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引言
预测就是预先的推断或测定(《现代汉语词典》)。两人在交谈中,甲方在认真地聆听乙方说话时,并不是消极被动地听取或接受乙方的每一句话,也不是乙说到哪里甲方就听到哪里。一般情况下,受话者总是积极主动地听取说话者所说的每一句话,受话者在听说话者产生话语的同时,他也在有意无意地预测说话者下面可能会说什么。这样受话者才能不至于一直被动接受,才能不至于在听了一段话后感到疲倦。也就说人们在听话时,总是在心里一边听一边预测说话者将要说的话语。
预测不仅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而且还可以应用到考试的听力理解中。无论是英语四、六级考试还是HSK等级考试,试卷中都有听力理解题。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是边听边做题,还是听完了再做题呢?我们认为这两者都是不可取的。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听前阅读问题和选项,预测对话或篇章的内容;听力中要听前边的词语预测后边可能会出现的词语,听了前边的句子,要积极预测后边的句子。
据此,我们可以把预测分为两大部分:一、听前利用已知信息对话语或篇章内容(即新信息)的预测,此部分主要是利用认知语言学的图式理论和篇章语言学的语篇模式。二、听中对词的预测和对句子的预测,此部分主要以结构主义语言学为基础,结合心理学,充分描写出对词和句子的预测的心理过程。下面就按语言单位由小到大的顺序来分析预测在听力中的应用。
一、对词语的预测
对词的预测主要说的是在单句的内部,利用已听到的成分来预测将要听到的成分。当然,这种预测需要一定的语言知识。例如,虚词一般可以指出将要出现的成分类型,如冠词a, an和the预示后面将要出现名词短语,并且an预示着后面的名词是以元音读音开头的词,如an American, an apple等。在对词的预测中,动词的功能最大。当听到一个动词时,人们往往根据自己的语言知识在大脑中瞬间预测出适合这个动词的成分类型。如put(放)这个动词就需要三个名词短语:一个行动者去做这种放置的动作;一个被放置的客体以及一个地点去接受这个客体。John put the book on the table. 这句话的底层就是一个由三个名词短语构成的命题:put ( John,book,table)。当听者听到John put …… 这两个词之后,就会预测到:put(John,X,Y)这个命题中的其它两个成分:一个名词短语作为被放置的客体即X ,而另一个名词短语则作为地点去接受这个客体即Y。以上我们分析了put 这个动词对它后续成分的预测作用。
下面我们讨论利用一般动词来预测宾语。其实动词和宾语的关系十分复杂,有的动词必须带宾语,有的动词可带可不带。前者叫做粘宾动词。它们的宾语比较简单,也就容易预测。比如:“归咎”“归罪”“归功”的后边必定出现人或集体;至于后者即宾语可带可不带的动词情况比较复杂。有的只能带名词性宾语,如:骑(马)、买(票)、修理(电器);有的只能带非名词性宾语,如:妄加(评论)、进行(改造)、受到(打击);有的兼而有之,如:喜爱(这个人)/(吃炸鸡腿)等。有的只能带一个宾语(上面举的都是只能带一个宾语),有的能带双宾语。总之,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应把动词分为若干小类,以便于在谈话或听力中利用这些动词来预测后面的话语。
除了利用单个的词语对后续话语进行预测外,还可以利用句式来预测。句式是汉语中一种结构比较特殊或有特殊标志的句子。汉语中的特殊句式的数量比较多,有“把”字句、“被”字句等。下面我们就以“把”字句来说明句式的掌握对听力理解的意义。
“把”字句是运用介词“把”将谓语动词涉及的事物置于动词前做状语的一种句式,表示“处置”的意义。“把”字句的句子可以形式化为:NP1+把+NP2+V+(补语)。例如:我把衣服洗(干净)了。“把”字句的主语NP1多数是体词性词语,包括名词、代词和名词性短语。“把”字句的宾语NP2,有名词、代词,也有名词性短语。“把”字句的谓语部分有特别的要求,只有动作性强的及物动词才可能进入“把”字句的谓语部分。上面我们对“把”字句的形式和它的主语、宾语、谓语动词作了简要介绍,下面我们来看在听力中如何运用这一有特殊标志的句子来进行预测。
