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媒体变迁与网络文学的生成转化

来源 :教育传媒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you0610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追溯主流网络文学发布媒介平台的变迁,指出网络文学跟随媒介变迁的过程,虽然技术上是被动的,却在不停试错中呈现出积极意味,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探讨文学在网络时代的生存方式。认为网络作者在加入作协体系后拥有了跨媒介话语权,低收入网络读者群体还通过海量点击将热点推送到有付费能力的其他媒介受众群体中,促成趣味的反向普及。
  【关键词】网络媒体;变迁;网络文学;生成
  网络文学通过文学与新媒体产业相融合的方式,成为具备跨界性质的独立概念。在这里,“网络”和“文学”两要素均不可或缺。媒介角度不仅基于网络文学的媒介特性,也源于网络媒介本身的变动性。网络媒体的变迁对于网络文学来说,既涉及技术手段和承载平台的更替,也涉及其自身内涵和未来发展方向。
  一、媒介变迁与网络文学体系的生成
  自“网络文学”一词进入广大受众的视野,迄今已将近20年。这20年正是网络媒介飞速发展,网络文化逐渐成型,“互联网”从新颖的专业词汇变成大众日常使用工具的过程。阅读从曾经理所当然的印刷品到读屏媒体动辄“10万+”,与新技术相关的媒介转型为网络文学带来了改变和拓展。网络文学本身的定义就与新的传播媒介捆绑在一起,其阅读需要借助新媒介技术终端实现。一旦媒体更替,无论网络文学本身是否具备新技术转型的主动性,都必须跟随。在网络文学发展历程中,驱动其转变的主要有以下几种新媒体技术:
  BBS论坛:中文网络文学一词最初为媒体所关注时,其主要载体是BBS。内地最早贴出文学作品的论坛是“四通利方”即后来的“新浪BBS”,宁财神、李寻欢、邢育森等早期网络写手都曾为这个BBS贡献过作品。由于当时论坛较少、网民不多,这些故事停留在同人之间的调侃上。1998年左右,《第一次的亲密接触》发表完一个月,“各大小BBS站里的各式各样板面,到处转帖”,痞子蔡在作品十周年序中提到,由于当时能够接触互联网的人十分有限,“很多人将全文打印装订成册,到处传阅着。我学弟的桌上就有一本,另外我表弟也寄来一本说是要孝敬我……”①当时人们依然将“文学”与纸媒相联系,即便不出版也要打印装订。由于两岸出版物不流通,虽然《第一次的亲密接触》最先在台湾出版,但热心网友还是很快在大陆BBS上贴出了网络版本。早期BBS在掌握媒体资源的人群中催生了网络文学作者。在BBS中,网络文学的主要形态以中短篇故事为主,内容多围绕网民和青年人的生活、情感状态。BBS回帖和讨论数量有限,但作者和读者之间常能够形成有效互动,进而影响作者下一步的创作。随着网民数量激增,早期由网络爱好者维持的BBS服务器难以维系,作品质量整体下降,用户灌水等问题拉低了BBS论坛作品的整体印象。
  邮件列表: BBS虽然令网络文学一词为人们所认识,但在其出现之前,就已经有人自发创作文学作品并通过邮件列表传播。如果追溯中文网络文学创作的起点,一般会定位到北美一些早期文学论坛如“橄榄树”“新语丝”等,它们都是从邮件列表形式发展起来的。论坛公开性更好,能够平行展示信息历史和对话情况,因此很快得到风靡。那时的论坛网络文学活动参与者基本就是邮件列表订阅户。由于論坛人少、帖子数量不多,注册用户通过站内短信甚至邮件通知等不会遗漏任何一条消息。信息的全面无遗漏在用户之间建立起了亲切且紧密的情感。这种较强的网络关系有些社交网络的雏形,虽然形式简单,但邮件列表用户的忠诚度较高,信息互动有效性强、影响力大,早期互联网邮件列表用户之间亲密的互动形成的社团感知对于当前生产海量信息的网络来说是不可再现的往事。
