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作为工具学科的语文来说,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为了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要有创新意识,更新教学观念。积极探索和大胆质疑的课堂气氛,优化知识积累,拓宽知识领域,丰富创新和创造思维背景,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培养 创新意识
语文教学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这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更是时代赋予的责任。“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源泉”,因此,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应该从基础教育抓起。学校及教师应担负起培养具有创新品质的创新型学生的责任,那么,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呢?
一、教师要有创新意识
教师应该具有敢为人先的胆识和勇气,对约定俗成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敢于持怀疑态度,敢于标新立异,不墨守成规,不迷信权威,只有这样,才能随机应变地进行创造性教学,才能在教学中以创造教育思想为指导,教给学生创造性思维方法,引导学生参与创造性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二、更新教学观念,激发创新意识
传统的教学观念就是"传道、授业、解惑"。绝对正统的课本教育,知识传授仅限于课本,即就课论课,所有习题答案都以教师为准,课堂上教师一人主宰,提问成了教师的神圣专职,回答成了学生的必尽义务。这样时时处处都控制了学生的思维,学生的思想意识总拘泥于传统的固定框架之内。这样的教育谈何创新呢?因此必须更新观念,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变"教师主导"为"师生合作",激发学生兴趣。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在一定程度上的确推动了语文教学的改革。但是许多学生已经习惯了在课堂教学中由教师"实行三包"(包分析、包概括、包答案),尤其是对理解性较强的题目,总怕与老师答案不完全一致或出错而放弃或拒绝回答问题。他们总期盼别的同学来发言,然后都举双手赞成,所以答案总是唯一的。鉴于此,必须要把单一的课本知识传授变成互动式的探究合作学习;把教师一言堂变成师生群言堂;要鼓励学生多疑、多思、多探讨、多合作、多发现。教师对于学生口头或书面做出的各种答案,只要有道理、合乎逻辑就要给予充分肯定。即使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闹出笑话,引起全班哄堂大笑,教师也应及时对该生积极勇于答题的精神予以充分肯定,同时应批评和引导那些取笑别人的学生。不要在学生第一次发言时就扼杀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此外,语文教学中有许多问题客观上就存在不同的答案。
三、教会学生质疑,培养创新意识
创造思维基于实验,但始于问题,学生的积极思维是在迫切需要解决某个问题时开始,提出问题是思维活动的良好开端,“提出一个问题,胜于解答十个问题”。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指导学生以“能学----该学----愿学”为依据,提出问题,做学习的真正主人。让学生根据学习目标,边读边思考要提出什么问题,所提出的问题:(1)要具有普通性,(2)要有趣味性(问题新而有趣)提出新鲜的与课文内容有关系,且自己感举兴趣或想知道的问题;(3)要有科学性,能提出提示中心、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问题;(4)要有启发性,当新知识与自己以有知识、经验、理解水平或预料期待发生矛盾时产生疑向;(5)要有联系性,教材本身发生矛盾时产生疑问;(6)要有求异性,同一知识点能否用其它途径或角度来写,产生疑问。笔者在教学实验中得到学生质疑的发展过程为:初期经常“凉场”,在课堂上只有几名上等生能提出几个问题,然后就再也没有学生发言了,这是教师可以让学生围绕“谁、为什么、什么时候、怎么样、哪里、假如”等词语,展开合理的想象,提出问题。中期为“多而杂”,学生们能提出很多问题,且是多方面、多解度,甚至还有些问题是错误的,这是好的开端,是量变的过程,教师给予鼓励。最后是“少而精”,学生能提出提示主题,围绕中心的问题,使学生的质疑达到质的飞跃,学生的创造力得到培养。
四、优化知识积累,拓宽知识领域,丰富创新和创造思维背景
陶行知先生说:“创造需要广博的基础,解放了空间,才能搜集到丰富的资料,扩大认识的眼界,以发挥其内在之创造力。”一般来说,创新是在旧知基础上的创新。因此,一个人的知识面越广,知识越多,其创新思维就越活跃,创造能力就越强。因此,优化知识积累,尽可能地扩大学生知识面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造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当然我们应该让学生首先把课本的知识学扎实,但决不可只局限于课本中的知识,还必须延伸到课本之外;不能局限于语文学科本身,还要注意与其他学科的多种联系。教师应把学生的视野引向更广阔的领域,例如天文的、历史的、地理的、生物的等等,为创新和创造思维构建广阔的知识背景。可通过以下手段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如:1、开设阅览信息课。每周一次让学生进阅览室进行自由阅读或专题阅读,要求做好读书卡片,写好读书笔记。2、开展信息交流活动。让学生课余时间看书报、听广播,收集信息,并利用课前5分钟轮流发言,进行信息交流。3、开辟班级剪报栏。重点剪贴报纸的社论、短评,各方面的重大成就,先进人物的事迹,优秀时文,热点话题等。4、开展课外阅读竞赛。要求摘抄优美文段、名言警句、名人軼事、生活知识、科学信息等,写好读后评或读后感,以量多质优为胜。通过这种种手段,优化学生的知识积累,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提高其信息的获取、筛选、评价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培养 创新意识
语文教学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这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更是时代赋予的责任。“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源泉”,因此,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应该从基础教育抓起。学校及教师应担负起培养具有创新品质的创新型学生的责任,那么,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呢?
