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和徐瑾见面的当天,恰逢第40个国际博物馆日,故宫博物院今年以“博物馆与文化景观”为主题,举办了一系列文化活动。正如电影《博物馆奇妙夜》里有一句经典台词:“Magic never ends(魔法永不止息)”,在有限的空间内浓缩展现漫长的人类文明史以及多元的人文景观,并提供给人思接万里的文化视野,正是博物馆动人心魄的“魔力”所在。
穿梭于紫禁城内,策划展示不同年代的藏品,把枯燥的历史趣味化,让文物“活”起来,再以清晰的姿态展现给观众,是徐瑾日常最重要的工作。
对于“策展人”这个专业称呼,徐瑾觉得太重了。在故宫这个特殊的古建筑群中完成一个出色的展览是如此不易,徐瑾更愿意说他们是一群参与策划、筹备展览的工作人员。在深宫内院里研习历史,策划展览,偶尔还能和外国博物馆的同仁们聊天,近距离欣赏并研究诸多文物,甚至是传世国宝,对此,徐瑾说:“能和近六百年历史的紫禁城相伴,一辈子都不会腻。成为故宫人,是我最大的幸运!”
紫禁城内时空漫游
对于在故宫工作的我们,都有一个自居的称谓,那就是“故宫人”。我2004年大学毕业后进入故宫博物院,一直从事展览策划工作,主要负责故宫的引进展览,也就是故宫和国外知名博物馆如大英博物馆、卢浮宫等的合作办展,引进他们的文物到故宫展出,这些展览通常在故宫硬件条件最好的午门展厅进行。
我们工作的一部分是对展览内容重新编排,撰写展览大纲,把文物信息转变成国人更习惯品读且通俗易懂的展览语言;另一部分是展览的形式设计,包括展线设计、空间分布、展品位置排列等展览结构设计,以及海报、前言、分段说明、折页、请柬等展览平面设计;还有一部分是展览图录的编辑,每一个引进展览都会出版一本相应的展览图录,需要在展览开幕式前完成,配合展览宣传,也是对该展览更为详细而专业的解读,图录里包括双方博物馆馆长甚至是更高级别政府官员的祝辞,博物馆专家根据展览主题撰写的专业文章,展览所有文物细节的介绍说明。另外,我们的工作还涉及到与故宫内部相关部门同事的协调,与故宫外合作单位的联系,例如协助我们完善设计图及进行展厅施工的设计公司,负责展品运输的运输公司等。展览的方方面面,我们都要事无巨细地顾及到。
故宫博物院建立于1925年10月10日,是在明朝、清朝两代皇宫及其收藏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中国综合性博物馆,也是中国最大的古代文化艺术博物馆。
我在故宫参加过的展览有近20个,在筹展过程中最喜欢的工作是“文物点交”。外方博物馆的文物在展出前,先要将这批文物点交给故宫,这项工作由外方工作人员、我们展览部以及相当于故宫“海关”的文物管理处三方一起完成。大家对文物的伤况进行检查,每件文物都有相应的点交单,上面会详细记载这件文物自身的伤损位置,我们要特别检查文物在运输过程中是否产生新伤,并对文物各个伤况细节进行文字及拍照记录。这个过程就是“文物点交”,布展前和撤展后都必须执行一遍,从不例外。
文物在展出期间是要放置在展柜中的,你不可能观察到它的每处细节,只有在点交时,你可以手持放大镜或手电筒认真端详,欣赏到这件文物的边边角角和所有细节。检查每件文物的时间通常也不固定,如果是一幅带有玻璃框的画作,检查一下外部结构就可以了;若是赶上一整套复杂的文物,比如我们曾在“卢浮宫·拿破仑一世展”时展出过一套拿破仑用过的旅行箱,打开箱子之后,发现里面有各式各样的小物件:梳子、眼镜、便携式茶杯……这时就需要把每件东西拿出来检查,耗费的时间就很长了。点交工作虽然繁复但十分有趣。“文物点交”的过程是一个欣赏和接纳知识的过程,在检查期间可以听到外方工作人员介绍展览之外的趣闻,他们会像聊天一样围绕文物讲述故事。