  电子期刊:2004年,又一波与网络文学相关的新技术出现了,那就是各类“电子期刊”的上线。电子期刊充分利用互联网媒介的所有技术优势,同时借鉴了纸媒的编审制度,基本解决了论坛文学门槛过低、内容质量无法保证等问题。才女徐静蕾主持的《开啦》等电子期刊获得投资,制作精美的电子期刊吸纳了高端网络广告,为被资金束缚住手脚的网络文学探索出新的发展方向。作为一次精心策划的,技术、文案、编审齐动员的网络新媒体尝试,电子期刊为网民带来了良好的视听体验,但对于依靠广告收入,还没有探索出其他有效盈利模式的互联网媒体来说,下载速度和到达率的制约是致命的,电子期刊在网络软硬件环境都欠发达的时代遭到了失败。即便如此,电子期刊依然是一个很好的开端,即对电子阅读独立应用界面的探索。
  文学网站、博客和微博:这三类网络文学的共同之处在于盈利方式都基于在线支付便捷性、安全性的提高以及粉丝经济雏形的展现。在线付费的尝试从“起点中文网”开始。2005年以后,网络文学领域内出现了几家有实力的文学网站集团,如“盛大文学”“17K小说网”等。其中,“盛大文学”是一个文学网站集团,吸纳了起点中文网、晋江文学城、红袖添香以及榕树下等多家具较高知名度的文学网站,其作者和原创作品數量也最多。盛大集团以网络游戏为主业,文学网站为游戏提供蓝本,下游游戏产业也为好的原创作品提供了盈利的出路,不再单纯寄托纸媒转化。其他网站背后或是庞大的网络数字出版体系、或是主营数据库和网络图书馆等资源。文学网站成为当前最主流的网络文学媒体。其成功一方面来自我国通俗出版市场并未完全开放,文学网站找到了传统纸媒文学的内容缺口;一方面伴随在线支付技术提高的同时,立足于对读者付费习惯的培育。由于文学阅读以及作者和读者的互动是一种思想以及情感的交流,付费习惯的培育也就不只是新技术使用那么简单,而是一种增强情感联系、加深价值认同的活动。
  博客以个人博主为中心,按理说应当更能够起到聚拢粉丝群的作用。但网络文化根本上是大众性质而非精英性质,网络行动多半是群体性的,容易受潮流左右。博客缺乏文学网站的群体效应和热闹的竞争氛围。因此成功的博客需要博主本人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足够丰富的话题以持续博客内容,这就是知名度很高且自带粉丝群的影视明星、学者、公知和记者成为知名博主的原因。
  随着网络媒体热点的转换,网络文学将阵地转移到了更加简短省事、互动性更强的微博上。从网络文学雏形时代,从业者就认为短篇、微短篇作品是最适合网络终端的文学作品。超长网络文学的成功不在于作品本身,而在于填补大众阅读种类的空白,可以说,基于微博的140字微小说回归了早期网络文学的设想。它短小的篇章不仅是适合屏幕阅读,还特别适合手机呈现。140字的微小说只能是一个个场景片段,因此其改编潜力巨大。原文只提供思路或者意境,不会因为情节方面的偏离而失去读者粉丝的热捧。微博是短时间聚拢人气和注意力的媒体,兴起比文学网站晚,因此微小说作者形象得以借鉴文学网站的大神模式。如知名微小说作者张佳嘉虽然以微博写作为契机,但其后续形象依照全方位营销模式打造。   微信订阅号:随着微信成为手机上第一大即时通讯和社交媒体,朋友圈和订阅号也逐步占据公众阅读视线。当前微信订阅中最受欢迎的类型之一是纸媒公众号。以微信的短小、简洁、直观和快捷传达观点,作为讲究逻辑性和充分论据的纸媒的补充。微信订阅号可以看作一种全面的电子杂志。新技术的采用使得它一方面具备良好的视觉、动态和声音效果,不再受制于终端;另一方面弥补了早期电子杂志到达率差、信息接收不确定的缺陷。由于微信订阅号只是一个承载界面,本身展示形式很多,内容十分丰富,且随时可以调用外部链接,使它成为前景看好的新技术媒体。但缺点在于基于熟人圈子的微信具有很大的封闭性,比较适合稳定的阅读口味和稳固的社会关系;对20岁以下青少年来说,缺乏新鮮感。
  二、网络文学的媒介依附性
  网络文学的媒介依附特性导致其形态多变。媒介转型对于网络文学来说,虽然是无奈的跟随之举,但也具有积极意义。
  (一)网络文学媒介转型的必要性及其对于网络文学的意义
