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从满洲里到赤塔
内蒙古的东北部与俄罗斯接壤。前两年,我有机会去了一趟俄罗斯。从满洲里出发,前往俄罗斯赤塔州首府赤塔市。
我们坐汽车过边境口岸,到俄罗斯小镇后贝加尔斯克,然后坐火车去赤塔。
俄罗斯的火车票很便宜,按相等的里程来算,不过是国内火车票价的一半,大家自然很高兴。可是,火车一开,就谁也高兴不起来了。原来,这火车的速度,只是比马车快一点而已。咯噔噔,咯噔噔,真像马蹄嗑打地面的声音。那车轮似乎懂了我们的心思,在对我们说:可别急,可别急。这样过了很久,到了一个小镇,我和同伴们很想到站台上去走走,就请翻译去问列车员,在这里停靠几分钟。那个个子很高大的列车员的回答竟把我们吓了一跳。她说:“没有准时间,要看旅客上下的情况而定。”啊!铁路客运,怎么会没有准时间?原来,这是一条单轨铁路线,没有对开的火车。等这趟火车到达终点再返回。啊!是这样!这火车大概是慢得不能再慢了。
火车终于开动了,仍然是咯噔噔,咯噔噔。看车厢里的俄罗斯人,没有人看急,没有人抱怨。人们拿出随身带的啤酒、咖啡,慢慢地喝着,有的人开始找人打扑克,有的人开始看报看杂志,有的人开始打瞌睡。噢,大概正是因为车速慢,旅途漫长,这火车全都是卧铺车厢。后来,有一位白发的老者用半通不通的汉语来跟我们搭话,他说打日本关东军的时候他到过中国。当年,他是一名十几岁的红军战士。他告诉我们,近十年来,俄罗斯的建设重点放在欧洲,顾不上开发这边远的地方。这火车的节奏,就是这里的俄罗斯人的生活节奏。他的目光里有一点忧郁,有一点困惑。
我们上火车时,是下午三点多钟,夏末时节,太阳还是火辣辣的,车厢里人多,十分闷热。空调,没有。电扇,没有。那么,赶快把窗户打开吧,可是,车厢里所有的窗户都是打不开的。大家只得把带来的报纸杂志都拿出来当扇子用。可就在这里,列车员发给我们每个人的卧具却是一床厚重的褥子和一条厚大的棉被。嘴上说看“谢谢”,心里却很纳闷。
哪里想得到,天还没有全黑,车厢里的气温已经明显降低,车窗上都像蒙上了一层水气。刹那间,外面已在刮大风下大雨,车门和车窗都是关着的,冷气却从门缝、窗缝里逼进来。如果没有那厚厚的被褥,夜里一定无法入睡。
第二天近中午时抵达赤塔市。下火车时冷风飕飕,雨下个不停,把长袖衬衫长裤穿上还哆嗦,街上的人很多都穿了皮夹克。
噢,原来赤塔州是属于西伯利亚地区的。这一热一冷,变化多大,变得多快?
二、感受“空旷”的俄罗斯
火车从俄中边境小镇后贝加尔斯克开出之后,一直向西北方向走,经过俄罗斯远东地区。
从车窗向两边望,是无穷无尽、无边无际的绿色:那碧绿辽阔的草原,随高低起伏的丘陵地势一直铺展开来,放眼望去,似乎看得见远处的草尖连着蓝天;近处,草原上又时时出现星星点点的光亮,那是在阳光下熠熠闪闪的绿宝石般澄莹的水泡子。还有,那时近时远、生长着茂密、翠绿的灌木丛和高大、苍绿的松树林的山冈;那时隐时现、生长在远山尽头,看过去黛绿一片,好像童话中的绿色宫殿似的原始森林和远在白云深处的层层叠叠的灰绿的大山。草原上间或立着一株株高高的长着淡绿色叶子的胡杨树和长着油绿色叶子的冷杉树,它们也是绿的,但绿得跟别的树不一样,也跟它们扎根在那里草原不一样,是别出心裁、别开生面,还是别具一格、别树一帜?
