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一个普通教授,变身为资产上千亿的企业家,周明德的创富故事鲜为人知,而他秉承的商人责任却为同行称道。
讲述一个教授如何在教室里释疑解惑,可能只需要一天;了解一个教授是怎样在商海里发家致富,可能需要一个月;但如果想透过教授经商知悉其每天钻研与战斗的生活,可能需要一年。
在一年12个月里周明德几乎没有休息时间。一天24个小时,除了睡眠,他都保持奔走与思考的状态。他对自己的总结是:生命不息,战斗不止,走在征途的路上,寻求自我的价值。
为“大房子”弃教从商
1981年,安徽财贸学院毕业的周明德被分配到宣城行署当了一名普通的会计。那年他刚刚18岁,正是少年书生,意气风发的年龄。当时的周明德特别敬仰南开大学数学系的陈省身教授,于是他决定自学考研,希望能成为陈省身的学生。但阴差阳错,最后,周明德却走进了中国人民大学的研究生院,并在毕业后留校任教,成为一位专职教授。
“经历与经验是一笔难得的财富,许多人都愿以此为镜,去品鉴各种人情世故。”周明德对自己在“人大”6年的执教生涯感受颇为深刻。
一排黑洞洞的筒子楼,十几户人家居于其中,一字排开,共用水房、厨房和卫生间。唯一让人感到安慰的是,几位讲师、教授回到筒子楼后,可以三五成群、不拘小节地下棋唱戏,自娱自乐。
“当时我家的面积仅有12平方米,一家三口挤在里面生活了好几年。记得那时,过道窄得连转个身都很困难。”周明德回忆在人大教师宿舍楼生活的那段时光时表示,“即使这样,在当时的生活水准下,也算挺不错了。”当时的周明德不仅是系里的骨干教授,还是全国全民经济核算委员会里的核心成员。同时,他还在进行着许多其他的科研项目。工作的投入与研究的深入让他暂时忘却了生活的窘迫。
然而,当弟弟妹妹因为经济拮据而备受生活之苦时,当孩子在小屋子里四处碰伤不时哭闹时,作为一家之主的周明德,前所未有地感受到改变生活现状的迫切性。“当时那种感觉特别强烈,希望有个大房子住,希望自己能建一栋宽敞明亮的高楼。”至今想起那段“没有尊严”的生活时,周明德依然有些心酸。
谈及创业初期,周明德总是不能忘记自己第一次去海南的感触,海南之行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从海南回到学校,我想了很多,最后决定弃书从商。”已过不惑之年的周明德语气深沉,神情淡定,一副只争朝夕的气概。
从令人景仰的教授到让人猜忌的商人,这样的转变对于旁人来说,或许会面临艰难的抉择,但周明德就那么简简单单地迈开了第一步。他说:“动机单纯,目标明确,但过程很痛苦。”
“院墙经济”到产业园
1993年,北京的房地产市场刚刚启动,看上去机会很多,但若想深入其中,需要找到一个合适的切入点,这个点,用周明德的话来说就是“院墙经济”与“产业退出”。
众所周知,在国家第一轮宏观调控前,许多人把目光放在纯粹的房地产开发上,以及一些“炒房、炒地”的利益圈中,而当时的周明德,却用从朋友那儿借来的五六十万,投资在了“价值不明”的单位院墙与废旧厂房的更新改造上。无论朋友与家人怎样劝告,周明德还是认定,只要目标正确,坚持就是胜利,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至今还有人说我是从建造简易写字楼起家的。事实上,这让许多人从中受惠。”的确,周明德所做的第一个写字楼至今还在,而当初的这些物业收益对于那时濒临破产的工厂与周明德新开张的企业而言也绝对是雪中送炭。
“真正意义上做房地产也是从早年合作的单位开始的,那时的经验与资金的积累对于我现在的发展都是非常宝贵的。”周明德对从业多年的房地产事业有着自己的理解。难怪有人说,周明德命好,不仅项目做得好,整个事业都做得蒸蒸日上。
