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时评类材料作文从2009年江西卷“圆明园兽首拍卖”、辽宁卷“明星代言”,2011年新课标卷“大国崛起”,2013年新课标Ⅱ卷“同学关系调查”、北京卷“爱迪生与手机”、浙江卷“守住童心”,到2014年广东卷“数码时代与胶卷时代”、北京卷“老规矩”、天津卷“大脑智能芯片”,2015年新课标I卷“小陈举报老陈”、广东卷“感知自然的远与近”,一直备受命题者青睐。
时评类材料作文行文要求考生对事件进行评论,但至于如何评论大多数考生却很茫然,以至于文章思路不清、内容空洞。其实时评类材料作文从以下几个角度展开评论便可轻易夺取高分。
【2016年高考模拟试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李克强总理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中外记者会上指出:“书籍和阅读可以说是人类文明传承的主要载体,阅读是一种享受,也是一种财富。把阅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把它与工作方式相结合,不仅会增加发展的创新力量,而且会增强社会的道德力量。”
第十二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中国年人均阅读纸质书仅4.56本,远低于韩国的11本,法国的20本,日本的40本,俄罗斯的55本,以色列的64本。中国是世界上人均读书量最少的国家之一。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
【写作指导】
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文化中,学而优则仕,“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是读书人一贯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认识。读书,在中国人的字典里就是为了做官、发财、享乐。这种思想并未因历史及文化的发展而有多大的改变。有些人觉得自己有了钱、做了官就掌握了人生至理,接下来的生活就是无尽的享乐,无尽的霸占,无尽的挥霍。所以,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人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了追求“金钱”上面,想挤出一点儿读书时间也确实是一件难事儿,于是乎道德沦丧,信仰缺失,凡事向“钱”看。在此背景下,全民阅读已成为一种历史与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
试题材料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李克强总理对阅读作用的阐释,第二部分是中国的阅读现状,这两部分相辅相成,共同探讨了一个话题——阅读,所以考生只要围绕“阅读”话题联系现实展开评论即可。
【技法指导】
考生围绕“阅读”话题联系现实可从以下角度展开评论——
角度一:锁定结果探原因
运用示例——
的确,现代人很忙,忙着上班,忙着上学,忙着交际……忙来忙去,忙得连看书的时间也没有了。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的“第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我国人均每天读书时长仅为13.43分钟。13.43分钟,这是一段短得可怜的时间,每天只用这点时间来读书,难怪我国成年人的年平均阅读量只有4.56本。但奇怪的是,没时间读书的中国人,却有时间看电视,有时间逛大街,有时间打麻将,更有时间玩手机……既然有时间,那又为何不愿读书呢?原因很简单,是因为没有读书的习惯。资料显示,我国国民有阅读习惯的人只有5%,换言之,我国高达95%的民众没有阅读习惯。
不管是读书时间少,还是没有阅读的习惯,归根到底都说明国人不重视读书。在许多人看来,读书的主要目的就是充电,否则的话,不读也罢。而这种看法,恰好说明国人并不了解阅读的本质意义。阅读确实可以增长知识,但更大的意义还在于,阅读能滋养心灵,阅读能拓展视野,阅读能开阔心胸,阅读能提升境界。简而言之,阅读可以让一个平常的人变成“大写的人”,而这才是阅读的最大价值。但可惜的是,阅读的这种价值,往往为人所忽视,忽视的结果,就是不重视阅读。
——《我们为何不读书》片段