在火车的慢慢移动中,那满目的绿色似乎在广阔的天地间漫溢开来、洇渗开去,那逐渐逐渐暗下来的天空,似乎也被这漫山遍野的绿色所浸渍。
慢慢地,透过密闭的窗户,我看到广袤的草原在晃动,看到低矮的灌木丛在摇摆,看到胡杨和冷杉在挥手、点头,我知道,风来了。风把绿色吹散在广阔的空间里,使天地之间都充满着、洋溢着绿色——在太阳没有落山之前,那是一幅深绿与浅绿相间的透着绿莹莹亮光的写实的国画;而当太阳跌进了深深的山谷之后,那就是一张墨绿与黯绿相融隔着绿蒙蒙雾气的抽象的油画。
这绿色的天地,如此绚烂,又如此深邃;如此张扬,又如此沉默。那是生命的象征?是和平的隐喻?
可是,你一定不会想到。从上火车的那天太阳当头的中午到天空黑尽的晚上,又从第二天大雨滂沱的清晨到乌云堆积的前晌,除了到达的一个车站有上下车的旅客之外,在那漫漫、洇洇的无限美丽、无比纯净的绿色大地上,竟见不到一个人、一座房,见不到一头牛、一只羊;有横在地上的树木,好像是被雷电击倒的,也无人来捡。整个世界万籁无声,静谧、空旷得简直无法用语言来形容。
这是一个真正的人迹罕至的地方。
我立即想起西汉使臣苏武被匈奴扣住,劝降不从,在北海边牧羊十九载的故事。北海就是现在的贝加尔湖,还在我们要去的赤塔市的西边。我们这次是去不成了。不过,我想像着苏武牧羊,一定是在这样的人迹罕至的地方。因为传说中,说他渴饮雪,饥吞毡。二十个世纪过去了,我却似乎感受到了那时的凄凉和悲壮。
俄罗斯是世界上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近20年来,人口不断减少。2001年初政府公布的人口数字是1.45亿。莫斯科大学教授、人口学家霍列夫指出:“死亡率大大高于出生率,已成为俄罗斯面临的头号问题。”因为,人太少了,将严重影响到国家的发展。这一点,我也真的感受到了。
三、体会赤塔
终于来到了赤塔市。
这是俄罗斯远东地区的一个重要城市,人口将近30万。
这是个让人怦然心动的地方。这里是赤塔河与音果达河汇流处,城市里那些不高的楼房都被包围在树丛中,郊外就是密密的白桦树林和獐子松林。人少、树多、空气好。这里还有珍藏着俄罗斯历史的十二月党人教堂、反法西斯战争纪念广场、胜利公园、军事博物馆。
到赤塔的当天下午,我们坐一辆中巴,沿赤塔河绕过了整个城市,又穿过城里几条大街观赏市容。赤塔河是这座城的血脉,但河流很小,横跨河上的大都是过去年代里建造的木桥和铁桥。从河岸延伸到城里几条主要街道两旁,是一幢幢用灰色的、红色的砖瓦构造的老气、阵旧的建筑。在这个城市里看不见一栋现代的、玻璃幕墙的高层大楼,也不见一座高速的高架与立交桥,你感受不到新兴的、世纪之交的气息。一个世纪过去了,两个世纪过去了,这些目击着岁月流逝、见证着时代变迁却坚守不动、依然如故的楼群,如同原野上那些默默的山冈。而这些山岩般立着的建筑,历尽天地间的风霜雨雪,经久失修,到处可见沧桑的陈迹。于是,时间和空间仿佛是凝固的,你会感到,从任何一扇斑驳的大门里好像都会走出一个戴着船形帽、穿着新军衣、准备奔赴前线参加卫国战争的年轻的红军战士。我想,当时年轻红军无畏的姿态、如火如荼的内心与这些墙壁很厚、壁炉很大的建筑,是那样的契合,就是这种契合,构成了俄罗斯民族的英雄精神。
