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活作文”走向“习作教学一体化”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ganma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什么是作文?老师们可能会说:“作文就是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把心中想的、嘴上说的写在纸上。”这样说来,作文不是变得如此简单吗?但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学生的作文很难达到语句通顺、内容具体,难以实现课标提出的言之有物、言之有序的目标。出现这种怪象的原因何在?主要表现在语文教师缺乏对习作教学目标的全新理解,缺少对写作过程、写作心理、写作规律的探究,更缺少对有效的写作教学途径、教学策略的探究和总结。
  为了实现课标提出的习作教学目标,我们大胆提出了“生活作文”概念,并在写作教学实践中加以运用。
  一、“生活作文”的提出及训练序列
  生活作文是把习作教学与学生的学习、生活融为一体,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观察、体验、感悟和表达,在生活中练习写作文,让习作教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进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1.问题缘由
  我们对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进行了深入的解读。教材都是以人文主题组织单元,将阅读、口语交际和习作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要求学生联系生活来自由表达,注重激发学生的习作动机,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努力体现习作与生活的有机联系,实现学生在习作中有话可说,有情可抒。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所以,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能写成什么样的文章。
  小学低年级主要从事游戏活动、人际交往活动和一些简单的家务劳动,因此,教师要创设一定的活动情境,引导学生在参与活动的同时,提取信息、交流信息和初步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在提取、交流和初步表达中,实现把话说清楚、把句子写明白,从而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
  小学中年级学生的注意力从无意注意逐步发展为有意注意。在这个阶段,他们主要从事生活观察、人际交往、生活劳动和初步的社会实践活动。因此,指导学生观察和记叙自然生活、学校生活和家庭生活,加强习作与其他学科教学之间的联系,让他们在生活领域、自然领域和学科领域中收集信息、概括信息、交流信息,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从而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小学高年级学生除了系统地学习书本知识外,还会参加各种校内外活动,比如社会实践活动、校外调查活动。学生在这些活动中,与人交往、交流,促进了语言的发展。因此,教师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提取信息、交流信息、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促进语言的发展。
  2.训练序列
  在教学实践探索的过程中,我们构建了“习作教学生活化序列训练体系”,其经线是学生的生活主题,即学生的个人生活、家庭生活、校园生活、课堂生活、校外生活等,其纬线是3~6年级的写作训练点。我们将习作训练的经线与纬线融为一体,设计出了相应的训练体系。以人教版四年级上册为例,其训练体系如下表。
  通过这样的生活主题与写作训练点的有机融合,学生能够将“特点鲜明的表象”与“准确生动的语言”结合起来,使他们的思维初步具有针对性、逻辑性、灵活性和独创性,进而发展学生观察的目的性、条理性和深刻性,发展其语言的连贯性、流畅性和獨创性。
  二、“习作教学一体化”的内涵及板块内容
  “习作教学一体化”是在上文提到的“写作生活化”基础上的又一次提升。近年来我们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结合母语教育特点,在新课程视野下,将习作的教学内容进行拓展,延伸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扩展到学习和运用的各个领域,提出并建构了“习作教学一体化”教学策略,整体构建习作教学的板块内容,以期更好地促进母语教育,促进语文核心素养的落实。
  1.“习作教学一体化”的内涵
  “习作教学一体化”是指将学生的日常生活与观察,校内外学习与实践、社会交往与感悟、传统节日与习俗、古诗文诵读与改写、儿童的想象世界等内容融为一体,指导学生在一种网状的、多维的真实或拟真情境中练习写作。
  整合学习资源是当今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现实生活处处是学习语文之地,时时是学习语文之时。“习作教学一体化”着力于发展学生的语言,倡导“立足课堂、超越课堂,立足教材、超越教材,立足生活、超越生活”的习作教学理念,对学生进行一种“立体化”的写作训练。“超越课堂”强调“在优化习作课堂教学环节,提高习作课堂教学效率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广阔的习作练习时空,体现的是“习作练习一体化”。“超越教材”强调“调整或改编教材中的习作内容”,挖掘有利于学生“自我表达”“吐露真情”的习作素材,让习作成为学生想写、愿写的一种乐趣,追求的是“习作情境的一体化”。“超越生活”强调“生活小天地,习作大课堂”,强调生活即习作,加强习作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还要拓展学生练习习作的领域,扩大学生的精神视野,触及学生的心灵,让一切资源都能成为学生的习作素材,成为学生写作的源头活水,彰显“习作内容一体化”。
