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理性思考
应用型本科教育作为一个教育概念,在我国提出的时间不长。改革开放20年来,国际上先进的制造技术进入我国企业的生产领域,为了适应社会现代化生产的人才需求,一些高等专科学校、特别是高等工程专科学校提出了“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开展相应的教育教学改革,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成为地方大学的主要任务。
应用型本科的培养目标是。面对现代社会的高新技术产业。在工业、工程领域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岗位,直接从事解决实际问题、维持工作正常运行的高等技术型人才。这种人才既掌握某一技术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也包含在技术应用中不可缺少的非技术知识,他们最大的特点是具有较强的技术思维能力,擅长技术的应用,能够解决生产实际中的具体技术问题,他们是现代技术的应用者、实施者和实现者。
地方应用型本科教育应该按照“面向行业、稳定规模、调整结构、提高质量”的思路进行改革,建立以校内技术中心为依托的,产学研结合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育人模式。以培养的毕业生能否适应社会需要,是否受到社会欢迎为衡量办学质量与水平的重要标志。
因此,应用型创新人才应具有如下特征:
1.1操作技能高。具有很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包括专业技能方面的熟练性,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敏感性及可操作性特征,能敏感地在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发现大量现有和潜在的问题,并熟练运用各种知识和技能解决现场实际问题。
1.2知识体系宽。应用型人才不仅应具备基础理论知识和学科专业技术知识,还应具有较宽广的学科专业知识体系。因为学科专业知识直接反映当前岗位的工作需求,在实际工作应用中所遇到的问题一般是综合的、可能涉及诸多因素,因此宽广的学科专业知识体系也是应用型人才的基本特征。
1.3创新能力强。创新和创造是各种不同层次的人才都应具备的核心特征。很多关键工作岗位不仅需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有极强实践能力的人才,更需要一些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应用人才,进行创造性的劳动。
1.4综合素质好。实际上,应用性创新人才在进行技术开发、生产管理的过程中,专业知识的运用、技能的发挥往往与个人的责任心、道德感、心理素质、意志品质、身体条件等非专业方面的素养关系密切,这些非专业素养直接影响专业工作完成的效果和质量。因此,应用型本科教育要避免“重专业技能、轻综合素养”、过分重视人的技术价值、工具价值,忽视人自我发展的价值,要从片面强调学生的职业素质转变为兼重综合素质。
2 明确将学校定位为“地方性应用型院校”
2.1办学定位依据。一是我校作为省属地方院校,在全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处于为地方经济社会服务的“教学服务型大学”。教学服务型大学按照刘献君教授的表述就是:以本科教学为主,根据条件和需要适度进行研究生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以服务地方为宗旨,培养地方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产出地方需要的应用性成果;大力开展以满足社会需要为目的的各种服务活动,形成为地方全方位服务的体系。
二是我校属于大庆油田举办,具有企业办学的特点。具有油田投资、油田举办、立足油田、服务油田等特点,与油田产业有着天然的联系。无论是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还是科学研究,都必须植根油田又服务油田。我校所在的大庆西城区是中直大企业集中的地区,经过长期的发展和积淀,形成了勘探、采油、油气加工及其为其服务的水、电、信、机加等油田生产保障体系等产业结构,形成了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等特有的企业文化,油田企业文化是我校发展的沃土和特色之源。离开了油田,根本谈不上发展,更谈不上特色。
三是我校办学的历史与现状都是与油田的开发建设发展壮大一脉相承,与大庆油田的开发建设休戚相关,因油田子女受教育需要而办,因油田生产建设需要而调整专业,因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而升格,我校是在国家进行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由专科学校通过合并升格而组建;师范教育比例较大而且在布局上也是龙江西部唯一一所师范院校,尽管高专建设有过10年多的历史,但以文理为主的学科专业比较单一,绝大多数专业是按行业而不是按学科设置的;本科办学历史不长,“原始资本”积淀较少,教学质量参差不齐,科研实力不强,学科建设刚刚起步。教师的整体学术水平不高;办学规模增长快,新专业发育不平衡。
四是从国内外同类型高校的办学经验来看,欧美传统大学以纯学术研究和教学为特征,很少直接解决经济、技术、文化等各种社会实际问题。近现代以后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突出为地方服务的大学即应用型大学应运而生,这些大学所设专业和课程侧重考虑本地区经济发展需要,主要为地方培养所需的各类技术研发和管理等应用型人才。
2.2办学定位构想
2.2.1办学类型定位:应用型普通高等学校。教学: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核心职能。人才培养规格定位为“基础适度、口径适中、重视应用、强化素质”。科研:“应用研究”或“应用技术研究”。服务:以人才培养和技术转化为主。保持传统优势,办精办优教师教育专业,树立学前教育特色专业品牌;适应油田需要,办强办活应用工科专业。塑造油田生产保障形象;服务地方经济,适时适度发展部分通用专业,涵盖文理管法四大学科。
2.2.2办学层次定位:以普通本科教育为主,适当开展高职教育和继续教育,适时开展研究生教育。研究生教育是区域经济和应用学科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本科教育的自然延伸。无论是本科教育还是研究生教育,均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研究生教育应走“校企”、“校所”联合培养应用型硕士研究生(专业研究生)的路子。
