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古诗文教学中很大一部分的老师从学生字、借助注释、教学辅导书籍等形式让学生记下背下古诗文和诗文的意思,从量上完成了教材中的教学任务,但这样的学习很浅显停留于诗文的表面,有效的古诗文学习不仅要让学生背会诗文理解诗意,更要想方设法让学生体会字面下的情感。大家都有个共识:厚读古诗。怎样才能厚读故事呢?
关键词:古诗;厚读;情感
小学语文教材中编入了不少表达童真童趣的古诗,在平时的教学中,很多教师都知道引导学生通过注释来理解诗意,但多数停留于诗文的表面意思,没有深入挖掘作者写诗的时代背景,透过字面理解诗文的意思,从而真正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对此,我以《牧童》一诗教学为例进行厚读古诗,体会作者隐藏在文字下的情感的尝试。
一、 想象画面,扣准诗眼,理解诗意
體会古诗中蕴含的情感,首先要理解古诗的意思。根据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展开想象,可想象诗中包含的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外貌、心理等内容,对于诗中所描写的景物也可以想象它所蕴含的景物的颜色、数量、动静、光亮等,通过想象把这些字词所描绘的单个“镜头”呈现出来,通过许多“镜头”的链接,想象出整首诗描写的画面,从而领会字面的意思。
《牧童》这一古诗的前两句是写景,后两句写人,短短的28个字中抓住“铺”“弄”“卧”这三个关键词,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形成画面。教学时紧扣这三个词语进行:一是读准诗句,你认为哪个字写出了田野碧草一望无垠的特点?把“铺” “弄”“卧”三个词语放在诗中读应该怎样读?引导学生读准这四个词的轻重、缓急,用自己已掌握的朗读方法读这首诗,让学生通过语气、语调、停顿等方面的变化与起伏,读出诗的节奏感和韵律美;二是读懂诗文的意思,读这三个词你能发现什么?引导学生发现这三个词都是动作的词,通过虚指的“六七”与“三四”的对比,把诗的意思读出来;三是读出文中所蕴含的画面,你从“铺”字看到了什么样的田野?在这样的田野里,小朋友可能会干什么?从一个“弄”字又看到了谁在干什么呢?通过想象把诗句意思串联起来,在脑海里把每个诗的画面都想象出来,把整首诗转化成几幅图画:广泛的田野铺满了青青的野草,晚风中隐约传来了牧童悠扬的笛声。通过这样的画面清楚地展现出诗句所描写的景物形态,达到充分理解诗句意思的目的。一个“卧”字,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在现实生活中什么情况下会有卧的姿势,那个时候的心情怎么样?通过生活体验感受到牧童回来吃饭,已是黄昏之后,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里露天休息了。这样诗中的人物形象也就深深地刻印在学生的脑海中了。
二、 了解作者,挖掘背景,体会情感
每首古诗都是诗人情感的寄托,折射出诗人内心的情感世界。一首诗看似写景写人,其实,诗文的灵魂深处是为了抒情。作者主要是通过景物和人物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这份沉甸甸的情感往往蕴含在寥寥数字的背后。学习古诗不仅要能读懂诗意更要能透过诗意的表象读出诗外之意。研究相关背景资料,通过再现当时的情景,将人物放置于一个具体的时代,想象诗人心中的独白,感悟诗人心中的情,使诗中的景和人都有情感,理解古诗就从单薄走向立体、从呆板的走向有生命的画面,从而准确体会诗人内心情感。
例如《牧童》表面上写了广阔原野一片碧绿,放牧儿童的惬意、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生活,实际上作者想通过背景和人物的描写来表达自己的一份情感。要读出这份情感要分两步:一是要了解作者吕岩的生活经历:他是进士,当过县令,遇上农民起义,兵荒马乱的时候,带领家人逃跑,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当时作者是多么向往安宁的生活啊,于是借牧童这样的人物来抒发心中的向往与寄托。二是深入了解作者生活时代的那段历史,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当时的广大民众的生活状况是什么样呢?当时的统治者是什么主张?关心民众的疾苦吗?还是一味贪图享乐,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作者会想些什么呢?想到了自己寒窗苦读终于熬出头了却无法让家人过上安宁的生活;想到自己空有满腹经纶却无国可报,美好的理想与残酷的现实生活对比,令作者心灰意冷,致使他逃离喧嚣的生活,隐居山林,最后不知所踪。从了解时代背景入手,再现了作者的纠结与无奈,立体化地还原了作者当时的生活状况,由此感受作者对安宁生活的向往。
三、 课外拓展,领会表达,迁移运用
小学语文课本里呈现的表现了儿童快乐无忧的生活古诗的篇幅是有限的,想让学生巩固学法就要拓展学生的知识面,适当向课外拓展延伸,有选择地引入描写儿童快乐无忧的课外古诗。
课外拓展可以分两步进行:一是让学生回忆自己与家人、朋友在一起时的快乐事件或快乐瞬间,分享自己生活中的快乐,捕捉快乐的细节和瞬间,可能是一个玩具、一个表情、一句笑话或是一个善意的谎言……都可以分享。二是引入《稚子弄冰》,运用本节课同的学习方法来理解诗意,想象画面,感受弄冰的快乐。这样的环节,目的在于巩固学习方法,同时也是为了加大古诗词的积累,从课内到课外,多渠道地吸收中华优秀文化精华,让古诗学习的面更宽广起来。