  超越的目的就是要努力实现儿童生命的回归、写作本质的回归、母语教育的回归;超越的过程是教师超越传统、超越教本、超越自我的过程。实现“习作教学一体化”,对教师而言,关键要从“教教材”中走出来,在习作目标(课标中的总目标和年段目标)的统领下,构建起习作目标训练体系,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习作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将积累的碎片化知识加以内化,将观察、阅读获得的信息加以组织运用,将自己的体验与感悟进行真情表达,实现语言的自主建构,彰显母语的魅力。
  2.“习作教学一体化”的板块内容
  人是万物之灵、天地的核心。语言作为来自心灵的声音,作为源于生命的表达,其学习与运用必须与生命成长融为一体,与心灵沟通融为一体。可见,生命成长、心灵沟通,呼吁习作教学实现一体化。
  从习作的社会功能来看,习作是反映学生多彩的生活经历、丰富的情感世界和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的有力武器,是学生运用语言、发展思维、驰骋想象、体现生命历程的记载。所以,实现“习作教学一体化”有利于母语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实现语言的建构与发展、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让语文核心素养落地生根。   “习作教学一体化”是将学生练习写作的各个相对独立的板块融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共同发挥促进学生语言发展的功能。其板块内容包括传统节日、日常观察、地方名人、身边故事、学习活动、古诗文化、社会实践和想象世界,各个板块设置的习作训练内涵陈述如下。
  传统节日:传统节日文化的形成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引导学生了解我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形成过程、有关传统节日的传说、节日习俗,有利于学生了解民族文化和历史文化,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教育。将传统节日纳入习作教学范畴,能够丰富学生的习作素材。因此,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习作水平,结合传统节日的到来,引导学生收集资料,了解传统节日的来历、民族习俗,組织学生参与活动,体验节日带来的快乐与幸福,感受传统节日文化,进而指导学生练习写作,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日常观察:学生每天都置身于社会生活之中,日月星辰、风霜雨雪、江河湖泊、花草树木、街头巷陌、超市公园,加之报刊、电视、网络中各种各样的信息,这些最生动、最形象、最有活力的生活素材都可以作为习作教学课程的资源。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并记录观察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让习作素材来源于生活。所以,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适时、适当指导学生练习写观察作文,以发展学生的语言。
  地方名人:地方名人彰显了一个地域的精神力量,是一个地方自强不息、奋斗不止的典范与榜样,是一个地域文化中的瑰宝,更是对学生进行励志教育的好教材。因此,我们应引导学生读名人故事、讲名人事迹、写名人感悟、了解身边名人、走近身边名人、学习身边名人,立志做新时代的好少年。这样既能丰富学生的习作素材,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更能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实现“习作育人”的目的。
  身边故事:引导学生回忆家人的关爱,寻找父母之情、家人之情;回忆同伴的帮助,寻找同学之情、朋友之情;回忆教师的教导,寻找师生情谊、教诲情谊;回忆别人不经意的一次服务,寻找社会中的关爱之情……引导学生从家庭到校园,进而走向社会,把身边的一件件小事写出来,既能发展学生的书面语言,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更能引导学生感恩家庭、感恩朋友、感恩社会。
  学习活动:学习活动无时无刻不在伴随学生的成长,无论是课内文化课程的学习,还是课程辅助活动、校园里的文体活动、同伴间的游戏活动,都是学生练习写作的源头活水。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得天独厚的习作资源,指导学生随时随地记录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习体验、学习感悟和学习收获,在写与思的过程中,实现学科间共融、课内外贯通的目的,把习作这座独木桥引向学习语文的广阔田野,体现大语文观的教育理念。
  古诗文化:小学语文统编本教材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方面作了很大的努力,大大增加了传统文化的元素。小学1~6年级12册教材共选优秀古诗文124篇,占所有选篇的30%,目的是通过古诗文教学,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由于古诗文语言精美凝练,意境深邃,所以,诵读、积累古诗文能够丰富学生的语言,培养学生的语感。在中高年级的古诗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情境创设,在学生诵读、积累古诗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古诗文进行改写、续写、扩写,以及在写作中对古诗文“活用”,让古诗文教学直接服务于习作教学。
  社会实践:一切学习都是为了社会实践,练习写作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所以,教师应创设语用情境,引导学生在一种真实或拟真实的情境中练习写作,实现习作教学的过程优化,实现乐写。如利用“亲情聊天室”,指导学生给外地的亲人编写微信,练习写微博;组织开展班级或校级联谊活动,指导学生写活动方案;结合本地开展节约用水、用电,消除环境污染源、消灭生活中的错别字等一系列社会调查,指导学生撰写相应的调查报告。引导学生真心参与、真情投入,最终写出真实作文,让习作成为学生社会生活的真情流露。
  想象世界:语文核心素养包括思维的发展与提升,而思维与想象有着密切的联系。小学语文教学要运用想象和联想,使学生形成对客观事物的初步认识,进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连贯性和创新性。指导学生练习编写童话故事,写理想类作文以及科幻文章,有利于学生想象和思维的同步发展。因此,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想象的空间,引导学生适时练习想象作文,促进思维和语言的发展。
