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众多的医学典籍中,有许多以本草命名的书籍。什么是本草?原来中国古代药物以草类居多,人们便把本草作为传统中药学的简称,“本草”简单来说就是传统中药。中华民族是最早使用草药治病的民族,传说人文始祖之一神农氏,为寻求治疗疾病的药物,上山遍尝百草,有一天就遇上了72种毒草,他根据掌握的草类性能,一一化解。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本草专著是《神农本草经》,产生于两汉之际,约公元一世纪前后。经过魏晋、南北朝之后,不断增修,到唐代出现了《新修本草》,这是第一次由国家组织力量编撰的药物著作。宋代既有几次由国家编修的本草,也有私人医家编撰的本草,其中唐慎微编撰的《证类本草》囊括了北宋以前千余年的本草内容。就本草学而言,明代李时珍编纂的《本草纲目》达到了古代本草学的巅峰。
本文讲述的三种古籍,都属于本草类医药典籍,可以说,它们是本草类典籍中的三朵奇葩。
“元本草”异域归来
2010年春天,中国书店海王村拍卖公司收到了日本古书大札会发来的古旧书图录,其中一部标明元刻本《类编图经集注衍义本草》的古籍引起了行家们的关注,因为在此之前,在海内外古旧书拍卖会上,还从未见有这样一部书。
日本古书大札会虽然是日本很有影响的拍卖公司,但是单凭一张小图,或者一行文字介绍并不能让人信服。中国书店的行家们决定先在国内的有关资料中查找,希望能够得到有关这部书的蛛丝马迹。但是,中国古籍善本总目查过了,没有发现;国家图书馆古籍书目查过了,仍然没有线索。接着又在各家图书馆馆藏书目上查找,还是没有找到《类编图经集注衍义本草》。专家们推测,该刻本大致应该是元孤本。
2010年6月,中国书店总经理于华刚、中国书店海王村拍卖公司总经理彭震尧、中国书店海王村拍卖公司古籍部总经理刘建章,飞赴日本大阪,他们要和这部神秘的“元本草”来一次亲密接触了。这三位“老总”,都有20年以上和古旧书打交道的经历,在古旧书的识别鉴定上,各自身怀利器。比如刘建章,在海王村办了12年拍卖会,一场有800多种古旧书刊,一年举办6场,过眼的古旧书非常之多,还曾经在古旧书库工作多年。
即便是这样的行家,在对《类编图经集注衍义本草》的鉴定上,也不敢有一丝一毫的大意。他们仨人进行了详细分工,于华刚重点查版本,彭震尧根据不同角度进行考证,而刘建章重点清点卷数,为了避免一起看时互相干扰、分散精力,三个人都是单枪匹马,轮番上阵。
打头阵的是于华刚,他在展柜前仔细研究了整整三个小时。看过之后,他如释重负:“这部书没问题,应该是元刻本的东西。”紧接着上阵的彭震尧,根据元版书的资料和以往的经验,对这部书的版风、用纸、字体、墨色、图画等一一进行了鉴别。这部书采用的是元代黄麻纸,其版刻风格、字体、图画属元版无疑;最后上场的刘建章,经反复清点卷数,确定总卷书是42卷,而且没有缺页、缺损的内容。
从预展会回到旅馆,三位饥肠辘辘的老总顾不得精力、体力大量消耗后的疲惫,又向国内汇报、商讨,终于做出了投标竞拍,让元孤本本草回归祖国的决定。最终竞标成功,这部漂泊海外的典籍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元本草”从日本“回国”之后,又经过了古籍研究专家的鉴定,近90岁高龄的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文物鉴定专家傅熹年认为,《类编图经集注衍义本草》是元代方明甫在宋代寇宗奭《本草衍义》基础上的校正本,未见历代公私书目著录,为稀见的孤本。
