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月满西楼》是一首古典诗词的艺术歌曲,是曲作者苏越根据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词所作的曲。它蕴含着内容深刻,曲调优美,流畅的特点,是民族声乐学习的必修题材之一的声乐作品。该词是李清照和丈夫赵明诚分离后,充满了伤感离愁和思念的一首词,事体工整、流畅、完整,堪称是一首笔墨精炼、情景交融的一首好词。《月满西楼》的创作和演绎非常成功,从流传的广度方面来看,成功的元素离不开优美诗意的歌词和其歌词完美契合的曲子,本文从声乐作品的内容、艺术风格、曲式结构及调式调性的角度进行分析,围绕歌曲《月满西楼》的音乐内涵进行详细论述。
【关键词】《月满西楼》;音乐风格;对音乐风格的把握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21-0082-02
歌曲《月满西楼》取材于李清照的早期词作《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彼时词人与丈夫初结伉俪,感情甚笃,李清照却因其父之事遭受牵连与丈夫一别两地,该词便是以借景抒情的手法,展示出了李清照与丈夫分别之后内心的苦闷、孤独与思念。歌曲的词为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所写,李清照为宋代婉约词派的代表人物,有着“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该歌曲是由曲作者苏越在20世纪九十年代所创作,并由妻子安雯演唱的艺术歌曲。曲作者苏越,1955年出生于北京,是中国内地知名作曲人及音乐制作人。他拥有一颗极其热爱音乐的心。他创作的音乐理念推动了中国流行乐的发展。演唱者安雯,1968年出生于天津市,是一位中国内地女演员。1994年的安雯从日本回国,并且演唱了歌曲《月满西楼》,以歌手身份重新开始了演艺生涯。
曲风以古诗词的诗体韵味为基础,再加之现代音乐的手法契合而改,将现代人们音乐审美的要求融入流行音乐的元素,形成的音乐基调流畅、轻盈、婉转,既不丢掉古诗词的古体韵味,又不丢掉诗体内涵的表达,还要流畅自如的音乐形成,这也是能够代表作曲家的代表之作,曲式、旋法、配器等等创作手段也是堪称精细和完整,在《月满西楼》这个作品中,苏越将古典词与现代流行音乐相接洽,寻找古代与现代的联合点,在曲式、配器及演唱上都做了精密的分析与选择,进而才有了杰出的古诗今乐的《月满西楼》。
曲作者不拘于古曲的一般创作形式,而是根据现代人领会艺术品的角度和意义在古曲创作的基础上再进行了创编,在古典与现代之间寻觅联合点。也就是说,既接收了神州古典音乐,同时又引入现代音乐元素,给人一种现代感,但又有别于一般的流行歌曲,具有深刻的艺术特征与文化内涵。
一、作品内容的分析
李清照,字易安居士,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她这一生作了很多诗词,堪称中国古代杰出的女词人,有“千古第一才女”的美称。李清照从小出身于书香门第,在家庭的熏陶下,她年幼时就文采出众。精通诗词、散文、书画和音乐,其中词的成就最高。她的词作清新婉约,感情丰富真挚,前期反映的基本为闺中生活,内容以抒发自己的情感还有平日见不到丈夫的相思离愁为主,后期因丈夫的去世再加上亡国的伤痛,诗词风格变为悲怆凄凉,情感都是寄托于强烈的亡国之思。
《月满西楼》出自李清照的《一剪梅》,该词创作于她的前期生活,李清照与丈夫结婚后感情十分深厚,该词大概创作于1102年,彼时李清照大约20岁,她与丈夫赵明诚分居两地,因无限思念丈夫,她为寄托无限哀思之情而写下了这首作品。李清照一生为中国的诗词文化做出了不朽的贡献,代表作有《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声声慢》《一剪梅·月满西楼》《武陵春春晚》《夏日绝句》等诗篇。后人以“吞梅嚼雪,不食人间烟火气象”评价李清照此词,觉其不落俗套,有超脱凡尘之意,用笔独到,于清冷的秋景中寄托了深切的思念,可谓“精秀特绝”。
首先需要了解歌曲的创作梗概,加深并且熟知对歌曲的理解性,再认真熟读歌谱从音乐到歌词内容的部分,慢慢理解并且加深歌曲的内容部分,把音乐里面所要表达的东西读出来,以此产生自我对待歌曲内涵的把握。
二、诗词语言的人文内涵
语言是歌曲的核心,是一首歌曲的灵魂,没有语言的歌唱就丢掉了歌唱的生命,歌曲本身就是诗体的语言,古诗词又是一种非常规范而且寓意深刻的诗体语言,该如何掌握古诗词的韵律和表现形式呢?首先,需要不断熟读歌词,可以通过大声地朗读把古诗词蕴意和形成的语势、语气读出来,读熟歌词之后再加入自己的感情来理解歌词,做到声情并茂。这样能帮助理解古诗词的内涵。