在今天的赤塔,时时处处我仍能感受到这样的英雄精神。虽说,我接触到的赤塔太有限了。但是,无论是从军事博物馆女讲解员的激昂的声调和亢奋的语气里,还是从带领我们前往反法西斯战争纪念广场、胜利公园的向导的坚定的目光和自豪的眼神里,我都从心里体会到了这一点。
一把络腮胡子的马克思的头像,和充满着智慧的前额隆起的列宁塑像,仍然一如既往地存立在反法西斯战争纪念广场上,成为这个城市引人注目的景观。广场不算大,来参观的人却络绎不绝。看得出来,有不少也是跟我们一样,是从别的国家来的。先驱者无声,瞻仰者无言。不同的感触记在不同人的心里。
位于赤塔近郊的十二月党人教堂,是一座完全用巨大的原木筑垒的古老、庄严的建筑,这是1825年十二月党人发动反对沙皇的武装起义失败后,他们和家人被沙皇流放到此,才建起来的。名为教堂,实际是他们集会、阅读的场所。至今这里还陈列着他们读过的书籍和用过的灯台。他们曾经为这个偏远而严寒的地方带来了民主思想和现代文化。时过境迁,如今这里已作为活的历史书,供人们品味。
赤塔,城市不大,文化积淀却深厚、凝重。
四、见识西伯利亚的“富有”和“美丽”
从赤塔坐上回国的火车已经过了中午。火车开动后,才发现赤塔远郊有一些银、金采矿的企业和木材加工厂,规模不是很大。从外表看,厂房都比较旧。不过,堆放在空地上的原木,又粗、又圆,真正是栋梁之材。据说,这些木材大都向中国出口的。俄罗斯国土的森林覆盖率超过50%,每年可采伐的木材达三四亿立方米。由于俄罗斯人少,气候寒冷,有原始森林的地方大都无人居住,所以,乱砍乱伐树木的现象很少有,森林资源保护得好。从赤塔向东,森林绵延不断。远远望过去,苍苍莽莽,十分壮观。是树构筑的长城?还是树变成的大海?无风的时候,是长城;有风的时候,是大海。
火车开到的第一站是涅尔琴斯克市。那就是1689年签订中俄第一个国家间条约——尼布楚条约的地方。那个年代,这里的地名就叫尼布楚。人口只有六千,如今也只有一万六千。从火车上一路看,市区挺小的,多是古老的俄罗斯木屋、墙壁、门窗、屋顶、阁楼、台阶、围栏,全是木头的,而且全是那种整棵大树似的又粗又长的木头。门和窗都是双层的,木头窗板安在玻璃窗子的外面,门板和窗板上大都雕刻着图案和花纹,门和窗的上方有木板做成的窗檐,都涂上了不同颜色的油漆,五颜六色,煞是好看。又可能是因为地域辽阔、人口稀少的缘故,每一家的木屋周围都有很大的院子,正是夏天,各色各样的花盛开着。有的人家还把小树种成圆圈状,像一个个小凉亭。那些长着金黄色卷发、白皮肤、蓝眼睛的俄罗斯小孩,跑来跑去,挥着小手,对着火车大声地喊着什么。那情景,就像是卡通电影里的童话境界。时已傍晚,火车里打不开的玻璃窗子已经不那么透明,车一启动,望出去,更觉得眼前花花绿绿,十分朦胧。是现实构筑成的幻想?还是幻想变成的现实?回到祖国的时候,这似乎就是幻想;如果在俄国,这就是现实。
这一天,天气晴朗,但夜里仍然盖着厚被。毕竟,这里属西伯利亚地区。想一想,在国内,天气一变冷,准是西伯利亚寒流来了!
