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新课程背景下的音乐欣赏课教学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ch_kitt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音乐新课标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音乐鉴赏能力。音乐欣赏课不仅是提高学生鉴赏水平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但是在传统的音乐欣赏教学中,有些教师往往没有“以人为本”,而是“以书为本”,热衷于“满堂灌”,而忽略了学生对乐曲的感受。最终,学生只能被教师牵着鼻子走,被动地理解乐曲,无法领悟乐曲中丰富的内涵。而音乐欣赏课也只是犹如过眼云烟、稍纵即逝。
  如何才能改变现状,真正发挥音乐欣赏的审美功能呢?笔者认为,只有转变教育观念,用新课程的理念来引领中学音乐欣赏教学,才能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一、营造良好的欣赏环境,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音乐欣赏的目的不是培养音乐家,而是培养热爱音乐、喜欢音乐的人。为此,教师一方面要实行教学民主,营造一个平等、民主、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允许学生说“不”,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权。另一方面要给学生一个“静心聆听”的音乐环境,给学生一个自由想象的空间,让他们敢想、敢说、敢问,人人都能主动积极地参与到音乐欣赏活动中来。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听”是打开心灵的钥匙,是艺术想象、审美、再创造的前提。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倾听、倾听、再倾听。通过倾听,提高学生音乐鉴赏力和审美体验判断的能力,从作品中体会“此情此景”。
  引导学生向作品敞开心灵,通过作品与作者交流,只有敞开心灵,才会发觉草木有情,山水会意,石雕具有体温,语词点染光景,旋律呈现生命曲线。这种激发学生发自内心的对音乐感悟的作用,是平面性的语文阐释、游离于音乐之外的体态动作所远远不能相比的。
  【案例一】《江河水》欣赏
  在教师给予有效的指导和启发后,让学生结合现实生活谈谈能联想到的情境。有学生想到了一群难民行走在黄河边上,想到前途茫茫,没有希望,他们心里十分愁苦,悲伤的泪水掉进黄河,却激不起一朵浪花,但那永不停息的黄河水不知疲倦地奔腾前行,却仿佛在告诉他们要坚强,苦难总会过去。还有学生想到了一位因家中贫困面临辍学的农家女孩,在自家院子洗衣服的情境。女孩低着头慢慢搓洗着一家人的衣服,一绺头发垂落额前,眼里噙着泪,强忍着不让它滑落,因为怕妈妈看到了会更难过,但她心里真的舍不得学校,丢不下破旧的书包,旋律描写的就是当时的心情……这些虽不是《江河水》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但学生独特的视角及思维方式构造了一幅幅催人泪下的情境。这说明他们已经开始学着去领悟音乐的内涵,进入了理性的更深意境。
  
  二、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内化学生的情感体验
  
  音乐欣赏课教学分为初步感知、情感体验、理解和提高三个阶段。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体验总是与个体的自我意识紧紧相连的。体验是一种由教育对象亲身经历、自我作用的过程,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因而“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是让学生体验的前提。凡是自主的体验都是主动、积极、活跃的,容易人心人脑,感染力强。由于学生的阅历浅,生活经验缺乏,难以把握和理解音乐作品的丰富内涵。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要创设形式多样、别具一格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受熏陶和感染,激发学习兴趣,从而获得丰富的艺术感受,提高审美能力。
  【案例二】《苏武牧羊》欣赏
  教师出示挂图,引导学生观察苏武的衣着、神态、动作,并让学生想象苏武受尽折磨时仍保持那种“任海枯石烂,大节不稍亏”的崇高气节。学生的需要得到了满足,他们耳听旋律,眼看挂图,边欣赏边联想,联想苏武在受尽利诱与折磨之后的所作、所为、所思……这样视觉、听觉同时作用,使学生的艺术“通感”完全沟通,悲怆的旋律,凝重的画面,把学生带入了一个冰天雪地、满目凄凉的艺术境界,使他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残阳如血”的悲怆美和“断肠人在天涯”的孤独感。这种体验往往能带给学生心灵的震撼,从而加深学生对作品内涵把握的深度,这种强烈的情感体验很可能使学生终生难忘。
  
