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细细品味金开城老先生的《漫话清高》,琢磨近年的高考满分作文,我不由替即将参加高考的考生向金老先生作上一揖!本文太有借鉴价值了,对于那些还在“散文迷宫”中失措、徘徊的学生来说,它无疑就是一位最称职的向导!
所谓“万事开头难”,文章开篇也是如此。有些同学总是感觉无从下笔,绞尽脑汁也无计可施。尤其考场上,有限时间里就会越想越紧张,故而影响整体水平的发挥。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漫话清高》的开篇:“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清高曾是个褒义词,清高的人一般说来是受到敬重的。清高的‘清’是为人清白正直,不搞邪的、歪的、见不得人的勾当。‘高’则似乎不同于高风亮节、德高望重之高,而是总要带上一点孤独乃至孤僻的意味,或者可以解释为孤高。”估计有人会说,这有什么稀奇的,它不过是给“清高”一个定义罢了。确实也不过如此。但是,文直切“清高”,开门见山的开篇式,却成了许多高考考生的秘密考场法宝。下面我结合近年高考优秀作文来谈谈:
“怀念从前,季节总是如歌般行吟。当春来到时,它是‘桃之夭夭’的景致;当夏来到时,它是‘小荷才露尖尖角’的生机;当秋走近时,它是‘晴空一鹤排云上’的诗情;当冬走近时,它是‘窗含西岭千秋雪’的韵致。”(选自福建卷的命题作文,以“季节”为题)这开篇从四季切入,书写对四季的感悟、品味,溢满作者的赞叹之情。这样,它不仅立意初现,而且,又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上引作文的开篇,与《漫话清高》的开篇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文首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扣话题切入,这不仅使文立意凸显,情向已定,更便于后文驰骋文墨,在结构上具有提挈下文、统摄全篇的作用,而且流畅的语言令文文采陡增。这样的开篇,怎能不轻易地就吸引别人的眼球呢?
有了好的立意、开篇,还得有支撑它的材料。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巧妇是难为无米之炊的。我们都熟知,美味佳肴须用材料来烹饪,锦衣绣服须用材料来制作,亭台楼阁须用材料来建造,同样,佳作华章也须用鲜活的材料来充实。而材料从哪儿来,《漫话清高》又为我们亮出了它的路牌。其实,材料的来源很多,就看我们会不会搜寻。这时,我们大可不必舍近求远,我们所学过的教材,尤其是语文教材,里面人物故事、名言佳句,无一不是入文的绝妙之材!
先来看看《漫话清高》,当作者谈到清高不仅要有“实”,还必须得有“名”时,所引之例:举陶渊明,名在何处?因其《饮酒》《归园田居》,令其名至实归。而素有“梅妻鹤子”的林和靖为何会获此殊荣?因其“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咏梅绝唱!当作者谈到“评定清高的样板是严格”的时候,以李白为例,分析其未被评为清高样板的原因,撷取了他的“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等诗句,细析他用世之心过于急切,又极为自负,缺乏恬退的风度,故与“清高”失之交臂。当论及“清高的模糊性”时,以孟浩然为例,结合其诗“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来指出其求援用世之心。看到这,聪明的同学大概已从中瞧出一点端倪,“引”中的玄机就在这:巧以其文(言)论其人,乃高明之引也!
