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识字的金钥匙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flytekmil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低年级识字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一、二年级学生要能够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该学段的认字量占到了小学阶段识字量的50%。这个数字足以证明低年段识字任务的艰巨。在这样的背景下,在完成听说训练的同时完成识字任务,显然是个矛盾点。陶行知为此提出了要关注生活,从生活入手,识字生活化的观点。
  那么如何弥补课堂识字的不足呢?笔者认为,要找准生活识字的根,架起识字的桥,在学以致用的生活场中进行识字,使学生获得丰富的积累。
  一、激活生活经验,找准识字的根
  小学生刚入学前,就已经有了基本的识字能力,虽然还不能完整地写一句话,也不能用书面语表述自己的所见所闻,但在学生的生活经验里,已经有了字的概念。如“妈妈”这个词,孩子通过平时和妈妈的接触,早就有了认识。“爸爸、蓝天、白云、饼干、西瓜”等词,孩子在平时的生活中已有所认识,所以当我们提到“西瓜”的时候,孩子就会联想到绿色的、圆圆的瓜的形状,还会有味觉上的反应。
  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小学生在没有认识汉字的形之前,早就已经通过电视、电影等途径,不知不觉认识了汉字的音和义。
  由此可以看出,识字教学就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激活学生对汉字的音、义的认知记忆,再结合结构,完成汉字的认识的过程。
  为此,我们可以在教室里做汉字游戏,让几个孩子做动作,其他孩子说动作,然后一起认识动作,如跑、跳、走、扛、挑、背、拿、哭、笑等。学生通过动作表演,与汉字建立联系,而后教师再出示卡片,学生进行识记和比对,从而记忆汉字字形。教师还可以做出售字卡的游戏,让一学生卖白菜、萝卜、菠菜、卷心菜等菜类商品,其他学生用识字卡兑换,这样无形中激活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扩大了识字量。
  二、解决音和形的对应问题,架起识字的桥
  识字教学的重点,就是要让学生解决音和形的对应问题,听到音就能写出字形,根据字形就能够读出音。这样的一一对应才是识字教学的关键。那么对教师而言,如何才能帮助学生架起音与形的桥梁呢?
  笔者认为,首先要提供丰富的识字媒介,刺激学生的识字需求。新课标明确指出,小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积极的识字诉求,教师要善于保护这种识字欲望并适当引导。对低年段学生来说,机械记忆和形象记忆占主导地位,为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尊重其心理需求,多提供有效的学习媒介,如色彩鲜艳的图画、丰富的多媒体课件等,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乐学。
  其次,要营造浓郁的识字教学氛围。汉字同汉语一样,以其独特的方式,存在于孩子的环境中。对小学生来说,教室里如果充满了一个个有生命力的汉字,那么就能够有效激发孩子与汉字对话的热情,使其在无形中增加阅读能力。
  教师要在教室里粘贴一些汉字,如一些物品的汉字名称、班级同学的姓名等。另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校园卫生区里的一些花草树木的名称、温馨用语等,让学生随时随地都可以看到汉字的身影。
  再次,教给学生高效识字的方法。对教师来说,让学生识字本身不是目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高效识字的方法,这样就能够在短时间内快速积累字词,为高学段的学习提供保障。
  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多比较、分析,发现不同汉字之间的区别,自主探究,找到方法。如低年级教学中的高效识字法有“加一加”(“日”字加一笔,你能变出几个字?),有“减一减”(“天、大、王、白”分别减一笔,能变成几个字?),还有“合一合”、“分一分”、“比一比”等多种汉字组合方式。我们要根据汉字的结构,使学生掌握识字方法,高效识字。
  三、进行识字实践,铺设“识字场”
  认知心理学认为,只要给学生提供一个有利的环境,学生就会像学走路、吃饭那样很快学会识字。在低年级识字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与环境结合起来铺设有利的“识字场”。一方面,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多阅读一些书籍,使识字和阅读有机结合。背童谣、诵读古诗等形式,都可以帮助学生识字,积累汉字。另一方面,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讨论和交流,比如让学生看一些精彩的少儿节目,大家看后多交流,谈论其中的情节,发展文字表达能力;可以到野外踏青,讲述自己的感受,用文字来描述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还可以让学生开展各种游戏活动,将自己的感受说出来,用汉字传达出自己的心情。
  新课标下的识字教学,并非只是课本知识那么狭隘。低年级学生的生活资源丰富多彩,识字资源也很丰富,教师从生活入手,让学生用求知的眼睛,从生活的海洋里汲取营养,必定能够打开阅读的大门。
  (责编 莫彩凤)
其他文献
字义教学是识字教学的核心,其实质是帮助学生建立起具有概括性和间接性的字和它所代表的事物间的联系。字义教学对字形教学的影响很大,可以使学生减少机械识记,增强意义识记。理解字义的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只有根据不同的生字特点和认知规律,结合教材选用最有效的教学方法,才能使字义教学更扎实、有效。  一、利用构字规律,理解字义  汉字是表意文字,汉朝的许慎将其构造方式总结为“六书”:“象形者,画成其物,
