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这是小朋友们都很熟悉的关于端午节的儿歌,它唱的是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时人们的活动。每到端午节,大家都会吃粽子,插艾条,划龙舟。虽然全国各地的端午节各有特色,但是你们知道端午节的起源和苏州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吗?你们了解苏州端午节的习俗吗?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聊一聊苏州端午节的那些事儿。
端午节的纪念意义
根据考古学家和民俗学家的研究,端午节最早是我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随着时间的推移,端午节的内涵增加了许多关于历史名人的纪念意义,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屈原和伍子胥。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端午节投汨罗江自尽,他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辞赋深入人心,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但是对于苏州人民而言,端午节则是为了纪念伍子胥。
伍子胥对于苏州意义重大,据《吴越春秋》记载,他建议吴王阖间“立城郭,设守备,实仓廪,治兵库”,并受命亲自选择吴国都城城址。他“相土尝水”“象天法地”,最后选定城址,并合理规划,建造了阖间大城,也就是今天的苏州。但在吴越争霸期间,伍子胥因为冒死进谏吴王夫差而被赐死,夫差命人将伍子胥的尸体装进皮革内投入江中,这件事恰好发生在端午节期间。江边的百姓听闻伍子胥的尸首被丢入江中,都纷纷将家中食物用叶子包好,丢入江中,防止鱼虾吃掉伍子胥的尸体。人们还在江边建立了祠堂,并在每年端午节举行祭祀活动。于是,纪念伍子胥的祭祀活动就与原始的端午节活动相互融合,成为苏州端午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虽然端午节纪念屈原的说法现在流传更广,但据历史学家的考证,端午节纪念伍子胥的习俗比纪念屈原的习俗产生更早,直到现在,纪念伍子胥也是苏州端午节的一项重要内容。
端午节的活动——龙舟竞渡古代苏州龙舟竞渡的场面非常壮观。明清时期,人们会在陶罐或者猪脬(pao)里装满钱币和果子抛到河里作为标的,龙船上的人跳到水里来抢标。后来,人们用小船载满小鸭子穿梭于龙舟间,游客买了鸭子扔到水中,竞渡的龙舟在水中竞赛抢标。当时的苏州,闾门、胥门、南濠、北濠、枫桥、山塘等地均是极为繁华的商业区,也是龙舟竞渡的集聚地。龙舟竞渡不仅是一种竞技性的活动,而且发展成一种娱乐性的盛会。在端午节当天,胥江两岸人潮涌动,家家户户扶老携幼观看龙舟竞渡。苏州人把龙舟下水称为“出龙”,事先要迎神演戏,称为“下水”。江边搭建起5米高的彩台,用来举行舞龙祭龙的仪式,拜过伍子胥,比赛就开始了。
人们在龙舟的四个角竖起柱子,上面彩旗招展,旌旗飞舞。船的中间有鼓吹手,兩旁有16名划桨的划手。竞渡时,船上结彩张旗,桨手奋力划船,锣鼓喧天。船上有说书讲故事的、唱曲的、比武的、赛兵器的……形式多样,引人入胜。据史料记载,龙舟盛会时街上的商家全都停业休息,全城的男女老幼风雨无阻地前来观看,处处充满欢声笑语,真可谓万人空巷,热闹非凡。
端午节的饮食
苏州是鱼米之乡,以稻米为主食,端午节时有家家户户包粽子、吃粽子的习俗。苏州粽子口味多样,馅料丰富,形状各异,做法考究。口味大致分咸、甜、白三种。不放馅料包纯糯米的,称为白水粽;咸粽一般是荤馅,糯米里包猪肉、火腿、酱肉、蛋黄等;甜粽一般是素馅,包的是赤豆、松子仁、枣子、花生等。糯米需要提前一天浸泡,之后用青箬(ru6)叶包裹,有裹成三角圆锥形的,俗称“小脚粽”;有包成筒状的,叫“枕头粽”。包好的粽子放在锅里先用大火煮沸,然后用文火慢慢煨几小时。白水粽纯白清新,最为本真;肉粽肥瘦相间、晶莹剔透,最为经典;甜粽香甜可口,最为难忘。食物是一种记忆,难怪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回忆苏州时曾经写道:“忆在苏州日,常谙夏至筵。粽香筒竹嫩,炙脆子鹅鲜。”可见,苏州的粽香已经成为白居易记忆中的味道,令他难以忘怀。