国家博物馆研究员黄燕生和傅熹年一起进行了现场鉴定,他认为,除《本草衍义》外,到目前为止,官修“本草”古籍中,“唐本草”和“宋本草”都没有宋刻本传世,目前所见最早的刻本是蒙古刻本和元刻本,也极为稀有,《类编图经集注衍义本草》的版本价值由此可见一斑。
随后,中国书店又将这一珍贵孤本影印出版,孤本化身千百,使其独特的文物价值和版本价值得以延续。
二、彩绘本皇家药典
明弘治十六年(1503)8月,孝宗皇帝下诏太医院,要求编修一部皇家药典。皇帝一声令下,朝野上下立刻行动起来,组成了由司设监太监刘文泰任总督,太医院冠带医士、中书科儒士共46人参加的编写班子,另外还有8名宫廷画家和14位抄书工匠参与其中。经过近两年的紧张工作,这部皇家药典终于问世,并命名为《御制本草品汇精要》。孝宗皇帝大喜,亲自为该书撰写序言。
《御制本草品汇精要》主要汇集《证类本草》、《饮膳正要》、《绍兴本草》等内容,择其精粹,分项述要,故名“精要”。全书42卷,收药1815种,分10部(玉石、草、木、人、兽、禽、虫鱼、果、米谷、菜),共有彩绘药图1367幅。该书内容涉及药物鉴定、炮制、配伍、药理等,还包括民俗文化、健康理念、地理环境等方面的内容。有两大特色,其一,打破了传统本草层层加注的旧例,它突破了以往中国药典编纂时按年代时间滚雪球式引文、注文的层层构架,而是将药物分门别类重新组合;其二,它是中国第一部大型彩绘图书,是中国本草史上现存的最大最珍贵的一部彩色药物图谱。编撰者舍弃当时已经比较成熟的雕版印刷技术,由14位抄书工匠分色缮写文字,8位宫廷画师绘图,精工细描,极显名贵。书中新绘制药图达668幅,主要集中在画家熟悉的日常之物(菜、鱼、介、禽兽、昆虫等)或常用药材。尤其一些珍禽异兽(如狮子、麋鹿、孔雀等),更展示出精湛的画技。这部分写实性药图工笔重彩,绚丽非常,是全书的精华。
这样一部珍贵的明代官修本草,却因为孝宗皇帝在书成两个月后猝死、编写班子中12人涉嫌谋害孝宗皇帝遭到查办而被束之高阁,世间虽有抄本传世,但500多年来从未正式出版。目前已发现署名《本草品汇精要》的明、清传抄本十余种,分别珍藏于国内外图书馆或私人手中。其中,有藏于日本大阮武田制药厂“杏雨书屋”的“武田本”,为弘治定稿本,世称“弘治原本”。国家图书馆虽藏有明抄彩绘本《御制本草品汇精要》,却是一部只存十一卷的残帙。
意大利罗马国立中央图书馆藏本原藏康熙第十三子怡亲王允祥的安乐堂。这一明代抄本由怡府流落民间以后,约在道光末年被德贝斯主教在华期间搜获,并携回罗马。著名汉学家李约瑟评价说:16世纪中国有两大天然药物学著作,一是世纪初的《本草品汇精要》,一是世纪末的《本草纲目》,两者都非常伟大;而前者的名声和影响之所以低于后者,只是因为它从未出版过。 2002年,流失海外百余年《御制本草品汇精要》,经中国文化研究会与意大利罗马维多里奥·纽曼卢勒二世国立中央图书馆交涉拍摄全本归国。随后由九州出版社全套复制出版。
三、流落民间的金陵本
从事古籍收藏的人都知道,中医类古籍由于存世量大,市场价值不高,一般藏家都不把它们作为收藏对象。但是,一部由民间收藏的《本草纲目》,虽然残破得几乎无法打开,不仅被收录《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国家还拨出专款对全书进行了修补与保护,2011年8月在“国家图书馆珍贵古籍特展”亮相,2012年“国家图书馆珍贵中医古籍特展”再次介绍。本草纲目版本众多,就是在一般古玩店也不难见其踪影,人们不禁要问,这是一部什么样的书,竟然获得这样高的礼遇?