第二天晨曦初现时,清楚地看到了绵亘数百公里的丘陵,其高矮、大小和形状几乎全都一样。那位翻译告诉我,这就是上世纪50年代中国人耳熟能详的俄罗斯圆舞曲《在满洲里的山冈上》里唱的“满洲里的山冈”。山冈果然舒展平缓,风貌独特。但是,这一带夏季炎热,冬季酷寒,是俄罗斯气候最恶劣的地区。俄国谚语:“上有天堂索契,下有地狱马格达加奇”的那个“地狱”就在这里。确实,当火车停靠在站台时,我和同行的朋友下去走了不到两分钟,每个人的脑门、脖子上就被毒蚊子咬了好几个大包,回来后一个多月也不退。
火车再开动时,阳光就越来越烈,中午的光线很强,看远方山冈上大片大片的白桦树林就清楚了许多。这里的白桦大都有二十几米高,它们排列得非常整齐,那端直、挺拔的身姿,映射出银白色的光辉。这也是一种难得见到的美丽而美妙的景观。
啊,西伯利亚,很寒冷,也很美丽、很富有。
内蒙古的东北部与俄罗斯接壤。前两年,我有机会去了一趟俄罗斯。从满洲里出发,前往俄罗斯赤塔州首府赤塔市。
我们坐汽车过边境口岸,到俄罗斯小镇后贝加尔斯克,然后坐火车去赤塔。
俄罗斯的火车票很便宜,按相等的里程来算,不过是国内火车票价的一半,大家自然很高兴。可是,火车一开,就谁也高兴不起来了。原来,这火车的速度,只是比马车快一点而已。咯噔噔,咯噔噔,真像马蹄嗑打地面的声音。那车轮似乎懂了我们的心思,在对我们说:可别急,可别急。这样过了很久,到了一个小镇,我和同伴们很想到站台上去走走,就请翻译去问列车员,在这里停靠几分钟。那个个子很高大的列车员的回答竟把我们吓了一跳。她说:“没有准时间,要看旅客上下的情况而定。”啊!铁路客运,怎么会没有准时间?原来,这是一条单轨铁路线,没有对开的火车。等这趟火车到达终点再返回。啊!是这样!这火车大概是慢得不能再慢了。
火车终于开动了,仍然是咯噔噔,咯噔噔。看车厢里的俄罗斯人,没有人看急,没有人抱怨。人们拿出随身带的啤酒、咖啡,慢慢地喝着,有的人开始找人打扑克,有的人开始看报看杂志,有的人开始打瞌睡。噢,大概正是因为车速慢,旅途漫长,这火车全都是卧铺车厢。后来,有一位白发的老者用半通不通的汉语来跟我们搭话,他说打日本关东军的时候他到过中国。当年,他是一名十几岁的红军战士。他告诉我们,近十年来,俄罗斯的建设重点放在欧洲,顾不上开发这边远的地方。这火车的节奏,就是这里的俄罗斯人的生活节奏。他的目光里有一点忧郁,有一点困惑。
我们上火车时,是下午三点多钟,夏末时节,太阳还是火辣辣的,车厢里人多,十分闷热。空调,没有。电扇,没有。那么,赶快把窗户打开吧,可是,车厢里所有的窗户都是打不开的。大家只得把带来的报纸杂志都拿出来当扇子用。可就在这里,列车员发给我们每个人的卧具却是一床厚重的褥子和一条厚大的棉被。嘴上说看“谢谢”,心里却很纳闷。
哪里想得到,天还没有全黑,车厢里的气温已经明显降低,车窗上都像蒙上了一层水气。刹那间,外面已在刮大风下大雨,车门和车窗都是关着的,冷气却从门缝、窗缝里逼进来。如果没有那厚厚的被褥,夜里一定无法入睡。
第二天近中午时抵达赤塔市。下火车时冷风飕飕,雨下个不停,把长袖衬衫长裤穿上还哆嗦,街上的人很多都穿了皮夹克。
噢,原来赤塔州是属于西伯利亚地区的。这一热一冷,变化多大,变得多快?
二、感受“空旷”的俄罗斯
火车从俄中边境小镇后贝加尔斯克开出之后,一直向西北方向走,经过俄罗斯远东地区。
从车窗向两边望,是无穷无尽、无边无际的绿色:那碧绿辽阔的草原,随高低起伏的丘陵地势一直铺展开来,放眼望去,似乎看得见远处的草尖连着蓝天;近处,草原上又时时出现星星点点的光亮,那是在阳光下熠熠闪闪的绿宝石般澄莹的水泡子。还有,那时近时远、生长着茂密、翠绿的灌木丛和高大、苍绿的松树林的山冈;那时隐时现、生长在远山尽头,看过去黛绿一片,好像童话中的绿色宫殿似的原始森林和远在白云深处的层层叠叠的灰绿的大山。草原上间或立着一株株高高的长着淡绿色叶子的胡杨树和长着油绿色叶子的冷杉树,它们也是绿的,但绿得跟别的树不一样,也跟它们扎根在那里草原不一样,是别出心裁、别开生面,还是别具一格、别树一帜?
