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SA全球素养框架》下的地理拓展课程设计

来源 :地理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sarur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全球素养伴随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日益加深而成为世界公民的基本素养,提高中学生的全球素养成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目标。基于《PISA全球素养框架》设计“我们身边的全球化”课程,解读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实施过程、教材编制以及课程设计、实施反思,以期为PISA 全球素养培育背景下的中学生全球素养培养和相关研究提供启示和建议。
  关键词:全球素养;拓展课程;全球化;PISA;课程开发
  2017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教育与技能司(Directorate of Education and Skills)与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Harvard Graduate School of Edu-cation)零点项目(Project Zero)共同颁布《PISA全球素养框架》(PISA Global Competence Framework),其为“全球素养”提出了一个全新且具有挑战性的定义:在尊重人性尊严的前提下,个人拥有从多元观点批判性地分析全球与跨文化议题的能力;能充分理解差异是如何影响自我及他人的观点、判断与诠释;能够开放、适宜、有效率地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沟通的能力[1]。该框架旨在为有意培养青少年全球素养的决策者、领导者和教师提供一个工具,用以解释、发展和评估青少年的全球素养。
  一、PISA全球素养的提出
  1.提出背景:全球化时代需要全球素养
  21世纪的公民生活在一个相互联系、多样化和迅速变化的世界中,人与人之间的跨文化接触不断增加,经济发展、数字环境、文化交流、人口流动和环境力量正在塑造着全球各地青年人的生活,中学生需要学会面对复杂社会环境下的机遇与挑战。早在1988年美国《为全球素养而教:国际教育交流咨询委员会报告》(Educating for Global Competence:The Report of the Advison Council for International Educational Exchange)中就提出了“全球素养”的概念。随后,2012年《为全球胜任力而教:美国的未来通行证》(Educating for Global Competence: America’s Passport to the Future)和《国际教育和参与中取得全球成功》(Succeeding Globally Through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and Engagement)进一步呼吁注重学生全球素养的培养[2]。新加坡教育部门认为全球化、人口变化和技术进步是未来社会的主要驱动力,提出新加坡的学生应当做好应对这些挑战并抓住这些变化带来机遇的准备[3]。在国内,《台湾普通高级中学课程纲要总纲》中必修科目地理课程纲要提出“学生能够表达对地方环境及全球议题的关注”,知道台湾在全球化潮流下的发展优势和限制。可见,在全球化背景下,全球素养的培养受到各个国家或地区教育部门的广泛关注,更多的人意识到全球素养是应对未来社会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之一。
  2. 构成维度:全球素养培养的起点
  全球素养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它需要分解成为单个的、可测量的目标。为此,OECD 提出将全球素养解构为四个“维度 ( dimension) ”(如图1):分析当地、全球和跨文化的问题;理解和欣赏别人的观点和世界观;为集体福祉和可持续发展采取行动;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开放、得体和有效的互动。