说本草纲目必然要说李时珍。李时珍(1518—1593),字东璧,号濒湖,湖北蕲州(今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人。生活于明正德至万历年间。中国古代伟大的医学家、药物学家。李时珍曾参考历代有关医药及其他学术书籍八百余种,结合自身经验和调查研究,历时二十七年编成《本草纲目》一书,是我国古代药物学的总结性巨著,被誉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本草纲目》全书52卷、190余万字,载药物1892种,收医方11096个,插图1109幅,分为16部60类,引用文献上自战国、下迄明万历年间,涵盖了2000多年的药物学知识。其中不仅记载了16世纪以前的中国药物资源,还记载了一些从海外,如波斯、印度及地中海等地区传入的天然药物及其相关知识。《本草纲目》问世后,版本甚多,《中国中医古籍总目》收录的1912年以前的《本草纲目》版本就有82种之多。1606年,《本草纲目》首次传入日本;18世纪到20世纪期间,它又被译成日、法、英、德、俄等多种文字广泛流传。明清出版的《本草纲目》各种版本分别被英、法、德、美、韩、俄、意、日等国多家收藏单位收藏。
公元1578年,60岁的李时珍终于完成了这部煌煌巨著的编纂。面对成摞成摞的书稿,李时珍又对它们进行了三次修改才最终定稿。为能尽快刊刻此书,李时珍于1580年及1590年两次专程携书赴江苏太仓弇(yǎn)山园拜访明代著名文学家王世贞,为之求序,王世贞详细阅读后,大加赞赏,欣然为之作序。当年的南京,虽然刻书铺子很多,刻一部十万字的书籍也只要30两银子,但面对这样一部卷帙浩繁的巨著,许多出版商还是大摇其头。最终金陵出版商胡承龙应允刻印。直到1593年,胡承龙前后历时4年才将《本草纲目》刻完,共32册52卷,称为“金陵本”,而就在此书即将出版时,李时珍溘然长逝,没能目睹自己心血的问世。
金陵本作为由李时珍家族自编的版本,多能体现李时珍原意,但由于李时珍一生清贫,财力不足,因此金陵本《本草纲目》的刻板质量不高,字体常有歪扭,印刷后不久字迹即开始模糊。几年之后,便被另一种刊刻更为精良的江西本代替。江西本是官方主持刊刻的,纸墨均优于金陵本,刻字精良,用纸考究,很快便成为通行本。金陵本作为《本草纲目》的祖本则渐渐失传。明清以后的《本草纲目》版本没有一本是以金陵本作底本的,古今许多著名学者甚至都未能见其真面目。
金陵版是众本之祖,是国之重宝,举世罕匹。 在民间藏本公诸于世之前,人们所知的金陵本,海内外共存全帙7部,5部分别流落于日本、美国与德国;国内的2部,分藏于上海图书馆和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所以当古籍专家看到这部民间所藏时,都大为震惊,没想到在民间还保存着这么完整的《本草纲目》。
民间这部金陵本的收藏家,是洛阳的晁会元。晁会元出身藏书世家,祖上最早可追溯到北宋的工部尚书晁迥,在其之后,晁补之、晁说之、晁冲之均为藏书名家。宋代晁公武的《郡斋读书志》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私家藏书书目,清代的目录巨编《四库全书总目》,采用《郡斋读书志》的材料有300多条。明代晁瑮(lì)编撰的《宝文堂书目》也记载了其私家藏书书目。晁氏家族藏书风气延续至今已逾千年。晁会元承继祖业,几十年来收藏了大量古籍善本。估算成套完整的古籍总量不少于1.2万册。他收藏的另一大项是碑帖,包括汉代刻的《熹平石经》、曹魏时代刻的《三体石经》、晋代《品字石经》、唐代颜真卿的碑。刻帖中,“法帖之祖”《淳化阁帖》的各个版本晁会元都有收藏。晁会元还收藏了数量众多的佛教文化造像碑。2011年,洛阳白马寺举办了全国第一次造像拓片展,展出的就是晁会元收藏的佛教造像石刻拓片精品。比如,其中包括号称“龙门双璧”之一的《伊阙佛龛之碑》。
晁会元收藏《本草纲目》,纯属无心偶得。2008年,家住河南伏牛山深处的一位朋友告诉晁会元,其家中藏了一套明代版《列女传》。晁会元不远千里赶到后,却失望地发现所谓的明版本不过是民国时期的翻印本。
随后,这位朋友又抱来一摞木刻本医书,称这是他家祖传的宝贝,封皮上写着《本草纲目》。晁会元半信半疑地翻看着,却发现这部书的行数和刻字与其他版本的《本草纲目》完全不同。