1996年,周明德正式组建房地产公司,命名为北京凤凰城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1999年,周明德在西三环航天桥区域建造了风格独特的世纪经贸大厦。2002年,周明德收购原城建地产旗下的北京保福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并建造了中关村地标性建筑世纪科贸大厦。当然,他还进行多个住宅项目的开发和建设,如“取舍”、“巨山新村”、“北京北”等项目均在市场上受到了良好的评价。目前,他正全力策划一个中关村科技产业园的大型项目。
做实现个人价值的事
“我是个性格鲜明,非常直率、非常务实的人,只想着把事情先做好。”爱好下围棋的周明德气定神闲,一脸坚定与自信,对于这十几年的经商感受和做事原则,用一句话可以概括:认真做事,低调做人。
“他是个务实、低调而勤奋认真的人,”周明德的一位同学告诉记者,“老周是才美不外现。只有那些认识或相处过的朋友、同事、合作伙伴才会真正知道他的好。”周明德曾经一次性解决过五六百人的吃住困难问题,至今还会有人在路上见到他,突然走上来,握着他的手,感激涕零。
“无论怎样发展,商人总要以很平和的心态尽自己的责任与义务。”经商十几年的周明德试图以自己的观点去阐释现代商人的责任所在:首先,管好自己的员工,尽量让他们安居乐业;其次,处理好自己所涉及到的周边利益关系,包括对亲朋好友及合作伙伴的协调与保护;再次,在国家政策与社会价值的指导下,投入一定的资金与精力,为长远的经济发展做贡献;最后,在完成前面三者利益的同时,多做一些不带个人色彩的慈善义举,如创立慈善基金、助学教育等。
当被问及2005年他向北京市海淀区捐赠200万元慈善基金时,有些腼腆的周明德挠挠头,不好意思地说:“只有做了才明白,有些事情不一定与金钱有关系,利益只是其中的附带产品。”
“我觉得自己今天的成绩对于这个行业、这个社会而言,实在是微乎其微,但我的个人价值得到了更充分的展现。”较之曾经的“周老师”、“周教授”,今天的“周董事长”看起来更精神、更充实、更有责任感和成就感。
以棋会友甘于淡雅
围棋之乐、品茗之乐在于清香淡雅,生命中的生活之乐在于愉人悦己。
说到自己的业余生活,周明德的话多了起来。他说,从十几岁就养成早起的习惯,每天早晨6点钟会自然醒来。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看书读报,那些与企业管理有关无关,甚至有些“经济死角”的书籍总能让周明德兴趣盎然。
这位曾研究财经问题、讲求效率的经济“边缘人物”总喜欢“卖弄”自己的治学观,俨然一派教授作风。“没办法,我一直是个爱钻牛角尖儿的人。”周明德自我解嘲。
更令人奇怪的是,周明德居然“一出去游玩就生病”,且实践还证明“一谈工作就兴奋”的职业“毛病”在他身上又是如此明显。
“我还是业余围棋高手呢。”周明德兴奋地告诉记者。他的业余生活,除每周与朋友去打打高尔夫球外,最大的爱好就是下围棋,早在10年前就已是业余五段了。
“围棋是一种高智力的运动,需要耐力与毅力,它会让人在极其专注中达到一种神思合一的忘我境界。”谈到围棋,周明德总是话题很多,甚至还要去茶室里间拿出平时备好的围棋,欲与记者对决一番。
周明德说,这是上学时就留下来的嗜好,起初不懂,只在旁边观战,但看多了,也就入迷了。在人大教书的那6年里,他经常忙里偷闲地与同一个楼道里的那些教授或经济学家们一起下棋,一下就是好几盘,而且通常都是周明德赢他们许多。
“以棋会友,其乐无穷。一棋一招,尽在掌握中。”记者在周明德身上感觉到一种久违的学者趣味及商人魄力。
所谓学者治学,商人做事,二者各司其职,各效其力,如若互为仿效,就像孔夫子穿西装一不伦不类,贻笑大方。然而,坚韧、认真与乐善好施的周明德却把“周董事长”与“周教授”这两个称谓结合得如此天衣无缝,叫人不得不佩服。
