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是学习语文的基础阶段。在这个阶段必须打好听说读写的基础,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如何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呢?
确立“大纲”的指导性,吃透听说读写要求。“大纲”不仅规定了小语教学听说读写的总的要求,而且还规定了各个年级阶段的分要求。作为一个教师不仅要吃透总要求,还要吃透所任教年级教材的听说读写要求,在大纲的指导下,制定听说计划。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有的放矢地进行听说读写训练。反之,如果教师不确立“大纲”的指导性,在训练中势必造成要求时高时底,时有时无,机械重复多,实际效果少的现象。
提高课堂的艺术性,培养听说读写能力。课堂是训练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主阵地。上课时不能习惯于程式化的分析,把上课变成“讲演”,使学生听说读写训练不能贯穿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也不能在学生听说读写实际中,指导他们如何听说读写。我们必须因人而异、因文而异地设计符合教学规律,符合发展能力训练“双基”的课堂结构。
设计“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课堂结构。在学生整体感知、初识课文大意的基础上,教师只能读有代表性的一章一节。然后以此为范例,让学生举一反三,自学其它章节。教师指导他们阅读、理解、领会、议论、进行听说读写训练。
设计读说写并重的课堂结构。让学生先去读课文,然后让学生说出读懂哪些,哪些不懂,教师作适当点拨、总结,再让学生说,最后在讲中插练,在练中达到纯熟的程度。
设计已读带讲的课堂结构。小语教材中有些描写自然风光、景色的课文,如《瑞雪》、《林海》、《桂林山水》等。课文中精彩词语多,句中用词准确,生动形象,具有强烈胡感染力。读可再现课文中语言文字描绘的艺术境界,学生通过看课文、听朗读,有身临其境之感。在弄清词、句、章和思想内容后,体会并加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一般步骤可分为:初读,了解大意;再读,理解层次;细读,列出提纲;研读,具体叙述;品读,训练技巧。
设计分步走、分点学的结构。先预习后讲读,讲读中提出问题,启发学生以读、想、议、结的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步骤为:第一步,预习课着重以自学手段理解文章的内容,理解掌握疑难字词;第二步,讲读课,老师运用提问、设计疑点、点拨、引导,让学生思考、议论、归纳、总结,掌握文章的表达形式;第三步在口述、笔练中使所学知识达到熟练化。此结构适用较长的课文。
设计整体阅读法的课堂结构。阅读教学一般应从教材的整体出发,以“整体——部分——整体”为序进行教学。具体地说,就是沿着篇章——段落——句子——词语的路子进行整体地训练。这就便于从读学写, 以写促读,读写结合。在课堂结构上可分“总体感知”、“具体分析”、“总体深化”三个环节。
注重作业的科学性,培养听说读写能力。教师布置作业应讲究科学,不能有盲目、偏多、偏难等现象,一般应注意以下几点:
以课本为主,反对舍本逐末。课本中的书面习题和基础训练,实质上都是对学生听说读的训练,可一些教师只花几分钟把课文后的问题简要一说,基础训练再去讲演一番,而花大力气去找课外书的题目,一黑板一黑板地去抄,为应试作准备。实质上,我们把时间花在书后习题和基础上,效果会更好。
以兴趣为激励,反对呆板,单一。例如:讲了《少年闰土》后,激励引示:你们想知道闰土中年时是什么样子吗?请课后查看鲁迅先生写的《故乡》,努力拓展学生知识面。再如学了童话故事后,可提示:我们明天开个故事会,看谁讲的童话最好听。
以读促写,反对只读不写。教师可为学生设计一个读写卡,上面标明题目、阅读时间、作者、好词好句、主要内容、收获体会等,让学生每周填写一张,对学生读写能有极大帮助。
方法是多样的,但我们要注重系统性、典型性、针对性、兴趣性等,切实为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创造条件。
采用多样性语文课外活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课外活动室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成分,它可以加速培养并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如何开展活动呢?