“这部书的刻字歪歪扭扭,甚至有些模糊不清,但明代风格比较明显。”虽然晁会元当时还不清楚这部书的珍贵程度,但凭借多年藏书经验,他知道这肯定是一套罕见古籍。
将这套《本草纲目》带回家后,晁会元研究发现这部书与文献记载的金陵本《本草纲目》特征完全一致。
因金陵本《本草纲目》是古籍中的稀世珍宝,晁会元一时不敢确认,于是又调出日本内阁文库藏的金陵本《本草纲目》书影对照。他从自己手中这部《本草纲目》的药草图画中找出66处断版印痕,经对照,发现两书药草图画中的断版印痕完全一致,这是翻刻与造假办不到的。
基本确定后,晁会元又联系了国内研究《本草纲目》的权威专家——中国中医研究院的郑金生教授,郑金生对比书影后答复:“可以肯定这是新发现的金陵本系统的《本草纲目》明版之一,也是近年《本草纲目》版本的一个重要发现,此本价值很大,毋庸置疑。”
随后,国家专程派出版本鉴定权威李志中等多名专家鉴定晁会元手中的《本草纲目》,确定为真本后,又拨专款修缮保护此书,并由文化部颁发《第三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证书》。
本文讲述的三种古籍,都属于本草类医药典籍,可以说,它们是本草类典籍中的三朵奇葩。
“元本草”异域归来
2010年春天,中国书店海王村拍卖公司收到了日本古书大札会发来的古旧书图录,其中一部标明元刻本《类编图经集注衍义本草》的古籍引起了行家们的关注,因为在此之前,在海内外古旧书拍卖会上,还从未见有这样一部书。
日本古书大札会虽然是日本很有影响的拍卖公司,但是单凭一张小图,或者一行文字介绍并不能让人信服。中国书店的行家们决定先在国内的有关资料中查找,希望能够得到有关这部书的蛛丝马迹。但是,中国古籍善本总目查过了,没有发现;国家图书馆古籍书目查过了,仍然没有线索。接着又在各家图书馆馆藏书目上查找,还是没有找到《类编图经集注衍义本草》。专家们推测,该刻本大致应该是元孤本。
2010年6月,中国书店总经理于华刚、中国书店海王村拍卖公司总经理彭震尧、中国书店海王村拍卖公司古籍部总经理刘建章,飞赴日本大阪,他们要和这部神秘的“元本草”来一次亲密接触了。这三位“老总”,都有20年以上和古旧书打交道的经历,在古旧书的识别鉴定上,各自身怀利器。比如刘建章,在海王村办了12年拍卖会,一场有800多种古旧书刊,一年举办6场,过眼的古旧书非常之多,还曾经在古旧书库工作多年。
即便是这样的行家,在对《类编图经集注衍义本草》的鉴定上,也不敢有一丝一毫的大意。他们仨人进行了详细分工,于华刚重点查版本,彭震尧根据不同角度进行考证,而刘建章重点清点卷数,为了避免一起看时互相干扰、分散精力,三个人都是单枪匹马,轮番上阵。
打头阵的是于华刚,他在展柜前仔细研究了整整三个小时。看过之后,他如释重负:“这部书没问题,应该是元刻本的东西。”紧接着上阵的彭震尧,根据元版书的资料和以往的经验,对这部书的版风、用纸、字体、墨色、图画等一一进行了鉴别。这部书采用的是元代黄麻纸,其版刻风格、字体、图画属元版无疑;最后上场的刘建章,经反复清点卷数,确定总卷书是42卷,而且没有缺页、缺损的内容。
从预展会回到旅馆,三位饥肠辘辘的老总顾不得精力、体力大量消耗后的疲惫,又向国内汇报、商讨,终于做出了投标竞拍,让元孤本本草回归祖国的决定。最终竞标成功,这部漂泊海外的典籍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元本草”从日本“回国”之后,又经过了古籍研究专家的鉴定,近90岁高龄的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文物鉴定专家傅熹年认为,《类编图经集注衍义本草》是元代方明甫在宋代寇宗奭《本草衍义》基础上的校正本,未见历代公私书目著录,为稀见的孤本。
国家博物馆研究员黄燕生和傅熹年一起进行了现场鉴定,他认为,除《本草衍义》外,到目前为止,官修“本草”古籍中,“唐本草”和“宋本草”都没有宋刻本传世,目前所见最早的刻本是蒙古刻本和元刻本,也极为稀有,《类编图经集注衍义本草》的版本价值由此可见一斑。
随后,中国书店又将这一珍贵孤本影印出版,孤本化身千百,使其独特的文物价值和版本价值得以延续。
二、彩绘本皇家药典