讲述一个教授如何在教室里释疑解惑,可能只需要一天;了解一个教授是怎样在商海里发家致富,可能需要一个月;但如果想透过教授经商知悉其每天钻研与战斗的生活,可能需要一年。
在一年12个月里周明德几乎没有休息时间。一天24个小时,除了睡眠,他都保持奔走与思考的状态。他对自己的总结是:生命不息,战斗不止,走在征途的路上,寻求自我的价值。
为“大房子”弃教从商
1981年,安徽财贸学院毕业的周明德被分配到宣城行署当了一名普通的会计。那年他刚刚18岁,正是少年书生,意气风发的年龄。当时的周明德特别敬仰南开大学数学系的陈省身教授,于是他决定自学考研,希望能成为陈省身的学生。但阴差阳错,最后,周明德却走进了中国人民大学的研究生院,并在毕业后留校任教,成为一位专职教授。
“经历与经验是一笔难得的财富,许多人都愿以此为镜,去品鉴各种人情世故。”周明德对自己在“人大”6年的执教生涯感受颇为深刻。
一排黑洞洞的筒子楼,十几户人家居于其中,一字排开,共用水房、厨房和卫生间。唯一让人感到安慰的是,几位讲师、教授回到筒子楼后,可以三五成群、不拘小节地下棋唱戏,自娱自乐。
“当时我家的面积仅有12平方米,一家三口挤在里面生活了好几年。记得那时,过道窄得连转个身都很困难。”周明德回忆在人大教师宿舍楼生活的那段时光时表示,“即使这样,在当时的生活水准下,也算挺不错了。”当时的周明德不仅是系里的骨干教授,还是全国全民经济核算委员会里的核心成员。同时,他还在进行着许多其他的科研项目。工作的投入与研究的深入让他暂时忘却了生活的窘迫。
然而,当弟弟妹妹因为经济拮据而备受生活之苦时,当孩子在小屋子里四处碰伤不时哭闹时,作为一家之主的周明德,前所未有地感受到改变生活现状的迫切性。“当时那种感觉特别强烈,希望有个大房子住,希望自己能建一栋宽敞明亮的高楼。”至今想起那段“没有尊严”的生活时,周明德依然有些心酸。
谈及创业初期,周明德总是不能忘记自己第一次去海南的感触,海南之行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从海南回到学校,我想了很多,最后决定弃书从商。”已过不惑之年的周明德语气深沉,神情淡定,一副只争朝夕的气概。
从令人景仰的教授到让人猜忌的商人,这样的转变对于旁人来说,或许会面临艰难的抉择,但周明德就那么简简单单地迈开了第一步。他说:“动机单纯,目标明确,但过程很痛苦。”
“院墙经济”到产业园
1993年,北京的房地产市场刚刚启动,看上去机会很多,但若想深入其中,需要找到一个合适的切入点,这个点,用周明德的话来说就是“院墙经济”与“产业退出”。
众所周知,在国家第一轮宏观调控前,许多人把目光放在纯粹的房地产开发上,以及一些“炒房、炒地”的利益圈中,而当时的周明德,却用从朋友那儿借来的五六十万,投资在了“价值不明”的单位院墙与废旧厂房的更新改造上。无论朋友与家人怎样劝告,周明德还是认定,只要目标正确,坚持就是胜利,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至今还有人说我是从建造简易写字楼起家的。事实上,这让许多人从中受惠。”的确,周明德所做的第一个写字楼至今还在,而当初的这些物业收益对于那时濒临破产的工厂与周明德新开张的企业而言也绝对是雪中送炭。
“真正意义上做房地产也是从早年合作的单位开始的,那时的经验与资金的积累对于我现在的发展都是非常宝贵的。”周明德对从业多年的房地产事业有着自己的理解。难怪有人说,周明德命好,不仅项目做得好,整个事业都做得蒸蒸日上。
