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托马斯·哈代是英国横跨两个世纪的著名的小说家、诗人,他的诗歌开拓了英国20世纪文学,小说更是继承、发扬了维多利亚时代的文学传统。托马斯·哈代是英国文学史上一座丰碑,他一生共创作了二十多部长篇小说,《德伯家的苔丝》《还乡》《无名的裘德》等名著都出自他手。《德伯家的苔丝》是托马斯·哈代的代表作品,这部家喻户晓的作品因为包含着深刻的基督教伦理思想而展现出了极为丰富的宗教内涵。从基督教伦理视角出发分析小说主人翁苔丝,能够帮助读者了解维多利亚时代的宗教信仰、了解作者托马斯·哈代对宗教信仰所持有的态度,进而更深刻的认识名著《德伯家的苔丝》。
关键词:托马斯·哈代;德伯家的苔丝;人物形象;基督教伦理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7)03-0086-03
托马斯·哈代是英国文坛一座丰碑,时至今日他仍然是维多利亚时代拥有最多读者的小说家之一。托马斯·哈代一生的创作成果琳琅满目,而其中以小说和诗歌对后世的影响最为巨大。托马斯·哈代出生于一个基督教氛围浓郁的农村没落贵族家族,生活环境以及人生际遇使得他有着极强的基督教宗教信仰,进而导致他的作品也包含了丰富的宗教内涵。《德伯家的苔丝》是托马斯·哈代的代表作品,也是他所创小说中最为优秀的一部。小说讲述了贫穷少女苔丝与本家恶少亚雷以及牧师之子安吉尔之间的爱恨纠葛。在小说的结尾,痛苦到极致的苔丝杀死了亚雷,在与心爱的安吉尔共度5天之后被捕并被处以绞刑。《德伯家的苔丝》一经发表就遭到了抨击,有人认为这部小说是违背道德伦理的,也因此,作者托马斯·哈代的思想以及信仰也一度为人所不齿[1]。对于上述观点,笔者不能苟同,因而对这部小说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尝试着解读托马斯·哈代的宗教思想以及托马斯·哈代对维多利亚时期的基督教伦理思考。
一、苔丝——纯洁的基督教信仰者
小说《德伯家的苔丝》有一个副标题:a pure woman,此处指代的无疑是主人翁苔丝。也因此,我们可以认为作者托马斯·哈代在塑造苔絲这个形象的时候,已经赋予了她“纯洁”的内涵。苔丝容貌出众、心灵手巧、淳朴善良、吃苦耐劳,她出淤泥而不染,没有“与富攀姻”的虚荣心,即便被玷污,也没想过要顺水推舟使自己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苔丝向往爱情,她有着独特的人格,敢于不顾世俗眼光遵循自己的意志追求理想恋人……谁也不能否认,苔丝身上有着闪光的美好品质。但如果想要通过剖析苔丝形象特征解释托马斯·哈代赋予苔丝的“纯洁光环”,那么仅仅将眼光停留在上述肤浅的层面,显然不足以解决问题。因为苔丝的纯洁本质源自于她身上的、纯洁的“宗教主义”,即追求道德的纯洁,渴求罪恶的救赎[2]。
(一)“离经叛道”
苔丝被亚雷玷污,可他并不是她心中的理想配偶,因而她对他的花言巧语不为所动,即便怀有身孕,也毅然决然地离他而去。苔丝鄙夷“教众言论”,鄙夷墙上涂刷的“莫犯奸淫”。然后她又担心自己的孩子未受洗礼死后遭受残酷刑罚,因而私自、大胆的按照基督徒埋葬礼仪为他插上鲜花和十字架……
基于以上,将苔丝定义为“离经叛道”并不为过,也因此,说苔丝至死不忘与宗教力量斗争是毫无疑问的。然而,苔丝真的对抗基督教?虽然她质疑禁锢人的基督教律条,但她却始终追随基督教的核心精神。正如她对亚雷所说:我相信登山训众的大道精神。耶稣废《旧约》,登山训众、论八福,旨在教导人们“增仁爱、常善行”[3]。因此,教义并不是不能改变的,如果危害了人的利益、增添了人的痛苦,那么就应该及时摒弃。维多利亚时代的基督教伦理道德遭受粗暴玷污,所谓的宗教律条已经难以满足人们身心发展的需求,更与耶稣所宣扬的精神实质相违背。因此,苔丝离经叛道、违背教条,难道不正是她遵循基督教精神的最好证明?
