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途径

来源 :教书育人·学术理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yc768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杜海军(哈尔滨师范大学党委宣传统战部)
  
  一、荣辱观教育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1.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
  我国当前正处在社会变迁和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经济成分、社会成分、社会生活方式、思想观念、意识形态等呈现出多样化,加上西方社会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对我国社会的影响,我国社会在一些领域与地方,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思想道德建设上的困惑和混乱,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有所混淆,价值错位、道德失范等现象出现和蔓延,影响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影响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社会主义荣辱观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崇尚科学、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和艰苦奋斗的内容正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思想道德建设的集中生动体现,深刻地反映了构建社会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
  2.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是高校教育的必然要求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高校承担着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任务。“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是高校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高校教育的必然要求,胡锦涛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论述,为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可靠依据。
  3.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是大学生自我发展的必然要求
  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如何,有什么样的荣辱观,事关祖国的前途和命运。因此,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是他们成长发展的内在需要,社会主义新时代呼唤社会主义荣辱观,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旗帜鲜明地告诉我们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明确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判断标准,告诉我们大学生“做什么人”和“怎样做人”,为当代大学生提供了行动指南,为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指明了方向,大学生应该从自身发展需要出发,把社会主义荣辱观内化为自觉行为和基本的道德情感。
  
  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集中体现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一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二是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三是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四是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高度凝练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和社会风尚的本质特点,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是社会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生动体现,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集中体现。
  社会主义荣辱观倡导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就是要大学生自觉学习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加深对国情的认识,培养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自觉维护民族和国家的统一,自觉投身建设节约型社会和校园中去,是优良传统教育的集中体现。
  
  三、以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为核心,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1.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发挥主渠道作用
  课堂教育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途径,要根据大学生的思想、心理特点,科学设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思想政治教育课中突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内容,同时在人文社会科学的专业教学中,要融入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内容,还要积极创造条件,开设选修课和开办专题讲座,联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联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把传授知识、系统教学、理论武装与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结合起来,努力使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入耳、入脑、入心。
  2.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发挥实践育人作用
  知道为智,体道为德。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置身于具体活动环境中,耳濡目染,可以将社会公认的法律制度、道德规范、价值观等因素吸收到个人的思想中,内化为个人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通过适当的方式“外化”,实现对社会的认同。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融入到专业学习、服务社会、勤工助学、择业就业、创新创业中去,对大学生在“三下乡”、志愿服务、专业实习、社会调查、生产劳动等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中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让大学生在深入生活、深入实际、深入社会中体验道德实践,使他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不仅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更要知荣辱、明是非,增强社会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3.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发挥环境育人作用
  学校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与学校校风建设、学风建设、教风建设、班风建设结合起来,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广泛开展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一个鲜明、自然、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
  4.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与师德培养结合起来,发挥教师示范作用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强调:“广大教师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率先垂范、言传身教,以良好的思想、道德、品格和人格给大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要结合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加强教师的师德建设,把帮助教师自觉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师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引导广大教师自觉加强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学习和示范。古人云:“经师易遇,人师难求。”广大教师应该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言行,做到敬业爱生、为人师表、身体力行,充分发挥示范和表率作用,做育人的“人师”。
  5.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与服务管理结合起来,发挥全员育人作用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要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摆在学校各项工作的首位,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学校必须树立“全员育人”的思想,学校的各个部门和所有的教职工都应该自觉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和“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结合起来,积极在校园营造人人知荣辱、事事辨是非、处处明廉耻的全员育人氛围。同时,要建立和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专兼队伍相结合、学校紧密配合、学生自我教育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贯彻落实到学校的各项工作中。
其他文献
陈万海万建(哈尔滨工程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    我国目前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重要时期,人力资源已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实现其充分就业,发挥好这部分人才的作用,是落实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  高等学校毕业生是整个社会人才资源中最充满活力、富于创造性的群体,是国家的宝贵财富。我国自1978年恢复高考招生考试制度
陈晓康(河南省南阳师范学院教育系)    一、印象管理的含义    从20 世纪50 年代开始,印象管理现象开始受到社会心理学家的关注,在短短的半个世纪中,有关印象管理的研究在社会学、心理学、组织学、管理学等领域中得到迅速的发展。现代印象管理理论认为,印象管理是在人际交往中,人们用一定的言语、行动试图操纵别人对自己的知觉以形成某种期望印象的过程,也叫印象整饬或自我呈现。印象管理是人际交往中普遍存在
王春程(陕西榆林学院物理与电气工程系)    一、创新的内涵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一词具有丰富的内涵,从本意上讲,他有三种含义:一是指创造新工艺、发明新方法;二是指建立新观念、新制度;三是指将已掌握知识应用到新领域,并创造新效益。从广义上讲,它属于意识领域的范畴,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创新包括: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创
杨全美(湖北宜昌三峡大学理学院)    一、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责任教育的必要性    1.当前一部分大学生中存在的“精神疲软”以及“极端功利”的思想说明了责任教育的迫切性。首先应该肯定是,绝大多数大学生都在把自己培养成为优秀人才而努力。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条件下,在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环境中,大学生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受到各种思想文化的
目的:对155例起源于左心室流出道(LVOT)的室性期前收缩/室性心动过速(PVC/VT)的形态心电图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形态心电图标准在心室流出道(VOT)室性心律失常(VA)中的鉴别价
霍菲(哈尔滨理工大学研究生部)    事实表明近几年来研究生就业率明显下降,曾经被人们看作是“皇帝女儿不愁嫁”的研究生开始为“饭碗”而忧虑了。《南京晨报》报道,根据劳动部门统计的资料,到2004年第四季度,南京市已有158名硕士以上的高学历人员在劳动力市场登记失业,享受失业保险待遇,这158人的平均年龄只有35岁,他们当中有6人毕业后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从他们的专业来看,其中不乏管理、软件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