本段可谓运用锁定结果探原因之法的典范。作者锁定国人不读书的结果先探究出国人不读书的原因是没有时间,接着探究没有时间的原因是没有阅读习惯,最后探究没有阅读习惯的真正原因是没有认识到阅读的价值。如此推论,不仅思路清晰,而且说理深刻。
角度二:锁定结果看影响
运用示例——
在这个世界上有两个国家的国民最爱读书,一个是以色列,一个是匈牙利。以色列人均每年读书64本,而以色列的犹太人更甚,占全国人口80%以上的犹太人人均每年读书可达68本。以色列人口稀少,但人才济济。建国时间虽短,但诺贝尔奖获者就有8个,而诺贝尔获奖者中犹太血统的人占18.5%。匈牙利,诺贝尔奖得主就有14位,涉及物理、化学、医学、经济、文学、和平等众多领域,若按人口比例计算,匈牙利是当之无愧的“诺奖大国”。
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是因为不仅国家与社会的发展都离不开国民阅读,而且人类的发展也离不开阅读。而当今的中国,年人均阅读纸质书仅4.56本,远低于韩国的11本,法国的20本,日本的40本,中国是世界上人均读书最少的国家之一。放眼当今世界,国家之间的竞争虽说是科技的竞争,但实质上还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靠什么培养,一个人均阅读量如此低的国家能培养出多少优秀的人才?培养不出优秀的人才,我们靠什么实现“中国梦”!因为“一个不爱读书的民族,是可怕的民族;一个不爱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
——《阅读的力量》片段
本段文字,作者锁定国人不读书的结果与以色列和匈牙利国民的阅读量进行对此,在对比中既论证了阅读的重要性,更表达了对阅读量极低的中国未来发展的担忧。
角度三:锁定结果寻办法
运用示例——
阅读是人们求知、立身的基本途径,是进步的阶梯,是个人发展的精神源泉。如果不阅读、不学习,则难以思想进步、启发智慧,更何谈个人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的持续繁荣。所以,推动全民阅读势在必行。
推动全民阅读从小就要提升孩子对阅读的关注与兴趣,培养读书“童子功”。伦敦市中心的查宁阁图书馆的高级馆员助理罗宾·马汀女士说,英国很多家长都有睡前给孩子念书、讲故事的习惯,而家长自身的读书习惯,更能对孩子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日本,上幼儿园的孩子每天回家前都会去幼儿园里的“太阳图书馆”借本图画书,睡前让爸爸妈妈给他们“讲书”。每过几个月,图书馆就会向家长报告孩子都借了什么书,并向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推荐不同的书目。而幼儿园的藏书,主要由市政府拨款购买,也有部分书籍来自社会团体和家长的捐赠。 推动全民阅读,政府需要提升公共服务意识。伦敦市中心的威斯敏斯特区,虽说面积不大,却有着大小图书馆12个。行走在英国各地的小城市里,你会发现,每城必备的设施,除了教堂,一定就是图书馆了。这些星罗棋布的图书馆,大多服务意识很强,经常定期举办各类活动,真正起到了知识“充电器”的作用。
推动全民阅读需要出版社给国民提供有品位的书籍。盘点新世纪中国人的阅读史,一个强烈的感觉是好书太少。从被无数中国人动来动去的“奶酪”,到《穷爸爸富爸爸》;从张悟本的绿豆,到各类健康枕边书;从马云的商战心路,到乔布斯的商战;从各类家居风水大全,到星座运程……回头看看才恍然大悟:这个世界上居然有那么多人人皆知却根本不值得读的书啊!
——《全民行动方能推动全民化阅读》片段
本段文字,作者先从需要推动全民阅读的原因写起,接着提出推动全民阅读的三个具体措施。从此角度展开评论,观点明确,思路清晰,内容充实!
角度四:透过现象看本质
运用示例——
中国人不读书,几乎不约而同地认为是因为时间少。那么,我们把时间都花在哪儿了?原来学生忙于学业,上班族忙于工作,商人忙于谈客户,官员忙于应酬……为什么我们都愿意把大把的时间都花在这上面?学生说不努力学习能考上理想的大学,进而改变命运吗?上班族说不加班能加薪吗?商人说不谈客户能多签订单吗?官员说不应酬能升迁吗……放眼望去,似乎能带来经济效益的事情国人都有时间去做,而不能带来经济效益的阅读理所当然也就没有时间去做了。所以,说到底,国人人均读书量低的本质是这个社会的价值观在扭曲,那就是急功近利、利益为先的观念早已霸占了现代人的思想。所以“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这些短期内不能带来经济效益的观念统统被抛在了一边。
——《阅读决定民族未来》片段
本段文字,作者可谓眼光深邃,观点犀利。不仅通过全民不阅读的结果探究出了原因,而且还看到了这个原因的本质——社会的价值观在扭曲,那就是急功近利、利益为先的观念早已霸占了现代人的思想。此观点一语中的,一针见血!