(二)执着忏悔
“原罪”是基督教精神要义中的一个概念,主张:人生而有罪,因而人人需要忏悔,只有接受了惩罚,才能够洗涤自己的罪孽,洁净自己的灵魂。因此,真正的基督教徒有着强烈的“原罪意识”,也因此,他们有着强烈的“赎罪意识”。他们后悔自责,随后还会对自己进行更深层次的评价和审判,在此过程中,他们的心态会从懊恼、失望逐渐转变成为坦然、和谐。忏悔并不是基督教徒后悔的表现,而是他们追求自身完美的一种方式。
苔丝反叛宗教条律,但是宗教信仰却在她的思想中“根深蒂固”。脱离亚雷之后,苔丝坚持去教堂做礼拜,还能够将一本圣经记得烂熟……苔丝认为“失贞”是一桩罪过,因而在人们已经渐渐淡忘她的罪过之后,她却仍然不能放过自己,仍旧坚持自我审判。苔丝的忏悔是一种自发、自愿的自觉行为,是基督教信仰者发自本真的道德感受。当然,有人会因此认为苔丝思想守旧、固步自封。但这何尝又不是她遵从束缚人性的宗教律条、坚守谦卑于神的基督教徒信仰?《圣经》说,人类是上帝的子民,上帝了解人类的所有美德与罪恶,上帝是自然界里的最高权威,有权对犯罪之人进行审判。因此,苔丝向安吉尔坦白了自己的失贞,却并不为自己辩解。表面上,她在向自己心爱之人忏悔,然而,从实质角度看来,这又何尝不是她向上帝的忏悔?她哀求原谅,在遭到拒绝之后,随即认为自己“罪有应得”,随后她又开始忏悔,她希望通过忏悔洁净自己的灵魂,她相信只要接受惩罚自己就能获得上帝的赦免,也因此她守着自己的“执念”在漫长的岁月里默默承受艰辛苦难。
(三)充满圣爱
爱是基督教信仰的核心,是基督教信仰者的最高道德境界。基督教的爱是“圣爱”,包括两层含义,一是爱上帝,二是爱他人。“爱他人”是爱“上帝”的基础,因此,只有“爱他人”才可以“爱上帝”。正因为信奉此观念,所以基督教徒要自觉行善,要爱自己的仇敌,要懂得宽恕他人,还要懂得自我牺牲。
苔丝形象的最突出的特点是拥有“圣爱”,她无法对他人的苦痛无动于衷,因而她总是以悲悯的目光看待周围的一切:她认为马死是自己的罪责;她认为家庭贫困是她的罪责;她为了改善家庭情况去认亲;不忍家人流离失所成了亚雷的情妇……在家庭方面,苔丝看透了父母的虚荣,却仍然对他们言听计从,因为她认为那是“义务’;在爱情方面,她认为“失贞”伤害了安吉尔,因此她拒绝他的求婚,直到她无法阻挡焚身的爱火才接受求婚,却又迟迟不定下婚期,反而想方设法寻找机会向安吉尔坦白过去。正是因为满怀“圣爱”,她在新婚之夜被无情抛弃却没有半点怨言,就连想要自尽也要先考虑是否损害安吉尔的名誉;她活的谦卑,因为博爱她总是他人为先,她将他人的苦痛嫁接在自己身上,甚至不惜承认所有的罪恶都源自于自我;她爱人,她坚守着基督教信仰者的最高道德境界,在没有绝望之前,她甚至不曾怨恨亚雷,甚至为了避免家庭陷入悲惨境地成为亚雷的情妇……小说之中,托马斯·哈代虽然没有直接说苔丝是博爱的基督教信仰者,但是苔丝的一举一动却无一不让读者感受她的“圣爱”。 二、苔丝形象的多线映射
《圣经》是基督教的经典著作,对西方社会的发展、西方人思想、政治、文化、经济等等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圣经》影响了托马斯·哈代,也影响了他的创作,以至于《德伯家的苔丝》可以被认为是托马斯·哈代以《圣经》人物为原型,在消除一定基督教伦理内涵之后重新构建的一种基督教伦理思想[4]。