某一考生在《读、感悟》一文中这样运材,“‘读’李清照,我读到的是凄婉与哀伤。‘花自飘零水自流’是怎样的一丝惆怅;‘梧桐更兼细雨’是怎样的一缕忧伤;‘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是怎样的一种悲壮;‘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又是怎样的一帘断肠。”(安徽卷,以“读”为话题)看,“读”李清照,就以其诗来论之,在语言典雅唯美中,既使文有很强的质感,艺术感染力也倍增!试想,若没有这如顺手拈来的诗句,单凭作者的评议那该多苍白无力!写文人就意味着文与人的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是的,落笔成文的关键是语言,“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语言苍白无味之文,必拒人于千里之外!若我们在引用材料时,只是简单的叙叙其人,发发自己的议论,那么,文章很容易变得干巴生涩、缺少文采,而内容亦趋向单薄。但如果我们平时能多做分类积累,用起来就会得心应手。而以其诗(言)来论其人,那不仅会使语言增添文化底蕴,使文章增加睿智,使意境更显深远。
所谓“万事开头难”,文章开篇也是如此。有些同学总是感觉无从下笔,绞尽脑汁也无计可施。尤其考场上,有限时间里就会越想越紧张,故而影响整体水平的发挥。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漫话清高》的开篇:“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清高曾是个褒义词,清高的人一般说来是受到敬重的。清高的‘清’是为人清白正直,不搞邪的、歪的、见不得人的勾当。‘高’则似乎不同于高风亮节、德高望重之高,而是总要带上一点孤独乃至孤僻的意味,或者可以解释为孤高。”估计有人会说,这有什么稀奇的,它不过是给“清高”一个定义罢了。确实也不过如此。但是,文直切“清高”,开门见山的开篇式,却成了许多高考考生的秘密考场法宝。下面我结合近年高考优秀作文来谈谈:
“怀念从前,季节总是如歌般行吟。当春来到时,它是‘桃之夭夭’的景致;当夏来到时,它是‘小荷才露尖尖角’的生机;当秋走近时,它是‘晴空一鹤排云上’的诗情;当冬走近时,它是‘窗含西岭千秋雪’的韵致。”(选自福建卷的命题作文,以“季节”为题)这开篇从四季切入,书写对四季的感悟、品味,溢满作者的赞叹之情。这样,它不仅立意初现,而且,又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上引作文的开篇,与《漫话清高》的开篇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文首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扣话题切入,这不仅使文立意凸显,情向已定,更便于后文驰骋文墨,在结构上具有提挈下文、统摄全篇的作用,而且流畅的语言令文文采陡增。这样的开篇,怎能不轻易地就吸引别人的眼球呢?
有了好的立意、开篇,还得有支撑它的材料。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巧妇是难为无米之炊的。我们都熟知,美味佳肴须用材料来烹饪,锦衣绣服须用材料来制作,亭台楼阁须用材料来建造,同样,佳作华章也须用鲜活的材料来充实。而材料从哪儿来,《漫话清高》又为我们亮出了它的路牌。其实,材料的来源很多,就看我们会不会搜寻。这时,我们大可不必舍近求远,我们所学过的教材,尤其是语文教材,里面人物故事、名言佳句,无一不是入文的绝妙之材!
先来看看《漫话清高》,当作者谈到清高不仅要有“实”,还必须得有“名”时,所引之例:举陶渊明,名在何处?因其《饮酒》《归园田居》,令其名至实归。而素有“梅妻鹤子”的林和靖为何会获此殊荣?因其“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咏梅绝唱!当作者谈到“评定清高的样板是严格”的时候,以李白为例,分析其未被评为清高样板的原因,撷取了他的“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等诗句,细析他用世之心过于急切,又极为自负,缺乏恬退的风度,故与“清高”失之交臂。当论及“清高的模糊性”时,以孟浩然为例,结合其诗“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来指出其求援用世之心。看到这,聪明的同学大概已从中瞧出一点端倪,“引”中的玄机就在这:巧以其文(言)论其人,乃高明之引也!
某一考生在《读、感悟》一文中这样运材,“‘读’李清照,我读到的是凄婉与哀伤。‘花自飘零水自流’是怎样的一丝惆怅;‘梧桐更兼细雨’是怎样的一缕忧伤;‘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是怎样的一种悲壮;‘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又是怎样的一帘断肠。”(安徽卷,以“读”为话题)看,“读”李清照,就以其诗来论之,在语言典雅唯美中,既使文有很强的质感,艺术感染力也倍增!试想,若没有这如顺手拈来的诗句,单凭作者的评议那该多苍白无力!写文人就意味着文与人的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是的,落笔成文的关键是语言,“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语言苍白无味之文,必拒人于千里之外!若我们在引用材料时,只是简单的叙叙其人,发发自己的议论,那么,文章很容易变得干巴生涩、缺少文采,而内容亦趋向单薄。但如果我们平时能多做分类积累,用起来就会得心应手。而以其诗(言)来论其人,那不仅会使语言增添文化底蕴,使文章增加睿智,使意境更显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