  全球素养四维度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如表1),以跨文化交流为例,来自两个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共同致力于某一项目工作, 相互交流沟通(考察他们的文化差异),试着理解每个人在项目中的角色和对方的观点(理解他人),明确沟通期望和感情、减少误解(公开、适当和有效地互动),并相互学习以改善课堂和学校的社会关系(为集体福祉行动),通过一连串的有效沟通、交流、合作证明其全球公民的角色。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学生“全球素养”的培养显得至关重要,各领域学科教学专家尝试探索如何增强中学生对全球与跨文化议题的认识,理解个体思维的差异性,提高沟通交流能力,采取集体行动促进可持续发展,以综合提高中学生的全球素养水平[4]。各学科都有义务和责任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培育中渗透全球素养,地理学因具有综合性、跨学科性、时空变化、可持续发展等学科特色,地理课堂十分适合于承载全球素养的培育。本文以“我们身边的全球化”课程的设计为例,从地理学科教学视角出发,培养学生以地理学的综合思维看待、客观评价全球化现象,在地理实践活动中,使学生融入真实的情境观察、感悟、理解地理环境,以及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增强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学生围绕复杂的全球性议题或任务进行探究,在学习全球化一般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全球问题解决能力,提升信息素养,增强地理实践力以及可持续发展意识。
  二、“我们身边的全球化”课程理念与目标
  1.全球化及其特点
  全球化是21世纪一场影响广泛而深刻的革命,它以巨大的冲击力影响和改变着世界历史进程,它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与激情使世界上所有国家和地区融入这一革命浪潮。全球化作为多维度的社会进程,其转变性力量深入到了当代世界经济、政治、文化、技术与生态等各个方面,其错综复杂性和跨学科性需要打破现有的学科体系进行系统化多维度的知識架构。
  全球化是一个以经济全球化为核心、科技全球化为动力、国际组织和跨国公司为区域载体,包含各国各民族在政治、文化、军事、安全、意识形态、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多层次、多领域的相互联系、影响和制约的多元概念。它具有两个显著特点:第一,复杂性,全球化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经济、政治、文化、安全、环境等各个领域,受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影响,体现了人文经济地理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第二,综合性,全球化影响着世界上所有国家和地区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越来越多的全球性议题的解决需要世界各国各阶层人民的共同努力。   新时代的学生是未来地球的建设者,而全球化课程开发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如何正确而全面的认识全球化进程,在生活中学会如何面对和适应全球化对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影响,并能够积极融入到全球化时代浪潮中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做一名合格的“世界公民”。
  2.课程基本理念
  注重对全球性议题的探究。关注涉及国家或地区不同社会背景下产生的社会问题,理解其复杂性,有针对性地采取合作共赢的措施解决问题。
  以信息化手段观察世界。发挥地理信息技术的优势,注重地理信息的高效搜集整理、可视化分析、有意义应用,营造有利于营造学生信息素养并探究问题的环境。
  理解不同社会背景下社会表现的差异。正确认识自己与他人视角的差异,辨识对不同视角产生影响的因素。
  以批判性思维正视地理问题。引导学生多角度感受全球化的影响,正确认识全球化现象的机遇与挑战。
  3.课程目标
  《PISA全球素养框架》中提出全球素养由知识、认知技能、社会技能和态度、价值观四个维度构成。通过整合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样性、环境依存性、社会信息化等领域的基本知识内涵、表现形式等,尝试构建以下目标体系。
  知识——能够说出全球化的发展历程,以要素的形式对比现代和当代全球化的差异;描述全球化的影响范围,掌握各领域全球化的表现,探究其未来发展方向。
  认知技能——学会分析影响全球化的因素,在此基础上描绘出全球化格局的结构和过程机理;通过区域地理环境和历史进程对比,理解不同地区全球化程度的差异;以全球性议题为例,分析全球化背景下不同利益环境驱使下国家政府和人民的正确做法。
  社会技能和态度——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性,形成全球地理观和空间联系观;热爱和平,尊重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关注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培养世界眼光和爱国主义情感;关注全球的环境与发展问题,理解国际合作的价值,形成正确的全球意识。
