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新课标背景下,要求各所小学通过音乐教育来培养小学生的审美感,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然而,现阶段小学音乐教学仍就存在诸多不足,为此学校需要充分分析自身音乐教学的不足之处,将审美教育融入到小学音乐教学中,让学生发自内心热爱音乐,使之具备良好的音乐素养与审美能力。
【关键词】孩子的心灵 小学音乐教学 审美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2-0227-01
音乐欣赏指人在音乐活动中理解与品读音乐,当一个人具备相应的音乐素养,就能够获得较好的生活品质。在小学教育中开设音乐课程,并借助审美教育来陶冶小学生的心灵,使之学会感受生活中的美,并逐渐提升其审美能力。审美教育指借助艺术手段来对小学生进行教育,或是借助大自然、物质产品、精神产品、社会生活等来给予小学生潜移默化的教育,从而美化小学生的行为、语言、心灵及体态,并提升其道德与智慧。为此,小学学校必须注重审美教育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作用。
一、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
音乐指通过听觉来到达心灵的一门艺术。人们需要借助听觉来学习音乐艺术,所以音乐艺术最根本的特點是“听”。为此,需要对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进行培养,带领学生怀着欣赏的态度来感受、体会、品味音乐艺术作品的魅力。如:在《美丽的草原》教学中,教师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做好相应的课前准备工作,即结合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具体情况,对多媒体教学课件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同时,在设计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把握学生的兴趣爱好,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集中注意力,带领学生细细品味音乐作品蕴含的魅力。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能够让学生直观的感受音乐语言和情境,随着音乐的开展进行教学活动,营造出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中静静聆听好听的音乐,并在多媒体设备上观看大草原的画面,教师再用生动的、有感情的语言和动作来向学生演示,从而让学生更加全面的欣赏音乐作品,在极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感觉神经、视觉神经、听觉神经。此外,借助多媒体课件开展音乐教学活动,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的集中注意力,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音乐的世界中,静静地感知音乐所蕴含的情感,体会到音乐作品的魅力。借助这一教学方式,可较好地通过情感来打动学生,通过美来教育学生,在极大程度上提升学生对音乐之美的感知能力,并有效的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1]。
二、培养学生的美感表现力
音乐世界十分的丰富多彩,其音乐艺术表现形式十分的多样化,其中艺术表现形式有:合唱、合奏、独奏、独唱等。在小学音乐教学中,通过集合全部学生的力量,能够让学生去发现音乐的美,并创造美,这样就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创造力与表现力。基于此,小学音乐教师应将合作学习模式引入到审美教育之中,以此来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促使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能够互帮互助[2]。如:在“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教学中,教师不再单纯的对教学内容进行讲解,而是借助“搭节奏”游戏活动,将全部学生划分成多个小组,引导学生开展游戏活动。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让学生在玩游戏的过程中逐渐掌握相关教学内容,并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之能够更加全面的理解教学内容,从而提升小学音乐教学的实效性,有效培养学生的美感表现力。
三、培养学生的审美传承能力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要求各学科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来开展教学活动。基于此,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当地的文化资源,将自身的教学优势加以全面发挥,借助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让小学音乐教学活动的内容更加丰富,这样就能够较好的呈现出音乐教学的内涵。如:在我国云南地区,该地区生活着55个少数民族,拥有深厚的民族文化,所以,教师可借助当地的文化资源,收集各个民族的传统民歌,及该少数民族的背景、历史等,实现因地制宜,让学生更加全面的了解自己所在地区的文化,从而对其审美传承能力进行有效培养。如: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为学生播放白族的《蝴蝶泉边》,这是云南学生比较熟悉的一首民歌,能够激发其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使之更加深入的体验与欣赏当地文化,从而提升其审美传承能力[3]。
四、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我国大力推进素质教育,要求各所学校重视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使之能够满足当前社会发展的需求。在小学素质教育中最为关键的内容为音乐教学,只有真正实现审美教育,方可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所以,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审美教育,采取有效的手段将审美教育渗透到小学音乐教学中,对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美感表现力、审美传承能力加以培养,使之能够更加全面的理解音乐作品,陶冶其情操,为其今后的良好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梁玮红.浅谈小学音乐教学中让音乐走进孩子的心灵[J].新课程(小学),2016(01):34.
[2]张静.让心灵与美共舞——小学音乐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渗透[J].小学生(下旬刊),2018(01):70.
