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比较 联结迁移

来源 :中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ay_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复习课是让学生巩固学过的知识,进一步分析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把学过的知识融会贯通起来,更全面系统地掌握知识的一种学习活动。然而,在复习教学阶段,大多数教师只倾注于字词、句式、文本内容、阅读理解等方面的复习,很少甚至几乎没有安排专项习作复习课。即使有的教师安排习作复习的内容,也只是对习作知识做简单梳理,然后通过串讲的方式,试图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掌握。这样进行的习作复习,学生掌握的习作知识是片面、零乱、抽象的,对提高学生习作水平效果甚微。
  习作能力是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集中反映。习作是孩子进行言语沟通的主要方式之一,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要想不断提高学生习作水平,笔者认为很有必要组织学生开展专项习作复习课,即以教科书为载体,对本学期已学过的文章的基本写作方法进行回顾、总结、提炼,把相关阅读拓展开来,并有针对性地展开知识迁移运用,以指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写作操练的实践性活动。笔者通过实践尝试,认为可以试着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教学活动。
  一、整合课本资源,建构完整知识体系
  语文课本是以单元主题板块的形式编排而成的,但相同主题的几篇文章,往往主旨相似而文体并不相同。这样的编排会直接导致学生学习的知识总是以课文点状的形式或单元块状的形式存在。而这种点状和块状的知识是不能形成相互联系的完整习作知识体系的。整合文本资源的习作复习课则可以改变这一缺陷,可以让学生把平时学到的零碎的、不完整的习作知识进行条理化、系统化。复习时,只要找准重点、难点,设计科学合理的训练点,就可以把许多习作知识很好地融合起来,让学生在重温文本内容的同时,能比较完整系统地掌握相同文体内容的共同规律和不同的表达方式,从而在实践活动中切实提高专项习作复习课的学习效能。
  习作专项复习课的首要任务是让学生将文体或者写作方法相同的课文进行归类整理,然后再进一步组织学生展开梳理、比较、评析、发现并总结其中的写作特色与异同。以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教科书为例,学生把整本书大致分为七大类,如下表所示。
  二、比较文本写法,厚实习作表达形式
  比较学习法是一种应用普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是对一些事物的个别属性加以分析综合,而后确定它们之间异同的逻辑思维过程。运用比较学习法,可以让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变得更全面,更深刻。在习作专项复习课中,就是要倡导以学生比较、发现、归纳为主。既要把文本作为传授知识的载体,又要让他们对不同课文展开整合与比较,同中求异,异中求同。还要把课文当作范例来梳理总结,提炼相同文体的不同言语表达形式和段式布局。一旦学生领悟并掌握其中的表达方法后,就可以在这些方法的指导下,联系生活实际,有针对性地指导写作实践,以进一步厚实学生的习作表达形式。
  以上述写景类文章为例,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要让学生重点关注是按什么顺序展开描写的,作者又是怎样把它们写得生动有趣的。这5篇文章在写作顺序和表达形式上各不相同,有的是按从近到远的顺序描写的,有的是按移步换景的顺序描写的,有的是按时间顺序描写的,有的是按景物几个方面描写的。又如,同样是用移步换景写法所写的《记金华的双龙洞》和《七月的天山》,前一篇作者在视角描写的基础上,着重通过内心感受来表现双龙洞的窄小和神秘,让人身临其境;而后一篇则更偏重于联想,作者充分运用比喻、排比的手法描绘了一个如仙境般的天山,令人神往。通过这样比较,学生既温习了课文内容,又积累了更多关于写景类文章的不同言语表达方式,同时还感悟并总结出一些习作心得:对于写景类的文章,运用何种方法描写,要根据不同的事物内容选择恰当的表达形式。
  三、课内外巧联结,深化习作方法理解