在火车的慢慢移动中,那满目的绿色似乎在广阔的天地间漫溢开来、洇渗开去,那逐渐逐渐暗下来的天空,似乎也被这漫山遍野的绿色所浸渍。
慢慢地,透过密闭的窗户,我看到广袤的草原在晃动,看到低矮的灌木丛在摇摆,看到胡杨和冷杉在挥手、点头,我知道,风来了。风把绿色吹散在广阔的空间里,使天地之间都充满着、洋溢着绿色——在太阳没有落山之前,那是一幅深绿与浅绿相间的透着绿莹莹亮光的写实的国画;而当太阳跌进了深深的山谷之后,那就是一张墨绿与黯绿相融隔着绿蒙蒙雾气的抽象的油画。
这绿色的天地,如此绚烂,又如此深邃;如此张扬,又如此沉默。那是生命的象征?是和平的隐喻?
可是,你一定不会想到。从上火车的那天太阳当头的中午到天空黑尽的晚上,又从第二天大雨滂沱的清晨到乌云堆积的前晌,除了到达的一个车站有上下车的旅客之外,在那漫漫、洇洇的无限美丽、无比纯净的绿色大地上,竟见不到一个人、一座房,见不到一头牛、一只羊;有横在地上的树木,好像是被雷电击倒的,也无人来捡。整个世界万籁无声,静谧、空旷得简直无法用语言来形容。
这是一个真正的人迹罕至的地方。
我立即想起西汉使臣苏武被匈奴扣住,劝降不从,在北海边牧羊十九载的故事。北海就是现在的贝加尔湖,还在我们要去的赤塔市的西边。我们这次是去不成了。不过,我想像着苏武牧羊,一定是在这样的人迹罕至的地方。因为传说中,说他渴饮雪,饥吞毡。二十个世纪过去了,我却似乎感受到了那时的凄凉和悲壮。
俄罗斯是世界上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近20年来,人口不断减少。2001年初政府公布的人口数字是1.45亿。莫斯科大学教授、人口学家霍列夫指出:“死亡率大大高于出生率,已成为俄罗斯面临的头号问题。”因为,人太少了,将严重影响到国家的发展。这一点,我也真的感受到了。
三、体会赤塔
终于来到了赤塔市。
这是俄罗斯远东地区的一个重要城市,人口将近30万。
这是个让人怦然心动的地方。这里是赤塔河与音果达河汇流处,城市里那些不高的楼房都被包围在树丛中,郊外就是密密的白桦树林和獐子松林。人少、树多、空气好。这里还有珍藏着俄罗斯历史的十二月党人教堂、反法西斯战争纪念广场、胜利公园、军事博物馆。
到赤塔的当天下午,我们坐一辆中巴,沿赤塔河绕过了整个城市,又穿过城里几条大街观赏市容。赤塔河是这座城的血脉,但河流很小,横跨河上的大都是过去年代里建造的木桥和铁桥。从河岸延伸到城里几条主要街道两旁,是一幢幢用灰色的、红色的砖瓦构造的老气、阵旧的建筑。在这个城市里看不见一栋现代的、玻璃幕墙的高层大楼,也不见一座高速的高架与立交桥,你感受不到新兴的、世纪之交的气息。一个世纪过去了,两个世纪过去了,这些目击着岁月流逝、见证着时代变迁却坚守不动、依然如故的楼群,如同原野上那些默默的山冈。而这些山岩般立着的建筑,历尽天地间的风霜雨雪,经久失修,到处可见沧桑的陈迹。于是,时间和空间仿佛是凝固的,你会感到,从任何一扇斑驳的大门里好像都会走出一个戴着船形帽、穿着新军衣、准备奔赴前线参加卫国战争的年轻的红军战士。我想,当时年轻红军无畏的姿态、如火如荼的内心与这些墙壁很厚、壁炉很大的建筑,是那样的契合,就是这种契合,构成了俄罗斯民族的英雄精神。
在今天的赤塔,时时处处我仍能感受到这样的英雄精神。虽说,我接触到的赤塔太有限了。但是,无论是从军事博物馆女讲解员的激昂的声调和亢奋的语气里,还是从带领我们前往反法西斯战争纪念广场、胜利公园的向导的坚定的目光和自豪的眼神里,我都从心里体会到了这一点。
