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我国以往的教育方式主要以应试教育为主,而今的中等职业教育,为了适应人才市场需求,中职教育改革发展方向越来越面向技能化。以学生的综合能力为主导,理论知识为辅。使学生向实用性人才发展,在最短的时间内成为回报社会的技能型人才。为了适应现代化教学的发展趋势,教育改革已成为重中之重。
[关 键 词] 中职教育;改革技能化;技能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04-0022-01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成熟和完善,市場竞争的激烈势必对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传统模式那种以“岗位”为核心,以“工种”的细分为特点的职专教育,已经明显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中等职业教育面临严峻的挑战。由于传统模式的职业教育,培养出的毕业生,综合素质低下,知识面狭窄,技能单一,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薄弱,形成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这一方面给毕业生本人及家造成困难,同时又危及学校的生存和发展。那么,曾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出成千上万的初、中级劳动者的中等职业教育,难道就没有市场了吗?回答是否定的。笔者认为,中等职业教育大有作为。中等职业教育必须改革。下面,笔者结合本校以市场为核心的改革教育,浅谈改革中的市场问题。
一、市场的确定
综观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难其成因复杂,既有毕业生就业观念陈旧,过多依赖“包分配”的主观因素,也有国企改革抓大放小,减员增效,从而导致用工量减少等客观因素。但笔者认为毕业生就业难,最核心的成因是传统模式那种“但问教学,不问市场”的教学方式的必然后果。因此,改革的关键就是找准市场。
市场是一个不确定的存在,它因地域和产业结构的不同而千变万化。烟台地处沿海,是国家首批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得天时、地利之光。改革开放以来,烟台第二产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与第二产业这一劳动市场相对应的低、中级技工的需求相对饱和。如果不改革传统的教学,势必危及学校的生存和发展。试想,学校培养出的毕业生就不了业,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这样的学校还有吸引力吗?相反,第二产业的发展带动了第三产业(服务业)的快速发展,而第三产业(服务业)对低、中级服务人员的需求越旺,这就为我们这个长期以来,主要以为第三产业培养输送低、中级技术工人为己任的学校,提供了市场和改革的契机。市场找准了,一切围绕市场转,使我们学校“柳暗花明又一村”,规模和效益进一步壮大和提高。
二、围绕市场,设计教学
找准了市场,并不意味着已经成功,如果在专业设置和学科设置上不严谨、不科学,势必不能达到改革的预期目的。能不能招上学生并不是学校一厢情愿的事,这就要求学校专业的设置、毕业生的去向要有吸引力。根据市场需求这一“晴雨表”和学校师资的状况,我们设置了饭店管理、餐旅管理、职专服务和外事礼仪等专业,并对毕业生承诺推荐就业。这在取消毕业生“包分配”,就业实行再就业障碍。对这样的个例,学校绝不再是学生毕业出校门后就不再过问,而是未雨绸缪,在他们实习期间就多方了解实习情况,积极寻找对策和出路,力争不让一个学生毕业就失业。学校通过光开源路,开拓更多的实习基地,寻找细分目标市场,有针对性地进行“营销”,最终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三、以市场为导向,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
中国的教育体制,其专业划分过细,忽视综合能力培训的弊端,随着社会的发展已经明显地显露出来。分析“下岗”现象成因,造成部分企业人员下岗的主因是技能单一,专业不对口,综合素质和能力低下,这是以“工种”为特点,过细划分专业来实施教学的职业教育的必然结果。毕业生因技能单一难以就业或因缺乏竞争实力而下岗,这不仅仅是学生个人的问题,同时也关乎培养这样的学生的学校自身生存的问题。因此,要想培养出综合素质高、“一专多能”式的复合型人才,职业学校必须顺应社会的发展,以市场为导向,进行全面的教育改革。不问市场地关门办学,为教学而教学的结果是可想而知的。职业学校生源和毕业生的“本土”化特点是十分明显的。因此,在专业的设置和教学组合方面必须充分考虑“本土”市场的供需矛盾,充分做好市场调查。否则,培养出的学生要么因市场的饱和,要么因专业的不对口而难以就业。因此,职业学校必须在教学计划安排上坚持学以致用的原则,突出技能训练,强化实习教学。在课程设置上体现出复合型专业特点,注重应用性、针对性;在教学内容上注意专业之间的衔接,精练理论知识,扩大知识面,有选择地增加一些常用的、新兴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职业学校现开设的各工种(专业)均应增设外语、计算机项目,拓展学校事业和知识面,提高学生学习新知识,学会社会交往,掌握信息,创造思维和心理承受能力,培养出综合素质高的毕业生,拓宽就业门路。
市场虽然是不确定的,但市场却是永恒的。只有饱和的产品,没有饱和的市场。因此,虽然传统模式下的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千头万绪,但只要抓住市场这一提纲挚钦的“牛鼻子”,一切从市场出发,服从市场,职业教育就大有希望。尤其是劳动预备制度将在全国县以上城镇普遍推行,这给职专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机遇。
参考文献:
[1]高金岭.现代职业教育技术与现代教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吴艳华.论中等职业院校教学管理中的激励机制与人文关怀的结合[J].科技与企业,2013(7).