除了粽子,苏州端午节在饮食上还有以五黄避五毒的习俗。古代人们认为五月是毒月,是五毒(蜈蚣、毒蛇、蝎子、壁虎和蟾蜍)出没活跃的季节。五黄则是黄鳝、黄鱼、黄瓜、咸鸭蛋及雄黄酒。说起雄黄酒,它跟苏州的渊源就很深了。民间传说白娘子在端午日喝了雄黄酒而现出原形,吓死许仙,这个故事最早是在明末苏州人冯梦龙的《警世通言》里出现的。
端午节的装饰
端午节,为了防止五毒的侵害,人们常常在家门口悬挂艾草和菖蒲,所谓“手执艾旗招百福,门悬蒲剑斩千邪”。为什么要用艾草和菖蒲呢?原来自古以来,艾叶都是一种可治病的药草,它气味芳香,有较强的驱毒除瘟作用,悬挂艾叶及燃烧艾叶可以杀菌消毒,预防瘟疫流行。而菖蒲也是一种上等药物,唐代医学家孙思邈称它有“聪耳明目”之效。所以,端午节时候,人们把艾草和菖蒲捆绑成束,悬挂在门上来避邪气。
除此之外,端午节时,人们会在儿童的手腕、脚腕或者脖子上系上五色(青、白、红、黄、黑)丝线做的“端午索”。佩戴时,严禁开口说话。古代人们认为,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永保安康。具有巧思的苏州人还由端午索发展出更多给儿童戴的佩饰,比如用彩线结网,包裹不分瓣的大蒜头,做成“独囊网蒜”;或者把五彩丝线缠绕在铜钱上,做成虎头形状的“袅羢铜钱”。香囊也是端午节时必须佩戴的。旧时绣制香囊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女红,闺阁女子、媳妇妯娌们各显身手,争奇斗巧,制作的香囊款式精美,绣工精良。端午香囊里除了放有雄黄、朱砂、香料外,还有一些中药材。佩戴香囊既可以装饰点缀节日气氛,也有实用的清香、驱虫、避瘟、防病的功效。
亲爱的小朋友们,了解了苏州端午节的来历和传统习俗之后,你会不会觉得端午节就像是一本厚厚的书,里面记载了苏州百姓古往今来无数的回忆和故事,你有没有觉得端午节更加有意义了呢?今年过端午节的时候,你是不是也可以给大家讲讲你生活的地区端午节的故事呢?
端午节的纪念意义
根据考古学家和民俗学家的研究,端午节最早是我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随着时间的推移,端午节的内涵增加了许多关于历史名人的纪念意义,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屈原和伍子胥。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端午节投汨罗江自尽,他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辞赋深入人心,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但是对于苏州人民而言,端午节则是为了纪念伍子胥。
伍子胥对于苏州意义重大,据《吴越春秋》记载,他建议吴王阖间“立城郭,设守备,实仓廪,治兵库”,并受命亲自选择吴国都城城址。他“相土尝水”“象天法地”,最后选定城址,并合理规划,建造了阖间大城,也就是今天的苏州。但在吴越争霸期间,伍子胥因为冒死进谏吴王夫差而被赐死,夫差命人将伍子胥的尸体装进皮革内投入江中,这件事恰好发生在端午节期间。江边的百姓听闻伍子胥的尸首被丢入江中,都纷纷将家中食物用叶子包好,丢入江中,防止鱼虾吃掉伍子胥的尸体。人们还在江边建立了祠堂,并在每年端午节举行祭祀活动。于是,纪念伍子胥的祭祀活动就与原始的端午节活动相互融合,成为苏州端午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虽然端午节纪念屈原的说法现在流传更广,但据历史学家的考证,端午节纪念伍子胥的习俗比纪念屈原的习俗产生更早,直到现在,纪念伍子胥也是苏州端午节的一项重要内容。