角度五:锁定材料广联想
运用示例——
第十二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中国年人均阅读纸质书4.56本,远低于韩国的11本,法国的20本,日本的40本,俄罗斯的55本,犹太人的64本。2013年10月,一名印度工程师写的《令人忧虑,不阅读的中国人》红遍网络,但震惊之余,我们拿起书阅读了吗?答案当然是没有。不然各麻将馆为何人员爆满?低头族为何一直抬不起其“高贵”的头颅?学生为何教辅书以外的知识全然不知……究其原因,我们还是没有从根本上将阅读当成一种信仰。
1940年10月22日,英国伦敦肯辛郡,有一座图书馆几乎被炸成废墟。这座名叫“荷兰屋”的图书馆,屋顶已被炸塌,钢筋、水泥、瓦砾遍地。在硝烟弥漫的时刻,有三名绅士站在图书馆的废墟里静静地读书。这些严谨的英国人,在最残酷的岁月里,仍然神色坦然。在废墟中,在大书架前,他们安静地阅读,犹如老僧入定。1940年,这三位读书人,向我们展示了某种信念的存在。
二战时,在奥斯维辛集中营,纳粹法西斯在对犹太人进行残酷折磨和疯狂屠杀时,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许多犹太人在那种极其艰难的时刻,在随时就要失去生命的时光,他们随身携带的竟是几本书。除了《圣经》,还有一些科学、自然、地理、文学方面的书。面对黑洞洞的枪口,许多人走向刑场时,手里还紧紧地拿着一本书。因为在犹太人看来,阅读是人生中最宝贵的东西,它能抵御尘世间任何艰难险阻,能给人带来无穷的力量和信心。对于犹太人的做法,连纳粹法西斯的士兵也不禁喟然长叹:“这是一个真正不可战胜的民族。”是的,他们强大的内心力量,足以抵挡射来的子弹。
——《让阅读成为一种信仰》片段
本段文字,考生先引述试题材料,接着探究中国人阅读量低的主要原因是对阅读没有信仰,最后用废墟上的阅读者与走向刑场的犹太人两则经典素材论证之。如此行文,观点明确、思路清晰、论证有力。
时评类材料作文行文要求考生对事件进行评论,但至于如何评论大多数考生却很茫然,以至于文章思路不清、内容空洞。其实时评类材料作文从以下几个角度展开评论便可轻易夺取高分。
【2016年高考模拟试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李克强总理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中外记者会上指出:“书籍和阅读可以说是人类文明传承的主要载体,阅读是一种享受,也是一种财富。把阅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把它与工作方式相结合,不仅会增加发展的创新力量,而且会增强社会的道德力量。”
第十二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中国年人均阅读纸质书仅4.56本,远低于韩国的11本,法国的20本,日本的40本,俄罗斯的55本,以色列的64本。中国是世界上人均读书量最少的国家之一。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
【写作指导】
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文化中,学而优则仕,“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是读书人一贯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认识。读书,在中国人的字典里就是为了做官、发财、享乐。这种思想并未因历史及文化的发展而有多大的改变。有些人觉得自己有了钱、做了官就掌握了人生至理,接下来的生活就是无尽的享乐,无尽的霸占,无尽的挥霍。所以,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人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了追求“金钱”上面,想挤出一点儿读书时间也确实是一件难事儿,于是乎道德沦丧,信仰缺失,凡事向“钱”看。在此背景下,全民阅读已成为一种历史与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
试题材料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李克强总理对阅读作用的阐释,第二部分是中国的阅读现状,这两部分相辅相成,共同探讨了一个话题——阅读,所以考生只要围绕“阅读”话题联系现实展开评论即可。
【技法指导】
考生围绕“阅读”话题联系现实可从以下角度展开评论——
角度一:锁定结果探原因
运用示例——