夏娃是人类的始祖,她与亚当居住于伊甸园,可以享受除了“分辨善恶树上的果实”之外的所有果实,然而她未能经受魔鬼的诱惑,偷食禁果,并因此惹怒耶和华,在被驱逐的同时不得不接受分娩的惩罚;苔丝与安吉尔于塔布篱牛奶厂结缘,并在那里共同度过了一段美好时光,就好似和亚当居住于伊甸园的夏娃,享受着无忧无虑的快乐时光。夏娃偷食禁果被驱逐,苔丝失贞,却无法对安吉尔的情感无动于衷,因而她向他坦白自己的罪责并接受惩罚。
托马斯·哈代利用一条看不见的线串联了苔丝和夏娃,如果非要区分这两者之间的差别,那我们只能说,夏娃是因为“试图隐瞒偷食禁果”而遭受惩罚,苔丝却是因为“袒露失贞”而遭受惩罚。因而从伦理角度看来,被动犯罪的苔丝比主动犯罪的夏娃多了一分无辜的性质[5]。
夏娃是托马斯·哈代创作苔丝的原型,但《圣经》之中能够与苔丝形成形象映射的,绝不仅仅只有夏娃一人。“抹大拿的玛利亚”在小说《德伯家的苔丝》中出现了3次,这个原本存在于《圣经》的人物形象与苔丝之间显而易见的存在映衬关系。抹大拿的玛利亚因“行淫”获罪,被世人鄙视,然而耶稣宽恕了她,为她辩护甚至赦免了她的罪,抹大拿的玛利亚因此从罪人成了圣眷降临之人,她甚至成为第一个得见耶稣复活的人,成为传达耶稣消息的神圣使者。苔丝因失贞“犯罪”,因此与抹大拿的玛利亚一样犯了肉體之罪:抹大拿的玛利亚遭受过迫害,然而困局最终被耶稣解除,甚至最终还受到了耶稣的赐福;苔丝失贞,遭受世俗歧视,然而在生命的尽头她获得了安吉尔的宽恕与理解。虽然从狭义的角度看来,苔丝最终还是成为了基督教伦理法则之下的牺牲品,她未能像抹大拿的玛利亚一样被正大光明的赦免;但是从宏观角度看来,安吉尔是苔丝失贞的“受害者”,也因此,安吉尔的宽恕救赎了苔丝的精神,使得她的信仰没有随着肉体的腐朽而一同堕落,苔丝的纯洁因此得以保存,基督教信仰者的坚守因此获得了肯定[6]。
三、苔丝形象的宗教意义分析
维多利亚后期,英国发生了大规模的宗教复兴运动,基督教门徒数量激增,教派的道德伦理观也基本得到了统一。然而,宗教革命并不完全,很多与时代相背离的教规教义并没有被肃清,宗教因此发生了表层、深层断裂,虽然没有从人们的生活中消失,但权威性、稳定性都大打折扣,加之科技冲击,人们头脑中的宗教信仰已经逐步趋向形式化。
托马斯·哈代出生于一个基督教氛围浓郁的农村没落贵族家族,也因此在他的思想意识里,有着深沉的基督教信仰,然而作为一个文化人,在他目睹一次又一次的科技进步之后,在经历了挣扎、苦痛、迷乱、怅惘之后,他形成了一种更为独特的“基督教思想”,是一种结合了现代人道主义精神与基督教核心主义的新型的基督教动机论道德观[7]。
托马斯·哈代认识到了资产阶级伦理道德观对人性的束缚,然而一个人的觉醒,并不能让一个民族觉醒,那么有识之士就该毫不留情地揭露社会问题?答案是否定的。维多利亚时期的知识阶层接受新学说并非易事,文化人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坚守,还有自己的固执。良药苦口利于病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愿意接受逆耳忠言。也因此托马斯·哈代想要唤醒民族的宏伟愿望必须“步步为营”。
作品是文人最强大的武器,托马斯将自己的思想观念注入作品,利用苔丝所处环境投射巨变中的维多利亚社会;利用苔丝的精神困境暗指维多利亚民众的精神困境;利用心怀圣爱的苔丝在腐朽的基督教道德观中失去生命这一悲剧启迪世人探索、承载、超越传统基督教道德:只有融合了人道主义的基督精神才能够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才能够引导人们在摆脱悲观向善的同时博爱,也才能够源远流长。