当我们在听力中听到NP1+把……这两个词后,我们就应该马上能预测到后面将会听到另外一个名词(即NP2)和一个动词或动词+补语(动补短语)。如:小王把信寄走了。这句话中就有四个命题构成:把(NP1=小王,NP2=信,V=寄,V补=走)。当我们听到“小王把……”时,我们就应该能立即预测到“把”(小王,NP1,V补)这个命题中的其它三个成分:一个是被处置的名词,一个是谓语动词(只能是及物动词,不能是不及物动词),另一个是动作把被处置对象处置后的结果即补语。当我们预测到这些后续成分之后,那么我们听的时候就可以把注意力集中在这三个成分分别是什么,做到有的放矢,那么句子的理解也就变容易了。
二、对分句的预测
无论是汉语,还是英语,分句间的关系都有隐性的和显性的两种,前者靠意义联系,后者靠外在的关联词语来连接。由于隐性的复句只有完全听懂、理解了前分句的意思,才能听懂后分句的意思。前分句对后分句虽然也有预测作用,但作用很小,因此下文重点讨论有关联词语的复句即显性复句,看前一分句对后一分句的预测作用。
当我们听到了“一方面”(on the one hand)这个短语时,就可以预测下文一定还有一个“另一方面”(on the other hand)。此外还有“不但……而且……”(not only……but also……)、“要么……要么……”(either……or……)等等。
因而,在听力中,利用显性的关联词语,不仅能帮我们预测下一个分句要说的大概内容,而且更有利于我们理解前后句之间的语意关系。
以上我们从词语和分句两个方面讨论了预测在听力中的运用。下面我们将重点分析对话语或篇章内容预测。
三、对话语或篇章内容的预测
对话语或篇章内容的预测比对词语和分句的预测要难得多,而要想尽可能多地预测出文章的内容,就需要考生具有以下这三个心理图式:① 语言知识图式,② 生活知识图式,③ 篇章构造图式。
我们首先来看一下什么是图式。图示就是大脑为了便于信息储存和处理,而将新事物与已有的知识、经历有机结合起来的一种知识表征形式。人们对新事物的理解和认识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大脑中已有的图式。人的大脑中有与生活有关的各种各样的图式,人们通过对具体的、简单的事物的认知图式通过隐喻或转喻来认识抽象的、复杂的事物。大脑中的图式需要被启动才能运转。比如我们去医院看病,必须先挂号再就诊,最后才能去配药等等,有了这样的经验,就等于把挂号、就诊、配药等知识和看病的过程存入大脑,在大脑中形成看病图式。以后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只要别人一提到“看病”,看病图式就会被启动,上边所说的知识和过程就会再次在你的脑海中浮现。
以上我们对图式作了简要介绍,下面我们来分析影响预测的三个图式。语言知识图式包括:语音知识、词汇知识、句法知识和语义知识。听力中语音知识相当重要,要想听懂,必须具备语音能力。在听材料时,词汇知识也是必不可少的,如果能辨别语音,但不知道这个音对应的是哪一个词,也就不可能知道这个音的所指是什么。如果只知道一个词或短语,而不知道它们之间的句法关系,那么整个句子的意思也就无法理解,因此语法知识也是相当重要的。所以语言知识图式在听力中是必不可少的。
篇章构造图式包括:语篇内部的衔接、篇章模式等。Halliday和Hansan在他们合著的《英语的衔接》中对篇章的衔接作了具体阐述。他们将语篇的衔接方法划分为指称、替代、省略、连接和词汇衔接五个类别。我们认为了解语篇的衔接手段对理解篇章的意思有重大作用。听力与阅读,一个很大的不同就是听力是稍纵即逝的,一段材料听完后,你不能像阅读那样回过头来再看看。如:“杰克和约翰住同屋,自从上大学后,他们一直相处得很好。”如果前面一句我们没听清楚,那么“他们”到底指谁,也就无从谈起。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语篇模式。不同的语篇类型不但具有不同的语言风格,而且也呈现出不同的语篇构建模式。常见的语篇模式有:①问题——解决模式。该模式的结构一般由情景、问题、反应、评价或结果组成。这是试卷中最常见的模式。现在的听力材料很多都是反映社会问题的。文章的行文思路一般是,在某一情景下产生了某一问题,然后是人们对此的反应,由于大部分人都批评或反对,那么相关部门就采取措施解决了这一问题。②概括——具体模式。该模式又称一般——特殊式、综合——例证式。这一模式的特点是,把整个语篇分为三部分,即概括陈述、具体陈述和总结陈述。现代考试中的作文一般都采用这一模式。此外还有③ 主张——反主张模式和④ 提问——回答模式。
生活常识图式,有的书上又叫百科知识图式。在听力中,如果你听到一篇文章,它所讨论的主题或者问题,你一点也不了解,这就说明你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图式,那你理解起来一定会有困难。如果有相关知识的话,那就容易得多。而且,具有不同知识图式的人,在面对同一篇材料时,也会有不同的理解。当听到“生活是一杯茶。”这句话时,学语言的学生可能会认为这是个病句;学文学的学生可能会认为这个比喻太恰当了;学逻辑的学生可能会认为这句话前后逻辑矛盾。