2.2.3服务面向定位:立足大庆,依托行业,面向龙江,服务油田及全国部分省区,为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培养优质师资。为石油石化行业和地方经济建设培养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学科专业设置与调整:充分考虑油田和地方当前及未来发展需要。人才培养:注重反映油田及地方经济文化建设急迫需要与变化。教师科研:着重从油田及地方经济文化发展需要出发选择课题.并将科研成果直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和文化软实力。
2.3办学定位实现
2.3.1重视实践教学,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制定以“实践、实用、实干”为特征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以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加强和改革实践教学,探索顶岗实习、工学交替等实习形式,毕业论文(设计)选题来自于教师科研、生产实践和企业需要;理论教学要有鲜明的实践导向;加强基地建设,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2.3.2发展应用学科专业,开发应用型课程。根据油田及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状况、资源条件、人才需求,确定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学科专业,开发一批能够满足油田及地方经济建设需要的特色课程。根据科技发展、经济发展和人才需求变化,及时调整专业设置,更新课程内容,在课程中及时融人最新科技成 果,使课程设置处于相对稳定和不断更新的状态之中。
2.3.3 注重应用技术研究促进技术转化。尽管作为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以教学为主,但不能忽视科研工作,否则教学质量难以上台阶,也没有实力服务油田和地方经济。但关键是定位于“应用研究”或“应用技术研究”,一方面这符合地方院校科研水平的实际(理论研究上没有优势),又能够满足地方企业自主创新、技术改造的需要。
3 大庆师范学院的实践探索
3.1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思路的确立。基本思路:以开放的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优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强化并创新实践教学环节,知识教育、素质拓展和能力训练并重,实现培养复合性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基本理念:在人才培养中,坚持贯彻“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创新教育、需求导向”、“系统设计、突出重点”的理念,通过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设计和实施,发挥学生个性和潜能并能最大限度应对社会复杂需求。
3.2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根据油田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学校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实际,按照培养复合性应用型人才目标,制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中,认真学习、借鉴兄弟院校经验,深入到社会各行各业,了解人才的需求变化。邀请有关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到校共同参与方案的修订工作,或将培养方案送到用人单位,充分吸纳社会各界意见。使人才培养方案更加注重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体现开放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复合性、应用型特征。
按照“基础够用、口径较宽、增强能力、提升素质”的要求,构建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专业主干课和专业选修课)、通识课、集中实践教学环节等平台课程体系。将课内总学时压缩.同时增大选修课和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的课时比例。构建的公共基础课和按大类划分的学科基础课平台,实现师资融通,突破专业壁垒,夯实学生理论基础,为学生跨专业选课和转专业创造条件。
3.3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应用型本科人才的规格特点要求我们必须围绕应用型本科人才知识、能力、素质和谐发展的目标要求.以能力培养为重心,构建相对独立、内在统一的人才培养体系和能敏锐地反映社会需求,基础实、能力强、素质高、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要达到这个要求。须确定理论与技能的深度和广度。整合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把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既相对独立又有机地结合起来,构建以能力培养为重心的高素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
3.3.1理论教学体系的构建。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理论教学体系的构建过程中,要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全方位的研究,在总体上设计出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能力点。这些知识点和能力点必须是根据市场和用人单位对应用型人才的实际的用人要求来确定的,具有鲜明的市场导向。学校应根据所采集的知识点、能力点来组织培养方案。