明弘治十六年(1503)8月,孝宗皇帝下诏太医院,要求编修一部皇家药典。皇帝一声令下,朝野上下立刻行动起来,组成了由司设监太监刘文泰任总督,太医院冠带医士、中书科儒士共46人参加的编写班子,另外还有8名宫廷画家和14位抄书工匠参与其中。经过近两年的紧张工作,这部皇家药典终于问世,并命名为《御制本草品汇精要》。孝宗皇帝大喜,亲自为该书撰写序言。
《御制本草品汇精要》主要汇集《证类本草》、《饮膳正要》、《绍兴本草》等内容,择其精粹,分项述要,故名“精要”。全书42卷,收药1815种,分10部(玉石、草、木、人、兽、禽、虫鱼、果、米谷、菜),共有彩绘药图1367幅。该书内容涉及药物鉴定、炮制、配伍、药理等,还包括民俗文化、健康理念、地理环境等方面的内容。有两大特色,其一,打破了传统本草层层加注的旧例,它突破了以往中国药典编纂时按年代时间滚雪球式引文、注文的层层构架,而是将药物分门别类重新组合;其二,它是中国第一部大型彩绘图书,是中国本草史上现存的最大最珍贵的一部彩色药物图谱。编撰者舍弃当时已经比较成熟的雕版印刷技术,由14位抄书工匠分色缮写文字,8位宫廷画师绘图,精工细描,极显名贵。书中新绘制药图达668幅,主要集中在画家熟悉的日常之物(菜、鱼、介、禽兽、昆虫等)或常用药材。尤其一些珍禽异兽(如狮子、麋鹿、孔雀等),更展示出精湛的画技。这部分写实性药图工笔重彩,绚丽非常,是全书的精华。
这样一部珍贵的明代官修本草,却因为孝宗皇帝在书成两个月后猝死、编写班子中12人涉嫌谋害孝宗皇帝遭到查办而被束之高阁,世间虽有抄本传世,但500多年来从未正式出版。目前已发现署名《本草品汇精要》的明、清传抄本十余种,分别珍藏于国内外图书馆或私人手中。其中,有藏于日本大阮武田制药厂“杏雨书屋”的“武田本”,为弘治定稿本,世称“弘治原本”。国家图书馆虽藏有明抄彩绘本《御制本草品汇精要》,却是一部只存十一卷的残帙。
意大利罗马国立中央图书馆藏本原藏康熙第十三子怡亲王允祥的安乐堂。这一明代抄本由怡府流落民间以后,约在道光末年被德贝斯主教在华期间搜获,并携回罗马。著名汉学家李约瑟评价说:16世纪中国有两大天然药物学著作,一是世纪初的《本草品汇精要》,一是世纪末的《本草纲目》,两者都非常伟大;而前者的名声和影响之所以低于后者,只是因为它从未出版过。 2002年,流失海外百余年《御制本草品汇精要》,经中国文化研究会与意大利罗马维多里奥·纽曼卢勒二世国立中央图书馆交涉拍摄全本归国。随后由九州出版社全套复制出版。
三、流落民间的金陵本
从事古籍收藏的人都知道,中医类古籍由于存世量大,市场价值不高,一般藏家都不把它们作为收藏对象。但是,一部由民间收藏的《本草纲目》,虽然残破得几乎无法打开,不仅被收录《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国家还拨出专款对全书进行了修补与保护,2011年8月在“国家图书馆珍贵古籍特展”亮相,2012年“国家图书馆珍贵中医古籍特展”再次介绍。本草纲目版本众多,就是在一般古玩店也不难见其踪影,人们不禁要问,这是一部什么样的书,竟然获得这样高的礼遇?
说本草纲目必然要说李时珍。李时珍(1518—1593),字东璧,号濒湖,湖北蕲州(今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人。生活于明正德至万历年间。中国古代伟大的医学家、药物学家。李时珍曾参考历代有关医药及其他学术书籍八百余种,结合自身经验和调查研究,历时二十七年编成《本草纲目》一书,是我国古代药物学的总结性巨著,被誉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本草纲目》全书52卷、190余万字,载药物1892种,收医方11096个,插图1109幅,分为16部60类,引用文献上自战国、下迄明万历年间,涵盖了2000多年的药物学知识。其中不仅记载了16世纪以前的中国药物资源,还记载了一些从海外,如波斯、印度及地中海等地区传入的天然药物及其相关知识。《本草纲目》问世后,版本甚多,《中国中医古籍总目》收录的1912年以前的《本草纲目》版本就有82种之多。1606年,《本草纲目》首次传入日本;18世纪到20世纪期间,它又被译成日、法、英、德、俄等多种文字广泛流传。明清出版的《本草纲目》各种版本分别被英、法、德、美、韩、俄、意、日等国多家收藏单位收藏。