  三、注重作品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音乐作为一种声音的艺术、时间的艺术、听觉的艺术、情感的艺术,它也包含着丰富的人文因素,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时代性和阶级的特征。这是因为音乐作品往往都是作者在一定的文化情境中创作出来,表达了一定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情操。教学中注重对作品人文精神的挖掘,打好人文基础,是音乐欣赏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欣赏层次的标志。因此,教学中不能停留在单纯的感官欣赏上,而要把音乐作品放到一定的文化情境中去,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认识到音乐的特征、音乐表现形式的多样性以及音乐与社会文化的关系。
  【案例三】《十面埋伏》欣赏
  这是一首流传甚广的历史题材的大型琵琶曲。这首乐曲表述的是楚汉战争垓下决战的情境。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首先去了解这场战争的有关背景。这对学生欣赏这首曲目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能更好地体会乐曲中所表达的情感:讴歌推动历史进程的杰出英雄,尽力刻画得胜之师“众军奏凯”的群体威武雄姿,体现出历史塑造英雄,英雄代表历史的人文精神。
  【案例四】《森吉德马》欣赏
  教师可以结合美丽的传说,将蒙古族民族的故事、服饰、建筑、习俗、舞蹈、乐器、动物、生活方式等全方位延伸和扩展,引导学生走进蒙古人民的生活、情感和文化中去,这样学生才会对所学的内容产生兴趣,才能主动地去了解和感悟,以此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四、倡导探究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育心理学表明:当需要指向某一具体对象时,产生达到目标的欲望就形成了探索的动机。一个人如果对自己从事的探索活动具有强烈的欲望和追求,那么他参与的动机就愈明确,在活动中便能表现出比别人更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鉴于这一点,教师在教学中就不能简单地向学生灌输已有的知识和结论,而应该利用学生好奇心强这一心理特点,精心设计问题情境,让学生经常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之中,引导他们去观察、去思考、去提出个人猜想,并在探究中有所感悟,有所发现。
  【案例五】《贝多芬代表作品》欣赏
  课前教师先引导学生搜集有关贝多芬的人物传记等资料。在课堂上,师生共同探讨,解决一系列问题:贝多芬是怎样一个人?他的主要作品有哪些?作品的时代背景如何?你最喜欢的作品是哪一部?贝多芬最重要的贡献是什么?给你什么启示?等等。通过说(生平)、看(图片)、听(作品)、唱(旋律)、奏(主题片段)、评(综合评价)的过程,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与表现欲得到极大的发挥。在这一综合性的探索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了解了有关贝多芬的生平及代表作品的知识,而且掌握了自主获取知识的方法,更重要的是,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发生了可喜的变化,贝多芬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意志和对艺术的忘我献身精神,使他们的心灵得到了升华和净化。
  总之,新课程背景下的音乐欣赏课教学,教师要充分运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全方位挖掘音乐欣赏教学的功能,通过营造良好的欣赏环境、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注重作品的文化内涵、倡导探究的学习方式等策略,来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内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妇科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经验和效果。方法选取该院所收治的100例符合妇科慢性盆腔炎诊断标准的患者,并且随机的将这些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0例
完全性心内膜垫缺损(TECD)是一种先天性心脏病的复杂畸形,表现为左、右房室腔共用一组房室瓣,同时有原发性房、室间隔缺损,占先天性心脏病发病率的4.7%。由于患儿体质量小,同时伴有肺
本文针对图书馆馆藏过刊的特点,探讨了在信息化时代如何增强高校图书馆过刊管理的具体措施,提出了加强过刊利用率的初步设想。
随着全社会牵掀起的学习英语的高潮,各种各样的英语教学方法也得到了社会的重视。其中,模拟情景教学一直为人们所关注。本文针对其优势进行分析,并着重介绍了情景教学法在高职英
致命性大出血一旦发生,患者失血量均在4000mL以上,有时多达6000-8000mL,患者迅速处于濒死的边沿,此时出血量均已大于全身总血量。血红蛋白、血氧饱和度、血压骤降,迅速出现休克、
为了更加安全合理地使用药物,提高药师的服务质量与医院的整体用药水平,增强药师的责任心和服务意识,对我院病房药房药师在调配处方过程中,审查发现的用药差错处方进行分析,借以总
乳房垂直切口行巨乳缩小术,依靠内侧、外侧、乳腺中央部组织为蒂,避免了传统倒T型切口在乳腺下皱壁的横行瘢痕,易于被人们接受,自2004年以来我院采用乳房垂直切口内侧蒂术式行巨
目的评价临床路径(CPN)标准化诊疗对儿童肺炎患者费用的影响,指导儿童肺炎临床路径的管理。方法采用回顾性的方法,对实验组430例临床路径管理标准化治疗的肺炎患儿与对照组417
小儿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婴幼儿,以夏秋季多见。我院2009年6月至9月对46例小儿手足口病采用聚肌胞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取得满意效果,报告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