考虑到社会对人才的全方位的要求,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看广泛开设文化素质课程、职业技能系列课程供学生自由选择,允许跨专业的其他专业课作为公共选修课,扩大学生的个性发展空间。
3.3.2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围绕着社会对人才的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要求,需要构建从课堂内系统的、综合性的实践技能训练,到课外的自助式开放实验、贯穿校内学习全过程的专业素质拓展训练和校外实习相结合的培养体系,注重学生的技能训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与钻研的好奇心。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中,毕业实习是将学生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并转化为综合能力的关键性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必要手段,是理论知识得以实现的根本途径,是检验和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及理论教学质量的有力保证。因此,必须要加大管理的力度确保实习环节不流于形式。
3.3.3素质拓展体系的构建。索质拓展不仅是指专业素养的拓展。还应是社会综合能力的扩充训练、精神气质的陶冶和身心品质的全面提升,因此素质拓展体系的内涵包括社会综合能力的训练和专业外延的训练,推动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与课内教学的结合,规范和加强课外教育管理工作。校内素质拓展训练可以通过形式多样的方式灵活开展,比如可以与科研工作相结合,结合专业特点,推进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鼓励学生较早参加科研和创新活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提高学生的学习与研究积极性。
3.4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策略的实施
3.4.1加强教师培训力度。高校教师必须更新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以学生为教学的中心,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要求、兴趣和能力倾向,是“教师和课程适应学生”而非“学生适应教师和课程”,新型的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旨在提供学习环境,教师协助学生从事各种学习活动,促进其知识的学成和潜能的发挥。同时,学校必须制定有力的教师进修政策,为更新和提高教学技能提供充分的条件,为教师不断改革课程和教学方法创造必要的条件。
3.4.2实施学分制度管理。众所周知,美国是当今世界创新的典型代表,美国大学普遍实行学分制,开设的课程面广量多,学生选择的余地很大,集中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理念。这种做法既尊重了学生的兴趣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虽然我国大部分高校也对学生实行学分制管理,但其课程的选择度与开放度远远不够,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一种开放、灵活的教育教学制度保护发展学生的差异和个性。
3.4.3强化学科专业建设。学科是大学凝聚人才,开展科学研究和培养创新人才的核心载体。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积极调整学科建设方向,优化结构,突出重点,弘扬特色,拓宽面向,联合共建。打造以名师为带头人的教师创新团队,在科研训练中通过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强化学科建设的同时拓宽专业口径,其根本标志是拓宽学科基础,建设面向一二级学科的平台课程体系,在通识教育基础上,求大同,存小异,建立学科基础(专业基础)体系。拓宽专业口径关键是加强学科基础(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为拓宽专业口径,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强适应性。鼓励学生在学习主修专业的同时,修读辅修专业。
3.4 4优化各类课程设置。首先在课程设置上,既有根据学生的共性发展要求和学科发展要求设置的通识教育课程和学科基础课程,又有根据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和社会发展及市场需要设置的专业方向课程;既有思想道德素质类课程、身体素质类课程、基本知识与能力类课程、学科与跨学科课程、文化素质类课程,又有实践性教学环节。在培养方式上,对于通识教育课程和学科基础课程,实施分层次教学:即大部分课程可根据学生的学科性质和个性差异可以有层次区别,如“高等数学”对各学科学生的要求明显不同,设置具体课程时可只规定最低要求,大学英语根据不同学科的要求可选择A、B、c三级。学生按学科大类人校后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选学科、选专业、选专业方向、选课程、选教师,可以自主安排学习进程,学习优秀的学生可以修读辅修课程、双专业、双学位,甚至可以进行特殊培养。
3.4.5注重实践创新能力。加强理论联系实际,明确实践教学目标。主动加强与社会的联系,把科学研究、技术应用等活动与学生的培养过程紧密结合起来,将课外科技活动引入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要体现出培养学生具有科技创新的意识和进行科技创新能力锻炼的实施意见。在教学方式上倡导研究式教学,其特点是问题在前,研究探索、动态思维。以科学问题为先导,以解决问题的设想和试验为途径,从实验结果一步步地推出结论,该方式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创新能力。
3.4.6改进教学评价制度。科学的教学评价制度是发现创新型应用人才的重要方面,学校要合理制订人才评价的标准.采用多种考核评价方式,转变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单一标准,要更加注重形成性、动态性、综合性的评价,考核内容要更加注重学生利用知识、技能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转变过去单独以机械再现知识的记忆型考试方式为主的知识检测方式和学习评价方式。