  媒介转型并不是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不同阶段的网络媒体是否能在网络文学中留下痕迹不取决于其技术含量的高低,背后有更加复杂的因素。有一些网络应用,虽然技术含量低,却作为互联网基本功能而长期存在,并始终拥有大量拥趸。比如邮件、留言板或者博客等。有一些虽然其形式从主体变成了附属,从主流走向辅助,但却因积极参与网络内容的构成而不可或缺,例如BBS曾经是网站最活跃、产出最大的场所,如今只是每篇文章之下附属的讨论区,但其回应的动态过程却应当被看作网络文学的一部分。有一些网络媒体因为技术更新而被淘汰或变形,比如聊天室或网刊如今已经不见踪迹。如聊天室功能已被即时信息传递的微信等替代,如今网络应用中也基本看不到供陌生人在线即时聊天的“网络公共场所”。网刊虽然传播渠道更改,变体却颇多,一开始以邮件列表形式,后来是专门的精品下载包或是网络应用界面,如今则以微信订阅号方式获得了新的变体。这些曾试图相互替代的媒介形式共同构造了当前网络文学平台,使其表现更加多样丰富。网络文学能够不局限于文字阅读,而是成为立体的网状文化组成部分,来源于媒介技术的发展和不同网络媒体的并存与支撑。
  对于网络文学的经营者来说,更新换代虽然意味着新鲜感和注意力的吸引,却未必是好事。因为在新媒体中布局带有极大的未知性,前期技术投入、读者兴趣调查等都耗时费力,而后起者跟进又十分容易。技术无法垄断,互联网媒体成功与否,许多时候不在于技术的先进与否,而在于机缘和创意。互联网上有些不乏出色的新技术因为过于先锋、领先于网民认识程度和消费理念,因而未能受到重视。而一两年后,同样的技术概念却获得市场成功的案例。从零开始培育消费习惯不如在成熟稳定的读者群中改变话题热点。因此,新技术驱动和商业驱动既相互促进引领也存在着妥协。毕竟技术的研发和创新是需要投资保障的。但互联网时代喜新厌旧的网民,媒介热点的迅速转移也使得投资不得不拼命追逐、抢占技术先机。二者相互刺激促进。
  网络文学只是网络文化中的一小部分,它们受到网络大环境的影响和制约,网络技术的发展是一个必然的不可逆转的因素。因此,不管网络媒体转型是否成功,有没有商业盈利,它们都会出现。网络文学依赖于新技术对阅读渠道的革新。网络提供了试错平台,也提供了小众趣味。小众趣味能否成为大众趣味也许未知,但多元取向的网络文学却获得了更多的展示机会。
  (二)旧媒体的意义
  网络文学的诞生和兴起离不开媒介发展,但关注媒介大环境的差异是不是仅在网络文学发展之初就足够呢?特别是网络技术发展更迭迅速,网络媒体版本眾多,对于那些已经不再流行,甚至已经淘汰的网络媒体形式,还有没有必要回看和关注呢?这要从网络文学发展与媒介的关系角度观察。
  网络媒介是网络文学研究的时代背景。此前,文学媒介从来没有获得过如此重视。但互联网带来的不仅是文学媒介的更新,更是整个社会文化的大变革。加拿大伊尼斯、麦克卢汉等人的理论以及互联网科技的应用使人们注意到新媒介为社会文化带来的改变。网络文学作为互联网时代计算机终端与盛行于印刷时代的文学概念结合的产物,其以文字为主要表达的形式正好提供了将同一“文本”放在不同媒介上加以类比的契机。从“网络文学”出发,人们争论的不仅仅是文学自身的发展和流变,更是媒介文化的延续性和变异性。因此,网络文学在数量和历史上虽然远远不能与印刷文学匹敌,却可以与印刷文学互为参照系。媒介是使这种参照得以成立并具有意义的根本因素。
  互联网使网络文学成为可能,在媒介变迁视野下,媒体因素成为评价文学作品的标准之一。作为印刷媒介参照系的网络同时具有恒定性和变动性。笼统地说,无线互联网技术在当前媒介时代可以说是相对恒定的元素,关注网络文学离不开对网络的认识。但基于互联网的各类媒介形式,如计算机软件的开发换代、终端硬件以及智能、便携式终端的研发等,却多样且更替频繁。我国大众最初所知的互联网应用是电子邮件和网页浏览,此后门户网站、虚拟社区等集成型网络媒体出现,公众所认可的网络文学就诞生在邮件列表以及电子公告板系统中。继BBS成为网络文学最早繁荣起来的载体之后,网络文学还曾获得多种专属载体,如电子期刊、文学网站等,也有借用其他领域的网络载体表现的形式,如博客文学、微博文学等。随着互联网终端从固定的电脑向移动终端的笔记本、手机拓展,新终端上的集成社交软件如微信等也带有网络文学载体性质;同时,专为商业化网络文学开发的写作、阅读终端也不时出现。有了专属媒体的范围界定,网络文学才从网络上诸多以文字表达的文化形式中脱颖而出,成为独立的概念。