上面我们分析了预测要利用的三个图式,那么图式是如何运作的呢?图示的运作可分为自下而上(即从语音→词汇→句法→篇章)和与之相反的自上而下两种。比如我们在听一段新闻广播,尽管噪音很大,但是只要听到“交通事故”这个词组,我们就能启动一个关于交通事故的图式。在这个图式的指导下,就将特别注意事故的时间、地点、类型和死亡人数。这里采用的就是自上而下模式。
对篇章的听力理解,应该是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两种模式相结合。在听力播放前我们阅读选项,模构文章的结构和内容时,采用的是自上而下模式,在听录音时,采用的还是自下而上模式;而在做题目是又采用自上而下模式,即根据对文章整体意思的把握,来排除干扰项,做出正确的选择。
以上就是利用图式理论来对话语或篇章内容进行的预测,与词预测和句预测相比,它的难度更大,要求也更高,也是听力中更为重要的一环。当然,要想成功地预测话语或篇章的内容,必须是三个图式的有机结合,即听力者必须有扎实的语言知识和能力,丰富的生活常识和对语篇模式驾轻就熟的掌握。
四、结语
总之,我们无论是在听别人说活时,还是在听力考试中,都应调动自己的积极性 ,对还未说出的话或还未放的录音,进行主动预测。有时在交谈中,甲说了上句话,乙可以接上甲要说的下句话;或者在考试后,有的同学说:“文章我只听懂了一部分,可是我的题目都做对了”,这就是预测对他们的“奖赏”!
参考文献:
[1]桂诗春.新编心理语言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刘辰诞.教学篇章语言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3]张斌.词语之间的搭配关系[J].中国语文,1982,(1).
[4]张斌.句子的理解策略[J].中国语文,1992,(4).
[5]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李思旭,上海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邵长坤,山东沂南县葛沟中心中学)
预测就是预先的推断或测定(《现代汉语词典》)。两人在交谈中,甲方在认真地聆听乙方说话时,并不是消极被动地听取或接受乙方的每一句话,也不是乙说到哪里甲方就听到哪里。一般情况下,受话者总是积极主动地听取说话者所说的每一句话,受话者在听说话者产生话语的同时,他也在有意无意地预测说话者下面可能会说什么。这样受话者才能不至于一直被动接受,才能不至于在听了一段话后感到疲倦。也就说人们在听话时,总是在心里一边听一边预测说话者将要说的话语。
预测不仅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而且还可以应用到考试的听力理解中。无论是英语四、六级考试还是HSK等级考试,试卷中都有听力理解题。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是边听边做题,还是听完了再做题呢?我们认为这两者都是不可取的。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听前阅读问题和选项,预测对话或篇章的内容;听力中要听前边的词语预测后边可能会出现的词语,听了前边的句子,要积极预测后边的句子。
据此,我们可以把预测分为两大部分:一、听前利用已知信息对话语或篇章内容(即新信息)的预测,此部分主要是利用认知语言学的图式理论和篇章语言学的语篇模式。二、听中对词的预测和对句子的预测,此部分主要以结构主义语言学为基础,结合心理学,充分描写出对词和句子的预测的心理过程。下面就按语言单位由小到大的顺序来分析预测在听力中的应用。
一、对词语的预测
对词的预测主要说的是在单句的内部,利用已听到的成分来预测将要听到的成分。当然,这种预测需要一定的语言知识。例如,虚词一般可以指出将要出现的成分类型,如冠词a, an和the预示后面将要出现名词短语,并且an预示着后面的名词是以元音读音开头的词,如an American, an apple等。在对词的预测中,动词的功能最大。当听到一个动词时,人们往往根据自己的语言知识在大脑中瞬间预测出适合这个动词的成分类型。如put(放)这个动词就需要三个名词短语:一个行动者去做这种放置的动作;一个被放置的客体以及一个地点去接受这个客体。John put the book on the table. 这句话的底层就是一个由三个名词短语构成的命题:put ( John,book,table)。当听者听到John put …… 这两个词之后,就会预测到:put(John,X,Y)这个命题中的其它两个成分:一个名词短语作为被放置的客体即X ,而另一个名词短语则作为地点去接受这个客体即Y。以上我们分析了put 这个动词对它后续成分的预测作用。