“红藕香残玉簟秋”是引领全诗的关键一句,一些词评人称此句为“有舌梅嚼雪,不食人间烟火气象”,是指蜡梅傲霜开放与寒冬抗争之挺立,比喻笔墨刚劲有力洋溢洒脱之气。玉簟意思是指光滑如玉的竹席,就是常用在床榻或者座椅上的竹席,和外景“红藕香残”相对应交代了时间是深秋时节,地点和人物。“裳”泛指古人穿的衣裳。“兰舟”是船的美称。脱下罗衣,眼望月空,倦怠遐想。
什么时候能捎书寄来?这样描述让读者可以联想到主人公不是一时两时的思念,而是有很长一段时间的牵挂。想象着可能是雁群一行行排成“人”字的时候才能锦书寄来,独自一人眺望远处大雁的萦绕,而这一望的天涯无时不无牵挂着内心的思绪与遐想。
月光皎洁,邪影洒满庭院和楼阁,眼望月空,看到月下的倒影,同样的相思,两地的乡愁。思与愁,眉头与心头,无计的空手,无奈的等候。
这里的“红藕香残”指的是户外的景色,而“玉簟秋”指的则是室内之物。“红藕香残” 和“玉簟秋”实际是一个比喻对比表达作品情思。“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又是一个起伏,“罗裳”“兰舟”又是一个对比。两句歌词中最后一句的最后一个字:秋、舟,韵母全部都在“ou”上,即形成了诗词间的押韵,体现出浓厚的人文色彩。
云中谁寄锦书来?这一句则是带着疑问、疑虑、思念的感觉,“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人”字的长队排成行归去的时候才有回音,月滿的西楼,无限的谈笑和欢乐。“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排比的手法描述了“我”有多好的向往和渴望也达不到现实,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对比要唱出来。 三、曲式结构及调式调性风格
这一首歌曲采用的是单二部的曲式结构,前有引子后有尾声。A、B两段均为方整结构,运用了“同头换尾”的手法(详情见谱例)。
调式调性上采用了广泛使用于我国的民族民间音乐和专业音乐创作中的七声雅乐羽调式,这种调式特别适合表达忧郁、悲凉的情绪,曲作者采用这一调式进行创作,与歌词所表達的悲伤忧愁意境和情绪尤为贴切。间奏运用“重复”的艺术手法反反复复出现的旋律形成缠绵回环的情景。让人无端惹愁丝,倍感孤独寂寞。歌曲将抽象复杂、不易捉摸的内心感受,以平静而内涵丰富的旋律表现出来,很容易打动听众的心,引起听众的共鸣。
B乐段的旋律,直抒相思与别愁,形成先抑后扬的对比。在艺术手法上,曲作者设计了一个极具特色的主题短句,并把它贯穿全曲。
四、诗与曲的结合
中国古典诗词传承中国千年文化传统,为艺术歌曲的创作提供了大量素材来源。《月满西楼》是一首将中国古典诗词与民族音乐有机结合的优秀作品。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审美的多元视角,人们对中国民族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地认知。古诗词的词义具有一定的凝练性、含蓄性,将古诗词作为歌曲的唱词对作品的意境营造起到了有效的作用,通过古诗词与艺术歌曲的融合,体现出东方与西方的完美融合,形成了艺术领域的跨界发展。这也表明出我国的传统音乐艺术形式在不断地发展与进步,传统音乐扎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上而形成与发展。古诗词艺术歌曲实现了对现代艺术歌曲的发展与延伸。
《月满西楼》全曲恰如词作《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于凉秋悲景之中展现了词人顾影自怜的寂寞与孤独,云卷云舒、雁来雁去、花开花落,词人正是于这种大自然的循环往复中,深味着与丈夫的别离之苦。歌曲是旋律化的诗词,作曲家正是在全面把握词作核心要义的基础上,于音符之中再现了李清照的爱之深、情之切。
五、结论
在《月满西楼》作品中,可以感受到浓厚的离愁别绪,在深沉内敛的词义表达中,在幽怨深沉的旋律曲调中,演唱将如泣如诉的情感深深地唱进每一个听众的心里。李清照的诗词作品向来以婉约见长,这首词正是通过女诗人独特的情感去表达了她内心深沉的情感,引发人们的共情共鸣。苏越将古典诗词作为一个新的题材进行新的流行歌曲的创作,不仅在词作上继承和发展了古代诗词在语言上的精炼、含蓄、内敛的情感表达与演绎方式,而且在新的歌曲主题的表达上开辟了一条新的创作思路,把古典诗词与当今流行音乐相互融合,从而丰富了流行乐的创作主题,也为古典诗词的继承和发展创作了许多发展的空间。
参考文献:
[1]范晓峰.声乐美学导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5.