  从技术上看,网络文学主要诉诸文字,其呈现、传播文字的需求继承自印刷品,这种载体的需求对于能够展示声音、色彩、动态影像的电脑来说简直毫无难度。但有意思的是,就是这样低技术含量的表达和传播要求,却引起网络技术竞相争夺,代代更替,低门槛刺激了竞争的激烈。在互联网出现之前,任何一种媒介都是渐变式发展,印刷技术的提高、色彩的增加逐渐提高了报纸、期刊的数量、电视媒体从黑白到彩色到数码,也不过是增加了清晰度和选择性。统领文字传播多年的印刷媒介因其恒定性、统一性而将自己排除在影响文学的相关因素之外。而网络文学中,读者的反馈和双方互动成为考察作品的必要因素。文学的载体能否吸引读者,读者是否积极反馈等就成为必须考虑的因素,因此网络媒介应用的便利性,作品到达目标作者的精确性以及不同媒体作者和读者的差异性也就显现了出来。   由此可见,互联网虽然为网络文学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舞台,使之一诞生就被放在了与拥有许多年积累的印刷文学比肩的地位上,但网络媒体的瞬息万变也导致网络文学缺乏相对固定的舞台,欠缺积累因而难以产生经典性文本的问题。网络文学蕴含着技术对文学的影响,将媒介与文学的关系摆在了台前,其自身得以成为举足轻重的概念,但当媒介特性成为考察多变网络文学现象的相对恒定且一以贯之的线索时,网络媒体快速淘汰的影响就不能被忽略。虽然以互联网为平台的文学作品被称为网络文学,但这个平台并不是隐形并退居幕后的,它始终积极参与网络文学形塑,网络作品特点与其所依托的媒体有很大联系,因此它也遭受着新媒体变动性的困扰。
  同样,网络文学研究也需要正视媒介问题。脱离媒介特性单纯看文本的网络文学研究不仅不完善,且逻辑上无法圆融。在网络文学研究中,整体性、规律性的探讨很容易流于空泛。而数量庞大、质量缺乏保障的作品又使单一案例细读的研究过于狭窄。究其原因,并不是网络文学内容本身具备后现代多元色彩,而是这一对象是一个跨媒介的变动过程,而非静态对象。局限于单一媒介的阅读和评论容易遇上不同媒介标准的差异等外部问题。所以,要对网络文学发展进行总体观照,必须涉及媒介变迁角度。
  三、媒介变迁与网络文学的抵抗性
  对于网络文学来说,网络特质不是一个强调延续和差异的外部因素,而是不可或缺的内部因素。网络媒介本身的变动性外显为网络文学阶段性文本特质。网络文学是一个整体概念,割裂地从网络或文学两个孤立维度看都会影响其完整性。网络文学与印刷文学两种说法的区别在于媒介,这種称呼最初囊括了从印刷媒体因袭、电子媒体借鉴以及网络媒体自身生发出的众多杂糅形式。但网络媒体日益突破了以往的媒介边界,无论显示器、印刷品还是各类智能终端,都成为网络文学的载体。因此,不再适合以单纯的载体作为界定和划分的标准。
  同时,网络文学是动态发展的。网络作品形式体现出网络媒介多向传播的互动特性。它模糊了印刷媒体中原版、原创的思维模式,几乎每一个转发者、传播者都能够为作品贡献内容。越是社会影响巨大的网络作品越难以界定其原始形态,网络作者、网络作品不再是唯一固定的,而成为群体性的发展的概念。虽然这些特点使知识产权成为一个棘手问题,但也充分体现了网络的能动性和创造力,这是最能代表网络媒体特点的文化概念。网络文学是一个属于民众的概念,无论网络高手或文学精英都无法垄断,这也是其源源不断的活力的来源。
  长期以来,在大众甚至网络文学从业者和研究者眼中,网络文学都是一个复合体。在网络媒介兴起,印刷媒介仍占主流之时,相关概念都是试验性质的,人们无法预期它们的变革。但随着互联网发展,它的范围已经不再局限于小部分技术和知识领先者。比网络媒介本身更为人们熟悉的是各类应用,用户越多,表现形式就越简单,进入门槛也越低,反之亦然。所以网络应用迅速成为人人皆可上手的大众媒介,文学在网络上真正成为“人民的”。任何人都拥有了创作、发布和传播的权利。网络文学不再局限于最初定义时的设想,也不再是权宜之计,而成为一个独立概念。
  当网络作者一批批走进鲁迅文学院培训,手捧作家班证书发表感言,并被吸纳进中国作协之时,曾经带有“反抗”意味的“网络写手”便转身成为带有主流意味的“网络作家”。特别是那些路数单一、基调阳光、文字卖萌、不触及任何争议话题的“小白文”成为网文代表,各级文化单位予以背书时,网络文学走上了被传统文学体制收编的道路。然而,当早期的网络作家模式化的学生作文式的作品凭借超高人气和点击量进军印刷市场成为炙手可热的大IP之后,其影响力已然产生。虽然有个别网络文学“大神”出于市场定位的考虑,致力于将作品的写作水平停留在特定的青少年层次上,但随着网络作者从早期的青春少艾日渐成熟,其读者也在不断成长。这一批作者、读者群体也在谋求突破,关注点日渐从“打怪、升级、推妹子”转向对现实世界的认识和思考。限于大众阅读偏好,作品表现形式虽然仍以玄幻为主,但也透露出超越日常生活层面的探索和对深层问题的思辨。