综上所述,托马斯·哈代有着极强的基督教思想,因而他的小说也拥有着丰富的宗教内涵。《德伯家的苔丝》是托马斯·哈代的代表作品,其中包含了浓郁的基督教伦理思想,就连小说核心人物的塑造都与《圣经》关系紧密。苔丝可以被认为是维多利亚后期一个阶层的缩影,因而苔丝信仰可以被认为是特殊时期的阶级宗教信仰和精神风貌写照。在小说之中,托马斯·哈代借助苔丝的悲剧控诉了维多利亚后期已成桎梏的资产阶级伦理道德观,实质是想要倡导恢复基督教本义,也因此托马斯·哈代所怀有的基督教思想是结合了现代人道主义精神与基督教核心主义的基督教动机论道德观,是托马斯·哈代在遭遇时代困境却未曾抛弃基督教信仰、想要利用作品警醒世人探索人类健康发展道路的一片赤诚。
——————————
参考文献:
〔1〕张敏瑜.基督教伦理视角下的《德伯家的苔丝》人物形象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5.
〔2〕邓雪.从哈代主要长篇小说中的人物描写看哈代的宗教思想[D].东北师范大学,2014.
〔3〕彭晨晨.《德伯家的苔丝》人物塑造的神话原型解读[D].安徽大学,2013.
〔4〕陈珍.民俗学视域下的哈代小说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4.
〔5〕李金杰.从生命本体到自我价值追求的幻灭[D].山东师范大学,2013.
〔6〕何桂娟.论托马斯·哈代长篇小说中的基督教精神[D].西南交通大学,2015.
〔7〕王雪梅.试论《德伯家的苔丝》中意象的运用[D].山东师范大学,2014.
(责任编辑 孙国军)
关键词:托马斯·哈代;德伯家的苔丝;人物形象;基督教伦理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7)03-0086-03
托马斯·哈代是英国文坛一座丰碑,时至今日他仍然是维多利亚时代拥有最多读者的小说家之一。托马斯·哈代一生的创作成果琳琅满目,而其中以小说和诗歌对后世的影响最为巨大。托马斯·哈代出生于一个基督教氛围浓郁的农村没落贵族家族,生活环境以及人生际遇使得他有着极强的基督教宗教信仰,进而导致他的作品也包含了丰富的宗教内涵。《德伯家的苔丝》是托马斯·哈代的代表作品,也是他所创小说中最为优秀的一部。小说讲述了贫穷少女苔丝与本家恶少亚雷以及牧师之子安吉尔之间的爱恨纠葛。在小说的结尾,痛苦到极致的苔丝杀死了亚雷,在与心爱的安吉尔共度5天之后被捕并被处以绞刑。《德伯家的苔丝》一经发表就遭到了抨击,有人认为这部小说是违背道德伦理的,也因此,作者托马斯·哈代的思想以及信仰也一度为人所不齿[1]。对于上述观点,笔者不能苟同,因而对这部小说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尝试着解读托马斯·哈代的宗教思想以及托马斯·哈代对维多利亚时期的基督教伦理思考。
一、苔丝——纯洁的基督教信仰者
