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内容是以解决某一实际的数学问题为目标,以引起学生的数学思维为核心,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以知识记忆为特征的陈旧方法,让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和对数学本身的探索中理解、掌握和应用数学,也在经历着数学过程,体验着数学思想,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玩数学”的过程中,而不是学数学,说数学。
关键词:数学;解决问题能力;培养
一、善于联系生活经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
新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教学要求中增加“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仅要求选材必须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而且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如一年级下册的《认识人民币》这一单元的教学,我清楚地认识到:学生在生活中经常见到人民币,有时还使用人民币。基于这一点,我充分地挖掘教材的内在需要,有效地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把这一概念的教学设计成“商场购物”、“给妈妈记贺卡”和“义卖”三个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初步认识人民币的作用、商品的价格,学会简单的购物,并了解元、角、分之间的进率关系,同时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他人合作交往的态度。这种不断增进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兴趣、信心,有利于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思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适时提好问题,为学生解决问题创造状态
问题提得有趣,容易引起小学生的兴趣,但如果问题缺乏思考性,这种兴趣难以持久。因此,提出一个好的数学问题,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发现的机会,可以充分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好胜心,从而使他们乐于去探索其中的奥秘。什么是好的数学问题呢?
问题具有适用于各种教学情景的价值。
问题具有趣味性,能引起学生思考。
问题要提得适宜。
問题的可操作性强,最好能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
问题要具有开放性答案。
正如跳一跳就能摘着桃子最有趣一样,当问题提在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提在了新旧知识的联结处。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有时还起到引导和提示的作用。如教学《1减几分之几》一课时,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你给你一个正方形、圆形或者长方形,你能去掉他的三分之一、五分之三吗??这样,当学生面临新问题,而自己却暂时不能找出解决的方法时,往往不自觉地使自己置身与一种积极的创造状态之中。
三、创设生活问题情境,提高学生用数学思想来看待实际问题的能力
问题是思维火花,引人入胜的问题情境能调动学生的情绪,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通过问题情境,提出既有现实性、趣味性,又有思考性和开放性的问题。如:一年级下册的“解决问题”这一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前面20以内的加减法和上学期所学的“用数学”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科书上呈现的是一幅公园的大情境图,图中提供了许多资源信息,其中,有13个小朋友捉迷藏,6个小朋友是找人,求藏起来几人?还有8个女同学和6个男同学玩“丢手绢”的游戏和“16人踢球,来了9人”的语言交流场面,让学生自己根据画面提出问题再计算。这样的教学设计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生活中,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提高学生用数学思想来看待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注重合作交流,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基础教育必须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创造机会,而学生能否主动参与的主动权掌握在我们老师的手里。课堂上,数学交流主要表现在学会与他人合作,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初步接触和逐渐掌握数学思想,不断增强数学意识,这就必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积极参与的宽松环境,让每个学生有效地参与,同时也为学生创设一个便于交流的情境,鼓励学生明确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接受他人的思想。在做一做的练习中,我是这样处理的:出示一系列的问题,如:(1)树上还有几只小鸟?(2)草地上还有几只小鹿?(3)还有几条小鱼?(4)飞走了几只小鸟?(5)跑了几只小鹿?(6)游走了几条小鱼???让学生同位合作,根据这些问题来找出信息,解决问题,加强了解决问题的难度,留给学生的思考空间就更大了,让他们相互帮助,通过观察图意合作搜集信息,这样的合作交流,可以收集到更多的数据和现象,避免了只讲一个例题就总结一个规律的注入式教学,更重要的是通过讨论、互助的学习方式,产生共享的数学经验,得到不同程度的收获。
五、注重实践活动,发展学生思维创造性的能力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具有形象性和启发性,它能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增强学习动机和学习信心,不仅有助于引导学生进入数学情境,也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如在一道练习中,我让学生们根据自己家的信息,自己提出问题,然后再自己解决,在这一环节中,有的学生说:我家客厅有5张椅子,多又从房间里搬出6张,现在客厅里有几张椅子?还有学生说:我家里有15条金鱼,送给别人6条,我家现在有几条金鱼?等等。这个环节创设了学生非常熟悉的生活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的进入到课堂的学习中来,同时也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一个学生提问题,其他学生一起解决问题,学生们把所学的知识灵活运用,使整节课的氛围达到了高潮,这样可以让学生从生活中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解题的技巧,培养学生根据实际情况来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将数学与生活相结合,让学生从生活中找数学的素材,感受生活中處处有数学,学习数学如身临其境,就会产生亲切感,对于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和增强学生的积极性都十分的重要。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那样:“凡是给人以成功的乐趣的脑力劳动,总是会收到发展学生能力结果的。”
总之,数学教学一定要充分考虑数学发展进程中人类的活动轨迹,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不断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教科书上数学的联系,使生活和数学融为一体,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体会数学与人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让数学成为学生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使学生发现生活数学,喜欢数学,让数学课堂教学适应社会生活实际,从而培养出一批真正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小学数学教师教学用书 第2册[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3] 教育导刊.上半月[M].1993.
