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共赢问题

来源 :学术理论与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jc200902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传统的自然观错误地认为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是相互矛盾的,若要保护环境则会限制经济的发展。笔者结合科学发展观的相关理论来探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相生与共赢问题,以期对当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均有所裨益。
  关键词: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共赢
  
  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既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战略目标。科学发展观是指“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它是我党总结30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以及吸取世界上其他国家在发展进程中的经验教训而提出的全新的发展观,其内涵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各个领域。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把历经4年研究和论证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提交给联合国大会,报告中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既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由此可见,可持续发展是从环境与自然资源角度提出的关于人类长期发展的战略与模式,它强调环境与自然资源的长期承载力对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发展对改善生活质量的重要性。他强调的是环境与经济的协调,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其核心思想就是经济的健康发展应该建立在生态持续能力、社会公正和人们积极参与自身发展决策的基础之上。它的目标是不仅满足人类的各种需求,而且还要关注各种经济活动的生态合理性,保护好生态资源,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
  
  一、千疮百孔——环境的严峻现状
  
  世界银行的统计显示,从1978年以来,中国平均GDP增长率达到9。83%的高速经济增长在全球206个国家和地区居于第2位。但是,由于中国资源的浪费、生态的退化和环境污染的严重,中国经济增长的GDP中,至少有18%是依靠资源和生态环境的“透支”获得的。2003年,我国的GDP仅占世界GDP的4%,却消耗了世界钢铁总产量的30%,水泥总产量的40%,煤炭总产量的31%;万元GDP的能耗水平超过发达国家3-11倍。可见,目前我国经济的发展模式是一种不可持续的发展方式,显然不符合科学发展观中的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因为它无法建立起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也无法为我们的子孙后代营造更好的发展空间。
  2008年6月,中国环境保护部发布了《2007年中国环境状况》,比较清晰地描述了中国目前的大体环境局势。报告指出:接近40%的中型城市的空气质量属于三级,即其污染程度可能导致易感人群和健康人群出现症状或者加剧某些疾病的恶化。在检测的500个城市中,超过一半出现酸雨。中国197条河流中只有不到一半可以饮用、游泳或养殖。七大水系中的五条被归为重度污染。“全国尚有3.6亿农村人口喝不上符合标准的饮用水。农药、化肥、生活污水大量存在,已经有1.5亿亩耕地被污染,农村的环保设施基本上为零”。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联合发布的《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2004》显示:2004年,中国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为5118亿元,占当年GDP的3.05%,环境所造成的经济代价减缓了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已是不争的现实。可见,环境问题正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一个瓶颈,治理环境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二、冷静思考——环境恶化产生的根源
  