公元1578年,60岁的李时珍终于完成了这部煌煌巨著的编纂。面对成摞成摞的书稿,李时珍又对它们进行了三次修改才最终定稿。为能尽快刊刻此书,李时珍于1580年及1590年两次专程携书赴江苏太仓弇(yǎn)山园拜访明代著名文学家王世贞,为之求序,王世贞详细阅读后,大加赞赏,欣然为之作序。当年的南京,虽然刻书铺子很多,刻一部十万字的书籍也只要30两银子,但面对这样一部卷帙浩繁的巨著,许多出版商还是大摇其头。最终金陵出版商胡承龙应允刻印。直到1593年,胡承龙前后历时4年才将《本草纲目》刻完,共32册52卷,称为“金陵本”,而就在此书即将出版时,李时珍溘然长逝,没能目睹自己心血的问世。
金陵本作为由李时珍家族自编的版本,多能体现李时珍原意,但由于李时珍一生清贫,财力不足,因此金陵本《本草纲目》的刻板质量不高,字体常有歪扭,印刷后不久字迹即开始模糊。几年之后,便被另一种刊刻更为精良的江西本代替。江西本是官方主持刊刻的,纸墨均优于金陵本,刻字精良,用纸考究,很快便成为通行本。金陵本作为《本草纲目》的祖本则渐渐失传。明清以后的《本草纲目》版本没有一本是以金陵本作底本的,古今许多著名学者甚至都未能见其真面目。
金陵版是众本之祖,是国之重宝,举世罕匹。 在民间藏本公诸于世之前,人们所知的金陵本,海内外共存全帙7部,5部分别流落于日本、美国与德国;国内的2部,分藏于上海图书馆和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所以当古籍专家看到这部民间所藏时,都大为震惊,没想到在民间还保存着这么完整的《本草纲目》。
民间这部金陵本的收藏家,是洛阳的晁会元。晁会元出身藏书世家,祖上最早可追溯到北宋的工部尚书晁迥,在其之后,晁补之、晁说之、晁冲之均为藏书名家。宋代晁公武的《郡斋读书志》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私家藏书书目,清代的目录巨编《四库全书总目》,采用《郡斋读书志》的材料有300多条。明代晁瑮(lì)编撰的《宝文堂书目》也记载了其私家藏书书目。晁氏家族藏书风气延续至今已逾千年。晁会元承继祖业,几十年来收藏了大量古籍善本。估算成套完整的古籍总量不少于1.2万册。他收藏的另一大项是碑帖,包括汉代刻的《熹平石经》、曹魏时代刻的《三体石经》、晋代《品字石经》、唐代颜真卿的碑。刻帖中,“法帖之祖”《淳化阁帖》的各个版本晁会元都有收藏。晁会元还收藏了数量众多的佛教文化造像碑。2011年,洛阳白马寺举办了全国第一次造像拓片展,展出的就是晁会元收藏的佛教造像石刻拓片精品。比如,其中包括号称“龙门双璧”之一的《伊阙佛龛之碑》。
晁会元收藏《本草纲目》,纯属无心偶得。2008年,家住河南伏牛山深处的一位朋友告诉晁会元,其家中藏了一套明代版《列女传》。晁会元不远千里赶到后,却失望地发现所谓的明版本不过是民国时期的翻印本。
随后,这位朋友又抱来一摞木刻本医书,称这是他家祖传的宝贝,封皮上写着《本草纲目》。晁会元半信半疑地翻看着,却发现这部书的行数和刻字与其他版本的《本草纲目》完全不同。
“这部书的刻字歪歪扭扭,甚至有些模糊不清,但明代风格比较明显。”虽然晁会元当时还不清楚这部书的珍贵程度,但凭借多年藏书经验,他知道这肯定是一套罕见古籍。
将这套《本草纲目》带回家后,晁会元研究发现这部书与文献记载的金陵本《本草纲目》特征完全一致。
因金陵本《本草纲目》是古籍中的稀世珍宝,晁会元一时不敢确认,于是又调出日本内阁文库藏的金陵本《本草纲目》书影对照。他从自己手中这部《本草纲目》的药草图画中找出66处断版印痕,经对照,发现两书药草图画中的断版印痕完全一致,这是翻刻与造假办不到的。
基本确定后,晁会元又联系了国内研究《本草纲目》的权威专家——中国中医研究院的郑金生教授,郑金生对比书影后答复:“可以肯定这是新发现的金陵本系统的《本草纲目》明版之一,也是近年《本草纲目》版本的一个重要发现,此本价值很大,毋庸置疑。”
随后,国家专程派出版本鉴定权威李志中等多名专家鉴定晁会元手中的《本草纲目》,确定为真本后,又拨专款修缮保护此书,并由文化部颁发《第三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