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读古诗方能深入体会情感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fghtyr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古诗文教学中很大一部分的老师从学生字、借助注释、教学辅导书籍等形式让学生记下背下古诗文和诗文的意思,从量上完成了教材中的教学任务,但这样的学习很浅显停留于诗文的表面,有效的古诗文学习不仅要让学生背会诗文理解诗意,更要想方设法让学生体会字面下的情感。大家都有个共识:厚读古诗。怎样才能厚读故事呢?
  关键词:古诗;厚读;情感
  小学语文教材中编入了不少表达童真童趣的古诗,在平时的教学中,很多教师都知道引导学生通过注释来理解诗意,但多数停留于诗文的表面意思,没有深入挖掘作者写诗的时代背景,透过字面理解诗文的意思,从而真正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对此,我以《牧童》一诗教学为例进行厚读古诗,体会作者隐藏在文字下的情感的尝试。
  一、 想象画面,扣准诗眼,理解诗意
  體会古诗中蕴含的情感,首先要理解古诗的意思。根据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展开想象,可想象诗中包含的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外貌、心理等内容,对于诗中所描写的景物也可以想象它所蕴含的景物的颜色、数量、动静、光亮等,通过想象把这些字词所描绘的单个“镜头”呈现出来,通过许多“镜头”的链接,想象出整首诗描写的画面,从而领会字面的意思。
  《牧童》这一古诗的前两句是写景,后两句写人,短短的28个字中抓住“铺”“弄”“卧”这三个关键词,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形成画面。教学时紧扣这三个词语进行:一是读准诗句,你认为哪个字写出了田野碧草一望无垠的特点?把“铺” “弄”“卧”三个词语放在诗中读应该怎样读?引导学生读准这四个词的轻重、缓急,用自己已掌握的朗读方法读这首诗,让学生通过语气、语调、停顿等方面的变化与起伏,读出诗的节奏感和韵律美;二是读懂诗文的意思,读这三个词你能发现什么?引导学生发现这三个词都是动作的词,通过虚指的“六七”与“三四”的对比,把诗的意思读出来;三是读出文中所蕴含的画面,你从“铺”字看到了什么样的田野?在这样的田野里,小朋友可能会干什么?从一个“弄”字又看到了谁在干什么呢?通过想象把诗句意思串联起来,在脑海里把每个诗的画面都想象出来,把整首诗转化成几幅图画:广泛的田野铺满了青青的野草,晚风中隐约传来了牧童悠扬的笛声。通过这样的画面清楚地展现出诗句所描写的景物形态,达到充分理解诗句意思的目的。一个“卧”字,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在现实生活中什么情况下会有卧的姿势,那个时候的心情怎么样?通过生活体验感受到牧童回来吃饭,已是黄昏之后,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里露天休息了。这样诗中的人物形象也就深深地刻印在学生的脑海中了。
  二、 了解作者,挖掘背景,体会情感
  每首古诗都是诗人情感的寄托,折射出诗人内心的情感世界。一首诗看似写景写人,其实,诗文的灵魂深处是为了抒情。作者主要是通过景物和人物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这份沉甸甸的情感往往蕴含在寥寥数字的背后。学习古诗不仅要能读懂诗意更要能透过诗意的表象读出诗外之意。研究相关背景资料,通过再现当时的情景,将人物放置于一个具体的时代,想象诗人心中的独白,感悟诗人心中的情,使诗中的景和人都有情感,理解古诗就从单薄走向立体、从呆板的走向有生命的画面,从而准确体会诗人内心情感。
  例如《牧童》表面上写了广阔原野一片碧绿,放牧儿童的惬意、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生活,实际上作者想通过背景和人物的描写来表达自己的一份情感。要读出这份情感要分两步:一是要了解作者吕岩的生活经历:他是进士,当过县令,遇上农民起义,兵荒马乱的时候,带领家人逃跑,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当时作者是多么向往安宁的生活啊,于是借牧童这样的人物来抒发心中的向往与寄托。二是深入了解作者生活时代的那段历史,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当时的广大民众的生活状况是什么样呢?当时的统治者是什么主张?关心民众的疾苦吗?还是一味贪图享乐,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作者会想些什么呢?想到了自己寒窗苦读终于熬出头了却无法让家人过上安宁的生活;想到自己空有满腹经纶却无国可报,美好的理想与残酷的现实生活对比,令作者心灰意冷,致使他逃离喧嚣的生活,隐居山林,最后不知所踪。从了解时代背景入手,再现了作者的纠结与无奈,立体化地还原了作者当时的生活状况,由此感受作者对安宁生活的向往。
  三、 课外拓展,领会表达,迁移运用
  小学语文课本里呈现的表现了儿童快乐无忧的生活古诗的篇幅是有限的,想让学生巩固学法就要拓展学生的知识面,适当向课外拓展延伸,有选择地引入描写儿童快乐无忧的课外古诗。
  课外拓展可以分两步进行:一是让学生回忆自己与家人、朋友在一起时的快乐事件或快乐瞬间,分享自己生活中的快乐,捕捉快乐的细节和瞬间,可能是一个玩具、一个表情、一句笑话或是一个善意的谎言……都可以分享。二是引入《稚子弄冰》,运用本节课同的学习方法来理解诗意,想象画面,感受弄冰的快乐。这样的环节,目的在于巩固学习方法,同时也是为了加大古诗词的积累,从课内到课外,多渠道地吸收中华优秀文化精华,让古诗学习的面更宽广起来。
  教学这类表现儿童快乐生活的古诗时,只要我们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以点带面有序进行,就能触摸到古诗文字后面的情感,使古诗教学有深度和广度,把短短的诗文读厚了。
其他文献