应用型本科教育作为一个教育概念,在我国提出的时间不长。改革开放20年来,国际上先进的制造技术进入我国企业的生产领域,为了适应社会现代化生产的人才需求,一些高等专科学校、特别是高等工程专科学校提出了“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开展相应的教育教学改革,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成为地方大学的主要任务。
应用型本科的培养目标是。面对现代社会的高新技术产业。在工业、工程领域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岗位,直接从事解决实际问题、维持工作正常运行的高等技术型人才。这种人才既掌握某一技术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也包含在技术应用中不可缺少的非技术知识,他们最大的特点是具有较强的技术思维能力,擅长技术的应用,能够解决生产实际中的具体技术问题,他们是现代技术的应用者、实施者和实现者。
地方应用型本科教育应该按照“面向行业、稳定规模、调整结构、提高质量”的思路进行改革,建立以校内技术中心为依托的,产学研结合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育人模式。以培养的毕业生能否适应社会需要,是否受到社会欢迎为衡量办学质量与水平的重要标志。
因此,应用型创新人才应具有如下特征:
1.1操作技能高。具有很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包括专业技能方面的熟练性,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敏感性及可操作性特征,能敏感地在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发现大量现有和潜在的问题,并熟练运用各种知识和技能解决现场实际问题。
1.2知识体系宽。应用型人才不仅应具备基础理论知识和学科专业技术知识,还应具有较宽广的学科专业知识体系。因为学科专业知识直接反映当前岗位的工作需求,在实际工作应用中所遇到的问题一般是综合的、可能涉及诸多因素,因此宽广的学科专业知识体系也是应用型人才的基本特征。
1.3创新能力强。创新和创造是各种不同层次的人才都应具备的核心特征。很多关键工作岗位不仅需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有极强实践能力的人才,更需要一些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应用人才,进行创造性的劳动。
1.4综合素质好。实际上,应用性创新人才在进行技术开发、生产管理的过程中,专业知识的运用、技能的发挥往往与个人的责任心、道德感、心理素质、意志品质、身体条件等非专业方面的素养关系密切,这些非专业素养直接影响专业工作完成的效果和质量。因此,应用型本科教育要避免“重专业技能、轻综合素养”、过分重视人的技术价值、工具价值,忽视人自我发展的价值,要从片面强调学生的职业素质转变为兼重综合素质。
2 明确将学校定位为“地方性应用型院校”
2.1办学定位依据。一是我校作为省属地方院校,在全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处于为地方经济社会服务的“教学服务型大学”。教学服务型大学按照刘献君教授的表述就是:以本科教学为主,根据条件和需要适度进行研究生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以服务地方为宗旨,培养地方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产出地方需要的应用性成果;大力开展以满足社会需要为目的的各种服务活动,形成为地方全方位服务的体系。
二是我校属于大庆油田举办,具有企业办学的特点。具有油田投资、油田举办、立足油田、服务油田等特点,与油田产业有着天然的联系。无论是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还是科学研究,都必须植根油田又服务油田。我校所在的大庆西城区是中直大企业集中的地区,经过长期的发展和积淀,形成了勘探、采油、油气加工及其为其服务的水、电、信、机加等油田生产保障体系等产业结构,形成了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等特有的企业文化,油田企业文化是我校发展的沃土和特色之源。离开了油田,根本谈不上发展,更谈不上特色。
三是我校办学的历史与现状都是与油田的开发建设发展壮大一脉相承,与大庆油田的开发建设休戚相关,因油田子女受教育需要而办,因油田生产建设需要而调整专业,因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而升格,我校是在国家进行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由专科学校通过合并升格而组建;师范教育比例较大而且在布局上也是龙江西部唯一一所师范院校,尽管高专建设有过10年多的历史,但以文理为主的学科专业比较单一,绝大多数专业是按行业而不是按学科设置的;本科办学历史不长,“原始资本”积淀较少,教学质量参差不齐,科研实力不强,学科建设刚刚起步。教师的整体学术水平不高;办学规模增长快,新专业发育不平衡。
四是从国内外同类型高校的办学经验来看,欧美传统大学以纯学术研究和教学为特征,很少直接解决经济、技术、文化等各种社会实际问题。近现代以后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突出为地方服务的大学即应用型大学应运而生,这些大学所设专业和课程侧重考虑本地区经济发展需要,主要为地方培养所需的各类技术研发和管理等应用型人才。
2.2办学定位构想
2.2.1办学类型定位:应用型普通高等学校。教学: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核心职能。人才培养规格定位为“基础适度、口径适中、重视应用、强化素质”。科研:“应用研究”或“应用技术研究”。服务:以人才培养和技术转化为主。保持传统优势,办精办优教师教育专业,树立学前教育特色专业品牌;适应油田需要,办强办活应用工科专业。塑造油田生产保障形象;服务地方经济,适时适度发展部分通用专业,涵盖文理管法四大学科。
2.2.2办学层次定位:以普通本科教育为主,适当开展高职教育和继续教育,适时开展研究生教育。研究生教育是区域经济和应用学科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本科教育的自然延伸。无论是本科教育还是研究生教育,均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研究生教育应走“校企”、“校所”联合培养应用型硕士研究生(专业研究生)的路子。
