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批注式阅读是促进学生深入感知文本的重要推手。但在实际推进的过程中,批注的个性化和自由化却演变为异样的放纵自流。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从文本语言的系统性、深刻性和有向性出发, 想方设法消融矛盾,让批注式阅读更有效。
[关键词]阅读教学 批注式阅读 消融矛盾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1-050
随着年级的不断升高,批注式阅读逐渐成为学生深入感知文本的重要策略,其在阅读过程中凸显出来的个性化、自由化为教师、学生所喜爱。但如果在阅读教学中,将这些特点直接引入课堂之中,其优势会广受牵绊,从而形成各种制约。
一、拘泥局部,丧失文本语言的整体性
【现象】阅读批注不受规则与制度的约束,往往是兴之所至,有感即发。阅读到哪里,只要有真实感悟,就可以挥笔撰写。正因为如此,学生的批注着眼点也容易聚焦在文本某一处词句的表达细节上,最终断章取义,导致文本解读的偏差。
【对策】对于中高年级学生而言,批注式阅读的运用尚处于学习阶段。要想在批注中达成对文本的正确理解,需要教师高屋建瓴地引导与点拨。教师可以借助课文标题、首尾语段、关键词语等引领学生预测、推理出文本的价值主旨,整体把握文本的内在脉络,提取文本的核心信息,将学生对文本的批注落实到整体性之中,在聚焦“树木”的同时又放眼于“森林”。
例如,在教学《装满昆虫的衣袋》时,在开始批注之前教师就引领学生以整体的视角对文本内容和主题进行了初步感知:文本以两个典型的事例展现了法布尔自小对昆虫的迷恋,他在遭遇误解和责骂时依然坚持自己的理想,最终成为著名的动物学家。以此整体感知作为支撑点,学生在深入文本语言的咀嚼过程中,心有所向,思在细节,胸怀整体。有的学生从描写法布尔的动作和对话入手,有的学生从自然环境和昆虫优美的外形入手,有的学生则从父母的反面映衬入手……学生在批注时独有的咀嚼之味散发出了整片森林的清新气息。
二、浅尝辄止,丧失文本语言的深刻性
【现象】自由性原本就是批注式阅读的原始惯性。很多学生一旦有所感受提笔就写,写下的都是粗糙而缺少思维深度的虚无感受,要么言语笼统,词不达意,要么高调盲从,空话连篇,淡化了文本语言内在的丰富性和深刻性。
【思考】批注作为感知理解文本的一种形式,以读练写、以写促读才是其真正的核心。批注式阅读一旦失去了时间的保障和氛围的沉浸,对于文本的内化就无法达成,朴实的思想和真挚的情感自然也无法形成。这就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空,引领学生在静思默想中力求让批注语言真切感人、鞭辟入里,强化对文本内容和语言感知的深刻性。
如在教学《徐悲鸿励志学画》一文时,教师引导学生对“如何励志学画”这一内容进行批注,让学生静心阅读、悉心批注。课堂中,看似静谧的氛围下却是学生内在情思的激流汹涌。在交流中,不少学生对文中“潜心”一词进行了批注:“我们看到了徐悲鸿无时无刻不在研究绘画,不断地观察、修改,直到自己满意为止。”“好像看到他已经累得腰酸背疼还在坚持绘画。”“公共场所里的噪声丝毫没有影响到徐悲鸿,他仍旧沉浸在自己的绘画之中。”……
正是给予了学生严格的时间保障,他们才能够尝试着从不同的视角给予批注语言以丰富的内涵,真正促进了语言表达的深刻性。
三、放纵自流,丧失文本语言的有向性
【现象】阅读教学是一个结构严谨的体系,包含着目标、内容、策略和评价等体系。如果阅读教学过于放任学生所谓的灵感迸发,将零星、散乱的批注如天女散花般散于各处,就会将课堂教学结构冲击得七零八落,教学目标也会陷入无序而低下的尴尬之中。
【思考】批注式阅读的分散、自由的特性有助于学生个性化认知体验的形成,却无利于问题的解决,一旦与明确的目标相遇,就会产生严重的认知矛盾。这就要求教师在阅读批注中要适时以定向研究的方式,为学生铺设明确的阅读批注的路径,让学生言语生命延续着明确的方向健康、有序地迈进。
例如,《船长》一文是一篇典型的短篇小说,雨果成功地刻画了一位忠于职守的船长形象。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教师将“作者如何刻画塑造人物形象”作为教学的重心,从人物语言、人物动作、人物神态等几条路径引领学生深入感知语言、积极撰写批注。整个批注过程,学生先是依循着不同的路径各个击破,然后在交互融合中感受人物在对话、动作以及神态描写中的高度一致性,感受小说内在主旨统摄下的言语表达的有向性,从而体会到了作者高超的写作策略。
总而言之,批注式阅读是促进学生深入有效感知文本的重要推手,但在实际推进过程中,我们不能将批准的个性化和自由化,演变为异样的放纵自流。因此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从文本语言的系统性、深刻性和有向性出发,规避批注过程中产生的种种矛盾,促进批注效益的最大化。