  文学从本质上说是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中介,二者发展同步。但社会名流的示范、启蒙精英的选择、意识形态的控制以及商业策略的运作,在读者和作者之间设置了障碍。中国当代文学趣味曾经引起争议。网络文学以其低廉的成本起到了打破资本运作的作用。网络文学同时具备包容性和不确定性,文本作者、读者以及其他改编方需求必须即时沟通反馈。这些都有赖于互联网的媒介特性。由于创作过程中的多方参与,特别是读者这一要素的不可或缺,网络文学在起始阶段,即文本创作阶段,不可能以过高定价去屏蔽缺乏支付能力的读者,单纯阅读网文必然是廉价的,低廉的成本打破了资本运作。虽然网络文学公司追求的依然是利润增值,但趣味的多变、利益争夺带来的新媒体红利、技术发展导致的成本降低等,使得文学获得摆脱不可控资本控制的可能。
  四、结语
  新媒介文化的变化并非一朝一夕。虽然互联网技术已有半个世纪,应用也普及到当代都市各个领域,但它依然被称为“新媒介”。仅从网络文学这一很小的角度来看,这一新媒介的变化是巨大的,能量也是惊人的。网络文学十余年经历的各式论争、转换,行业内部一轮又一轮的洗牌,创造的社会话题和经济价值都十分可观。从媒体技术层面来说,网络文学并无特殊和新鲜之处;但文学本就是社会文化最具亲和力并便于介入的形式,网络文学作為网络与文学的结合体,对于技术普遍化、应用性的拓展都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从网络文学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新媒介影响社会文化的特点:网络技术的广泛传播使得一个点的微小变革放大为一个时代的整体特点,并引起青年人的效仿,就像时尚潮流一样一波波扩大,最终融化在社会文化的大潮汐中。虽然起始波澜不兴,但却使得无数个孤立、零散、偶然的事件被呈现到了公众面前,并在离散现象中透露出社会文化新的整体性特质。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在媒体融合的大背景下,江西日報报业集团承载着江西省报网融合、打造新型主流媒体的重要使命。本文介绍了江西日报报业集团新媒体发展方式,剖析了其在新媒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打造江西省权威资讯及社区信息平台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媒体融合;内容市场;“中央厨房”  随着互聯网的发展及技术创新,用户媒介使用与接触习惯向电脑、移动应用等转移,报业集团传统的核心业务报纸普遍面临读者流失问题,
期刊
期刊
今年初,胡锦涛同志在中纪委第三次全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着重强调要在全党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胡锦涛同志的重要讲话是新形势下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纲领性
红色题材纪录片是中国本土纪录片大家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红色题材纪录片的受众在不断发生变化,如何与时俱进地对受众进行精准定位,进行代入式传播,以便增强
在教学数学第七册“乘法分配律应用”课结束前,我出示了这样一道练习题:rn在下题的口里填上合适的数,使算式便于简算.rn324x9+口x9rn顿时,学生纷纷举手发言:填76,填176......
髋关节置换术是一项专业的并且最常见的外科整形手术,它是通过重置一部分链接着人工合成植入物的髋骨来修复引起疼痛的缺损表面[1].它是对于股骨骨折骨关节炎和股骨颈骨折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