编排课本剧。小学课本中有不少思想性强、艺术性好的文章,教师可组织学生改编成课本剧。如《渔夫和金鱼的故事》,通过活动,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提高。
搞比赛。如作文比赛、朗诵比赛、演讲比赛、听写比赛、讲故事比赛等等。
做游戏。如拼音、识字游戏。组词游戏、成语接龙、抓错别字、说绕口令等等。
启发学生向各类少儿报班级专栏投稿等。还有如猜谜语、写日记、剪贴、采访、游览等等。
要提高学生的素质,我们教师必须具备一定得素质,才能对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听说读写训练,而达到初步的听说能力,并在听说读写训练过程中,进行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江苏省盱眙县淮河实验小学)
确立“大纲”的指导性,吃透听说读写要求。“大纲”不仅规定了小语教学听说读写的总的要求,而且还规定了各个年级阶段的分要求。作为一个教师不仅要吃透总要求,还要吃透所任教年级教材的听说读写要求,在大纲的指导下,制定听说计划。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有的放矢地进行听说读写训练。反之,如果教师不确立“大纲”的指导性,在训练中势必造成要求时高时底,时有时无,机械重复多,实际效果少的现象。
提高课堂的艺术性,培养听说读写能力。课堂是训练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主阵地。上课时不能习惯于程式化的分析,把上课变成“讲演”,使学生听说读写训练不能贯穿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也不能在学生听说读写实际中,指导他们如何听说读写。我们必须因人而异、因文而异地设计符合教学规律,符合发展能力训练“双基”的课堂结构。
设计“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课堂结构。在学生整体感知、初识课文大意的基础上,教师只能读有代表性的一章一节。然后以此为范例,让学生举一反三,自学其它章节。教师指导他们阅读、理解、领会、议论、进行听说读写训练。
设计读说写并重的课堂结构。让学生先去读课文,然后让学生说出读懂哪些,哪些不懂,教师作适当点拨、总结,再让学生说,最后在讲中插练,在练中达到纯熟的程度。
设计已读带讲的课堂结构。小语教材中有些描写自然风光、景色的课文,如《瑞雪》、《林海》、《桂林山水》等。课文中精彩词语多,句中用词准确,生动形象,具有强烈胡感染力。读可再现课文中语言文字描绘的艺术境界,学生通过看课文、听朗读,有身临其境之感。在弄清词、句、章和思想内容后,体会并加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一般步骤可分为:初读,了解大意;再读,理解层次;细读,列出提纲;研读,具体叙述;品读,训练技巧。
设计分步走、分点学的结构。先预习后讲读,讲读中提出问题,启发学生以读、想、议、结的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步骤为:第一步,预习课着重以自学手段理解文章的内容,理解掌握疑难字词;第二步,讲读课,老师运用提问、设计疑点、点拨、引导,让学生思考、议论、归纳、总结,掌握文章的表达形式;第三步在口述、笔练中使所学知识达到熟练化。此结构适用较长的课文。
设计整体阅读法的课堂结构。阅读教学一般应从教材的整体出发,以“整体——部分——整体”为序进行教学。具体地说,就是沿着篇章——段落——句子——词语的路子进行整体地训练。这就便于从读学写, 以写促读,读写结合。在课堂结构上可分“总体感知”、“具体分析”、“总体深化”三个环节。
注重作业的科学性,培养听说读写能力。教师布置作业应讲究科学,不能有盲目、偏多、偏难等现象,一般应注意以下几点:
以课本为主,反对舍本逐末。课本中的书面习题和基础训练,实质上都是对学生听说读的训练,可一些教师只花几分钟把课文后的问题简要一说,基础训练再去讲演一番,而花大力气去找课外书的题目,一黑板一黑板地去抄,为应试作准备。实质上,我们把时间花在书后习题和基础上,效果会更好。
以兴趣为激励,反对呆板,单一。例如:讲了《少年闰土》后,激励引示:你们想知道闰土中年时是什么样子吗?请课后查看鲁迅先生写的《故乡》,努力拓展学生知识面。再如学了童话故事后,可提示:我们明天开个故事会,看谁讲的童话最好听。
以读促写,反对只读不写。教师可为学生设计一个读写卡,上面标明题目、阅读时间、作者、好词好句、主要内容、收获体会等,让学生每周填写一张,对学生读写能有极大帮助。
方法是多样的,但我们要注重系统性、典型性、针对性、兴趣性等,切实为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创造条件。
采用多样性语文课外活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课外活动室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成分,它可以加速培养并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如何开展活动呢?
编排课本剧。小学课本中有不少思想性强、艺术性好的文章,教师可组织学生改编成课本剧。如《渔夫和金鱼的故事》,通过活动,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提高。
搞比赛。如作文比赛、朗诵比赛、演讲比赛、听写比赛、讲故事比赛等等。
做游戏。如拼音、识字游戏。组词游戏、成语接龙、抓错别字、说绕口令等等。
启发学生向各类少儿报班级专栏投稿等。还有如猜谜语、写日记、剪贴、采访、游览等等。
要提高学生的素质,我们教师必须具备一定得素质,才能对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听说读写训练,而达到初步的听说能力,并在听说读写训练过程中,进行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江苏省盱眙县淮河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