筹展期最繁忙的时候,是在展览开幕前的一两个月。这时展览方案虽然已经确定,但在细节上还要随时进行完善调整,我们在展厅内要指导工人们在保证绝对安全的前提下,在文物进入展厅前尽快完成装修施工,还要一遍遍校对展览中出现的所有说明文字。为保证展览图录在开幕式前出版,我们还要把图录样稿带回家,深夜继续完成图录的编辑校对,第二天再去展厅继续工作。那时会有一种遥遥无期之感,但想到开展在即就又充满动力。
在开展前两天,所有事务一切就绪,我们会将展柜上锁,而后将展柜钥匙交于展览设备组同事统一保管。在请保洁师傅清扫展厅的同时,我们会制作一份标明文物名称和数量的点交单,等待第二天与开放处的同事们进行点交。届时双方会确认文物数量,他们也会查看展厅中是否存在安全隐患,双方确认无误后,展厅就正式移交开放部的同事们负责了,而之后的展览开幕式通常由宣教部和院办公室负责。
于是,在展览开幕的前两天,我们展览部筹展组成员们的心情就非常轻松愉快了,如释重负,像学生考完试一样。夜幕渐深,大功告成的我们将展厅大门锁好,伫立停歇片刻,眼下是空无一人的午门广场,远处的天安门广场已是华灯初上,偶尔还能听到国旗班战士唱起嘹亮军歌,自豪而喜悦……
在规定时间开幕,不惜任何代价
说起最为辛苦的一次筹展经历是2009年参加卡地亚珍宝展,展品是300多件昂贵的珠宝。记得在展期已进入倒计时阶段,出版社的编辑们已将展览图录文字校对完成,我需要奋战通宵将展览大纲上的所有说明文字与图录文字统一,第二天再前往与我们合作的广告公司,将所有修订落实在设计稿中。所有的文字,包括标点不能有任何错误。就这样,我与广告公司的设计师们整整工作了一天。那时正值九月,当晚恰巧赶上建国六十周年阅兵彩排,北京城大部分地区将在夜间施行戒严,大家都希望能在戒严前完成工作,赶回家。在大家满怀欣喜的认为工作即将完成时,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新来的小设计师突然怯怯地说不知怎地电脑系统崩溃了,所有修改稿都没有了!这时已经到了戒严的时间,我反而心情异常平静,既然这样,那我们就从头再来吧!第二天我将修改完成的设计稿带回展厅,双方工作人员确认后,正式送往工厂开始制作。为了保证不再出现任何纰漏,当晚我又前往印刷工厂进行再次确认。后来算下来,我有72小时没有合眼。引进展览就是这样,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开幕,不惜任何代价! 在我参与的数十个展览中,对我有最特别意义的是2014至2015年间筹备故宫九十周年院庆特展 “万岁千秋奉寿康——寿康宫原状陈列展”及“庆隆尊养——崇庆皇太后专题展”。
大家知道这几年电视剧《甄嬛传》一直热播,甄嬛的原型就是我们展览的主人公——乾隆皇帝生母崇庆皇太后,所以寿康宫展览一直备受关注。不过值得说明的是寿康宫筹展组在十年前就开始了这项展览的策划,并不是跟风。崇庆皇太后是乾隆皇帝的生母,她生活的时代是清朝最为鼎盛的时期,乾隆皇帝极为孝顺,以天下之力奉养母亲,给母亲一个最为完美的归宿,可以说崇庆皇太后是历史上最幸运的皇太后,更是个幸福的母亲。筹展期间正好赶上我的孕期,作为一个准妈妈,我为这个讲述母子情深的展览投入了更多的个人感情。孕期筹备展览是异常辛苦的,领导和同事们也对我十分照顾,尽量减少我的工作量,但是当你真心地投入其中,对于困难也就无所畏惧了。因为我知道,我们的展览宣扬的是母慈子孝的正能量,是最好的胎教,也是给我孩子最好的礼物。只是到了最后的施工和布展阶段,为了文物和我自身及孩子的安全,我不得不放弃了在展厅一线的工作,也算是一个小小的遗憾吧。