端午节的活动——龙舟竞渡古代苏州龙舟竞渡的场面非常壮观。明清时期,人们会在陶罐或者猪脬(pao)里装满钱币和果子抛到河里作为标的,龙船上的人跳到水里来抢标。后来,人们用小船载满小鸭子穿梭于龙舟间,游客买了鸭子扔到水中,竞渡的龙舟在水中竞赛抢标。当时的苏州,闾门、胥门、南濠、北濠、枫桥、山塘等地均是极为繁华的商业区,也是龙舟竞渡的集聚地。龙舟竞渡不仅是一种竞技性的活动,而且发展成一种娱乐性的盛会。在端午节当天,胥江两岸人潮涌动,家家户户扶老携幼观看龙舟竞渡。苏州人把龙舟下水称为“出龙”,事先要迎神演戏,称为“下水”。江边搭建起5米高的彩台,用来举行舞龙祭龙的仪式,拜过伍子胥,比赛就开始了。
人们在龙舟的四个角竖起柱子,上面彩旗招展,旌旗飞舞。船的中间有鼓吹手,兩旁有16名划桨的划手。竞渡时,船上结彩张旗,桨手奋力划船,锣鼓喧天。船上有说书讲故事的、唱曲的、比武的、赛兵器的……形式多样,引人入胜。据史料记载,龙舟盛会时街上的商家全都停业休息,全城的男女老幼风雨无阻地前来观看,处处充满欢声笑语,真可谓万人空巷,热闹非凡。
端午节的饮食
苏州是鱼米之乡,以稻米为主食,端午节时有家家户户包粽子、吃粽子的习俗。苏州粽子口味多样,馅料丰富,形状各异,做法考究。口味大致分咸、甜、白三种。不放馅料包纯糯米的,称为白水粽;咸粽一般是荤馅,糯米里包猪肉、火腿、酱肉、蛋黄等;甜粽一般是素馅,包的是赤豆、松子仁、枣子、花生等。糯米需要提前一天浸泡,之后用青箬(ru6)叶包裹,有裹成三角圆锥形的,俗称“小脚粽”;有包成筒状的,叫“枕头粽”。包好的粽子放在锅里先用大火煮沸,然后用文火慢慢煨几小时。白水粽纯白清新,最为本真;肉粽肥瘦相间、晶莹剔透,最为经典;甜粽香甜可口,最为难忘。食物是一种记忆,难怪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回忆苏州时曾经写道:“忆在苏州日,常谙夏至筵。粽香筒竹嫩,炙脆子鹅鲜。”可见,苏州的粽香已经成为白居易记忆中的味道,令他难以忘怀。
除了粽子,苏州端午节在饮食上还有以五黄避五毒的习俗。古代人们认为五月是毒月,是五毒(蜈蚣、毒蛇、蝎子、壁虎和蟾蜍)出没活跃的季节。五黄则是黄鳝、黄鱼、黄瓜、咸鸭蛋及雄黄酒。说起雄黄酒,它跟苏州的渊源就很深了。民间传说白娘子在端午日喝了雄黄酒而现出原形,吓死许仙,这个故事最早是在明末苏州人冯梦龙的《警世通言》里出现的。
端午节的装饰
端午节,为了防止五毒的侵害,人们常常在家门口悬挂艾草和菖蒲,所谓“手执艾旗招百福,门悬蒲剑斩千邪”。为什么要用艾草和菖蒲呢?原来自古以来,艾叶都是一种可治病的药草,它气味芳香,有较强的驱毒除瘟作用,悬挂艾叶及燃烧艾叶可以杀菌消毒,预防瘟疫流行。而菖蒲也是一种上等药物,唐代医学家孙思邈称它有“聪耳明目”之效。所以,端午节时候,人们把艾草和菖蒲捆绑成束,悬挂在门上来避邪气。
除此之外,端午节时,人们会在儿童的手腕、脚腕或者脖子上系上五色(青、白、红、黄、黑)丝线做的“端午索”。佩戴时,严禁开口说话。古代人们认为,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永保安康。具有巧思的苏州人还由端午索发展出更多给儿童戴的佩饰,比如用彩线结网,包裹不分瓣的大蒜头,做成“独囊网蒜”;或者把五彩丝线缠绕在铜钱上,做成虎头形状的“袅羢铜钱”。香囊也是端午节时必须佩戴的。旧时绣制香囊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女红,闺阁女子、媳妇妯娌们各显身手,争奇斗巧,制作的香囊款式精美,绣工精良。端午香囊里除了放有雄黄、朱砂、香料外,还有一些中药材。佩戴香囊既可以装饰点缀节日气氛,也有实用的清香、驱虫、避瘟、防病的功效。
亲爱的小朋友们,了解了苏州端午节的来历和传统习俗之后,你会不会觉得端午节就像是一本厚厚的书,里面记载了苏州百姓古往今来无数的回忆和故事,你有没有觉得端午节更加有意义了呢?今年过端午节的时候,你是不是也可以给大家讲讲你生活的地区端午节的故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