  我国生态环境的恶化已由来已久,除了人口高速增长、环保意识淡薄外,对自然生态规律缺乏充分认识、经济建设急于求成、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欠缺、公共环境资源无偿使用、生态环境的管理不完善等问题也是导致我国环境恶化的直接原因。笔者认为,导致近年来环境恶化根源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近年来对国民收人的狂热追求与扭曲的GDP核算制度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
  作为评价国民经济生产活动最终成果的GDP,是广义国民收入指标之一,虽然考虑了对资源产品的中间消耗,即,GDP=总产出--中间消耗(即最终产品价值量之和),但从环境角度看,它把自然资源当成了自由财富,随意掘取和使用,而对资源耗竭及经济活动造成的污染带来的资源质量下降却没有考虑和反映,可见现行的GDP核算未能全面反映经济活动所付出的代价,即自然资源耗减和环境污染,而这些对于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居民生活质量是至关重要的。这种计算方法其结果就是造成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枯竭。因此,从客观上说我国现存的GDP核算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对环境资源的破坏性使用,造成了环境的污染与生态的破坏。
  第二、传统观点认为,经济发展必然要要以牺牲环境作为代价
  传统的观点认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是相克的、矛盾的,环境污染与生态恶化是人类发展经济的必然结果,要发展经济就必须承受环境污染的代价,否则经济就失去了发展空间。在经济增长成为各国重要宏观经济目标的条件下,这种观点一度成为破坏环境的正当理由。许多国家,尤其是部分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历程似乎也印证了这一点,几乎都采取了先发展经济,后治理环境的方法,但这并不能作为后起国家借鉴的样板。发达国家当时所面临的环境资源状况与现在是无法比较的,当时各发达国家是在资源禀赋相对充足的情况下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的,经济发展及人口扩张对环境的压力相对较小,环境威胁仅只是潜在的。但目前,世界经济发展经过上百年的历程,环境资源供给相对减少,而对其需求却在不断增加,环境资源的稀缺性日益突出。因此先发展后治理的道路已走不通了,不保护环境资源,不走经济发展及环境保护的相生共荣之路,其经济根本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1]
  第三、公共环境资源的无偿使用导致企业治理环境缺乏主动性
  在传统的观念和体制中,像空气、河流、海洋这样的公共环境没有明确的财产权,也就不存在环境市场和环境价格,这就造成了经济主体无偿使用公共环境资源,而不必主动承担或不用全部承担污染的社会成本的事实。再加上高昂的环境治理成本,极少有人能够主动地承担起治理环境的社会责任。这种公德意识的缺失很难使人们主动履行生产经营活动中对社会集体应履行的义务,在追求企业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忽视社会集体的权益,而且也往往使人们觉得生产经营、创利、增加税收是正当的,而对由此造成的给他人生命安全和合法利益上带来的损害却不会产生任何负罪感,毫不觉得这是不公正的。同时,受害者也由于缺乏维权意识,很少主动要求、监督生产经营者履行其对社会集体应尽的义务。这种公德意识、维权意识的缺乏,加剧了环境的进一步恶化。
  第四、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也是中国环境恶化的深层原因
  我国能源资源储量有限,一些重要能源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但我国单位产出的能源资源消耗量却明显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粗放型的经济增长过度依赖能源资源消耗,能源资源利用率和配置效益不高。而且经济增长的环境代价过高,污染严重。我国每增加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废水排放量和单位工业产值产生的固体废弃物比发达国家要高出多倍;能源资源对经济增长的约束强度不断增加,煤电油运企业超负荷运转,经济运行绷得过紧;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下降,制约经济社会发展,影响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尖锐。如不尽快解决这些问题,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势头就难以长期保持,经济运行就不可能进入良性循
  环,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和竞争能力也难以提高,如处置不当还可能引发经济大起大落。
  