下面我们讨论利用一般动词来预测宾语。其实动词和宾语的关系十分复杂,有的动词必须带宾语,有的动词可带可不带。前者叫做粘宾动词。它们的宾语比较简单,也就容易预测。比如:“归咎”“归罪”“归功”的后边必定出现人或集体;至于后者即宾语可带可不带的动词情况比较复杂。有的只能带名词性宾语,如:骑(马)、买(票)、修理(电器);有的只能带非名词性宾语,如:妄加(评论)、进行(改造)、受到(打击);有的兼而有之,如:喜爱(这个人)/(吃炸鸡腿)等。有的只能带一个宾语(上面举的都是只能带一个宾语),有的能带双宾语。总之,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应把动词分为若干小类,以便于在谈话或听力中利用这些动词来预测后面的话语。
除了利用单个的词语对后续话语进行预测外,还可以利用句式来预测。句式是汉语中一种结构比较特殊或有特殊标志的句子。汉语中的特殊句式的数量比较多,有“把”字句、“被”字句等。下面我们就以“把”字句来说明句式的掌握对听力理解的意义。
“把”字句是运用介词“把”将谓语动词涉及的事物置于动词前做状语的一种句式,表示“处置”的意义。“把”字句的句子可以形式化为:NP1+把+NP2+V+(补语)。例如:我把衣服洗(干净)了。“把”字句的主语NP1多数是体词性词语,包括名词、代词和名词性短语。“把”字句的宾语NP2,有名词、代词,也有名词性短语。“把”字句的谓语部分有特别的要求,只有动作性强的及物动词才可能进入“把”字句的谓语部分。上面我们对“把”字句的形式和它的主语、宾语、谓语动词作了简要介绍,下面我们来看在听力中如何运用这一有特殊标志的句子来进行预测。
当我们在听力中听到NP1+把……这两个词后,我们就应该马上能预测到后面将会听到另外一个名词(即NP2)和一个动词或动词+补语(动补短语)。如:小王把信寄走了。这句话中就有四个命题构成:把(NP1=小王,NP2=信,V=寄,V补=走)。当我们听到“小王把……”时,我们就应该能立即预测到“把”(小王,NP1,V补)这个命题中的其它三个成分:一个是被处置的名词,一个是谓语动词(只能是及物动词,不能是不及物动词),另一个是动作把被处置对象处置后的结果即补语。当我们预测到这些后续成分之后,那么我们听的时候就可以把注意力集中在这三个成分分别是什么,做到有的放矢,那么句子的理解也就变容易了。
二、对分句的预测
无论是汉语,还是英语,分句间的关系都有隐性的和显性的两种,前者靠意义联系,后者靠外在的关联词语来连接。由于隐性的复句只有完全听懂、理解了前分句的意思,才能听懂后分句的意思。前分句对后分句虽然也有预测作用,但作用很小,因此下文重点讨论有关联词语的复句即显性复句,看前一分句对后一分句的预测作用。
当我们听到了“一方面”(on the one hand)这个短语时,就可以预测下文一定还有一个“另一方面”(on the other hand)。此外还有“不但……而且……”(not only……but also……)、“要么……要么……”(either……or……)等等。
因而,在听力中,利用显性的关联词语,不仅能帮我们预测下一个分句要说的大概内容,而且更有利于我们理解前后句之间的语意关系。
以上我们从词语和分句两个方面讨论了预测在听力中的运用。下面我们将重点分析对话语或篇章内容预测。
三、对话语或篇章内容的预测
对话语或篇章内容的预测比对词语和分句的预测要难得多,而要想尽可能多地预测出文章的内容,就需要考生具有以下这三个心理图式:① 语言知识图式,② 生活知识图式,③ 篇章构造图式。
我们首先来看一下什么是图式。图示就是大脑为了便于信息储存和处理,而将新事物与已有的知识、经历有机结合起来的一种知识表征形式。人们对新事物的理解和认识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大脑中已有的图式。人的大脑中有与生活有关的各种各样的图式,人们通过对具体的、简单的事物的认知图式通过隐喻或转喻来认识抽象的、复杂的事物。大脑中的图式需要被启动才能运转。比如我们去医院看病,必须先挂号再就诊,最后才能去配药等等,有了这样的经验,就等于把挂号、就诊、配药等知识和看病的过程存入大脑,在大脑中形成看病图式。以后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只要别人一提到“看病”,看病图式就会被启动,上边所说的知识和过程就会再次在你的脑海中浮现。