  “习作教学一体化”将学生练习写作延伸到学生成长的各个层面,既能为学生拓展习作之源,更能引导学生对生活进行切实的感受和体验,唤醒学生的注意力、感受力、观察力、认知力和想象力,而且遵循儿童语言发展中的“文化本原律”和“酬勤律”,即语言的生命力根植于文化,依赖于文化而生存。词语的积累、语感的习得离不开反复练习。“习作教学一体化”既贴近儿童的语言和生活实际,又为学生创设愉快的学习语境,更注重语言的积累与实践,从而实现学生语言的建构与发展。
  (作者单位:重庆市巫溪县教育研究进修
  学校)
  责任编辑 杨壮琴
其他文献
李婶三十岁时寡居,独自带着七岁的铁蛋,脾气一天比一天暴躁。   李婶家门前有棵枣树。枣树有些老,但很不安分,将一些枝杈伸到墙外来。   枣子成熟的季节,李婶吃饭都要蹲到家门口。若是正在忙活,一听到树叶有什么风吹草动,立马就会从屋里钻出来。大声问:“谁?干嘛?”   路过的人,看到枣子成熟,难免忍不住伸手,摘下颗尝尝甜不甜。若这时被李婶发现,定会遭到破口大骂:“偷我的枣子?赔钱吧!”   乡
摘 要 比较传统体育教育模式与现代体育教育模式,结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经验和体会,对如何应用信息技术促进农村中学体育教育的发展和提高提出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 信息技术;农村中学;体育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17-0046-02  1 传统与现代体育教育观  体育是一种实践能力极强的活动,它要求学和练要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在传统的教育过程中
摘 要: 随着《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出台,教育部遵循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将历史课程结构的构建与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紧密结合,进一步优化课程结构与内容,精心设计与之相匹配的高中历史统编版教材。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由为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类课程构成,承载着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本文以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为例,分析编写体例的特点,阐释统编版教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困难
细细品味2011年浙江高考数学理科试题(下简称“2011年浙江卷”),笔者感触颇多,从一个高中数学教师的角度,品出浙江卷的“一、二、三、四”,供同行及将要高考的学生鉴赏与借鉴。  1 一个总体感受  回顾2010年的浙江卷,试题较为灵活,对数学的本质、数学思想及数学能力的考查要求较高,这对整天只顾埋头于题海的莘莘学子来说无疑是一个较大的冲击。因此,对该卷的评价褒贬不一,这也使得高考命题人感受到不小
死 当   康德七年阴历八月初八,富锦县城最大的当铺“鸿兴茂”挂幌开业了。   “鸿兴茂”当铺坐北面南,共有五间,青砖砌墙,上覆黑瓦,高脊,宽檐,十分敞亮显赫。进店需拾三级台阶,迎面是两扇三寸厚紫檀色漆木门,铺外墙上除了一个大大的“当”字以外,在门楣的上方还悬挂一匾,上书“鸿兴茂”三个黑色大字,外门两侧的旗杆上还悬挂两串下系红布飘带的络线,离老远就能看见。同行业都觉得那两串络线幌新颖别致,称之
摘要 根据非子采样Contourlet变换同时具有多尺度、多分辨分析和平移不变性质的特点,提出一种基于非子采样Contourlet变换的多聚焦图像融合方法。实验中将文中方法与Contourlet变换、小波变换等方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文中方法得到的融合结果能很好地将源图像的细节信息融合在一起,拓宽NSCT的应用范围。  关键词 图像融合;非子采样Contourlet变换;小波变换  中图分类号:T
2008年,我在铜陵市教研室做小学语文教研员时,用了一整年的时间到一所农村小学支教。每天上课回来,都要对教学内容作整理和反思,并形成文字,执教《钱学森》(苏教版六上)也不例外。前不久的一次教研活动,听到几位老师又同上这节课,突然感觉当初的那种激情又鼓荡在胸膛,那种新鲜的泥土的气息又萦绕在心头。由此,我展开了对这节课的二度反思。  在我看来,只有知识、只有方法、只有训练的课不是好课,至少是不完整的课
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学校这块土壤,学校的教学质量离不开教师的整体素质,如何提高教师的专业成长,是学校管理者绞尽脑汁思考的事情。为此,北京市海淀区清河第四小学校长陈东培经过多年的探索,带领学校以参加项目、课题研究为抓手,引领教师专业成长,继而以教师教学方式的改进引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教育》:陈校长,您好,我们现在可以看到学校通过几年的努力,在师资建设、教师专业成长这方面取得
摘要 结合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课堂教学实践,根据预设与生成的关系,重点分析在新课程下历史与社会课堂如何做好预设,实现自然的动态生成,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 课堂教学;历史与社会;预设;生成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强调教学过程是一个极具变化、发展动态的过程。因此,新课改积极倡导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形式。而课堂教学正是基于预设的动态生成过程。“以学生为主体”是历史与社会新课程的核心理
【设计理念】  《安塞腰鼓》(苏教版六上)是我国当代作家刘成章写的一篇抒情散文,语言如诗如画,极富音乐美,在内容和形式上取得了完美的统一。学习这一课,既要引导学生理解文章所表达的内容,更要把学生的思维向语言深处引导,引导学生揣摩文章基本的表达方式,发现文章语言结构上的曼妙,以寻求一种“言”“意”兼得的教学效果。基于此,本设计一是加强朗读,使学生从朗读中体味它的气势,实现整体感悟,感受其中的生命律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