  三、“我们身边的全球化”课程内容设计(如图2、图3)
  本课程包含四部分内容:全球化的前世今生(背景)、全球化就在我们身边(表现)、全球化的地区差异(影响)、众说纷纭全球化(评价),以及一个地理实践活动——“做世界公民,面对全球性议题”。要求学生在了解全球化背景信息的基础上,全面认识全球化在经济、政治、文化、环境、教育等五个领域的表现和影响,在此基础上了解过去、现在和未来全球化发展不平衡的现状,评价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基于“我们身边的全球化”课程内容体系,对应编制了四个部分和一个实践活动的专题教材。
  课程内容的设计以培养学生的全球化素养为主线,以地理信息技术为支撑,以全球化基础知识为依托,以发展批判性思维和信息素养为宗旨,帮助学生成长为一名合格的“世界公民”(如表2)。
  四、“我們身边的全球化”课程设计反思
  21世纪是全球化的时代,随着交通、通讯技术的发展,我们与世界各地人民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随之而来的是诸多休戚与共的全球性问题,诸如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如何消除性别歧视、如何实现教育公平,进而构建一个和平与发展的和谐社会得到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和重视[5]。结合国内外“全球素养”的研究、课程设计过程中的思考以及前期对上海市部分中学生全球素养状况的实证调查,中学生全球素养的提高需要教师引导,同时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1.以综合思维直面现实世界复杂问题
  面对诸多机遇与挑战,未来的中国公民接受的教育应有别于过去知识的记忆,更多地注重问题解决能力、合作能力、交流沟通能力的培养,以及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可持续发展意识的发展,充分认识现实世界的复杂性,诸如全球经济发展状况,不停留在知道“发展不平衡”,而是提供一个案例情境,例如,“一带一路”战略各国不同的发展政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探究,认识世界经济发展时空差异的复杂性,整合信息进行分析探究。
  2.以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指向跨文化教育
  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全球素养需要课堂发生较大的变化,不仅需要教师拓展课堂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学生思维也应转变,能够积极主动地接触世界文化、全球经济政治格局、环境问题等,将课堂定位在可持续发展教育和面向未来的跨文化教育。面对全球环境问题,以亚马孙流域森林保护为例,发达国家限制当地人对于森林的开发,而当地人迫于生计不得不加大开发力度,不同文化背景、经济发展水平、政治立场下的国家难以达成统一意见,需要学生能够学会客观分析、换位思考,正确认识不同领域的全球议题。
  3.做具有全球素养的世界公民
  未来,我们以及我们的后代面临着许多全球性问题——如何改善全球范围内依然存在的贫困与饥饿、建立公平与可持续发展的全球贸易模式、消除流行疾病以及如何消除误解、减少冲突、构建和平与发展的环境等。面对这些挑战,需要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接触并了解所生存的世界,发现并关注“我们身边的全球化”,通过新闻媒体,学生主动激发自身对全球问题的敏感度和关注意识,教师可以以“历史上今天的地理事件”创设课前5分钟小课堂,学生自己搜集地理事件,整理资料进行展示汇报,在任务式学习过程中直面全球性或区域性地理问题,就可以有效避免“毕业将知识还给老师”的困境,做“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员,成为负责任的全球公民。
  参考文献:
  [1] OECD. Global Competency for an Inclusive World[EB/OL].2016.http://www.oecd.org/pisa/pisa- 2018-global-com petence.htm,2018-05-25.
  [2] 邓文静.经合组织发布《PISA全球素养框架》[J].世界教育信息,2018,31(03):72-73.
  [3] 熊万曦.PISA 2018全球素养的内涵及实践意义[J].教师教育研究,2017,29(05):89-95.
  [4] 周小勇.全球化时代呼唤全球素养教育[J].全球教育展望,2017,46(09):25-36.
  [5] 王贝贝.地理课程中培养全球胜任力的理论与路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7.