坊间常有故宫不开放区域会闹鬼的传言。在这里揭个秘:我的办公室在南三所,是皇子们曾经居住的地方,就是传说中的非开放区。在故宫工作十几年,“闹鬼”没见过,倒是见过宫中很多“可爱”的小动物。故宫老人有个习惯,如果因为工作需要进入久未开放的宫殿,他们并不会马上进去,而是先在门前咳嗽几声,提醒藏在里面的生灵回避一下;开锁时身体会先后退,那是为了躲避大门上几百年的尘土或者不知藏在何处的小动物掉落下来。有些小动物世世代代都住在院内,故宫人与它们和谐共处。记得有次我们办公室装修,第二天在落灰的桌子上发现有密密麻麻的动物脚印,原来是有“大仙”之称的黄鼠狼在深夜拜访,对于这些生灵,故宫人是绝对不会去伤害的。而对最近流行于网络的“故宫御猫”们,故宫人更是爱护有佳。
十二年的“宫中生活”
进入故宫,成为“故宫人”,是我自孩提时期就已确定的梦想。中学时代,我就非常喜欢历史,更沉醉于博物馆的文化氛围。后来我考入了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幸运的是,那时我们学校与故宫合作,历史系的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去当故宫的兼职讲解员,我顺利地通过了讲解员的各项考试。这段兼职经历为我日后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是我大学四年最大的收获。我毕业时恰逢故宫即将迎来八十周年院庆,需要注入大量新生力量,在继续深造还是进入故宫工作之间,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因为我清楚地知道学海无涯,而梦寐以求的工作错过就不再有。五年后,我利用业余时间完成了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的学业并取得历史学硕士学位,实现了我另一个梦想。信念笃定,能在这条理想的道路上顺利前行,幸运至极。
从初出茅庐的学生到如今独当一面的策展人,十二年的“宫中生活”令我的个性更加沉稳,对生活也愈发淡定。每天与聚集了古人智慧精华的文物“打交道”,我始终坚持三个原则:一是“责任”,我们的工作不允许有任何疏漏,脚踏实地问心无愧;二是“热情”,这不仅是我养家糊口的工作,更是我毕生追求的事业;三是“进取”,故宫中的种种需要我用一生时间去不断探索。
穿梭于紫禁城内,策划展示不同年代的藏品,把枯燥的历史趣味化,让文物“活”起来,再以清晰的姿态展现给观众,是徐瑾日常最重要的工作。
对于“策展人”这个专业称呼,徐瑾觉得太重了。在故宫这个特殊的古建筑群中完成一个出色的展览是如此不易,徐瑾更愿意说他们是一群参与策划、筹备展览的工作人员。在深宫内院里研习历史,策划展览,偶尔还能和外国博物馆的同仁们聊天,近距离欣赏并研究诸多文物,甚至是传世国宝,对此,徐瑾说:“能和近六百年历史的紫禁城相伴,一辈子都不会腻。成为故宫人,是我最大的幸运!”