关键词:数学;解决问题能力;培养
一、善于联系生活经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
新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教学要求中增加“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仅要求选材必须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而且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如一年级下册的《认识人民币》这一单元的教学,我清楚地认识到:学生在生活中经常见到人民币,有时还使用人民币。基于这一点,我充分地挖掘教材的内在需要,有效地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把这一概念的教学设计成“商场购物”、“给妈妈记贺卡”和“义卖”三个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初步认识人民币的作用、商品的价格,学会简单的购物,并了解元、角、分之间的进率关系,同时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他人合作交往的态度。这种不断增进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兴趣、信心,有利于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思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适时提好问题,为学生解决问题创造状态
问题提得有趣,容易引起小学生的兴趣,但如果问题缺乏思考性,这种兴趣难以持久。因此,提出一个好的数学问题,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发现的机会,可以充分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好胜心,从而使他们乐于去探索其中的奥秘。什么是好的数学问题呢?
问题具有适用于各种教学情景的价值。
问题具有趣味性,能引起学生思考。
问题要提得适宜。
問题的可操作性强,最好能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
问题要具有开放性答案。
正如跳一跳就能摘着桃子最有趣一样,当问题提在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提在了新旧知识的联结处。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有时还起到引导和提示的作用。如教学《1减几分之几》一课时,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你给你一个正方形、圆形或者长方形,你能去掉他的三分之一、五分之三吗??这样,当学生面临新问题,而自己却暂时不能找出解决的方法时,往往不自觉地使自己置身与一种积极的创造状态之中。
三、创设生活问题情境,提高学生用数学思想来看待实际问题的能力
问题是思维火花,引人入胜的问题情境能调动学生的情绪,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通过问题情境,提出既有现实性、趣味性,又有思考性和开放性的问题。如:一年级下册的“解决问题”这一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前面20以内的加减法和上学期所学的“用数学”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科书上呈现的是一幅公园的大情境图,图中提供了许多资源信息,其中,有13个小朋友捉迷藏,6个小朋友是找人,求藏起来几人?还有8个女同学和6个男同学玩“丢手绢”的游戏和“16人踢球,来了9人”的语言交流场面,让学生自己根据画面提出问题再计算。这样的教学设计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生活中,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提高学生用数学思想来看待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注重合作交流,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基础教育必须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创造机会,而学生能否主动参与的主动权掌握在我们老师的手里。课堂上,数学交流主要表现在学会与他人合作,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初步接触和逐渐掌握数学思想,不断增强数学意识,这就必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积极参与的宽松环境,让每个学生有效地参与,同时也为学生创设一个便于交流的情境,鼓励学生明确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接受他人的思想。在做一做的练习中,我是这样处理的:出示一系列的问题,如:(1)树上还有几只小鸟?(2)草地上还有几只小鹿?(3)还有几条小鱼?(4)飞走了几只小鸟?(5)跑了几只小鹿?(6)游走了几条小鱼???让学生同位合作,根据这些问题来找出信息,解决问题,加强了解决问题的难度,留给学生的思考空间就更大了,让他们相互帮助,通过观察图意合作搜集信息,这样的合作交流,可以收集到更多的数据和现象,避免了只讲一个例题就总结一个规律的注入式教学,更重要的是通过讨论、互助的学习方式,产生共享的数学经验,得到不同程度的收获。
五、注重实践活动,发展学生思维创造性的能力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具有形象性和启发性,它能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增强学习动机和学习信心,不仅有助于引导学生进入数学情境,也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如在一道练习中,我让学生们根据自己家的信息,自己提出问题,然后再自己解决,在这一环节中,有的学生说:我家客厅有5张椅子,多又从房间里搬出6张,现在客厅里有几张椅子?还有学生说:我家里有15条金鱼,送给别人6条,我家现在有几条金鱼?等等。这个环节创设了学生非常熟悉的生活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的进入到课堂的学习中来,同时也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一个学生提问题,其他学生一起解决问题,学生们把所学的知识灵活运用,使整节课的氛围达到了高潮,这样可以让学生从生活中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解题的技巧,培养学生根据实际情况来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将数学与生活相结合,让学生从生活中找数学的素材,感受生活中處处有数学,学习数学如身临其境,就会产生亲切感,对于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和增强学生的积极性都十分的重要。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那样:“凡是给人以成功的乐趣的脑力劳动,总是会收到发展学生能力结果的。”
总之,数学教学一定要充分考虑数学发展进程中人类的活动轨迹,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不断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教科书上数学的联系,使生活和数学融为一体,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体会数学与人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让数学成为学生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使学生发现生活数学,喜欢数学,让数学课堂教学适应社会生活实际,从而培养出一批真正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小学数学教师教学用书 第2册[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3] 教育导刊.上半月[M].1993.