一、教师要有创新意识
教师应该具有敢为人先的胆识和勇气,对约定俗成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敢于持怀疑态度,敢于标新立异,不墨守成规,不迷信权威,只有这样,才能随机应变地进行创造性教学,才能在教学中以创造教育思想为指导,教给学生创造性思维方法,引导学生参与创造性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二、更新教学观念,激发创新意识
传统的教学观念就是"传道、授业、解惑"。绝对正统的课本教育,知识传授仅限于课本,即就课论课,所有习题答案都以教师为准,课堂上教师一人主宰,提问成了教师的神圣专职,回答成了学生的必尽义务。这样时时处处都控制了学生的思维,学生的思想意识总拘泥于传统的固定框架之内。这样的教育谈何创新呢?因此必须更新观念,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变"教师主导"为"师生合作",激发学生兴趣。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在一定程度上的确推动了语文教学的改革。但是许多学生已经习惯了在课堂教学中由教师"实行三包"(包分析、包概括、包答案),尤其是对理解性较强的题目,总怕与老师答案不完全一致或出错而放弃或拒绝回答问题。他们总期盼别的同学来发言,然后都举双手赞成,所以答案总是唯一的。鉴于此,必须要把单一的课本知识传授变成互动式的探究合作学习;把教师一言堂变成师生群言堂;要鼓励学生多疑、多思、多探讨、多合作、多发现。教师对于学生口头或书面做出的各种答案,只要有道理、合乎逻辑就要给予充分肯定。即使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闹出笑话,引起全班哄堂大笑,教师也应及时对该生积极勇于答题的精神予以充分肯定,同时应批评和引导那些取笑别人的学生。不要在学生第一次发言时就扼杀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此外,语文教学中有许多问题客观上就存在不同的答案。
三、教会学生质疑,培养创新意识
创造思维基于实验,但始于问题,学生的积极思维是在迫切需要解决某个问题时开始,提出问题是思维活动的良好开端,“提出一个问题,胜于解答十个问题”。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指导学生以“能学----该学----愿学”为依据,提出问题,做学习的真正主人。让学生根据学习目标,边读边思考要提出什么问题,所提出的问题:(1)要具有普通性,(2)要有趣味性(问题新而有趣)提出新鲜的与课文内容有关系,且自己感举兴趣或想知道的问题;(3)要有科学性,能提出提示中心、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问题;(4)要有启发性,当新知识与自己以有知识、经验、理解水平或预料期待发生矛盾时产生疑向;(5)要有联系性,教材本身发生矛盾时产生疑问;(6)要有求异性,同一知识点能否用其它途径或角度来写,产生疑问。笔者在教学实验中得到学生质疑的发展过程为:初期经常“凉场”,在课堂上只有几名上等生能提出几个问题,然后就再也没有学生发言了,这是教师可以让学生围绕“谁、为什么、什么时候、怎么样、哪里、假如”等词语,展开合理的想象,提出问题。中期为“多而杂”,学生们能提出很多问题,且是多方面、多解度,甚至还有些问题是错误的,这是好的开端,是量变的过程,教师给予鼓励。最后是“少而精”,学生能提出提示主题,围绕中心的问题,使学生的质疑达到质的飞跃,学生的创造力得到培养。
四、优化知识积累,拓宽知识领域,丰富创新和创造思维背景
陶行知先生说:“创造需要广博的基础,解放了空间,才能搜集到丰富的资料,扩大认识的眼界,以发挥其内在之创造力。”一般来说,创新是在旧知基础上的创新。因此,一个人的知识面越广,知识越多,其创新思维就越活跃,创造能力就越强。因此,优化知识积累,尽可能地扩大学生知识面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造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当然我们应该让学生首先把课本的知识学扎实,但决不可只局限于课本中的知识,还必须延伸到课本之外;不能局限于语文学科本身,还要注意与其他学科的多种联系。教师应把学生的视野引向更广阔的领域,例如天文的、历史的、地理的、生物的等等,为创新和创造思维构建广阔的知识背景。可通过以下手段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如:1、开设阅览信息课。每周一次让学生进阅览室进行自由阅读或专题阅读,要求做好读书卡片,写好读书笔记。2、开展信息交流活动。让学生课余时间看书报、听广播,收集信息,并利用课前5分钟轮流发言,进行信息交流。3、开辟班级剪报栏。重点剪贴报纸的社论、短评,各方面的重大成就,先进人物的事迹,优秀时文,热点话题等。4、开展课外阅读竞赛。要求摘抄优美文段、名言警句、名人軼事、生活知识、科学信息等,写好读后评或读后感,以量多质优为胜。通过这种种手段,优化学生的知识积累,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提高其信息的获取、筛选、评价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