小说《德伯家的苔丝》有一个副标题:a pure woman,此处指代的无疑是主人翁苔丝。也因此,我们可以认为作者托马斯·哈代在塑造苔絲这个形象的时候,已经赋予了她“纯洁”的内涵。苔丝容貌出众、心灵手巧、淳朴善良、吃苦耐劳,她出淤泥而不染,没有“与富攀姻”的虚荣心,即便被玷污,也没想过要顺水推舟使自己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苔丝向往爱情,她有着独特的人格,敢于不顾世俗眼光遵循自己的意志追求理想恋人……谁也不能否认,苔丝身上有着闪光的美好品质。但如果想要通过剖析苔丝形象特征解释托马斯·哈代赋予苔丝的“纯洁光环”,那么仅仅将眼光停留在上述肤浅的层面,显然不足以解决问题。因为苔丝的纯洁本质源自于她身上的、纯洁的“宗教主义”,即追求道德的纯洁,渴求罪恶的救赎[2]。
(一)“离经叛道”
苔丝被亚雷玷污,可他并不是她心中的理想配偶,因而她对他的花言巧语不为所动,即便怀有身孕,也毅然决然地离他而去。苔丝鄙夷“教众言论”,鄙夷墙上涂刷的“莫犯奸淫”。然后她又担心自己的孩子未受洗礼死后遭受残酷刑罚,因而私自、大胆的按照基督徒埋葬礼仪为他插上鲜花和十字架……
基于以上,将苔丝定义为“离经叛道”并不为过,也因此,说苔丝至死不忘与宗教力量斗争是毫无疑问的。然而,苔丝真的对抗基督教?虽然她质疑禁锢人的基督教律条,但她却始终追随基督教的核心精神。正如她对亚雷所说:我相信登山训众的大道精神。耶稣废《旧约》,登山训众、论八福,旨在教导人们“增仁爱、常善行”[3]。因此,教义并不是不能改变的,如果危害了人的利益、增添了人的痛苦,那么就应该及时摒弃。维多利亚时代的基督教伦理道德遭受粗暴玷污,所谓的宗教律条已经难以满足人们身心发展的需求,更与耶稣所宣扬的精神实质相违背。因此,苔丝离经叛道、违背教条,难道不正是她遵循基督教精神的最好证明?
(二)执着忏悔
“原罪”是基督教精神要义中的一个概念,主张:人生而有罪,因而人人需要忏悔,只有接受了惩罚,才能够洗涤自己的罪孽,洁净自己的灵魂。因此,真正的基督教徒有着强烈的“原罪意识”,也因此,他们有着强烈的“赎罪意识”。他们后悔自责,随后还会对自己进行更深层次的评价和审判,在此过程中,他们的心态会从懊恼、失望逐渐转变成为坦然、和谐。忏悔并不是基督教徒后悔的表现,而是他们追求自身完美的一种方式。
苔丝反叛宗教条律,但是宗教信仰却在她的思想中“根深蒂固”。脱离亚雷之后,苔丝坚持去教堂做礼拜,还能够将一本圣经记得烂熟……苔丝认为“失贞”是一桩罪过,因而在人们已经渐渐淡忘她的罪过之后,她却仍然不能放过自己,仍旧坚持自我审判。苔丝的忏悔是一种自发、自愿的自觉行为,是基督教信仰者发自本真的道德感受。当然,有人会因此认为苔丝思想守旧、固步自封。但这何尝又不是她遵从束缚人性的宗教律条、坚守谦卑于神的基督教徒信仰?《圣经》说,人类是上帝的子民,上帝了解人类的所有美德与罪恶,上帝是自然界里的最高权威,有权对犯罪之人进行审判。因此,苔丝向安吉尔坦白了自己的失贞,却并不为自己辩解。表面上,她在向自己心爱之人忏悔,然而,从实质角度看来,这又何尝不是她向上帝的忏悔?她哀求原谅,在遭到拒绝之后,随即认为自己“罪有应得”,随后她又开始忏悔,她希望通过忏悔洁净自己的灵魂,她相信只要接受惩罚自己就能获得上帝的赦免,也因此她守着自己的“执念”在漫长的岁月里默默承受艰辛苦难。
(三)充满圣爱
爱是基督教信仰的核心,是基督教信仰者的最高道德境界。基督教的爱是“圣爱”,包括两层含义,一是爱上帝,二是爱他人。“爱他人”是爱“上帝”的基础,因此,只有“爱他人”才可以“爱上帝”。正因为信奉此观念,所以基督教徒要自觉行善,要爱自己的仇敌,要懂得宽恕他人,还要懂得自我牺牲。