一把络腮胡子的马克思的头像,和充满着智慧的前额隆起的列宁塑像,仍然一如既往地存立在反法西斯战争纪念广场上,成为这个城市引人注目的景观。广场不算大,来参观的人却络绎不绝。看得出来,有不少也是跟我们一样,是从别的国家来的。先驱者无声,瞻仰者无言。不同的感触记在不同人的心里。
位于赤塔近郊的十二月党人教堂,是一座完全用巨大的原木筑垒的古老、庄严的建筑,这是1825年十二月党人发动反对沙皇的武装起义失败后,他们和家人被沙皇流放到此,才建起来的。名为教堂,实际是他们集会、阅读的场所。至今这里还陈列着他们读过的书籍和用过的灯台。他们曾经为这个偏远而严寒的地方带来了民主思想和现代文化。时过境迁,如今这里已作为活的历史书,供人们品味。
赤塔,城市不大,文化积淀却深厚、凝重。
四、见识西伯利亚的“富有”和“美丽”
从赤塔坐上回国的火车已经过了中午。火车开动后,才发现赤塔远郊有一些银、金采矿的企业和木材加工厂,规模不是很大。从外表看,厂房都比较旧。不过,堆放在空地上的原木,又粗、又圆,真正是栋梁之材。据说,这些木材大都向中国出口的。俄罗斯国土的森林覆盖率超过50%,每年可采伐的木材达三四亿立方米。由于俄罗斯人少,气候寒冷,有原始森林的地方大都无人居住,所以,乱砍乱伐树木的现象很少有,森林资源保护得好。从赤塔向东,森林绵延不断。远远望过去,苍苍莽莽,十分壮观。是树构筑的长城?还是树变成的大海?无风的时候,是长城;有风的时候,是大海。
火车开到的第一站是涅尔琴斯克市。那就是1689年签订中俄第一个国家间条约——尼布楚条约的地方。那个年代,这里的地名就叫尼布楚。人口只有六千,如今也只有一万六千。从火车上一路看,市区挺小的,多是古老的俄罗斯木屋、墙壁、门窗、屋顶、阁楼、台阶、围栏,全是木头的,而且全是那种整棵大树似的又粗又长的木头。门和窗都是双层的,木头窗板安在玻璃窗子的外面,门板和窗板上大都雕刻着图案和花纹,门和窗的上方有木板做成的窗檐,都涂上了不同颜色的油漆,五颜六色,煞是好看。又可能是因为地域辽阔、人口稀少的缘故,每一家的木屋周围都有很大的院子,正是夏天,各色各样的花盛开着。有的人家还把小树种成圆圈状,像一个个小凉亭。那些长着金黄色卷发、白皮肤、蓝眼睛的俄罗斯小孩,跑来跑去,挥着小手,对着火车大声地喊着什么。那情景,就像是卡通电影里的童话境界。时已傍晚,火车里打不开的玻璃窗子已经不那么透明,车一启动,望出去,更觉得眼前花花绿绿,十分朦胧。是现实构筑成的幻想?还是幻想变成的现实?回到祖国的时候,这似乎就是幻想;如果在俄国,这就是现实。
这一天,天气晴朗,但夜里仍然盖着厚被。毕竟,这里属西伯利亚地区。想一想,在国内,天气一变冷,准是西伯利亚寒流来了!
第二天晨曦初现时,清楚地看到了绵亘数百公里的丘陵,其高矮、大小和形状几乎全都一样。那位翻译告诉我,这就是上世纪50年代中国人耳熟能详的俄罗斯圆舞曲《在满洲里的山冈上》里唱的“满洲里的山冈”。山冈果然舒展平缓,风貌独特。但是,这一带夏季炎热,冬季酷寒,是俄罗斯气候最恶劣的地区。俄国谚语:“上有天堂索契,下有地狱马格达加奇”的那个“地狱”就在这里。确实,当火车停靠在站台时,我和同行的朋友下去走了不到两分钟,每个人的脑门、脖子上就被毒蚊子咬了好几个大包,回来后一个多月也不退。
火车再开动时,阳光就越来越烈,中午的光线很强,看远方山冈上大片大片的白桦树林就清楚了许多。这里的白桦大都有二十几米高,它们排列得非常整齐,那端直、挺拔的身姿,映射出银白色的光辉。这也是一种难得见到的美丽而美妙的景观。
啊,西伯利亚,很寒冷,也很美丽、很富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