[关 键 词] 中职教育;改革技能化;技能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04-0022-01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成熟和完善,市場竞争的激烈势必对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传统模式那种以“岗位”为核心,以“工种”的细分为特点的职专教育,已经明显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中等职业教育面临严峻的挑战。由于传统模式的职业教育,培养出的毕业生,综合素质低下,知识面狭窄,技能单一,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薄弱,形成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这一方面给毕业生本人及家造成困难,同时又危及学校的生存和发展。那么,曾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出成千上万的初、中级劳动者的中等职业教育,难道就没有市场了吗?回答是否定的。笔者认为,中等职业教育大有作为。中等职业教育必须改革。下面,笔者结合本校以市场为核心的改革教育,浅谈改革中的市场问题。
一、市场的确定
综观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难其成因复杂,既有毕业生就业观念陈旧,过多依赖“包分配”的主观因素,也有国企改革抓大放小,减员增效,从而导致用工量减少等客观因素。但笔者认为毕业生就业难,最核心的成因是传统模式那种“但问教学,不问市场”的教学方式的必然后果。因此,改革的关键就是找准市场。
市场是一个不确定的存在,它因地域和产业结构的不同而千变万化。烟台地处沿海,是国家首批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得天时、地利之光。改革开放以来,烟台第二产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与第二产业这一劳动市场相对应的低、中级技工的需求相对饱和。如果不改革传统的教学,势必危及学校的生存和发展。试想,学校培养出的毕业生就不了业,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这样的学校还有吸引力吗?相反,第二产业的发展带动了第三产业(服务业)的快速发展,而第三产业(服务业)对低、中级服务人员的需求越旺,这就为我们这个长期以来,主要以为第三产业培养输送低、中级技术工人为己任的学校,提供了市场和改革的契机。市场找准了,一切围绕市场转,使我们学校“柳暗花明又一村”,规模和效益进一步壮大和提高。
二、围绕市场,设计教学
找准了市场,并不意味着已经成功,如果在专业设置和学科设置上不严谨、不科学,势必不能达到改革的预期目的。能不能招上学生并不是学校一厢情愿的事,这就要求学校专业的设置、毕业生的去向要有吸引力。根据市场需求这一“晴雨表”和学校师资的状况,我们设置了饭店管理、餐旅管理、职专服务和外事礼仪等专业,并对毕业生承诺推荐就业。这在取消毕业生“包分配”,就业实行再就业障碍。对这样的个例,学校绝不再是学生毕业出校门后就不再过问,而是未雨绸缪,在他们实习期间就多方了解实习情况,积极寻找对策和出路,力争不让一个学生毕业就失业。学校通过光开源路,开拓更多的实习基地,寻找细分目标市场,有针对性地进行“营销”,最终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三、以市场为导向,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
中国的教育体制,其专业划分过细,忽视综合能力培训的弊端,随着社会的发展已经明显地显露出来。分析“下岗”现象成因,造成部分企业人员下岗的主因是技能单一,专业不对口,综合素质和能力低下,这是以“工种”为特点,过细划分专业来实施教学的职业教育的必然结果。毕业生因技能单一难以就业或因缺乏竞争实力而下岗,这不仅仅是学生个人的问题,同时也关乎培养这样的学生的学校自身生存的问题。因此,要想培养出综合素质高、“一专多能”式的复合型人才,职业学校必须顺应社会的发展,以市场为导向,进行全面的教育改革。不问市场地关门办学,为教学而教学的结果是可想而知的。职业学校生源和毕业生的“本土”化特点是十分明显的。因此,在专业的设置和教学组合方面必须充分考虑“本土”市场的供需矛盾,充分做好市场调查。否则,培养出的学生要么因市场的饱和,要么因专业的不对口而难以就业。因此,职业学校必须在教学计划安排上坚持学以致用的原则,突出技能训练,强化实习教学。在课程设置上体现出复合型专业特点,注重应用性、针对性;在教学内容上注意专业之间的衔接,精练理论知识,扩大知识面,有选择地增加一些常用的、新兴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职业学校现开设的各工种(专业)均应增设外语、计算机项目,拓展学校事业和知识面,提高学生学习新知识,学会社会交往,掌握信息,创造思维和心理承受能力,培养出综合素质高的毕业生,拓宽就业门路。
市场虽然是不确定的,但市场却是永恒的。只有饱和的产品,没有饱和的市场。因此,虽然传统模式下的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千头万绪,但只要抓住市场这一提纲挚钦的“牛鼻子”,一切从市场出发,服从市场,职业教育就大有希望。尤其是劳动预备制度将在全国县以上城镇普遍推行,这给职专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机遇。
参考文献:
[1]高金岭.现代职业教育技术与现代教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吴艳华.论中等职业院校教学管理中的激励机制与人文关怀的结合[J].科技与企业,20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