2.2.3服务面向定位:立足大庆,依托行业,面向龙江,服务油田及全国部分省区,为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培养优质师资。为石油石化行业和地方经济建设培养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学科专业设置与调整:充分考虑油田和地方当前及未来发展需要。人才培养:注重反映油田及地方经济文化建设急迫需要与变化。教师科研:着重从油田及地方经济文化发展需要出发选择课题.并将科研成果直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和文化软实力。
2.3办学定位实现
2.3.1重视实践教学,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制定以“实践、实用、实干”为特征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以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加强和改革实践教学,探索顶岗实习、工学交替等实习形式,毕业论文(设计)选题来自于教师科研、生产实践和企业需要;理论教学要有鲜明的实践导向;加强基地建设,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2.3.2发展应用学科专业,开发应用型课程。根据油田及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状况、资源条件、人才需求,确定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学科专业,开发一批能够满足油田及地方经济建设需要的特色课程。根据科技发展、经济发展和人才需求变化,及时调整专业设置,更新课程内容,在课程中及时融人最新科技成 果,使课程设置处于相对稳定和不断更新的状态之中。
2.3.3 注重应用技术研究促进技术转化。尽管作为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以教学为主,但不能忽视科研工作,否则教学质量难以上台阶,也没有实力服务油田和地方经济。但关键是定位于“应用研究”或“应用技术研究”,一方面这符合地方院校科研水平的实际(理论研究上没有优势),又能够满足地方企业自主创新、技术改造的需要。
3 大庆师范学院的实践探索
3.1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思路的确立。基本思路:以开放的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优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强化并创新实践教学环节,知识教育、素质拓展和能力训练并重,实现培养复合性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基本理念:在人才培养中,坚持贯彻“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创新教育、需求导向”、“系统设计、突出重点”的理念,通过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设计和实施,发挥学生个性和潜能并能最大限度应对社会复杂需求。
3.2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根据油田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学校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实际,按照培养复合性应用型人才目标,制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中,认真学习、借鉴兄弟院校经验,深入到社会各行各业,了解人才的需求变化。邀请有关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到校共同参与方案的修订工作,或将培养方案送到用人单位,充分吸纳社会各界意见。使人才培养方案更加注重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体现开放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复合性、应用型特征。
按照“基础够用、口径较宽、增强能力、提升素质”的要求,构建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专业主干课和专业选修课)、通识课、集中实践教学环节等平台课程体系。将课内总学时压缩.同时增大选修课和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的课时比例。构建的公共基础课和按大类划分的学科基础课平台,实现师资融通,突破专业壁垒,夯实学生理论基础,为学生跨专业选课和转专业创造条件。
3.3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应用型本科人才的规格特点要求我们必须围绕应用型本科人才知识、能力、素质和谐发展的目标要求.以能力培养为重心,构建相对独立、内在统一的人才培养体系和能敏锐地反映社会需求,基础实、能力强、素质高、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要达到这个要求。须确定理论与技能的深度和广度。整合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把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既相对独立又有机地结合起来,构建以能力培养为重心的高素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
3.3.1理论教学体系的构建。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理论教学体系的构建过程中,要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全方位的研究,在总体上设计出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能力点。这些知识点和能力点必须是根据市场和用人单位对应用型人才的实际的用人要求来确定的,具有鲜明的市场导向。学校应根据所采集的知识点、能力点来组织培养方案。
考虑到社会对人才的全方位的要求,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看广泛开设文化素质课程、职业技能系列课程供学生自由选择,允许跨专业的其他专业课作为公共选修课,扩大学生的个性发展空间。