紫禁城内时空漫游
对于在故宫工作的我们,都有一个自居的称谓,那就是“故宫人”。我2004年大学毕业后进入故宫博物院,一直从事展览策划工作,主要负责故宫的引进展览,也就是故宫和国外知名博物馆如大英博物馆、卢浮宫等的合作办展,引进他们的文物到故宫展出,这些展览通常在故宫硬件条件最好的午门展厅进行。
我们工作的一部分是对展览内容重新编排,撰写展览大纲,把文物信息转变成国人更习惯品读且通俗易懂的展览语言;另一部分是展览的形式设计,包括展线设计、空间分布、展品位置排列等展览结构设计,以及海报、前言、分段说明、折页、请柬等展览平面设计;还有一部分是展览图录的编辑,每一个引进展览都会出版一本相应的展览图录,需要在展览开幕式前完成,配合展览宣传,也是对该展览更为详细而专业的解读,图录里包括双方博物馆馆长甚至是更高级别政府官员的祝辞,博物馆专家根据展览主题撰写的专业文章,展览所有文物细节的介绍说明。另外,我们的工作还涉及到与故宫内部相关部门同事的协调,与故宫外合作单位的联系,例如协助我们完善设计图及进行展厅施工的设计公司,负责展品运输的运输公司等。展览的方方面面,我们都要事无巨细地顾及到。
故宫博物院建立于1925年10月10日,是在明朝、清朝两代皇宫及其收藏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中国综合性博物馆,也是中国最大的古代文化艺术博物馆。
我在故宫参加过的展览有近20个,在筹展过程中最喜欢的工作是“文物点交”。外方博物馆的文物在展出前,先要将这批文物点交给故宫,这项工作由外方工作人员、我们展览部以及相当于故宫“海关”的文物管理处三方一起完成。大家对文物的伤况进行检查,每件文物都有相应的点交单,上面会详细记载这件文物自身的伤损位置,我们要特别检查文物在运输过程中是否产生新伤,并对文物各个伤况细节进行文字及拍照记录。这个过程就是“文物点交”,布展前和撤展后都必须执行一遍,从不例外。
文物在展出期间是要放置在展柜中的,你不可能观察到它的每处细节,只有在点交时,你可以手持放大镜或手电筒认真端详,欣赏到这件文物的边边角角和所有细节。检查每件文物的时间通常也不固定,如果是一幅带有玻璃框的画作,检查一下外部结构就可以了;若是赶上一整套复杂的文物,比如我们曾在“卢浮宫·拿破仑一世展”时展出过一套拿破仑用过的旅行箱,打开箱子之后,发现里面有各式各样的小物件:梳子、眼镜、便携式茶杯……这时就需要把每件东西拿出来检查,耗费的时间就很长了。点交工作虽然繁复但十分有趣。“文物点交”的过程是一个欣赏和接纳知识的过程,在检查期间可以听到外方工作人员介绍展览之外的趣闻,他们会像聊天一样围绕文物讲述故事。
筹展期最繁忙的时候,是在展览开幕前的一两个月。这时展览方案虽然已经确定,但在细节上还要随时进行完善调整,我们在展厅内要指导工人们在保证绝对安全的前提下,在文物进入展厅前尽快完成装修施工,还要一遍遍校对展览中出现的所有说明文字。为保证展览图录在开幕式前出版,我们还要把图录样稿带回家,深夜继续完成图录的编辑校对,第二天再去展厅继续工作。那时会有一种遥遥无期之感,但想到开展在即就又充满动力。
在开展前两天,所有事务一切就绪,我们会将展柜上锁,而后将展柜钥匙交于展览设备组同事统一保管。在请保洁师傅清扫展厅的同时,我们会制作一份标明文物名称和数量的点交单,等待第二天与开放处的同事们进行点交。届时双方会确认文物数量,他们也会查看展厅中是否存在安全隐患,双方确认无误后,展厅就正式移交开放部的同事们负责了,而之后的展览开幕式通常由宣教部和院办公室负责。
于是,在展览开幕的前两天,我们展览部筹展组成员们的心情就非常轻松愉快了,如释重负,像学生考完试一样。夜幕渐深,大功告成的我们将展厅大门锁好,伫立停歇片刻,眼下是空无一人的午门广场,远处的天安门广场已是华灯初上,偶尔还能听到国旗班战士唱起嘹亮军歌,自豪而喜悦……
在规定时间开幕,不惜任何代价