  教师如果只关注课内的几篇文章,不仅学生的兴趣会大减,而且有时也无法全面例证某类文体的一般特征。这时教师就要引入类似或者相同文体的文章,让学生展开比较品析,也就是课内外联结。所谓课内外联结,就是指教师在组织学生复习同一体裁的一组课文后,给学生提供类似或在习作方法上相同的文章让学生阅读、比较、赏析,以达到学生对此类文章在言语表达形式和谋篇布局方法上的理解与内化。这种灵活机动的联结,是一种对课内阅读的有效拓展。它可以避免师生孤立地解读教材,引领学生由课内走向课外,为学生理解和积累不同习作表现方法提供更多的正能量。
  例如,在学生归纳出课文《桂林山水》的写作特点(课文以总分总的段式谋篇布局,分别从视觉、感觉或想象的角度对桂林的山、水和山水融合三个方面展开细描,文章多处采用排比句的言语形式来赞美桂林山水无愧“甲天下”的称号)后,紧接着就可推荐学生去阅读老舍写的《趵突泉》,并让他们展开赏析,学生也能迅速发现这篇文章作者是以总分的段式,从视觉、听觉、感觉(想象)角度入手,对3个大泉和许多小泉展开细致描写的,这样,一个纯洁、活泼、多姿的趵突泉形象深深印在了学生的心中。学生不仅再次印证写景的文章可从视觉、感觉(想象)角度着手描写,还可以从听觉角度入手展开描写,并由此得出自己的学习心得:对于不同的景物描写,方法可有所不同,构思也要因景而异。
  四、实践迁移运用,提升习作表现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如何运用语言文字的实践性课程。写作知识的教学力求精要有用。应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为此,我们的习作专项复习课如果只是一味地让学生知道一些文本的言语特点与表现方法,而不让学生加以及时地模仿操练,那就只能是纸上谈兵,隔靴搔痒,学生的习作能力还是很难有所提高。因此,必须组织学生进行实践迁移活动——有针对性地开展习作与评析。
  实践迁移活动指的是运用师生总结的习作方法,来评价、反思、指导学生习作的实践性活动。例如,四年级下册有许多写人叙事的文章,孩子们在学习和复习的过程中,能真切地感受到写人的文章往往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神态、心理活动等来表现人物的个性形象。学生一旦掌握了这些描写人物的方法,就能将人物写得有血有肉,让读者有如见其人的感觉。在梳理总结这些人物表现方法后,可以让学生观察身边的一位同学或老师,再模仿课文中的方法写下来。最后师生共同来做“猜猜这是谁”的游戏。先让学生读自己完成的习作,然后让大家猜。能猜出来,说明学生掌握了描写人物的方法;不能猜出来,大家就可以提出一些修改性的意见和建议,让学生进行补写。教师可以让学生把优秀的习作编辑成册,放在展示台供大家阅读、交流、评鉴。这样的迁移实践活动,学生学到的习作方法才会真正得到运用与内化,学生的习作能力才有可能得到切实的提高。
  专项习作复习课,通过整合,二次利用课本资源;通过比较,全面系统地梳理表达方法;通过联结拓展,厚实习作表达形式;通过迁移实践,增强学生表现力。如此展开复习,已不再是简单地重复“已经学过的”,而是在学生原来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的一次崭新的延伸与生长,引领他们向更高层次“拾级而上”。学习充满新鲜与挑战,学生兴趣盎然,习作提升空间自然就大。(责任编辑:符 洁)
其他文献
[摘 要]  “音乐联觉”是“音乐”和“联觉”的复合词,既可以理解为联觉在儿童音乐学习中的运用,也可以指儿童音乐学习中产生的联觉现象。在音乐教学过程中,“联觉”不仅仅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模式,更是一种音乐学习的方法论。《巴鲁瓦》一课中,尝试借助“联觉”,让儿童不只是走“近”了音乐,更是走“进”了“音乐世界”。  [關键词]  小学音乐;联觉;通感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学生主要通过听觉活动感受和体验音乐
[摘 要] 利用学生常见错误资源,探讨如何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巧用“错误”来优化教学,使学生在学习中逐步建立起对所学内容的整体把握,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方法,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关键词] 算法与程序;错误资源;有效利用  在《算法与程序设计》课堂教学中,笔者发现,错误总是伴随着学生的学习过程。而学习过程中的错误是一种来源于学习活动本身,直接反映学生学习情况的生成性教学资源。所以,必须抓住