教学这类表现儿童快乐生活的古诗时,只要我们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以点带面有序进行,就能触摸到古诗文字后面的情感,使古诗教学有深度和广度,把短短的诗文读厚了。
关键词:古诗;厚读;情感
小学语文教材中编入了不少表达童真童趣的古诗,在平时的教学中,很多教师都知道引导学生通过注释来理解诗意,但多数停留于诗文的表面意思,没有深入挖掘作者写诗的时代背景,透过字面理解诗文的意思,从而真正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对此,我以《牧童》一诗教学为例进行厚读古诗,体会作者隐藏在文字下的情感的尝试。
一、 想象画面,扣准诗眼,理解诗意
體会古诗中蕴含的情感,首先要理解古诗的意思。根据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展开想象,可想象诗中包含的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外貌、心理等内容,对于诗中所描写的景物也可以想象它所蕴含的景物的颜色、数量、动静、光亮等,通过想象把这些字词所描绘的单个“镜头”呈现出来,通过许多“镜头”的链接,想象出整首诗描写的画面,从而领会字面的意思。
《牧童》这一古诗的前两句是写景,后两句写人,短短的28个字中抓住“铺”“弄”“卧”这三个关键词,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形成画面。教学时紧扣这三个词语进行:一是读准诗句,你认为哪个字写出了田野碧草一望无垠的特点?把“铺” “弄”“卧”三个词语放在诗中读应该怎样读?引导学生读准这四个词的轻重、缓急,用自己已掌握的朗读方法读这首诗,让学生通过语气、语调、停顿等方面的变化与起伏,读出诗的节奏感和韵律美;二是读懂诗文的意思,读这三个词你能发现什么?引导学生发现这三个词都是动作的词,通过虚指的“六七”与“三四”的对比,把诗的意思读出来;三是读出文中所蕴含的画面,你从“铺”字看到了什么样的田野?在这样的田野里,小朋友可能会干什么?从一个“弄”字又看到了谁在干什么呢?通过想象把诗句意思串联起来,在脑海里把每个诗的画面都想象出来,把整首诗转化成几幅图画:广泛的田野铺满了青青的野草,晚风中隐约传来了牧童悠扬的笛声。通过这样的画面清楚地展现出诗句所描写的景物形态,达到充分理解诗句意思的目的。一个“卧”字,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在现实生活中什么情况下会有卧的姿势,那个时候的心情怎么样?通过生活体验感受到牧童回来吃饭,已是黄昏之后,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里露天休息了。这样诗中的人物形象也就深深地刻印在学生的脑海中了。
二、 了解作者,挖掘背景,体会情感
每首古诗都是诗人情感的寄托,折射出诗人内心的情感世界。一首诗看似写景写人,其实,诗文的灵魂深处是为了抒情。作者主要是通过景物和人物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这份沉甸甸的情感往往蕴含在寥寥数字的背后。学习古诗不仅要能读懂诗意更要能透过诗意的表象读出诗外之意。研究相关背景资料,通过再现当时的情景,将人物放置于一个具体的时代,想象诗人心中的独白,感悟诗人心中的情,使诗中的景和人都有情感,理解古诗就从单薄走向立体、从呆板的走向有生命的画面,从而准确体会诗人内心情感。
例如《牧童》表面上写了广阔原野一片碧绿,放牧儿童的惬意、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生活,实际上作者想通过背景和人物的描写来表达自己的一份情感。要读出这份情感要分两步:一是要了解作者吕岩的生活经历:他是进士,当过县令,遇上农民起义,兵荒马乱的时候,带领家人逃跑,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当时作者是多么向往安宁的生活啊,于是借牧童这样的人物来抒发心中的向往与寄托。二是深入了解作者生活时代的那段历史,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当时的广大民众的生活状况是什么样呢?当时的统治者是什么主张?关心民众的疾苦吗?还是一味贪图享乐,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作者会想些什么呢?想到了自己寒窗苦读终于熬出头了却无法让家人过上安宁的生活;想到自己空有满腹经纶却无国可报,美好的理想与残酷的现实生活对比,令作者心灰意冷,致使他逃离喧嚣的生活,隐居山林,最后不知所踪。从了解时代背景入手,再现了作者的纠结与无奈,立体化地还原了作者当时的生活状况,由此感受作者对安宁生活的向往。
三、 课外拓展,领会表达,迁移运用
小学语文课本里呈现的表现了儿童快乐无忧的生活古诗的篇幅是有限的,想让学生巩固学法就要拓展学生的知识面,适当向课外拓展延伸,有选择地引入描写儿童快乐无忧的课外古诗。
课外拓展可以分两步进行:一是让学生回忆自己与家人、朋友在一起时的快乐事件或快乐瞬间,分享自己生活中的快乐,捕捉快乐的细节和瞬间,可能是一个玩具、一个表情、一句笑话或是一个善意的谎言……都可以分享。二是引入《稚子弄冰》,运用本节课同的学习方法来理解诗意,想象画面,感受弄冰的快乐。这样的环节,目的在于巩固学习方法,同时也是为了加大古诗词的积累,从课内到课外,多渠道地吸收中华优秀文化精华,让古诗学习的面更宽广起来。
教学这类表现儿童快乐生活的古诗时,只要我们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以点带面有序进行,就能触摸到古诗文字后面的情感,使古诗教学有深度和广度,把短短的诗文读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