的确,现代人很忙,忙着上班,忙着上学,忙着交际……忙来忙去,忙得连看书的时间也没有了。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的“第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我国人均每天读书时长仅为13.43分钟。13.43分钟,这是一段短得可怜的时间,每天只用这点时间来读书,难怪我国成年人的年平均阅读量只有4.56本。但奇怪的是,没时间读书的中国人,却有时间看电视,有时间逛大街,有时间打麻将,更有时间玩手机……既然有时间,那又为何不愿读书呢?原因很简单,是因为没有读书的习惯。资料显示,我国国民有阅读习惯的人只有5%,换言之,我国高达95%的民众没有阅读习惯。
不管是读书时间少,还是没有阅读的习惯,归根到底都说明国人不重视读书。在许多人看来,读书的主要目的就是充电,否则的话,不读也罢。而这种看法,恰好说明国人并不了解阅读的本质意义。阅读确实可以增长知识,但更大的意义还在于,阅读能滋养心灵,阅读能拓展视野,阅读能开阔心胸,阅读能提升境界。简而言之,阅读可以让一个平常的人变成“大写的人”,而这才是阅读的最大价值。但可惜的是,阅读的这种价值,往往为人所忽视,忽视的结果,就是不重视阅读。
——《我们为何不读书》片段
本段可谓运用锁定结果探原因之法的典范。作者锁定国人不读书的结果先探究出国人不读书的原因是没有时间,接着探究没有时间的原因是没有阅读习惯,最后探究没有阅读习惯的真正原因是没有认识到阅读的价值。如此推论,不仅思路清晰,而且说理深刻。
角度二:锁定结果看影响
运用示例——
在这个世界上有两个国家的国民最爱读书,一个是以色列,一个是匈牙利。以色列人均每年读书64本,而以色列的犹太人更甚,占全国人口80%以上的犹太人人均每年读书可达68本。以色列人口稀少,但人才济济。建国时间虽短,但诺贝尔奖获者就有8个,而诺贝尔获奖者中犹太血统的人占18.5%。匈牙利,诺贝尔奖得主就有14位,涉及物理、化学、医学、经济、文学、和平等众多领域,若按人口比例计算,匈牙利是当之无愧的“诺奖大国”。
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是因为不仅国家与社会的发展都离不开国民阅读,而且人类的发展也离不开阅读。而当今的中国,年人均阅读纸质书仅4.56本,远低于韩国的11本,法国的20本,日本的40本,中国是世界上人均读书最少的国家之一。放眼当今世界,国家之间的竞争虽说是科技的竞争,但实质上还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靠什么培养,一个人均阅读量如此低的国家能培养出多少优秀的人才?培养不出优秀的人才,我们靠什么实现“中国梦”!因为“一个不爱读书的民族,是可怕的民族;一个不爱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
——《阅读的力量》片段
本段文字,作者锁定国人不读书的结果与以色列和匈牙利国民的阅读量进行对此,在对比中既论证了阅读的重要性,更表达了对阅读量极低的中国未来发展的担忧。
角度三:锁定结果寻办法
运用示例——
阅读是人们求知、立身的基本途径,是进步的阶梯,是个人发展的精神源泉。如果不阅读、不学习,则难以思想进步、启发智慧,更何谈个人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的持续繁荣。所以,推动全民阅读势在必行。
推动全民阅读从小就要提升孩子对阅读的关注与兴趣,培养读书“童子功”。伦敦市中心的查宁阁图书馆的高级馆员助理罗宾·马汀女士说,英国很多家长都有睡前给孩子念书、讲故事的习惯,而家长自身的读书习惯,更能对孩子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日本,上幼儿园的孩子每天回家前都会去幼儿园里的“太阳图书馆”借本图画书,睡前让爸爸妈妈给他们“讲书”。每过几个月,图书馆就会向家长报告孩子都借了什么书,并向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推荐不同的书目。而幼儿园的藏书,主要由市政府拨款购买,也有部分书籍来自社会团体和家长的捐赠。 推动全民阅读,政府需要提升公共服务意识。伦敦市中心的威斯敏斯特区,虽说面积不大,却有着大小图书馆12个。行走在英国各地的小城市里,你会发现,每城必备的设施,除了教堂,一定就是图书馆了。这些星罗棋布的图书馆,大多服务意识很强,经常定期举办各类活动,真正起到了知识“充电器”的作用。
推动全民阅读需要出版社给国民提供有品位的书籍。盘点新世纪中国人的阅读史,一个强烈的感觉是好书太少。从被无数中国人动来动去的“奶酪”,到《穷爸爸富爸爸》;从张悟本的绿豆,到各类健康枕边书;从马云的商战心路,到乔布斯的商战;从各类家居风水大全,到星座运程……回头看看才恍然大悟:这个世界上居然有那么多人人皆知却根本不值得读的书啊!