  三、相生共荣——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共赢
  
  被评为首届“中国十佳绿色新闻人物”的深圳市城市管理局局长吴子俊告诉记者,“只有坚持生态环境优先的理念,大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才能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共赢”。因此,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需要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微观方面入手:
  第一.树立正确的生态自然观,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建立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生态自然观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上、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关注的是生态系统、人与自然的整体性、行为价值的选择性、生态系统的平衡性。由生态自然观的内涵及特点可以看出,人类社会必须建立“天人合一”的系统发展观才能更为有效的发展经济,也才能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只有把眼前利益和长期利益统一起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才可能得以实现。同时大力推进循环经济,鼓励发展循环经济,要在大力发展“三大产业”中全面融入循环经济理念,从资源开采、生产消耗、废弃物利用、无害化处理和社会消费等环节入手,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不断提高循环经济比重,提高循环经济层次和覆盖面,坚持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在资源开采、生产消耗、废物产生、消费等环节,逐步建立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此外要认真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建设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国民经济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第二、实施绿色GDP核算体系,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
  绿色GDP的基本思想是由希克斯在其1946年的著作中提出的。这个概念的基础是:只有当全部的资本存量随时间保持不变或增长时,这种发展途径才是可持续的。绿色GDP是在传统国民生产总值的基础上,考虑了环境成本和资源成本。因此,环境成本和资源成本的计算成为可持续收入计算的关键所在。建立“绿色GDP”核算体系以后,地方政府将从追求投资、出口为主导手段的GDP拉动向以科技创新、服务增值等由劳动创造价值为主导手段的GDP增长方式转变,进而真正地推动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实现社会和谐、环境友好的社会建设目标。
  第三、借助碳交易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碳交易遵循了科斯定理,即以二氧化碳为代表的温室气体需要治理,而治理温室气体则会给企业造成成本差异;既然日常的商品交换可看作是一种权利(产权)交换,那么温室气体排放权也可进行交换;由此,借助碳权交易便成为市场经济框架下解决污染问题最有效率方式。这样,碳交易把气候变化这一科学问题、减少碳排放这一技术问题与可持续发展这个经济问题紧密地结合起来,以市场机制来解决这个科学、技术、经济综合问题。需要指出,碳交易本质上是一种金融活动,但与一般的金融活动相比,它更紧密地连接了金融资本与基于绿色技术的实体经济:一方面金融资本直接或间接投资于创造碳资产的项目与企业;另一方面来自不同项目和企业产生的减排量进入碳金融市场进行交易,被开发成标准的金融工具。[2]
  第四,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党的十六大在总结世界各国工业化经验教训基础上,从我国国情出发,根据信息时代实现工业化的要求和有利条件,提出我国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即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必须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大力推进科技的进步和创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改善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还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和保护资源的基本国策。合理处理好工业化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第五、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增强社会公德意识及先进的环保意识
  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根本原因,除了对自然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外,还源于人类的环保意识的薄弱及公德意识的缺失,因此还应大力宣传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宣传转变发展方式,发展循环经济,实施清洁生产,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等先进的环境保护理念。通过全社会共同学习科学发展观,使人们认识到:只有加强社会公德意识,才能对环境的保护负起责任,也才能解决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走出一条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从而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要树立破坏环境就是破坏生产力,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观点。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开展形式多样的环境宣传活动,促进转变不可持续生产和消费方式,建立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丽江获得了世界文化遗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4A级景区等多项殊荣,被国际旅游组织誉为“中国最令人向往的10个小城市”和“地球上最值得去的100个小城市”之一。同时,它向人们传达了这样的信息:丽江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其独特的人文表象,还在于丽江保存完备的生态环境,以及其一流的自然景观。居长江上游的丽江,今天的植被覆盖面积达74.5%,是云南省第二大林区,被称为“长江上游最后一道绿色堡垒”,这一方面取决于丽江良好的自然生态,另一方面,也不能不归功于这里的人民对于环境的保护,不能不归功于人们环保意识的传承。现在到丽江市,看到街上来往的人群手里提的肯定是纸袋,这不能不说是一道捍卫环保亮丽的风景线。