[摘 要]  以金属材料的发展为例,让学生认识到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从而进一步体会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帮助学生设计探究实验方案,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理性思维、勇于探索、合作交流等核心素养。  [关键词]  发展核心素养;金属材料;实验探究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具体围绕“全面
[摘 要]  在必修阶段对原子结构、元素性质和元素周期律(表)的已有认识基础上,基于认识思路的结构化和化学核心观念的结构化,建构新的原子结构模型和元素周期律(表)模型,深化学生对微观结构和元素性质变化规律的认知,深入认识物质的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促进学生对学科本质的理解,发展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  认知模型;构建;教学设计  “原子的结构与元素的性质”是高中化学选择性必修模块2“物质
[摘 要] 中学古诗词教学中运用读写结合的方法,有机实现了古诗词深度教学,将诵读鉴赏和写作表达结合、共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精神,符合语文核心素养精神。以七年级语文教材中的《春中田园作》一诗为例,探讨这种读写相济、美美共生的诗词教学范式,事理结合,针对性强,富于借鉴模仿意义。  [关键词] 古诗词;深度;读写结合  读写结合的古诗词教学,以读促写、以写促读,有机实现了深度学习,
[摘 要] “慢”教育与“快”教育相对而生,慢教育的本质是用“过程”来刻画的。叩问其“有效性”是历史的必然、现实的需要、长远的关键。实践证明,慢教育能在过程中改善学生的“数学现实”、助推学生的“数学理解”,能在过程中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关键词] 数学教育;慢的价值;有效教学  “你在桥上看风景,楼上看风景的人在看你。” ——卞之琳  “慢教育”在“快教育”被置于“顶层”的哲学时代“破土而
[摘 要]深度研读文本不是对知识内容的深度挖掘,而是强调知识背后的学习价值,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阅读能力的培养和阅读方法的运用。深度研读强调在了解学情的基础上,深入文本、研析情感、适度整合、深度对话,是一种注重学生思维培养,在文本、学生、作者之间建立有效联系的一种教学方式。以《白雪歌送武判官》为例,探讨在古诗教学中深度研读的基本策略,有效解决课堂教学的低效。  [关键词]中学语文;深度研读;送别诗
一、教材分析  《利用表格定位网页元素》是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小学《 信息技术》 六年级第8 课。在学习本课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建立网站,在网站中建立网页以及在网页中直接输入文字和插入图片,学会了插入水平线使网页更规整,并且作了保存。本课是在上一课的基础上,学会利用利用表格定位网页中的文字、图片,即学会在网页中插入表格,在表格中的单元格中插入图片和文字,会初步修改表格属性,为下一课学
一、突出针对性    根据考试的题型,复习内容可分为基础知识、阅读、口语交际、综合实践与习作五部分内容。基于复习内容多,复习时间有限,要想提高复习的有效性,首先必须避免盲目、随意的复习训练。根据学生知识、技能等的实际情况,确定训练重点,才能有的放矢。例如经摸查,发现学生的听力有待提高。教师便可加强对学生“听”的训练:听一段话后,做填空题;听一段话,写出主要内容;听录音,写要点,回答问题……如此针对
[摘 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小学品德与社会的课程教学工作出现了新的变化。如何切实有效地落实新课改的教学要求,顺利完成新时期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提升,是当前摆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立足于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发展,对新课程改革下小学品德与社会的课程特点进行了分析,对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有效性的方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品德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