摘 要: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信息技术课堂在小学阶段也受到极大的重视,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育的过程中,游戏化的教学模式能够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以及提高小学生的兴趣爱好。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游戏化;教学模式  一、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上游戏化教学模式应当注意的问题  (一) 小学的信息技术教师应当对课堂时间进行时间的规划,合理安排课堂时间  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上,学生的学习压力不是很大,在信息技术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需求,越来越多的飞行类院校应运而生。在大学期间学生逗留时间最长的就是学生公寓,因此探索新形势下飞行大学生公寓管理模式必将成为高等教育管理理论研究中的一个紧迫的课题。本文以中国民航飞行学院为例,通过对其准军事化公寓管理模式进行初步研究,发现其具有深刻的内涵与突出的特点,希望能为飞行类大学生公寓管理提供宝贵的经验。  关键词:飞行大学生;公寓管理模式;准军事化  飞行大学生
摘 要: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新课程教学理论提倡的教学方法之一,它倡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独立探究等方式完成相关学习任务,从而获取实践性知识和能力。本文介绍了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中的运用,并以《菜单设计》章节为例,提出了任务设计的方法和建议,在旅游与酒店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任务驱动教学法;菜单设计;任务设计  一、 课程简介  《餐饮服务与管理》
摘要:倾听是教育的前提,是洞悉孩子内心、走进孩子心灵的有效途径。不倾听孩子,不了解孩子,就难以教育孩子,孩子倾诉的习惯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由环境和气氛来培养,我们要学会倾听,掌握倾听的艺术,陪伴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关键词:倾听;诉说;沟通;方法  暑假的一个傍晚,我在广场长廊乘凉,身旁有两小女孩头挤在一起窃窃私语,看上去大约十一二岁的样子,无意中听见一个说:“我妈整天把我关在房子里,除了学习,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發展,人们对于古典文化的研究逐渐深入,古诗词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出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古诗词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当然,古诗词教学过程中的弊端也日益显露。因此,这就需要小学教师加强对于语文古诗词教学进行研究,努力将诗意浸入课堂,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对于语文古诗词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锻炼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以及鉴赏能力,使学生的语文综合
摘要:  在高三的复习中,通过一定的训练,文言文专题是学生最易提升的板块。但现实却是,学生在遇到課外文言文阅读中的“拦路虎”时往往容易手足无措,以致无谓丢分,非常可惜。文章从学生在文言文复习中存在的问题入手,尝试从落实教材、系统积累、加强推断、构建体系这四个方面进行实践,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提升并巩固学生的能力。  关键词:  文言文;学生现状;复习策略  进入高三后,绝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态度
摘要:《秋天来了》主题·实践课程是西新桥小学继“春天课程”之后对“四季课程”的第二次尝试。本学期我们三年级老师带领孩子充分感受了“一叶知秋”,从课文《做一片美的叶子》《古诗两首》《北大荒的秋天》开始了我们又一年的秋天之旅。以《习作4》为依托,习作教学使学生在感受大自然美的同时,掌握本学科所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在愉悦的学习中,学会表达对秋天的感受。  关键词:秋天主题课程;习作表达;感受大自然  《
摘 要: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中,经济的发展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成正比的关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实现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手段。政治经济学强调,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政治的发展从本质上讲是对经济本质和经济发展规律的把握,在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不断落实的背景下,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理论着手,在分析剩余价值经济增长模型的基础上,诠释了政治经济学的内涵。  关键词:以人为本;学科发展观;政治经济学;剩余价
摘 要:深入挖掘家长资源,充分发挥志愿者特长,把家长志愿者引导到小学生第二课堂活动中,构建一个教师、家长共同参与,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合力并共同发挥作用的开放的、立体的第二课堂教育环境。  关键词:家长志愿者;第二课堂活动;教育合力  当今世界各国已普遍认识到,青少年的教育仅靠学校单方面的力量是难以完成的,需要社会各方面的通力合作。《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
摘要:在学习《三角形三边关系》时,发现在教学中存在如何有效落实“两点间距离最短”与三角形“三边关系”教学脱节的现象及如何有效地让学生真正地理解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教学实践中为了有效地突破教学重、难点,应从实际情境中找准切点,获取直观感知;在动手操作中落实目标,获得理性认识;在逻辑推理中提升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直观感知;理性认识;促进发展  一、 备课的问题  我在上课前认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