[2]余笃刚.声乐艺术美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6.
[3]王次炤.音乐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4]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4.
[5]韩勋国.歌唱教程[M].武汉: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2015.
作者简介:
蒲金晶,女,湖南怀化人,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音乐艺术。
【关键词】《月满西楼》;音乐风格;对音乐风格的把握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21-0082-02
歌曲《月满西楼》取材于李清照的早期词作《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彼时词人与丈夫初结伉俪,感情甚笃,李清照却因其父之事遭受牵连与丈夫一别两地,该词便是以借景抒情的手法,展示出了李清照与丈夫分别之后内心的苦闷、孤独与思念。歌曲的词为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所写,李清照为宋代婉约词派的代表人物,有着“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该歌曲是由曲作者苏越在20世纪九十年代所创作,并由妻子安雯演唱的艺术歌曲。曲作者苏越,1955年出生于北京,是中国内地知名作曲人及音乐制作人。他拥有一颗极其热爱音乐的心。他创作的音乐理念推动了中国流行乐的发展。演唱者安雯,1968年出生于天津市,是一位中国内地女演员。1994年的安雯从日本回国,并且演唱了歌曲《月满西楼》,以歌手身份重新开始了演艺生涯。
曲风以古诗词的诗体韵味为基础,再加之现代音乐的手法契合而改,将现代人们音乐审美的要求融入流行音乐的元素,形成的音乐基调流畅、轻盈、婉转,既不丢掉古诗词的古体韵味,又不丢掉诗体内涵的表达,还要流畅自如的音乐形成,这也是能够代表作曲家的代表之作,曲式、旋法、配器等等创作手段也是堪称精细和完整,在《月满西楼》这个作品中,苏越将古典词与现代流行音乐相接洽,寻找古代与现代的联合点,在曲式、配器及演唱上都做了精密的分析与选择,进而才有了杰出的古诗今乐的《月满西楼》。
曲作者不拘于古曲的一般创作形式,而是根据现代人领会艺术品的角度和意义在古曲创作的基础上再进行了创编,在古典与现代之间寻觅联合点。也就是说,既接收了神州古典音乐,同时又引入现代音乐元素,给人一种现代感,但又有别于一般的流行歌曲,具有深刻的艺术特征与文化内涵。
一、作品内容的分析
李清照,字易安居士,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她这一生作了很多诗词,堪称中国古代杰出的女词人,有“千古第一才女”的美称。李清照从小出身于书香门第,在家庭的熏陶下,她年幼时就文采出众。精通诗词、散文、书画和音乐,其中词的成就最高。她的词作清新婉约,感情丰富真挚,前期反映的基本为闺中生活,内容以抒发自己的情感还有平日见不到丈夫的相思离愁为主,后期因丈夫的去世再加上亡国的伤痛,诗词风格变为悲怆凄凉,情感都是寄托于强烈的亡国之思。
《月满西楼》出自李清照的《一剪梅》,该词创作于她的前期生活,李清照与丈夫结婚后感情十分深厚,该词大概创作于1102年,彼时李清照大约20岁,她与丈夫赵明诚分居两地,因无限思念丈夫,她为寄托无限哀思之情而写下了这首作品。李清照一生为中国的诗词文化做出了不朽的贡献,代表作有《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声声慢》《一剪梅·月满西楼》《武陵春春晚》《夏日绝句》等诗篇。后人以“吞梅嚼雪,不食人间烟火气象”评价李清照此词,觉其不落俗套,有超脱凡尘之意,用笔独到,于清冷的秋景中寄托了深切的思念,可谓“精秀特绝”。
首先需要了解歌曲的创作梗概,加深并且熟知对歌曲的理解性,再认真熟读歌谱从音乐到歌词内容的部分,慢慢理解并且加深歌曲的内容部分,把音乐里面所要表达的东西读出来,以此产生自我对待歌曲内涵的把握。
二、诗词语言的人文内涵
语言是歌曲的核心,是一首歌曲的灵魂,没有语言的歌唱就丢掉了歌唱的生命,歌曲本身就是诗体的语言,古诗词又是一种非常规范而且寓意深刻的诗体语言,该如何掌握古诗词的韵律和表现形式呢?首先,需要不断熟读歌词,可以通过大声地朗读把古诗词蕴意和形成的语势、语气读出来,读熟歌词之后再加入自己的感情来理解歌词,做到声情并茂。这样能帮助理解古诗词的内涵。
“红藕香残玉簟秋”是引领全诗的关键一句,一些词评人称此句为“有舌梅嚼雪,不食人间烟火气象”,是指蜡梅傲霜开放与寒冬抗争之挺立,比喻笔墨刚劲有力洋溢洒脱之气。玉簟意思是指光滑如玉的竹席,就是常用在床榻或者座椅上的竹席,和外景“红藕香残”相对应交代了时间是深秋时节,地点和人物。“裳”泛指古人穿的衣裳。“兰舟”是船的美称。脱下罗衣,眼望月空,倦怠遐想。
