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拉长柑橘链

来源 :当代党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reatkingh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来,马书记,吃个大的,蜜蜜甜哟!”
  4月11日中午,雨过天晴,忠县涂井乡友谊村九组。66岁的马万权和老伴正忙着在自家柑橘园里除草、掏沟,见村党支部书记马成林到来,赶忙从树上挑选了个最大的柑橘,执意要马书记尝尝。
  “这棵树收100斤柑橘不成问题,收入在270元左右。今年是试果,明后年旺果期肯定会更好。”马万权显得很兴奋,“1亩地50株柑橘树,1株平均产果50斤,每斤价格在0.45元至0.50元之间,这个账算下来,比种水稻的收入高多了。”马万权兴奋地一边算账一边说。
  “外面贩子来收柑橘,说是5角钱1斤,你没卖吗?”马成林问。“那不行,《章程》上明确写着‘统一销售’,我可不得违犯大家商量好了的规矩哟。”马万权回答。
  马万权所说的《章程》,就是他们自己的组织——涂井乡施格兰三峡柑橘协会民主协商后制定的《章程》。
  1997年,世界500强企业美国施格兰公司注资在忠县建设施格兰·三峡柑橘产业化项目。
  然而,美方中国区总裁史蒂芬第一次到忠县,就感叹“有许多事情要做了”——他们不但要说服农民拿出田地种柑橘树,还要让他们有规律地给柑橘树灌水、施肥、杀虫和进行其他管理。问题的严重性还在于,最初几年内农民见不到任何回报。
  当施格兰在忠县宣布,只要农民愿意种美国柑橘树,他们将全部收购产品的消息时,别说是农民,就连一些乡镇干部都说:“就是傻瓜,也认为这是一个谎言。”
  3年前,村里动员栽美国柑橘树,马万权“死个舅子”也不干:“祖祖辈辈都是种粮,还没看到过栽柑橘树挣钱的。”项目办对栽柑橘树的农户每挖1个坑给5元的补助,马万权依然不挖。
  马万权有他不栽的理由。
  从古到今,他们王家岩就是个“出米洞”。“果子不能当饭吃。家中有粮,心中才不慌。”马万权说,“那年乡里动员我们栽银杏树,购种苗时银杏树每根6角钱,嫁接时每根支付工钱1角5分钱。乡政府出面与村里订了回收合同,银杏树长到1.5米以上就收购,每根3元。可是后来银杏树长到3米高了,仍没人来收。还是去年多方设法,才卖出去了一部分。最后算下来,1根银杏树,我们管护了3年,得到了4角8分钱。”
  “现在种柑橘树,与过去不一样了。”项目办的同志上门动员说,柑橘树的品质好,是从美国引进的种苗;不愁技术,美国施格兰公司投资3150万美元给我们建了技术中心,专门供大家学习种植技术;不愁销路,重庆三峡建设集团将在我们这里建橙汁加工厂,企业今后派人上门收购果子;不愁资金,3年抚育期中,由公司垫支肥料、农药费用……这样的好事,到哪里去找?
  可势单力薄的农民还是不放心,怕上了“洋鬼子”和“奸商”的当,包括马万权在内的许多人都在观望。
  果农协会于是浮出水面。
  2002年3月,经县民政局登记注册的涂井乡施格兰三峡柑橘协会正式成立了,31名会员代表选举产生了理事会和监事会,设立了技术服务部、肥料农药部、财务部等。
  协会制定了财务管理、柑橘树抚育、园区道路及水池、滴灌设施管护等方面的制度,在柑橘树抚育期管理和果实销售上均实行“五个统一”,即统一施肥施药时间、统一采果时间、统一销售、统一运输和统一结账。
  “只要种了柑橘树,成了会员,就不再担心什么了。平时按吩咐的时间除草、施药等,挂果后就在家里等着数钞票!”马万权兴奋地说,“有这样的好事,我还担心啥子?不干才是傻子呢!”