1996年,周明德正式组建房地产公司,命名为北京凤凰城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1999年,周明德在西三环航天桥区域建造了风格独特的世纪经贸大厦。2002年,周明德收购原城建地产旗下的北京保福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并建造了中关村地标性建筑世纪科贸大厦。当然,他还进行多个住宅项目的开发和建设,如“取舍”、“巨山新村”、“北京北”等项目均在市场上受到了良好的评价。目前,他正全力策划一个中关村科技产业园的大型项目。
做实现个人价值的事
“我是个性格鲜明,非常直率、非常务实的人,只想着把事情先做好。”爱好下围棋的周明德气定神闲,一脸坚定与自信,对于这十几年的经商感受和做事原则,用一句话可以概括:认真做事,低调做人。
“他是个务实、低调而勤奋认真的人,”周明德的一位同学告诉记者,“老周是才美不外现。只有那些认识或相处过的朋友、同事、合作伙伴才会真正知道他的好。”周明德曾经一次性解决过五六百人的吃住困难问题,至今还会有人在路上见到他,突然走上来,握着他的手,感激涕零。
“无论怎样发展,商人总要以很平和的心态尽自己的责任与义务。”经商十几年的周明德试图以自己的观点去阐释现代商人的责任所在:首先,管好自己的员工,尽量让他们安居乐业;其次,处理好自己所涉及到的周边利益关系,包括对亲朋好友及合作伙伴的协调与保护;再次,在国家政策与社会价值的指导下,投入一定的资金与精力,为长远的经济发展做贡献;最后,在完成前面三者利益的同时,多做一些不带个人色彩的慈善义举,如创立慈善基金、助学教育等。
当被问及2005年他向北京市海淀区捐赠200万元慈善基金时,有些腼腆的周明德挠挠头,不好意思地说:“只有做了才明白,有些事情不一定与金钱有关系,利益只是其中的附带产品。”
“我觉得自己今天的成绩对于这个行业、这个社会而言,实在是微乎其微,但我的个人价值得到了更充分的展现。”较之曾经的“周老师”、“周教授”,今天的“周董事长”看起来更精神、更充实、更有责任感和成就感。
以棋会友甘于淡雅
围棋之乐、品茗之乐在于清香淡雅,生命中的生活之乐在于愉人悦己。
说到自己的业余生活,周明德的话多了起来。他说,从十几岁就养成早起的习惯,每天早晨6点钟会自然醒来。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看书读报,那些与企业管理有关无关,甚至有些“经济死角”的书籍总能让周明德兴趣盎然。
这位曾研究财经问题、讲求效率的经济“边缘人物”总喜欢“卖弄”自己的治学观,俨然一派教授作风。“没办法,我一直是个爱钻牛角尖儿的人。”周明德自我解嘲。
更令人奇怪的是,周明德居然“一出去游玩就生病”,且实践还证明“一谈工作就兴奋”的职业“毛病”在他身上又是如此明显。
“我还是业余围棋高手呢。”周明德兴奋地告诉记者。他的业余生活,除每周与朋友去打打高尔夫球外,最大的爱好就是下围棋,早在10年前就已是业余五段了。
“围棋是一种高智力的运动,需要耐力与毅力,它会让人在极其专注中达到一种神思合一的忘我境界。”谈到围棋,周明德总是话题很多,甚至还要去茶室里间拿出平时备好的围棋,欲与记者对决一番。
周明德说,这是上学时就留下来的嗜好,起初不懂,只在旁边观战,但看多了,也就入迷了。在人大教书的那6年里,他经常忙里偷闲地与同一个楼道里的那些教授或经济学家们一起下棋,一下就是好几盘,而且通常都是周明德赢他们许多。
“以棋会友,其乐无穷。一棋一招,尽在掌握中。”记者在周明德身上感觉到一种久违的学者趣味及商人魄力。
所谓学者治学,商人做事,二者各司其职,各效其力,如若互为仿效,就像孔夫子穿西装一不伦不类,贻笑大方。然而,坚韧、认真与乐善好施的周明德却把“周董事长”与“周教授”这两个称谓结合得如此天衣无缝,叫人不得不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