说起最为辛苦的一次筹展经历是2009年参加卡地亚珍宝展,展品是300多件昂贵的珠宝。记得在展期已进入倒计时阶段,出版社的编辑们已将展览图录文字校对完成,我需要奋战通宵将展览大纲上的所有说明文字与图录文字统一,第二天再前往与我们合作的广告公司,将所有修订落实在设计稿中。所有的文字,包括标点不能有任何错误。就这样,我与广告公司的设计师们整整工作了一天。那时正值九月,当晚恰巧赶上建国六十周年阅兵彩排,北京城大部分地区将在夜间施行戒严,大家都希望能在戒严前完成工作,赶回家。在大家满怀欣喜的认为工作即将完成时,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新来的小设计师突然怯怯地说不知怎地电脑系统崩溃了,所有修改稿都没有了!这时已经到了戒严的时间,我反而心情异常平静,既然这样,那我们就从头再来吧!第二天我将修改完成的设计稿带回展厅,双方工作人员确认后,正式送往工厂开始制作。为了保证不再出现任何纰漏,当晚我又前往印刷工厂进行再次确认。后来算下来,我有72小时没有合眼。引进展览就是这样,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开幕,不惜任何代价! 在我参与的数十个展览中,对我有最特别意义的是2014至2015年间筹备故宫九十周年院庆特展 “万岁千秋奉寿康——寿康宫原状陈列展”及“庆隆尊养——崇庆皇太后专题展”。
大家知道这几年电视剧《甄嬛传》一直热播,甄嬛的原型就是我们展览的主人公——乾隆皇帝生母崇庆皇太后,所以寿康宫展览一直备受关注。不过值得说明的是寿康宫筹展组在十年前就开始了这项展览的策划,并不是跟风。崇庆皇太后是乾隆皇帝的生母,她生活的时代是清朝最为鼎盛的时期,乾隆皇帝极为孝顺,以天下之力奉养母亲,给母亲一个最为完美的归宿,可以说崇庆皇太后是历史上最幸运的皇太后,更是个幸福的母亲。筹展期间正好赶上我的孕期,作为一个准妈妈,我为这个讲述母子情深的展览投入了更多的个人感情。孕期筹备展览是异常辛苦的,领导和同事们也对我十分照顾,尽量减少我的工作量,但是当你真心地投入其中,对于困难也就无所畏惧了。因为我知道,我们的展览宣扬的是母慈子孝的正能量,是最好的胎教,也是给我孩子最好的礼物。只是到了最后的施工和布展阶段,为了文物和我自身及孩子的安全,我不得不放弃了在展厅一线的工作,也算是一个小小的遗憾吧。
坊间常有故宫不开放区域会闹鬼的传言。在这里揭个秘:我的办公室在南三所,是皇子们曾经居住的地方,就是传说中的非开放区。在故宫工作十几年,“闹鬼”没见过,倒是见过宫中很多“可爱”的小动物。故宫老人有个习惯,如果因为工作需要进入久未开放的宫殿,他们并不会马上进去,而是先在门前咳嗽几声,提醒藏在里面的生灵回避一下;开锁时身体会先后退,那是为了躲避大门上几百年的尘土或者不知藏在何处的小动物掉落下来。有些小动物世世代代都住在院内,故宫人与它们和谐共处。记得有次我们办公室装修,第二天在落灰的桌子上发现有密密麻麻的动物脚印,原来是有“大仙”之称的黄鼠狼在深夜拜访,对于这些生灵,故宫人是绝对不会去伤害的。而对最近流行于网络的“故宫御猫”们,故宫人更是爱护有佳。
十二年的“宫中生活”
进入故宫,成为“故宫人”,是我自孩提时期就已确定的梦想。中学时代,我就非常喜欢历史,更沉醉于博物馆的文化氛围。后来我考入了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幸运的是,那时我们学校与故宫合作,历史系的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去当故宫的兼职讲解员,我顺利地通过了讲解员的各项考试。这段兼职经历为我日后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是我大学四年最大的收获。我毕业时恰逢故宫即将迎来八十周年院庆,需要注入大量新生力量,在继续深造还是进入故宫工作之间,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因为我清楚地知道学海无涯,而梦寐以求的工作错过就不再有。五年后,我利用业余时间完成了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的学业并取得历史学硕士学位,实现了我另一个梦想。信念笃定,能在这条理想的道路上顺利前行,幸运至极。
从初出茅庐的学生到如今独当一面的策展人,十二年的“宫中生活”令我的个性更加沉稳,对生活也愈发淡定。每天与聚集了古人智慧精华的文物“打交道”,我始终坚持三个原则:一是“责任”,我们的工作不允许有任何疏漏,脚踏实地问心无愧;二是“热情”,这不仅是我养家糊口的工作,更是我毕生追求的事业;三是“进取”,故宫中的种种需要我用一生时间去不断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