——《全民行动方能推动全民化阅读》片段
本段文字,作者先从需要推动全民阅读的原因写起,接着提出推动全民阅读的三个具体措施。从此角度展开评论,观点明确,思路清晰,内容充实!
角度四:透过现象看本质
运用示例——
中国人不读书,几乎不约而同地认为是因为时间少。那么,我们把时间都花在哪儿了?原来学生忙于学业,上班族忙于工作,商人忙于谈客户,官员忙于应酬……为什么我们都愿意把大把的时间都花在这上面?学生说不努力学习能考上理想的大学,进而改变命运吗?上班族说不加班能加薪吗?商人说不谈客户能多签订单吗?官员说不应酬能升迁吗……放眼望去,似乎能带来经济效益的事情国人都有时间去做,而不能带来经济效益的阅读理所当然也就没有时间去做了。所以,说到底,国人人均读书量低的本质是这个社会的价值观在扭曲,那就是急功近利、利益为先的观念早已霸占了现代人的思想。所以“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这些短期内不能带来经济效益的观念统统被抛在了一边。
——《阅读决定民族未来》片段
本段文字,作者可谓眼光深邃,观点犀利。不仅通过全民不阅读的结果探究出了原因,而且还看到了这个原因的本质——社会的价值观在扭曲,那就是急功近利、利益为先的观念早已霸占了现代人的思想。此观点一语中的,一针见血!
角度五:锁定材料广联想
运用示例——
第十二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中国年人均阅读纸质书4.56本,远低于韩国的11本,法国的20本,日本的40本,俄罗斯的55本,犹太人的64本。2013年10月,一名印度工程师写的《令人忧虑,不阅读的中国人》红遍网络,但震惊之余,我们拿起书阅读了吗?答案当然是没有。不然各麻将馆为何人员爆满?低头族为何一直抬不起其“高贵”的头颅?学生为何教辅书以外的知识全然不知……究其原因,我们还是没有从根本上将阅读当成一种信仰。
1940年10月22日,英国伦敦肯辛郡,有一座图书馆几乎被炸成废墟。这座名叫“荷兰屋”的图书馆,屋顶已被炸塌,钢筋、水泥、瓦砾遍地。在硝烟弥漫的时刻,有三名绅士站在图书馆的废墟里静静地读书。这些严谨的英国人,在最残酷的岁月里,仍然神色坦然。在废墟中,在大书架前,他们安静地阅读,犹如老僧入定。1940年,这三位读书人,向我们展示了某种信念的存在。
二战时,在奥斯维辛集中营,纳粹法西斯在对犹太人进行残酷折磨和疯狂屠杀时,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许多犹太人在那种极其艰难的时刻,在随时就要失去生命的时光,他们随身携带的竟是几本书。除了《圣经》,还有一些科学、自然、地理、文学方面的书。面对黑洞洞的枪口,许多人走向刑场时,手里还紧紧地拿着一本书。因为在犹太人看来,阅读是人生中最宝贵的东西,它能抵御尘世间任何艰难险阻,能给人带来无穷的力量和信心。对于犹太人的做法,连纳粹法西斯的士兵也不禁喟然长叹:“这是一个真正不可战胜的民族。”是的,他们强大的内心力量,足以抵挡射来的子弹。
——《让阅读成为一种信仰》片段
本段文字,考生先引述试题材料,接着探究中国人阅读量低的主要原因是对阅读没有信仰,最后用废墟上的阅读者与走向刑场的犹太人两则经典素材论证之。如此行文,观点明确、思路清晰、论证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