“课题”是课文的“眼睛”,它或直接点明题意,或标明范围,或说明相关地点人物,它是引导学生触摸文本并进入文本灵魂的捷径之一。但这么重要的资源,在语文教学中,往往被很多教师给忽视了。教师最常见的做法是在教新课时往黑板上一写课题,让学生齐读几遍,课题的生命价值就算体现了。《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创造性的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 如何合理开发利用“课题”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接受熏陶的第一步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第一课时是整体感知课文的关键点,也是对学生进行读写训练、提高素养的起始点。一般来说,第一课时就是识字学词,通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理清课文的层次。那么,怎样才能提高第一课时的教学效率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认为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高效导入课题,激发学生兴趣  小学生都是孩童,他们对一切事物都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要想激发他们的学习兴
“编筐编篓,重在收口。”小学语文课堂的结束语,犹如热闹聚会的温情告白,好比画龙需要点睛,对巩固所学知识、强化教学效果,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高明的结束语是课堂教学的“凤尾”。在长期的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我精心设计课堂结语,收到了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一、以学生小结为主的总结归纳式结语  新课快结束时,教者帮助学生梳理全课内容,要求学生用简洁明了的话语总结课文,使新知识在学生大脑中经过“信息编码”而
阅读教学的本质,是要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渗透和熏陶,以期培养和塑造健康的人格,在未来社会发展中能够独立自主做人做事。我在语文教学中努力想通过有效途径,提高渗透语文课堂的人文性,以下是我在《生命桥》教学实践做的模式探索,在这里与大家分享交流。  一、人文关怀,点燃阅读期待  阅读期待是迫切求知的心理状态,更是探求知识的源泉所在。新课伊始,我从学生的阅读期待入手,引导学生对羚羊命运从关注到揪心,激起想
人民教育出版社顾振彪老师认为,现在的语文教材中思想内容好的课文大致分为“讲一点的小哲理、抒一点小感情的软性散文”和“歌颂历代人民反抗剥削、压迫的刚性作品”两种。我想歌颂党和祖国对人民的关怀也是“刚性作品”,而被选进苏教版三年级语文教材的乔羽的《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歌词即属于这种类型。其中,“谁给我们安排下幸福生活”这一问是歌词的点睛之笔。那如何引导学生说出答案来呢?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很久,直到这次执教
六年级是小学阶段的最后一站,从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角度来看,我们的学生在识字断句上已经没有太大的问题。但站在学生的角度来看,他们并不乐观,因为进了初中或高中,他们会承受更大的应试压力,到那个时候语文已经不完全是语文了,人文性也有可能变成工具性。因此,我希望自己的教学能够给他们带来更多的教益。  《爱之链》是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取材于外国的一篇短篇小说,讲述了主人公乔依帮助一位老妇人,而老妇
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感悟,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受益,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从而达到阅读教学的目标。那么,如何引导学生有效地感悟,把感悟真正落到实处呢?本文以《草船借箭》为例,撰文如下。  一、悟之准备——创设情境  感悟,是基于某种特定情境的,离开了具体的情境,感悟也就不成其为感悟了。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创设一种能保障有效阅读的良好契机与氛围,披情入文,使学生自觉、有效地感知阅读客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亚里士多德认为:“思维是从疑问开始的。”“疑”是开山的斧,“问”是深耕的犁。《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可见,“有效质疑”是现代小学生应该达到的一项学习技能,是他们必备的语文素养之一。然而在我们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模式比比皆是。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把课前精心设计的各种
俗语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仅有大米,没有善于烹饪的巧妇,同样难得美食。没有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课堂也难呈现出精彩。精彩的教学设计是执教者教学经验的积累,教学智慧的结晶。笔者就以《小露珠》一课的多次教学设计为例,简单阐述实现教学设计生长的策略。  一、精选内容,教学设计准确而本位  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曾说过: “课前,老师得先和文本对话,即钻研好教材。只有教材把握好了,才能和学生交流。”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