答,唯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
二、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
初中生由于缺乏社会情感体验以及阅读书籍时缺乏一定的思考,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很难掌握作者的核心思想。传统的课堂都是教师满堂灌,不给学生自我思考的过程,这也使得对文本的讲解失去最原本的意义,对学生的实际能力提升不大。因此,我们当下的初中语文课堂要突破传统阅读的方式,让学生以读代学,以议促学。以阅读文本,知识文本为前提。更关键的是教师提出建设性的问题,先让学生在读中思考,然后分组讨论交换组员的意见,并提出自己的判断依据。这是学生集体讨论的过程,也是大家思维的碰撞阶段,很多新的思维都会油然而生,期间教师可以走进每小组的学生,探讨其讨论成果,并适当引导。最后各小组学生分享讨论成果,教师聚集学生的智慧,丰富了文本的解读。这样的教学方式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单一和枯燥,更多的将学习和讨论的主动权教给学生,让学生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进行思维的交流,碰撞和内化,这样的教学方式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团结协作的能力,也给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因材施教,实施分层教学
因材施教的观念最早来源于孔子的教学思想,至今我们仍然再沿用,可见其科学性。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学习个体,传统的“满堂灌”“一刀切”的教学模式再也不能适应当下瞬息万变的教育要求。因此,我们要根据学生的语文水平,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根据他们自身的学习特点以及对文本掌握的程度,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从不同层面对文本进行剖析。例如:我们按照学生的认知不同,可以将他们按照阅读题材分组,可以分为说明文组、记叙文组、散文组等等,每周我们都可以以组为单位开展小组讨论课,拿出自己觉得比较好的文本大家一起进行解读,这有益于在短期内提升学生掌握一个类型文本的能力,当然后续的交换也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现状加以改变。
四、指导阅读方法,训练阅读技巧
初中生对文本的感知并不深刻,以及在答题技巧方面缺乏系统的指导。因而,在学生广泛阅读的基础之上,我们要系统的对每一类文本总结出必要的答题技巧。要求学生能够综合地运用多种方法,在阅读过程中积累答题技巧,针对不同题材和类型的文本进行题目的解答。例如:说明文算是初中阅读范畴内比较枯燥但是相对简单的文本,首先我们要讲述说明文的写作特点,一般是讲述一类社会现象或者是对某些事物进行说明讲解,再次,要系统讲授说明方法以及对应的作用,运用典型文本与之一一对应,加深学生的理解,最后就是学生对知识的内化过程,以及自己在做题时总结出来的经验。
五、结语
初中阶段,语文并没有过于深奥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理解语言文字、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这些都是建立在感知和理解的基础上,因此只能通过阅读教学来实现,我们要对学生的阅读教学进行适当而有效的指导,确保他们的阅读既有深度又有广度。
参考文献
[1]吴培河.基于学生互动的初中语文教学策略[J].语文学刊,2010(12).
[2]李玉婵 个性化的初中语文教学策略探索[J].考试周刊,2011(41)
[3]毛新华 初中语文教学的策略研究[J].科教导刊,2012(5).
(编辑:陈岑)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阅读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初中生处于半成熟、半幼稚的心理期,此时的他们内心状态极不平稳,学生成绩也出现较大的波动,人格相对浮躁。其实这都是由于缺乏丰富的知识作为基础才会导致青春期的躁动不安,我们可以充分利用阅读这个教学过程,让学生的内心变化趋于平稳,在文学作品中找到一个相对平和的世界,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完好地度过躁动的青春期,也可以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们的文学素养。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呢,笔者就自身的教学经验来做个总结。
一、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
新课标倡导要实现探究、民主、合作的教学模式。一个相对民主的教学氛围更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在课堂上,教师的情绪充分地影响了学生的课堂发挥。因而,无论教师的情绪开心与否,我们都需要保持常态,努力营造阅读课堂教学的和谐氛围。学生从心理上放松,才更利于思维的开拓。语文阅读教学就是基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双边交往活动,在课堂上我们要充分营造和谐的氛围,让学生完全融入阅读教学的课堂情境,把课堂当作师生共同学习和探讨的场所,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对于初中文本的解读,对学生理解能力要求更高,大多会出现理解不全和理解偏差的情况,即使这样,我们也不能过于焦急的告知答案,而是耐心的引导,对于深层含义,学生无法理解,也要做到耐心讲解,尽量从文本中提取信息,帮助学生更好的构建知识网络。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浓厚的教学氛围,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启发学生进行多方位的思考,肯定学生有价值的回答,唯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
二、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
初中生由于缺乏社会情感体验以及阅读书籍时缺乏一定的思考,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很难掌握作者的核心思想。传统的课堂都是教师满堂灌,不给学生自我思考的过程,这也使得对文本的讲解失去最原本的意义,对学生的实际能力提升不大。因此,我们当下的初中语文课堂要突破传统阅读的方式,让学生以读代学,以议促学。以阅读文本,知识文本为前提。更关键的是教师提出建设性的问题,先让学生在读中思考,然后分组讨论交换组员的意见,并提出自己的判断依据。这是学生集体讨论的过程,也是大家思维的碰撞阶段,很多新的思维都会油然而生,期间教师可以走进每小组的学生,探讨其讨论成果,并适当引导。最后各小组学生分享讨论成果,教师聚集学生的智慧,丰富了文本的解读。这样的教学方式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单一和枯燥,更多的将学习和讨论的主动权教给学生,让学生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进行思维的交流,碰撞和内化,这样的教学方式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团结协作的能力,也给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因材施教,实施分层教学
因材施教的观念最早来源于孔子的教学思想,至今我们仍然再沿用,可见其科学性。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学习个体,传统的“满堂灌”“一刀切”的教学模式再也不能适应当下瞬息万变的教育要求。因此,我们要根据学生的语文水平,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根据他们自身的学习特点以及对文本掌握的程度,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从不同层面对文本进行剖析。例如:我们按照学生的认知不同,可以将他们按照阅读题材分组,可以分为说明文组、记叙文组、散文组等等,每周我们都可以以组为单位开展小组讨论课,拿出自己觉得比较好的文本大家一起进行解读,这有益于在短期内提升学生掌握一个类型文本的能力,当然后续的交换也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现状加以改变。
四、指导阅读方法,训练阅读技巧
初中生对文本的感知并不深刻,以及在答题技巧方面缺乏系统的指导。因而,在学生广泛阅读的基础之上,我们要系统的对每一类文本总结出必要的答题技巧。要求学生能够综合地运用多种方法,在阅读过程中积累答题技巧,针对不同题材和类型的文本进行题目的解答。例如:说明文算是初中阅读范畴内比较枯燥但是相对简单的文本,首先我们要讲述说明文的写作特点,一般是讲述一类社会现象或者是对某些事物进行说明讲解,再次,要系统讲授说明方法以及对应的作用,运用典型文本与之一一对应,加深学生的理解,最后就是学生对知识的内化过程,以及自己在做题时总结出来的经验。
五、结语
初中阶段,语文并没有过于深奥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理解语言文字、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这些都是建立在感知和理解的基础上,因此只能通过阅读教学来实现,我们要对学生的阅读教学进行适当而有效的指导,确保他们的阅读既有深度又有广度。
参考文献
[1]吴培河.基于学生互动的初中语文教学策略[J].语文学刊,2010(12).
[2]李玉婵 个性化的初中语文教学策略探索[J].考试周刊,2011(41)
[3]毛新华 初中语文教学的策略研究[J].科教导刊,2012(5).
(编辑:陈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