苔丝形象的最突出的特点是拥有“圣爱”,她无法对他人的苦痛无动于衷,因而她总是以悲悯的目光看待周围的一切:她认为马死是自己的罪责;她认为家庭贫困是她的罪责;她为了改善家庭情况去认亲;不忍家人流离失所成了亚雷的情妇……在家庭方面,苔丝看透了父母的虚荣,却仍然对他们言听计从,因为她认为那是“义务’;在爱情方面,她认为“失贞”伤害了安吉尔,因此她拒绝他的求婚,直到她无法阻挡焚身的爱火才接受求婚,却又迟迟不定下婚期,反而想方设法寻找机会向安吉尔坦白过去。正是因为满怀“圣爱”,她在新婚之夜被无情抛弃却没有半点怨言,就连想要自尽也要先考虑是否损害安吉尔的名誉;她活的谦卑,因为博爱她总是他人为先,她将他人的苦痛嫁接在自己身上,甚至不惜承认所有的罪恶都源自于自我;她爱人,她坚守着基督教信仰者的最高道德境界,在没有绝望之前,她甚至不曾怨恨亚雷,甚至为了避免家庭陷入悲惨境地成为亚雷的情妇……小说之中,托马斯·哈代虽然没有直接说苔丝是博爱的基督教信仰者,但是苔丝的一举一动却无一不让读者感受她的“圣爱”。 二、苔丝形象的多线映射
《圣经》是基督教的经典著作,对西方社会的发展、西方人思想、政治、文化、经济等等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圣经》影响了托马斯·哈代,也影响了他的创作,以至于《德伯家的苔丝》可以被认为是托马斯·哈代以《圣经》人物为原型,在消除一定基督教伦理内涵之后重新构建的一种基督教伦理思想[4]。
夏娃是人类的始祖,她与亚当居住于伊甸园,可以享受除了“分辨善恶树上的果实”之外的所有果实,然而她未能经受魔鬼的诱惑,偷食禁果,并因此惹怒耶和华,在被驱逐的同时不得不接受分娩的惩罚;苔丝与安吉尔于塔布篱牛奶厂结缘,并在那里共同度过了一段美好时光,就好似和亚当居住于伊甸园的夏娃,享受着无忧无虑的快乐时光。夏娃偷食禁果被驱逐,苔丝失贞,却无法对安吉尔的情感无动于衷,因而她向他坦白自己的罪责并接受惩罚。
托马斯·哈代利用一条看不见的线串联了苔丝和夏娃,如果非要区分这两者之间的差别,那我们只能说,夏娃是因为“试图隐瞒偷食禁果”而遭受惩罚,苔丝却是因为“袒露失贞”而遭受惩罚。因而从伦理角度看来,被动犯罪的苔丝比主动犯罪的夏娃多了一分无辜的性质[5]。
夏娃是托马斯·哈代创作苔丝的原型,但《圣经》之中能够与苔丝形成形象映射的,绝不仅仅只有夏娃一人。“抹大拿的玛利亚”在小说《德伯家的苔丝》中出现了3次,这个原本存在于《圣经》的人物形象与苔丝之间显而易见的存在映衬关系。抹大拿的玛利亚因“行淫”获罪,被世人鄙视,然而耶稣宽恕了她,为她辩护甚至赦免了她的罪,抹大拿的玛利亚因此从罪人成了圣眷降临之人,她甚至成为第一个得见耶稣复活的人,成为传达耶稣消息的神圣使者。苔丝因失贞“犯罪”,因此与抹大拿的玛利亚一样犯了肉體之罪:抹大拿的玛利亚遭受过迫害,然而困局最终被耶稣解除,甚至最终还受到了耶稣的赐福;苔丝失贞,遭受世俗歧视,然而在生命的尽头她获得了安吉尔的宽恕与理解。虽然从狭义的角度看来,苔丝最终还是成为了基督教伦理法则之下的牺牲品,她未能像抹大拿的玛利亚一样被正大光明的赦免;但是从宏观角度看来,安吉尔是苔丝失贞的“受害者”,也因此,安吉尔的宽恕救赎了苔丝的精神,使得她的信仰没有随着肉体的腐朽而一同堕落,苔丝的纯洁因此得以保存,基督教信仰者的坚守因此获得了肯定[6]。
三、苔丝形象的宗教意义分析