3.3.2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围绕着社会对人才的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要求,需要构建从课堂内系统的、综合性的实践技能训练,到课外的自助式开放实验、贯穿校内学习全过程的专业素质拓展训练和校外实习相结合的培养体系,注重学生的技能训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与钻研的好奇心。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中,毕业实习是将学生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并转化为综合能力的关键性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必要手段,是理论知识得以实现的根本途径,是检验和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及理论教学质量的有力保证。因此,必须要加大管理的力度确保实习环节不流于形式。
3.3.3素质拓展体系的构建。索质拓展不仅是指专业素养的拓展。还应是社会综合能力的扩充训练、精神气质的陶冶和身心品质的全面提升,因此素质拓展体系的内涵包括社会综合能力的训练和专业外延的训练,推动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与课内教学的结合,规范和加强课外教育管理工作。校内素质拓展训练可以通过形式多样的方式灵活开展,比如可以与科研工作相结合,结合专业特点,推进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鼓励学生较早参加科研和创新活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提高学生的学习与研究积极性。
3.4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策略的实施
3.4.1加强教师培训力度。高校教师必须更新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以学生为教学的中心,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要求、兴趣和能力倾向,是“教师和课程适应学生”而非“学生适应教师和课程”,新型的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旨在提供学习环境,教师协助学生从事各种学习活动,促进其知识的学成和潜能的发挥。同时,学校必须制定有力的教师进修政策,为更新和提高教学技能提供充分的条件,为教师不断改革课程和教学方法创造必要的条件。
3.4.2实施学分制度管理。众所周知,美国是当今世界创新的典型代表,美国大学普遍实行学分制,开设的课程面广量多,学生选择的余地很大,集中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理念。这种做法既尊重了学生的兴趣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虽然我国大部分高校也对学生实行学分制管理,但其课程的选择度与开放度远远不够,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一种开放、灵活的教育教学制度保护发展学生的差异和个性。
3.4.3强化学科专业建设。学科是大学凝聚人才,开展科学研究和培养创新人才的核心载体。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积极调整学科建设方向,优化结构,突出重点,弘扬特色,拓宽面向,联合共建。打造以名师为带头人的教师创新团队,在科研训练中通过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强化学科建设的同时拓宽专业口径,其根本标志是拓宽学科基础,建设面向一二级学科的平台课程体系,在通识教育基础上,求大同,存小异,建立学科基础(专业基础)体系。拓宽专业口径关键是加强学科基础(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为拓宽专业口径,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强适应性。鼓励学生在学习主修专业的同时,修读辅修专业。
3.4 4优化各类课程设置。首先在课程设置上,既有根据学生的共性发展要求和学科发展要求设置的通识教育课程和学科基础课程,又有根据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和社会发展及市场需要设置的专业方向课程;既有思想道德素质类课程、身体素质类课程、基本知识与能力类课程、学科与跨学科课程、文化素质类课程,又有实践性教学环节。在培养方式上,对于通识教育课程和学科基础课程,实施分层次教学:即大部分课程可根据学生的学科性质和个性差异可以有层次区别,如“高等数学”对各学科学生的要求明显不同,设置具体课程时可只规定最低要求,大学英语根据不同学科的要求可选择A、B、c三级。学生按学科大类人校后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选学科、选专业、选专业方向、选课程、选教师,可以自主安排学习进程,学习优秀的学生可以修读辅修课程、双专业、双学位,甚至可以进行特殊培养。
3.4.5注重实践创新能力。加强理论联系实际,明确实践教学目标。主动加强与社会的联系,把科学研究、技术应用等活动与学生的培养过程紧密结合起来,将课外科技活动引入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要体现出培养学生具有科技创新的意识和进行科技创新能力锻炼的实施意见。在教学方式上倡导研究式教学,其特点是问题在前,研究探索、动态思维。以科学问题为先导,以解决问题的设想和试验为途径,从实验结果一步步地推出结论,该方式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创新能力。
3.4.6改进教学评价制度。科学的教学评价制度是发现创新型应用人才的重要方面,学校要合理制订人才评价的标准.采用多种考核评价方式,转变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单一标准,要更加注重形成性、动态性、综合性的评价,考核内容要更加注重学生利用知识、技能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转变过去单独以机械再现知识的记忆型考试方式为主的知识检测方式和学习评价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