什么时候能捎书寄来?这样描述让读者可以联想到主人公不是一时两时的思念,而是有很长一段时间的牵挂。想象着可能是雁群一行行排成“人”字的时候才能锦书寄来,独自一人眺望远处大雁的萦绕,而这一望的天涯无时不无牵挂着内心的思绪与遐想。
月光皎洁,邪影洒满庭院和楼阁,眼望月空,看到月下的倒影,同样的相思,两地的乡愁。思与愁,眉头与心头,无计的空手,无奈的等候。
这里的“红藕香残”指的是户外的景色,而“玉簟秋”指的则是室内之物。“红藕香残” 和“玉簟秋”实际是一个比喻对比表达作品情思。“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又是一个起伏,“罗裳”“兰舟”又是一个对比。两句歌词中最后一句的最后一个字:秋、舟,韵母全部都在“ou”上,即形成了诗词间的押韵,体现出浓厚的人文色彩。
云中谁寄锦书来?这一句则是带着疑问、疑虑、思念的感觉,“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人”字的长队排成行归去的时候才有回音,月滿的西楼,无限的谈笑和欢乐。“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排比的手法描述了“我”有多好的向往和渴望也达不到现实,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对比要唱出来。 三、曲式结构及调式调性风格
这一首歌曲采用的是单二部的曲式结构,前有引子后有尾声。A、B两段均为方整结构,运用了“同头换尾”的手法(详情见谱例)。
调式调性上采用了广泛使用于我国的民族民间音乐和专业音乐创作中的七声雅乐羽调式,这种调式特别适合表达忧郁、悲凉的情绪,曲作者采用这一调式进行创作,与歌词所表達的悲伤忧愁意境和情绪尤为贴切。间奏运用“重复”的艺术手法反反复复出现的旋律形成缠绵回环的情景。让人无端惹愁丝,倍感孤独寂寞。歌曲将抽象复杂、不易捉摸的内心感受,以平静而内涵丰富的旋律表现出来,很容易打动听众的心,引起听众的共鸣。
B乐段的旋律,直抒相思与别愁,形成先抑后扬的对比。在艺术手法上,曲作者设计了一个极具特色的主题短句,并把它贯穿全曲。
四、诗与曲的结合
中国古典诗词传承中国千年文化传统,为艺术歌曲的创作提供了大量素材来源。《月满西楼》是一首将中国古典诗词与民族音乐有机结合的优秀作品。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审美的多元视角,人们对中国民族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地认知。古诗词的词义具有一定的凝练性、含蓄性,将古诗词作为歌曲的唱词对作品的意境营造起到了有效的作用,通过古诗词与艺术歌曲的融合,体现出东方与西方的完美融合,形成了艺术领域的跨界发展。这也表明出我国的传统音乐艺术形式在不断地发展与进步,传统音乐扎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上而形成与发展。古诗词艺术歌曲实现了对现代艺术歌曲的发展与延伸。
《月满西楼》全曲恰如词作《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于凉秋悲景之中展现了词人顾影自怜的寂寞与孤独,云卷云舒、雁来雁去、花开花落,词人正是于这种大自然的循环往复中,深味着与丈夫的别离之苦。歌曲是旋律化的诗词,作曲家正是在全面把握词作核心要义的基础上,于音符之中再现了李清照的爱之深、情之切。
五、结论
在《月满西楼》作品中,可以感受到浓厚的离愁别绪,在深沉内敛的词义表达中,在幽怨深沉的旋律曲调中,演唱将如泣如诉的情感深深地唱进每一个听众的心里。李清照的诗词作品向来以婉约见长,这首词正是通过女诗人独特的情感去表达了她内心深沉的情感,引发人们的共情共鸣。苏越将古典诗词作为一个新的题材进行新的流行歌曲的创作,不仅在词作上继承和发展了古代诗词在语言上的精炼、含蓄、内敛的情感表达与演绎方式,而且在新的歌曲主题的表达上开辟了一条新的创作思路,把古典诗词与当今流行音乐相互融合,从而丰富了流行乐的创作主题,也为古典诗词的继承和发展创作了许多发展的空间。
参考文献:
[1]范晓峰.声乐美学导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5.
[2]余笃刚.声乐艺术美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6.
[3]王次炤.音乐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4]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4.
[5]韩勋国.歌唱教程[M].武汉: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2015.
作者简介:
蒲金晶,女,湖南怀化人,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音乐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