维多利亚后期,英国发生了大规模的宗教复兴运动,基督教门徒数量激增,教派的道德伦理观也基本得到了统一。然而,宗教革命并不完全,很多与时代相背离的教规教义并没有被肃清,宗教因此发生了表层、深层断裂,虽然没有从人们的生活中消失,但权威性、稳定性都大打折扣,加之科技冲击,人们头脑中的宗教信仰已经逐步趋向形式化。
托马斯·哈代出生于一个基督教氛围浓郁的农村没落贵族家族,也因此在他的思想意识里,有着深沉的基督教信仰,然而作为一个文化人,在他目睹一次又一次的科技进步之后,在经历了挣扎、苦痛、迷乱、怅惘之后,他形成了一种更为独特的“基督教思想”,是一种结合了现代人道主义精神与基督教核心主义的新型的基督教动机论道德观[7]。
托马斯·哈代认识到了资产阶级伦理道德观对人性的束缚,然而一个人的觉醒,并不能让一个民族觉醒,那么有识之士就该毫不留情地揭露社会问题?答案是否定的。维多利亚时期的知识阶层接受新学说并非易事,文化人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坚守,还有自己的固执。良药苦口利于病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愿意接受逆耳忠言。也因此托马斯·哈代想要唤醒民族的宏伟愿望必须“步步为营”。
作品是文人最强大的武器,托马斯将自己的思想观念注入作品,利用苔丝所处环境投射巨变中的维多利亚社会;利用苔丝的精神困境暗指维多利亚民众的精神困境;利用心怀圣爱的苔丝在腐朽的基督教道德观中失去生命这一悲剧启迪世人探索、承载、超越传统基督教道德:只有融合了人道主义的基督精神才能够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才能够引导人们在摆脱悲观向善的同时博爱,也才能够源远流长。
综上所述,托马斯·哈代有着极强的基督教思想,因而他的小说也拥有着丰富的宗教内涵。《德伯家的苔丝》是托马斯·哈代的代表作品,其中包含了浓郁的基督教伦理思想,就连小说核心人物的塑造都与《圣经》关系紧密。苔丝可以被认为是维多利亚后期一个阶层的缩影,因而苔丝信仰可以被认为是特殊时期的阶级宗教信仰和精神风貌写照。在小说之中,托马斯·哈代借助苔丝的悲剧控诉了维多利亚后期已成桎梏的资产阶级伦理道德观,实质是想要倡导恢复基督教本义,也因此托马斯·哈代所怀有的基督教思想是结合了现代人道主义精神与基督教核心主义的基督教动机论道德观,是托马斯·哈代在遭遇时代困境却未曾抛弃基督教信仰、想要利用作品警醒世人探索人类健康发展道路的一片赤诚。
——————————
参考文献:
〔1〕张敏瑜.基督教伦理视角下的《德伯家的苔丝》人物形象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5.
〔2〕邓雪.从哈代主要长篇小说中的人物描写看哈代的宗教思想[D].东北师范大学,2014.
〔3〕彭晨晨.《德伯家的苔丝》人物塑造的神话原型解读[D].安徽大学,2013.
〔4〕陈珍.民俗学视域下的哈代小说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4.
〔5〕李金杰.从生命本体到自我价值追求的幻灭[D].山东师范大学,2013.
〔6〕何桂娟.论托马斯·哈代长篇小说中的基督教精神[D].西南交通大学,2015.
〔7〕王雪梅.试论《德伯家的苔丝》中意象的运用[D].山东师范大学,2014.
(责任编辑 孙国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