(责编 刘宇帆)
[关键词]阅读教学 批注式阅读 消融矛盾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1-050
随着年级的不断升高,批注式阅读逐渐成为学生深入感知文本的重要策略,其在阅读过程中凸显出来的个性化、自由化为教师、学生所喜爱。但如果在阅读教学中,将这些特点直接引入课堂之中,其优势会广受牵绊,从而形成各种制约。
一、拘泥局部,丧失文本语言的整体性
【现象】阅读批注不受规则与制度的约束,往往是兴之所至,有感即发。阅读到哪里,只要有真实感悟,就可以挥笔撰写。正因为如此,学生的批注着眼点也容易聚焦在文本某一处词句的表达细节上,最终断章取义,导致文本解读的偏差。
【对策】对于中高年级学生而言,批注式阅读的运用尚处于学习阶段。要想在批注中达成对文本的正确理解,需要教师高屋建瓴地引导与点拨。教师可以借助课文标题、首尾语段、关键词语等引领学生预测、推理出文本的价值主旨,整体把握文本的内在脉络,提取文本的核心信息,将学生对文本的批注落实到整体性之中,在聚焦“树木”的同时又放眼于“森林”。
例如,在教学《装满昆虫的衣袋》时,在开始批注之前教师就引领学生以整体的视角对文本内容和主题进行了初步感知:文本以两个典型的事例展现了法布尔自小对昆虫的迷恋,他在遭遇误解和责骂时依然坚持自己的理想,最终成为著名的动物学家。以此整体感知作为支撑点,学生在深入文本语言的咀嚼过程中,心有所向,思在细节,胸怀整体。有的学生从描写法布尔的动作和对话入手,有的学生从自然环境和昆虫优美的外形入手,有的学生则从父母的反面映衬入手……学生在批注时独有的咀嚼之味散发出了整片森林的清新气息。
二、浅尝辄止,丧失文本语言的深刻性
【现象】自由性原本就是批注式阅读的原始惯性。很多学生一旦有所感受提笔就写,写下的都是粗糙而缺少思维深度的虚无感受,要么言语笼统,词不达意,要么高调盲从,空话连篇,淡化了文本语言内在的丰富性和深刻性。
【思考】批注作为感知理解文本的一种形式,以读练写、以写促读才是其真正的核心。批注式阅读一旦失去了时间的保障和氛围的沉浸,对于文本的内化就无法达成,朴实的思想和真挚的情感自然也无法形成。这就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空,引领学生在静思默想中力求让批注语言真切感人、鞭辟入里,强化对文本内容和语言感知的深刻性。
如在教学《徐悲鸿励志学画》一文时,教师引导学生对“如何励志学画”这一内容进行批注,让学生静心阅读、悉心批注。课堂中,看似静谧的氛围下却是学生内在情思的激流汹涌。在交流中,不少学生对文中“潜心”一词进行了批注:“我们看到了徐悲鸿无时无刻不在研究绘画,不断地观察、修改,直到自己满意为止。”“好像看到他已经累得腰酸背疼还在坚持绘画。”“公共场所里的噪声丝毫没有影响到徐悲鸿,他仍旧沉浸在自己的绘画之中。”……
正是给予了学生严格的时间保障,他们才能够尝试着从不同的视角给予批注语言以丰富的内涵,真正促进了语言表达的深刻性。
三、放纵自流,丧失文本语言的有向性
【现象】阅读教学是一个结构严谨的体系,包含着目标、内容、策略和评价等体系。如果阅读教学过于放任学生所谓的灵感迸发,将零星、散乱的批注如天女散花般散于各处,就会将课堂教学结构冲击得七零八落,教学目标也会陷入无序而低下的尴尬之中。
【思考】批注式阅读的分散、自由的特性有助于学生个性化认知体验的形成,却无利于问题的解决,一旦与明确的目标相遇,就会产生严重的认知矛盾。这就要求教师在阅读批注中要适时以定向研究的方式,为学生铺设明确的阅读批注的路径,让学生言语生命延续着明确的方向健康、有序地迈进。
例如,《船长》一文是一篇典型的短篇小说,雨果成功地刻画了一位忠于职守的船长形象。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教师将“作者如何刻画塑造人物形象”作为教学的重心,从人物语言、人物动作、人物神态等几条路径引领学生深入感知语言、积极撰写批注。整个批注过程,学生先是依循着不同的路径各个击破,然后在交互融合中感受人物在对话、动作以及神态描写中的高度一致性,感受小说内在主旨统摄下的言语表达的有向性,从而体会到了作者高超的写作策略。
总而言之,批注式阅读是促进学生深入有效感知文本的重要推手,但在实际推进过程中,我们不能将批准的个性化和自由化,演变为异样的放纵自流。因此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从文本语言的系统性、深刻性和有向性出发,规避批注过程中产生的种种矛盾,促进批注效益的最大化。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