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面列出了一小部分行业消费者的观点,令人失望的是,在采访期间,很多消费者似乎不愿意甚至不想说关于“3·15”或者消费投诉的事,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大多数人没有经历过消费上被欺骗或者买到瑕疵产品等等,这也并不能说明中国目前产品质量上有一个很大的提升,它代表不了所有消费者的观点。
不过,至少从采访的大多数消费者的口中得到一个当下的观点就是:“‘3·15’似乎与我们的生活上没有太多的关联。”
对于从事消费行业相关的人群来讲,他们的对于“3·15”的感受是否也会出现变化?
小郭是一名80后的门户网频道的记者,工作邮箱里平时也会接收一些消费者发来的投诉,这让他经常会关注到维权的话题。
小郭接触的最多就是汽车方面的维权,在过去的两三年中,他接触了很多像他一样大、来自不同城市的维权消费者,他们在论坛里、在QQ群里一起讨论车子的问题,一起组织并且记录每一次维权。
小郭曾和很多维权的发起人聊过,有一次小郭认识了福克斯车主李威,那段时间里他和李威连续探讨了几个晚上关于福克斯漏油以及抖动问题,有时都过了深夜,小郭觉得李威比自己还专业,李威给小郭讲了他很多次的维权经历,比如如何在群里引导大家有序维权,自掏腰包去第三方测试车子问题、跟其他车友一起去4S店拉横幅维权等等。作为小郭来讲,尽可能把一些客观的建议给李威,希望能够帮到他。
这个工作让小郭似乎比其他人更容易理解中国消费者现在维权的现状,很多维权者除了更加懂专业的知识加上一些法律上的东西,剩下就是坚持下去。
有时小郭看到一些消费者投诉会感触颇深,特别是一些地方普通消费者发来的维权故事,各种维权过程中的辛酸苦辣让他感同身受,小郭会根据消费者的遭遇写一些相关报道,但更多情况下还是爱莫难助。
近些年,小郭觉得真正消费维权类的报道在减少,特别是能够打动消费者的故事,或者是让企业看了觉得产品要改善,或者是让政府和社会不同行业的人静下来能够反思并且反复阅读的东西。很多媒体都在忙着转型或者蹭一些社会热点,其实有一些更加真实的消费者想说的,都随着时间逐渐的被人遗忘。而像“3·15”这样的消费权益日,也似乎比前几年冷清了许多,或许有诸多因素。
小郭跟其他行业媒体的朋友私下聊天,也感觉到一些媒体同行业的人也不太愿意关注这些,感觉社会整个大环境就是这样。
其实早在很多年以前,就有不少媒体人在探讨一个话题:
“3·15”的公众影响力在逐步衰减?
从此次中国质量万里行杂志调查采访的结果来看,近一半的消费者认为这和自己实际关系不大,而一半以上的消费者认为消费者权益保护遥遥无期。
知名媒体人石述思在几年之前谈到“3·15”时这样评价:“尽管这些年消费环境和消费者维权意识这些年有长足进步,但凭心而论,其弱势地位始终未获根本改善。如果说,过去是由于意识的欠缺和能力的匮乏,缺少更多渠道,那么现在经过多年的启蒙,各个渠道也趋向成熟,消费者继续沉默,一方面或者是遇到了难以逾越的体制瓶颈,没有人愿意为一次侵权去倾其所有,又看不到迅速解决的通道,另一方面,消费者的观念与此前不同,在不想维权或者不愿维权的意识下,他们也不再选择信任‘3·15’。”
在这样一个原本应该是属于消费者自己的节日里面,更多的人似乎放下了原本应该拥有的权利。在“3·15”尴尬背后,更多的或許是一种无奈。
不过,至少从采访的大多数消费者的口中得到一个当下的观点就是:“‘3·15’似乎与我们的生活上没有太多的关联。”
对于从事消费行业相关的人群来讲,他们的对于“3·15”的感受是否也会出现变化?
小郭是一名80后的门户网频道的记者,工作邮箱里平时也会接收一些消费者发来的投诉,这让他经常会关注到维权的话题。
小郭接触的最多就是汽车方面的维权,在过去的两三年中,他接触了很多像他一样大、来自不同城市的维权消费者,他们在论坛里、在QQ群里一起讨论车子的问题,一起组织并且记录每一次维权。
小郭曾和很多维权的发起人聊过,有一次小郭认识了福克斯车主李威,那段时间里他和李威连续探讨了几个晚上关于福克斯漏油以及抖动问题,有时都过了深夜,小郭觉得李威比自己还专业,李威给小郭讲了他很多次的维权经历,比如如何在群里引导大家有序维权,自掏腰包去第三方测试车子问题、跟其他车友一起去4S店拉横幅维权等等。作为小郭来讲,尽可能把一些客观的建议给李威,希望能够帮到他。
这个工作让小郭似乎比其他人更容易理解中国消费者现在维权的现状,很多维权者除了更加懂专业的知识加上一些法律上的东西,剩下就是坚持下去。
有时小郭看到一些消费者投诉会感触颇深,特别是一些地方普通消费者发来的维权故事,各种维权过程中的辛酸苦辣让他感同身受,小郭会根据消费者的遭遇写一些相关报道,但更多情况下还是爱莫难助。
近些年,小郭觉得真正消费维权类的报道在减少,特别是能够打动消费者的故事,或者是让企业看了觉得产品要改善,或者是让政府和社会不同行业的人静下来能够反思并且反复阅读的东西。很多媒体都在忙着转型或者蹭一些社会热点,其实有一些更加真实的消费者想说的,都随着时间逐渐的被人遗忘。而像“3·15”这样的消费权益日,也似乎比前几年冷清了许多,或许有诸多因素。
小郭跟其他行业媒体的朋友私下聊天,也感觉到一些媒体同行业的人也不太愿意关注这些,感觉社会整个大环境就是这样。
其实早在很多年以前,就有不少媒体人在探讨一个话题:
“3·15”的公众影响力在逐步衰减?
从此次中国质量万里行杂志调查采访的结果来看,近一半的消费者认为这和自己实际关系不大,而一半以上的消费者认为消费者权益保护遥遥无期。
知名媒体人石述思在几年之前谈到“3·15”时这样评价:“尽管这些年消费环境和消费者维权意识这些年有长足进步,但凭心而论,其弱势地位始终未获根本改善。如果说,过去是由于意识的欠缺和能力的匮乏,缺少更多渠道,那么现在经过多年的启蒙,各个渠道也趋向成熟,消费者继续沉默,一方面或者是遇到了难以逾越的体制瓶颈,没有人愿意为一次侵权去倾其所有,又看不到迅速解决的通道,另一方面,消费者的观念与此前不同,在不想维权或者不愿维权的意识下,他们也不再选择信任‘3·15’。”
在这样一个原本应该是属于消费者自己的节日里面,更多的人似乎放下了原本应该拥有的权利。在“3·15”尴尬背后,更多的或許是一种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