  总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不但要求技术进步与环境保护和资源的开发利用相一致、人口的发展与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承载能力相一致、资本积累与技术进步的速度和劳动力的增长相适应,同时还应改变近现代工业文明价值观、发展观以及生产生活方式中不利于人与自然协调的方面,将人的生存方式纳入到人“社会”自然复合生态系统整体中,保证生态系统的平衡和良性循环,实现人与自然的共生共荣、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嫚.浅谈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共生策略免费论文网[EB/OL]http://www.100paper.com/100paper/gongxue/huanjinggongcheng/20070620/13880.html.
  [2]碳交易.[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831144htm#1.
  [3]杜凡一.“天人合一”与和谐社会建设[J].理论导刊,2007,(1).
  [4]联合国“千年生态系统评估”报告发布[N].人民日报,2005-03-31.
  [5]发展生态经济是21世纪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EB/OL]“学说连线”http://www.xslx.com.
  [6]温家宝.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究班结业式上的讲话(摘要)[J].决策探索,2004,(4).
其他文献
当今世界正在进行的新军事变革,以安全态势演变为动因、以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发展为动力、以军事观念转变为牵引、以军事体系调整为中心的全方位、全领域、全系统的全新军事变革。关于物资和经费的供应和保障历来是外军实行后勤建设的主要内容。为提高后勤保障效益和效率,以及实现对三军的公平保障,外军的重要措施之一,就是实行标准化供应和制度化管理。我们通过考察外军在物资以及经费保障的标准化建设有益做法,主要有以
期刊
作为一种创新教学的尝试,教学中我没有采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式”教学方法,而是变“以教师为主体”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组织、指导、帮助和促进的作用,利用协作、讨论等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那么,如何让学生主动参与到信息技术课堂活动中来,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呢?     一、巧设任务——培养主动参与的
期刊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所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特别是发展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又一重大举措。它标志着我国的“三农”工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开展新农村建设帮扶工作也是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剂之一。近年来,山东金乡新农村建设帮扶工作团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和济宁市委确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宣讲、发展富民产业、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培育新型农民、
期刊
一、园林城市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环境问题     城市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到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它的产生和发展取决于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受上层建筑的影响。近几十年来,城市人口的迅速增长和经济的高速发展引起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   (一)水体污染问题突出   由于城市人口的急剧增长和工业的飞速发展,大量的污水没有得到妥善的处理而直接排入水体,致使水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我国的水体污染呈上升趋势,全国有监测资
期刊
一般来说,我们仅仅将工资看作一个经济类的事物,但是在心理学和管理学视野中的津贴,是一种多维度激励的杠杆。所谓激励,是指激发人的内在动机,使人有一股内在动力,朝着所期望的目标采取行动的心理过程。我们即可已通过一个函数来说明津贴的激励效用对工作成绩的作用,即:  绩效=f(能力 激励)    因此提高工作人员的绩效水平,是提高组织的工作效率、管理效率的重要手段。绩效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成功实施绩
期刊
摘 要:辩诉交易制度是起源于美国的一项刑事司法制度,现已为许多国家所采用,其他国家在借鉴美式辩诉交易的过程中所进行的本土化改良使辩诉交易的积极作用在本国日益彰显。  关键词:辩诉交易;移植;本土化改良    辩诉交易制度起源于美国,是美国司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辩诉交易存在破环法律权威、践踏公众道德正义之嫌,但它还是以其结案快、效率高等优点为许多国家所推崇。意大利就是在引进美国辩诉交易的同时进
期刊
摘 要:本文以2008年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检察院办理的150余件交通肇事刑事案件为切入点,纵观交通肇事犯罪其成因包括:对道路交通肇事行为的危害性认识不足;受行政干预、说情风及地方保护主义的干扰;交通法律法规不完善;监督制约机制薄弱;道路安全知识宣传不到位等。对比应采取修改交通肇事罪定罪量刑的有关条款;加强社会监督和权力监督等对策加以解决。  关键词:交通肇事;犯罪成因;对策探析     当前,随着
期刊
摘 要:文章认为科学发展观是唯物史观与中国新的发展实践有机结合的崭新发展理念,进一步分析了如何全面理解和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与基本内涵,并提出了如何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丰富和完善科学发展观。  关键词:关于;科学发展观;认识    一、科学发展观是唯物史观与中国新的发展实践有机结合的崭新发展理念     1、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在当代中国的又一次生动而
期刊
摘 要:侦查权是检察机关依法享有的职权之一,由于社会制度、政治制度、法律传统等原因,各国立法赋予检察机关行使侦查权的范围、程度等又不尽相同。本文旨对英、法、美、德、日、意等西方国家和我国刑事诉讼中检察机关的侦查权作比较评析,通过对其侦查权设定的研究以及其制度价值的分析,探究我国检察机关侦查权存在的不足并提出我国检察机关侦查权构建的设想。  关键词:检察机关;侦查权;价值基础;构建    一、外国检
期刊
摘 要:近年来,不少青少年利用互联网实施犯罪已成为不容忽视的犯罪新动向,该类犯罪的增加,给国家、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从而加剧了社会环境的不稳定性。因此,加强对青少年网络犯罪的研究,分析其防治对策,对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社会的稳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意义。本文首先分析了青少年网络犯罪的现状,并对其原因进行剖析。最后,在分析和研究青少年网络犯罪特点与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防治这类犯罪的几点建意性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