以上我们对图式作了简要介绍,下面我们来分析影响预测的三个图式。语言知识图式包括:语音知识、词汇知识、句法知识和语义知识。听力中语音知识相当重要,要想听懂,必须具备语音能力。在听材料时,词汇知识也是必不可少的,如果能辨别语音,但不知道这个音对应的是哪一个词,也就不可能知道这个音的所指是什么。如果只知道一个词或短语,而不知道它们之间的句法关系,那么整个句子的意思也就无法理解,因此语法知识也是相当重要的。所以语言知识图式在听力中是必不可少的。
篇章构造图式包括:语篇内部的衔接、篇章模式等。Halliday和Hansan在他们合著的《英语的衔接》中对篇章的衔接作了具体阐述。他们将语篇的衔接方法划分为指称、替代、省略、连接和词汇衔接五个类别。我们认为了解语篇的衔接手段对理解篇章的意思有重大作用。听力与阅读,一个很大的不同就是听力是稍纵即逝的,一段材料听完后,你不能像阅读那样回过头来再看看。如:“杰克和约翰住同屋,自从上大学后,他们一直相处得很好。”如果前面一句我们没听清楚,那么“他们”到底指谁,也就无从谈起。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语篇模式。不同的语篇类型不但具有不同的语言风格,而且也呈现出不同的语篇构建模式。常见的语篇模式有:①问题——解决模式。该模式的结构一般由情景、问题、反应、评价或结果组成。这是试卷中最常见的模式。现在的听力材料很多都是反映社会问题的。文章的行文思路一般是,在某一情景下产生了某一问题,然后是人们对此的反应,由于大部分人都批评或反对,那么相关部门就采取措施解决了这一问题。②概括——具体模式。该模式又称一般——特殊式、综合——例证式。这一模式的特点是,把整个语篇分为三部分,即概括陈述、具体陈述和总结陈述。现代考试中的作文一般都采用这一模式。此外还有③ 主张——反主张模式和④ 提问——回答模式。
生活常识图式,有的书上又叫百科知识图式。在听力中,如果你听到一篇文章,它所讨论的主题或者问题,你一点也不了解,这就说明你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图式,那你理解起来一定会有困难。如果有相关知识的话,那就容易得多。而且,具有不同知识图式的人,在面对同一篇材料时,也会有不同的理解。当听到“生活是一杯茶。”这句话时,学语言的学生可能会认为这是个病句;学文学的学生可能会认为这个比喻太恰当了;学逻辑的学生可能会认为这句话前后逻辑矛盾。
上面我们分析了预测要利用的三个图式,那么图式是如何运作的呢?图示的运作可分为自下而上(即从语音→词汇→句法→篇章)和与之相反的自上而下两种。比如我们在听一段新闻广播,尽管噪音很大,但是只要听到“交通事故”这个词组,我们就能启动一个关于交通事故的图式。在这个图式的指导下,就将特别注意事故的时间、地点、类型和死亡人数。这里采用的就是自上而下模式。
对篇章的听力理解,应该是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两种模式相结合。在听力播放前我们阅读选项,模构文章的结构和内容时,采用的是自上而下模式,在听录音时,采用的还是自下而上模式;而在做题目是又采用自上而下模式,即根据对文章整体意思的把握,来排除干扰项,做出正确的选择。
以上就是利用图式理论来对话语或篇章内容进行的预测,与词预测和句预测相比,它的难度更大,要求也更高,也是听力中更为重要的一环。当然,要想成功地预测话语或篇章的内容,必须是三个图式的有机结合,即听力者必须有扎实的语言知识和能力,丰富的生活常识和对语篇模式驾轻就熟的掌握。
四、结语
总之,我们无论是在听别人说活时,还是在听力考试中,都应调动自己的积极性 ,对还未说出的话或还未放的录音,进行主动预测。有时在交谈中,甲说了上句话,乙可以接上甲要说的下句话;或者在考试后,有的同学说:“文章我只听懂了一部分,可是我的题目都做对了”,这就是预测对他们的“奖赏”!
参考文献:
[1]桂诗春.新编心理语言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刘辰诞.教学篇章语言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3]张斌.词语之间的搭配关系[J].中国语文,1982,(1).
[4]张斌.句子的理解策略[J].中国语文,1992,(4).
[5]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李思旭,上海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邵长坤,山东沂南县葛沟中心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