  马万权拿出自家5亩良田良地,种上200株美国柑橘树,并按1株柑橘树1年交1元钱的标准,交纳会费后成为了柑橘协会会员。
  如今,涂井乡已在1687亩柑橘果园里栽了63986株柑橘树,285户果农全都加入了柑橘协会。
  2002年4月3日,友谊村的牟秀凡平生第一次受了一回处罚。他家的牛放牧到了柑橘果园,虽然一根树也没受到损失,但被人发现后,把牛牵到了柑橘协会,结果牟秀凡按协会《章程》交了50元,才牵回了自家的牛。协会得了25元作公积金,另外25元奖给了牵牛到协会的那个农民。
  处理的时候,牟秀凡没啥意见,因为协会《章程》里写得明明白白:“任何人不得在园内放牛、羊……”他自己也是会员,这些条款是自己举手通过的。
  协会真是想得周到,如果哪户外出务工不在家,就按每株每年2元标准托人代管,由协会监督;如果找不到代管者,协会按这个价格负责管好。
  “前不久,三峡公司要求我们每株树交10元收购押金,如果不卖给他们,这10元就不返回。我们果子才成熟,还没卖到钱,怎么交押金呢?还是协会出面协商,公司也就算了——柑橘照收,押金不交。”一果农乐呵呵地说。
  “为果子售价的问题,协会正和公司谈判,听说5角钱1斤要送到新立(橙汁加工厂所在镇),4角5分钱1斤就来园子里拉货,反正我们不担心,协会会为我们说话。”另一农户说。
  协会的力量,拉动了施格兰·三峡柑橘产业化项目建设。目前,忠县农民已按高标准,分3批成片建立了55000多亩基地果园,第一批基地果园去年已开始挂果。
  有了这个“原料车间”,重庆三峡建设集团也放心了,2003年4月投资1亿多元在忠县开工兴建橙汁加工厂,2004年12月就开始榨汁。
  “第一批基地果园今年大规模投产后的总产果不过3000吨,而这个厂每年要加工柑橘50万吨,我们的柑橘不愁卖不脱。”望着树上挂着的一个个“金果”,马万权笑了。
其他文献
市委最近召开了以研究解决“三农”问题为主题的二届七次全委会。“反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成了当前一个热门话题。  然而对于如何“反哺”,笔者在走访一些基层领导时,却发现存在两种模糊认识:一些农业县的基层领导认为,“反哺”就是要给钱给物给项目,还要大幅度提高农产品的价格,让工业和城市为自己的“原始积累”买单;而一些工业企业负责人和一些工业化、城镇化水平较高的区县领导却认为,市场经济讲的
期刊
把“理想信念、学习、宗旨、业绩、纪律、政治本色”作为6颗基本星,并结合岗位工作实际,再设定X颗星共若干项指标,云阳县推行党员先进性量化评价制度——  2005年3月25日下午,云阳县交通局会议室。  “周立安得‘模范星’、管小平得‘业绩星’……”支部书记根据综合情况正在公布党员先进性量化评价结果。除了6颗基本星外,县交通局结合单位和岗位实际,把公正执法星、安全责任星、模范星、文明礼仪星等增设为“6
期刊
杨建从小就怀着当兵的梦想。直到20岁那年,这个身瘦眼小脚杆长、黑不溜秋的四川雅安农村小伙子才终于如愿穿上了军装。被分到涪陵武警中队后,他很失望。因为那地方条件好,他觉得没“兵味”。于是,他主动申请到了东印山劳改农场。那是一个异常艰苦的地方,山高坡陡,与世隔绝,吃的菜几乎都是残根败叶。  在那里,他找到了感觉。  4年时间很快过去,他觉得自己磨砺得像个兵了。打靶拉练,站岗放哨之余,他努力学习,199
期刊
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拉动农业结构的调整,当前,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采取有力的政策措施,为发挥产业化的拉动作用创造有利条件。  首先是“龙头”企业的拉动,“龙头摆,龙身动”,因此,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龙头”企业建设,对“龙头”企业要在税收、信贷、出口等方面给予扶持。要有计划、有重点地培育一批大型“龙头”企业,不断增强它们对农业结构调整的带动、支持能力。要鼓励多种所有制形式、多种经营类
期刊
2003年10月,浙江一水泥厂看准了北碚丰富的石灰石资源,拟投资10多亿元在北碚兴建一座大型水泥厂。  “虽有较好的经济效益,但项目建成后,粉尘多,噪声大,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大。”面对这样一个大型项目,区环保部门经过考察后,提出了否定意见。  “宁愿发展慢一点,也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区领导果断地采纳了环保部门的意见。  “不环保请别来!”这是北碚区招商引资中一条铁打的原则。凡想落户北碚的企业,必
期刊
主持人点评:  专家指出,一个发达的农业产业化项目应该有“五高”,即劳动生产率高、土地产出率高、投入产出比高、科技贡献率高和农民收入水平高。“五高”的实质是什么?就是农业产业化对农村经济的高效能的拉动。  农业产业化拉动农村经济,必须改变过去分散的小规模的自然的经营状态。用制度经济学的观点说,改变分散经营的小农生产状况,就是要提高农村经济的组织化程度,拉长产业链,从而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最终提高
期刊
主持人点评:  专家认为,工业化对接“三农”有“四个有利于”: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利于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有利于城镇化发展;有利于促进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  工业化效应,在对接农民和农业初级产品的过程中得以充分显现:提高劳动者综合能力,改变农村劳动力素质低下的状况;以工补农、以工促农,为农业发展提供最直接最强大的资金来源;使广大农民尽快富裕起来,不断进行资本积累,改进耕作技术,提高农业效益
期刊
针对问题速整改,管理“红灯”亮起来。重庆市科委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多渠道征求意见,多角度查找问题,针对不足边查边议边改,实行限时办结和跟踪问效责任制,得到了社会各界好评。    变“指点江山”为主动服务    “你申报的课题已受理。”4月中下旬,向市科委申报科研课题的单位和个人都相继收到了这条信息。  这是怎么一回事?  原来,2005年4月19日,科委班子成员正面对面征求委机关中层干部意见时,一
期刊
每天清晨,穿着各异的农民或乘坐公共汽车,或骑摩托车、自行车,从四面八方赶往一家家工厂,向各自的工作车间走去。傍晚,下班的农民,结伴而归,一路欢声笑语。“流动”的农民,成了璧山县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4867个工业生产企业,使璧山县11万名农民“洗脚上田”成为产业工人,占全县农村劳动力的43.46%。去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3278元,其中一半以上来自在企业的工资性收入。  刘贵江是丁家镇八寿村五组
期刊
主持人点评:  资料表明,按农村1亩地年均纯收入500元,而向城镇转移1个劳动力的年收入6000元来计算,每转移1个农村劳动力的收入相当于增加了12亩耕地。  城镇靠什么来吸引农民?要靠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和特色产业,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以产业和人口集聚来促进城镇拓展。实践证明,1个城镇居民的消费,等于3个农民的消费,每增加1个城镇人口,平均可带动一次性投资2万元;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可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