其他文献
依据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和四套新课程标准教材(人教版、湘教版、中图版、商务版),本文以八年级下册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第一节“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为例,深入探究四版本教材“活动”的编排区别。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对该内容表述如下: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围绕秦岭—淮河一线南北两侧的地理差异,进行专题讨论或知识竞赛;观看反映四大地理单元自然景观特色的影像资料片。  一、
2016年5月,我们有幸成为学校师生访法团的成员,随团游学法国。在来去的航班上,不仅感受了时差、昼夜长短,在飞机上看日出、看天象,还通过屏幕显示实时“航路”信息(如同在十几千米高空俯视地球),了解所经地区的昼夜状况、地表景观以及飞机航线轨迹、实时航向、飞行高度、飞行速度、机外温度、目的地区时、到达时间、晨昏线等航路信息全体师生一致惊讶“航路”的神奇,对地理信息技术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便利惊叹不已。
摘 要:伴随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高效课堂在备受推崇的同时,也受到一些专家、学者以及一线教师的质疑。文章采用课例研究方式,通过对十年间四节“洋流”课例的剖析,梳理了高效课堂在教学目标设置与达成、教学方法选择与匹配、教学呈现方式、教学评价、教育价值与理念等方面的演变特点,提出了全人性教育、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为中心、发展性教育四大应对策略。  关键词:高效课堂;演变;对策;中学地理  一、问题的提
一、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经济发展迅猛,同时带来了城市夜间照明设施的极大发展。“不夜城”已成为城市文明与经济发展水平的新代名词。  然而,过度的灯光照明也带来不可避免的城市夜光污染,对人类健康、生活以及动植物的栖息、繁殖等都具有一定的影响。过快的经济发展也带来了城市夜间灯光污染的加剧,为减少夜间灯光污染的影响,本调查以北京市为研究区域,通过实地调查与遥感观测相结合的方法,探
金秋,伴着飘然下落的树叶来了;金秋,迎着南飞的大雁来了;金秋,带着夏日美丽的画卷来了。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枯绿时”,金秋呵,你是那么灿烂、那么迷人。  秋晨,落霧缭绕,好像给大地披上一层轻纱,凉风习习,十分清新,十分幽雅。  秋日,晴空万里,天高气爽,使人赏心悦目,令人心情开朗。秋夜,月明星稀,蟋蟀在草丛中歌唱,人们在大树下聊天,别有一番风光。  金秋的风吹散了春日的温柔和夏夜的凉爽,也
摘要:应用型人才培养是地方高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地方高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应立足于服务地方,以满足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当前急需和未来潜在需要为目标定位,依托地理学科、突出实践应用,建立起基于“基础 技能 实践”的专业课程体系和核心课程群,采取“全方位、立体化、开放式”的教学方法;注重“双师双证型”教师的培养,建立和完善基于“知识、技能和素质”的三维评价体系、全方位的教学质量监控体
摘要:认知内驱力是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直接决定了学习是否能够有效进行。依托南菁天文美育课程的实施,通过对“司空见惯”的日出方位问题进行真相深究、对天文望远镜使用问题进行深化研究、对简易日晷的制作和使用进行活动探究,在实践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天文之美,享受学习研讨之乐,提升认知内驱力。  关键词:认知内驱力;天文;美育;高中学生  康德曾言:“有两样东西,越是经常而持久地对它们进行反复思考,它们就越是使
万里长城——屹立不倒的坚固堡垒 中国古代军事防御工程,是中国也是世界上修建时间最长、工程量最大的一项古代防御工程,自西周时期开始,延续不断修筑了2 000多年,分布于中国北部和中部地区。从历史记载来看,每个时代修筑长城的总长达10万千米,就现代来说,即使有泥头车和挖掘机,想要完成这样的工程也是不可想象的。万里长城永不倒,它是中国的标志,更是古代人民智慧的体现。  北京故宫——皇家宫殿建筑群 始建于
摘 要:“课堂视野”是指课堂教学开展时对学生生活经验、学习基础、能力培养、情感体验和发展学习力的全方位关照。地理课堂的视野可以从生活趣味、地理风味、文化品味、人生隽味等四个方面对教学加以关注,从而使地理课堂教学能进一步联系学生生活、培养地理实践力;培养地理思维与综合思维,落实区域认知,不断浓郁课堂的学科韵味与文化品味;丰富学生对人地协调的情感体验;产生多维生成,形成长远价值,并以此促进学生地理核心
摘要:野外实习对于人文地理学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主要探讨人文地理野外实习的意义和内容,以南京晓庄学院地理科学专业人文地理野外实习教学为例,提出建设皖南古村落实习基地,在分析皖南古村落实习基地文化特点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人文地理野外实习的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  关键词:人文地理;野外实习;课程建设;皖南古村落  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研究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1]。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