[3]陈金芳.让心灵与美共栖——小学音乐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渗透策略分析[J].华夏教师,2015(08):49.
【关键词】孩子的心灵 小学音乐教学 审美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2-0227-01
音乐欣赏指人在音乐活动中理解与品读音乐,当一个人具备相应的音乐素养,就能够获得较好的生活品质。在小学教育中开设音乐课程,并借助审美教育来陶冶小学生的心灵,使之学会感受生活中的美,并逐渐提升其审美能力。审美教育指借助艺术手段来对小学生进行教育,或是借助大自然、物质产品、精神产品、社会生活等来给予小学生潜移默化的教育,从而美化小学生的行为、语言、心灵及体态,并提升其道德与智慧。为此,小学学校必须注重审美教育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作用。
一、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
音乐指通过听觉来到达心灵的一门艺术。人们需要借助听觉来学习音乐艺术,所以音乐艺术最根本的特點是“听”。为此,需要对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进行培养,带领学生怀着欣赏的态度来感受、体会、品味音乐艺术作品的魅力。如:在《美丽的草原》教学中,教师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做好相应的课前准备工作,即结合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具体情况,对多媒体教学课件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同时,在设计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把握学生的兴趣爱好,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集中注意力,带领学生细细品味音乐作品蕴含的魅力。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能够让学生直观的感受音乐语言和情境,随着音乐的开展进行教学活动,营造出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中静静聆听好听的音乐,并在多媒体设备上观看大草原的画面,教师再用生动的、有感情的语言和动作来向学生演示,从而让学生更加全面的欣赏音乐作品,在极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感觉神经、视觉神经、听觉神经。此外,借助多媒体课件开展音乐教学活动,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的集中注意力,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音乐的世界中,静静地感知音乐所蕴含的情感,体会到音乐作品的魅力。借助这一教学方式,可较好地通过情感来打动学生,通过美来教育学生,在极大程度上提升学生对音乐之美的感知能力,并有效的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1]。
二、培养学生的美感表现力
音乐世界十分的丰富多彩,其音乐艺术表现形式十分的多样化,其中艺术表现形式有:合唱、合奏、独奏、独唱等。在小学音乐教学中,通过集合全部学生的力量,能够让学生去发现音乐的美,并创造美,这样就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创造力与表现力。基于此,小学音乐教师应将合作学习模式引入到审美教育之中,以此来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促使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能够互帮互助[2]。如:在“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教学中,教师不再单纯的对教学内容进行讲解,而是借助“搭节奏”游戏活动,将全部学生划分成多个小组,引导学生开展游戏活动。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让学生在玩游戏的过程中逐渐掌握相关教学内容,并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之能够更加全面的理解教学内容,从而提升小学音乐教学的实效性,有效培养学生的美感表现力。
三、培养学生的审美传承能力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要求各学科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来开展教学活动。基于此,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当地的文化资源,将自身的教学优势加以全面发挥,借助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让小学音乐教学活动的内容更加丰富,这样就能够较好的呈现出音乐教学的内涵。如:在我国云南地区,该地区生活着55个少数民族,拥有深厚的民族文化,所以,教师可借助当地的文化资源,收集各个民族的传统民歌,及该少数民族的背景、历史等,实现因地制宜,让学生更加全面的了解自己所在地区的文化,从而对其审美传承能力进行有效培养。如: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为学生播放白族的《蝴蝶泉边》,这是云南学生比较熟悉的一首民歌,能够激发其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使之更加深入的体验与欣赏当地文化,从而提升其审美传承能力[3]。
四、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我国大力推进素质教育,要求各所学校重视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使之能够满足当前社会发展的需求。在小学素质教育中最为关键的内容为音乐教学,只有真正实现审美教育,方可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所以,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审美教育,采取有效的手段将审美教育渗透到小学音乐教学中,对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美感表现力、审美传承能力加以培养,使之能够更加全面的理解音乐作品,陶冶其情操,为其今后的良好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梁玮红.浅谈小学音乐教学中让音乐走进孩子的心灵[J].新课程(小学),2016(01):34.
[2]张静.让心灵与美共舞——小学音乐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渗透[J].小学生(下旬刊),2018(01):70.
[3]陈金芳.让心灵与美共栖——小学音乐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渗透策略分析[J].华夏教师,2015(0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